为什么海尔的市值比美的、格力差那么远?

辰昊


截止2018年6月8日,美的,海尔,格力这三家电器巨头的市值排名为:美的(3601.94亿)>格力(2896.57亿)>海尔(1241.43亿)。由于海尔集团下有两家子公司,A股和港股均上市,所以海尔集团的总市值应为2071.11亿,不过这对排名的顺序并没有什么改变。我们还是来分析一下为何海尔作为中国最早的家电行业品牌,在全球有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现在却依旧市值最低呢?

光从净利率来讲,海尔在三者中排最末,并且持续几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可能与其其高端品牌建设及海外市场布局带来的高费用支出有关。再从业务来看,连活跃在微博上的海尔蓝V都曾说过:没有什么是海尔不做的。从电冰箱、空调、热水器,到智能家居,多元化的业务产品线,复杂的产业链,也难怪消耗如此之大了。

老二格力专注于空调,中国制造给人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净利润几乎是最好的。然而跨界做格力手机凉凉,董明珠的离职也算是个小劫,是寻求转型还是专注于空调事业,这是个选择。不过一路走来,格力还是比较稳的。

而位于第一的美的集团也在寻求新的发展,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想借助机器人产业开启自己的又一春。尽管并购事件频频,架不住有一支强大的管理团队,重视研发,也改善经营,同步发展,利率与净利率仍能保持增长,十年间净利润提高10倍,家电最强王者绝非浪得虚名。

这么对比下来,消费能力最高的海尔市值最低好像也情有可原了。


镁客网


通过上面表格我们发现,在三家公司流通股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青岛海尔较格力集团和美的集团的市值却相差甚远,这主要是因为青岛海尔的股价要比另外两家格力集团和美的集团的股价低很多(约为两者的40%),那么为什么青岛海尔的股价会这么低呢,愉小编下面为您做进一步的分析。

股价为什么不高,我们在资本市场上通常关注两个指标,一个是市盈率(PE ratio),一个是市净率(PB ratio),其中市盈率=股价/每股盈余=资本市值/公司总盈余,市净率=股价/每股净值=资本市值/净资产(股东权益)。

首先我们来看市盈率(PE ratio):

(数据来源 新浪财经,2018年9月21日 15:24)

青岛海尔的市盈率在三家企业中并不是最低的,它高于格力的电器的9.31,并与美的集团的13.79仅相差0.05,可以说,资本市场对青岛海尔有一定的认可度和期望值,这个股价能够反映资本市场对青岛海尔预期的一个相对看好。

放在沪深市场整个白色家电板块来看,白色家电板块股票的平均价为19.64,市盈率的平均值为15.09,青岛海尔的两项指标比较契合,均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位居行业中游。

(数据来源 金融界,2018年9月21日15:29)

对于每股盈余(EPS)而言,青岛海尔虽然一直高于家电行业的均值,但与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约为格力电器的37%,约为美的集团的40%)

根据公式,每股盈余=净利润/流通股数,在三家企业流通股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青岛海尔每股盈余的相对较低主要是其净利润较低造成的,今年第二季度青岛海尔,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的净利润分别为48.6,128.1和129.4亿元,青岛海尔的净利润仅约为后二者的37%。

那么为什么青岛海尔的净利润相对较低呢?愉小编进一步比对了三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率两项数据。

愉小编发现,青岛海尔的主营业务收入与格力电器不相上下,且毛利率高于美的集团,这说明青岛海尔在市场占有,销售量,生产效率等方面并不弱于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净利润的相对较低应该是其他费用的较高所导致的。

于是,愉小编进一步比对了三家企业的期间费用(三项费用)占比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2018年6月)

愉小编发现,青岛海尔的三项费用占比远高于其他两公司。美的集团三费占总收入之比一直维持在 15%~16%,格力的三费占总收入之比虽然在 2012-2015 年极速攀升但在 2016 年又降至 15%左右,而海尔的三费占总收入之比从 2007 年的16%逐年升高至今的24%。

经过深入分析,愉小编发现,青岛海尔的三费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来其高端品牌建设及海外市场布局带来的高费用支出,青岛海尔相当于正处于一个投资布局期,未来其投资如若带来高回报,那么其盈利能力将会有质的飞跃。

接着我们来看市净率(PB ratio):

青岛海尔的市净率低于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但差别不大。每股净资产青岛海尔与格力电器、美的集团则存在较大差距,仅为后两者的50%左右。青岛海尔的每股净资产在52家白色家电企业中,位居第16位,而格力电器、美的集团则分居第1,第2位。

