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懵懂,回忆多是幸福。今忆起大舅,二舅婚亊,却有几缕酸涩。


少年懵懂,回忆多是幸福。今忆起大舅,二舅婚亊,却有几缕酸涩。

我的家位于鲁西南平原,一个小县城里。母亲家,就是我外祖母家,在县城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姥爷去世的早。姥姥辛苦把母亲,两个舅拉扯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废除大锅饭制,开始土地承包到户。父亲脑子活络,除了种地,还干着驴拉板车,送货的营生。母亲操持家务,养猪,喂鸡。家境虽说不上富足,倒还殷实。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那时,农村只种地,基本无副业,分开地后,也就是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没有多少家,能有几个余钱。男大当婚,姥爷不在了,大舅年龄渐大,给大舅操心婚事,就成了父母的事。洞房花烛夜,作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有钱能办,没钱借钱也得办。随着给大舅提亲的人增多,我家逐渐热闹起来。

少年懵懂,回忆多是幸福。今忆起大舅,二舅婚亊,却有几缕酸涩。

大舅起早贪黑地干活,争取多打粮。国家提倡种棉花,可卖钱,又可以有棉油吃。全家合力,把三间老屋翻新,浑砖到顶,家里光彩了不少。

少年懵懂,回忆多是幸福。今忆起大舅,二舅婚亊,却有几缕酸涩。

提亲的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大舅人实诚,干活不惜力。乡里乡亲都给上心。我家就成了接待提亲人的场所。一个水果罐头,一个午餐肉罐头,炒个鸡蛋,炖个白菜豆腐。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足的时代,成为待客佳肴。终于,姥娘的一个远房亲戚把他的小姨子,介绍给了大舅。亲戚做保,知根知底。记得定亲那天,真是七大姑,八大姨,全到齐了。屋里摆不开桌,又在院里摆了两桌。酒足饭饱,一家一个大提包,里面罐头,香烟,糖块,都是平时吃不上的。父母好面子,亲戚高兴。皆大欢喜。婚结在新房里,大衣厨,新大金鹿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四大件备全。

少年懵懂,回忆多是幸福。今忆起大舅,二