每股净资产=股东权益/总股数,三家公司总股数、注册资本相近,那么股东权益的大小主要看公司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我们已经在上面探究EPS的时候分析过了,青岛海尔的三费较高造成了它盈利能力的一个相对较低,而三费较高则是青岛海尔近些年来高端品牌,海外市场布局战略的使然。

最后,愉小编想说的是,从价格到价值,从产品到方案,青岛海尔的中高端定位在2017年以前显得过于超前,导致公司五年内营收增长缓慢。但从2017年起随着需求转换,海尔的转型逐步得到了市场认可。截至2018年6月29日,过去12个月内青岛海尔市值上涨28.1%,同期美的集团上涨23.5%,格力电器上涨16.4%。连续两个空调大年之后,2018年家电圈风格切换,高端化、智能化、全球化成为行业风向标,青岛海尔持续较高的三费投入的超前布局已初步体现成效。

青岛海尔独特的高毛利、高费用模式让股价长期承压,布局高端之外,青岛海尔最大的挑战是提升盈利能力,降低费用率。关于费用率,青岛海尔董事长梁海山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解释说,“未来随着转型深入和规模扩大,销售费用率会有所改善”。

至于未来,青岛海尔的发展如何,能否有效控制费用率,提升盈利能力,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待时间来检验吧~


愉见财经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家公司的市值:截止到今天收盘,青岛海尔市值1236.55亿元、格力电器市值为2854.05亿元 、美的集团市值为3444.32亿元。

三家公司作为中国白电市场的巨头,在行业里面也可谓是举足轻重。可是为何三家公司的市值会相差如此之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主营业务

我们看到青岛海尔的主营业务涵盖了:空调、冰箱、洗衣机和厨卫等几乎所有的白色家电领域,公司2018年一季度的营业收入达到456.55亿元;而格力主营为空调和智能装备,2018年一季度的营业收入为400亿元;美的集团的主营和青岛海尔类似,但是多出一块机器人业务(德国库卡),一季度的主营业务收入是702.8亿元。

从主营业务来看,青岛海尔和另外两家公司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甚至一季度青岛海尔的主营业务收入还要超过格力电器,可是为什么青岛海尔的市值会和它们差距那么大呢?

首先,来说说格力,格力有一位自带流量的“铁娘子”董明珠,其高调的做事风格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乃至中国的商界都独树一帜,这为格力集团带来了更多的市场关注。而且格力集团的主营中带有智能装备一块业务,也给了资本市场一定的遐想空间。

再来说说美的集团,虽然美的集团没有这样一位网红董事长,但是其近年收购的德国库卡公司却是不折不扣的科技明星,这家德国公司是世界顶级自动化生产供应商之一,曾被誉为德国工业的明珠。而机器人与自动化是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力发展的行业之一,资本市场也给与了一定的估值溢价。

而美的集团通过与安川(另一机器人巨头)成立合资公司,入股埃夫特,收购库卡集团及高创完成对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初步布局,2020年库卡集团整体收入有望达46亿欧元,而美的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智能装备公司之一。再加上其营收规模最大,所以市值遥遥领先。

总体来看,海尔公司在主营方面略显单一,且没有网红董事长的明星公司的光环加持,所以估值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是,我个人认为,仅从主营收入来看,低调的青岛海尔是存在被低估的。

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方面,三家公司的差距就比较明显了。我们看到2018年一季度,三家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19.8亿元、52.6亿元和55.8亿元,

这就与公司市值的差距相吻合了,毕竟一家企业最后还得赚钱才行。

不过,青岛海尔接连收购斐雪派克、GE白电、三洋白电之后,整合也耗费了公司一定的资金和精力,但是这三家公司都拥有十分领先的技术,未来通过海尔协同平台可以将技术运用于海尔全球的产品平台上。而且公司每年研发费用投入占比超过收入3%,且每年保持30%以上增长。所以,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尔业务真正的赚钱能力会慢慢体现出来。

所以,海尔与美的、格力市值的差距主要还是赚钱能力上的差距(净利润),但是我个人认为海尔是一家被低估的公司,未来随着研发的跟进和产品的升级,它与其它两家公司的差距会慢慢缩小。

“一牛财经”,每天带来有趣、有料、有态度的财经、股市背后的故事,关注“一牛财经”。我们不止是专业,就怕你不来!

一牛财经


题主的问题,若是看其各种原因,我们能够发现海尔而格力这些品牌有很大的差距,从其产品的进程来看,我们能够发现海尔在每个时代下所选择推出的产品都与时代紧紧联系。

从最开始的电冰箱,在到后来的空调,洗衣机等产品的推出,格力的业务结构往往都能够很好的握住时代的需要。但是回看海尔每一款产品的发布,海尔一方面依靠其原有的影响力,在加上其科技能力,并想办法在第一时间里占据产品的市场。

电器市场的多元化,多样式的产品结果,也是给予海尔无法发展的原因。虽说由于商品的推出不会因为某领域的商品出现滞销,而出现太大的亏损,但其获得的利润并不会很高。而返看格力,虽说其只专注空调,美的专注电器研发,正是这样一个持久的坚持,在使他们不断的扩大。

最后就是企业的文化上,当初的张瑞敏砸冰箱,相信大家都有所听说过。从最开始接手一家十分简单的公司,在到后来富裕海尔灵魂以及含义的过程。海尔一路走来给消费者的影响都是积极以及可靠的表现,而这样的企业表现也是让海尔能够在光大的电器市场上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环球科技视界


海尔是国企,格力美的是私企。

私企可以因为老板的思路或者总裁突发奇想去孤注一掷的做一件极具挑战性的投资,甚至于董小姐的任性都可以让公司拿出几百亿去造车,所以往往会获得更多机会和非主线市场的营收。

国企显然不能如此,更多条条框框和权利范围让一个企业必须稳扎稳打,不可以去试水私企那样的经营思路,否则公司管理者可能会因为一个大的错误决断而被认为失职,甚至于被调离岗位。但是私企不会,董小姐再任性也是格力的大老板,硬杠董事会去造车,但如果真成功了,格力市值或许会暴增,可如果失败了,她大概率还是格力的老总。可这种事在国企必然是不允许发生的,因为风险系数评估是基于国有资产是否流失的问题,而不是哪个老板身价下跌问题,出发点不同。

这种情况在全世界范围都是一样,国有非垄断行业对同类型私企通常都比不过,主要原因就是思维创新、风险承受、责任认定等问题所影响。说直观点就是有些畏首畏尾,创新拓展意识较弱。

海尔的起步比格力美的更早,涉足范围也更大,但是多年以来一直都是求稳,比起美的迅速崛起以及涉猎产品种类来说,海尔确实显得有些低调,但也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城市发展报告


一直挺关注中国的家电行业信息的,从创业到成长,从成长到成熟,“家电三巨头” 海尔、美的、格力,用了30年的时间,形成了如今对家电行业的统治地位。三者的情况各有不同,海尔具有行业中最悠久的发展历程,品牌知名度最高,以冰箱为代表产品,多种产品共同发展;美的在小家电方面实力最强;格力则专注在最具盈利能力的空调领域。家电行业,尤其是白电行业,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随着全社会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的提升而增长,从奢侈品变成了每家每户的必备用品,品类、功能上不断推陈出新。家电是家庭消费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种,代表了社会消费商品的发展风向,其高昂的利润,也吸引了成千上万企业与投资者的蜂拥而至,一度让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降至冰点。但最终笑到最后,获取了市场集中度提升红利的,还是海尔、美的、格力。而随着互联网迅猛兴起,这三大家电巨头也有了不同的发展侧重:格力专业化,美的多元化,海尔智能创新化。即便格力近几年也涉足手机、小家电领域,但霸气侧漏的董明珠董小姐不止一次强调格力走的仍然是专业化道路。昔日的格力之所以能够从一个空调小厂,成长为行业巨擘,其中最核心的要义,就是在一个市场池子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空调领域做大做强。以往将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时过境迁,如今空调的篮子已经开始晃动。这意味着格力面临着比海尔、美的有着更加严峻的转型需求。

美的更为看重多元和营销发展,虽然在净利润方面,美的每年都有出色的增长,但受限于行业的发展状况,大幅度的营业创收自2014年以来一直并不乐观,这也是企业成长性下降的一个强烈信号。为了扭转这一情况,掌门人方洪波一次又一次积极探索了与小米等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希望能够在互联网时代,探索出电器行业新的发展模式。可惜事与愿违,智能家居的发展始终不及预期,双方业务层面的合作也无疾而终。好在前不久高价收购库卡,即便备受行业人士争议,但也算在近期获得了新的收入增长点。而海尔走的一直是多元化创新发展,互联网转型之路也更加清晰:打造开放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大规模定制;小微公司、创客、优家,打造海尔独有的生态圈;收购国际巨头,与国内互联网公司展开合作,白电业务经营得有声有色,步步为营,稳步转型。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家电行业需要变革,也正在变革。企业变革中的业绩下滑现象并不少见,重要的是企业未来的长期受益。下大力气重视自己的产品品质,与时俱进深研创新之路,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才是重中之重。我一直相信,中国的家电行业在未来一定能够打造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而且,这个品牌,很有可能就是海尔。


伤悲呀


海尔缺乏进攻性,没有看出海尔强烈的斗志,冰洗可能被美的超越,小天鹅势如破竹,海尔需要升级,不是收购,不是多元化,而是加大研发投入,做出超越小天鹅的洗衣机,做出其它对手比不上的冰箱,什么收购互联网智能化都不是重点。因为海尔的拳头产品看起来要被打败,所以,海尔股票不如格力美的那么被人看好,而且市值差巨大。我看海尔像是一个在养老的人,而不是一个斗志激昂的少年人。美的雄心壮志跃然纸上,格力霸气十足经营空调这块自留地,海尔呢?有时候像个花花公子,搞点时尚的东西要一下,比如无人车间什么的,这种可以搞,但不是核心的,核心的是做出更卓越的产品,远超竞争对手,这样才能被市场看好,否则,不被看好。最后再讲利润,海尔利润不到格力美的一半。盈利质量也比较逊色。一旦海尔洗衣机被小天鹅超越,海尔市值将会大幅缩水,现在看,已经有这个趋势。到时候没有挽救的余地,要看市场被别人占去,自己一步步退缩。


西格玛的化学


海尔美的格力,他们市值的差异,几乎就是一部家电的进化史。

海尔在80年代,就功成名就,尤其是引入冰箱的技术之后,海尔甚至成为海尔联想作为中国工厂管理先进的代表和代言人,而如今呢?海尔和联想,在渠道和产品以及创新方面要说还能保持80年代的那个地位,估计谁也不服不信-------他们剩下的除了收购的大手笔,估计现在很难找到他们的优势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

而美的和格力的竞争优势的交替变化,则很有意思。

格力专一空调产业,他们有过很短暂的多元化试探,但是很快失败后回归专注的格局,而美的则在多元化道理上,有过起伏如今则越有越远,渡过了初期多元化带来的不利局面。

对比海尔和格力,格力专注,获得了高毛利和空调的领导地位和定价权,尤其是空调产业在08年后的地产持续爆发最好的爆发时代里,占尽了需求增速的刚性和需求持续性相对确定的优势。而海尔大而全却缺乏核心产品(冰箱算是核心产品,但是需求的波动曲线显然完败给空调),竞争力上却没有核心产品定位和规划定位(顺便说一下,不是我黑海尔,海尔的笔记本,热水器,冰箱,我都用过,但是给我的质量和服务感受实在不能用好来形容,只能说中等算是客气了)

而对比海尔和美的,则在体制上,美的的私营企业风格对比海尔的国营体制出现巨大的反差和优越性,尤其是在美的整体上市之后美的在股东利益上,更好地满足了投资者的诉求,目前,美的在空调上超越海尔,在小家电上已打开格局,在厨电上布局开始收获而海尔只有在国际市场上略有优势,事实是,全球家电增量市场最大的是中国市场,那么,战略和格局上,美的海尔胜负已分。

还有一个景景点的变化,就是美的和格力在渠道上的演变,格力很早就发展,渠道上受制于卖场和网络,很早就发力建设自己的渠道到自有渠道和卖场渠道共存,他的渠道控制力的优势就在产品定价上体现出了巨大的优势,未必就这一单一因素决定了格力的产品价格拉开了和其他家电的差距优势但是肯定是重要的因素。

总之,海尔美的格力的三国杀还会持续下去,而三者的地位是否会变化,估计还是取决于产品,很难想象,国际市场优势领先的海尔,在市场的增量上有国内市场占比较大的格力和美的的增长持续性来的确定,而在具体产品上卡萨帝的高端定位是相对成功的,之后是否会成为海尔反超的利器,现在做出判断估计还早。


屠龙刀fei0598


电视、冰箱、空调、小家电进入你家(各个家庭)的时间顺序大致为

1.电视;2、冰箱;3、空调;4、小家电

给明星企业打标签

长虹印象:电视!

海尔印象,冰箱!

格力印象:空调!

美的印象:空调和小家电。

因此,明星企业产生的顺序,长虹First,海尔Second,格力(third),美的(last).

也就是说家庭消费的选择决定明星企业。成为明星企业的条件:行业营收占GDP比重快速增加,譬如阿里营收相对GDP。想想20年前,一台电视机占家庭开支的比重,而现在呢?所以,长虹跌落到尘埃里。


高金波



话不多说,上海尔模卡电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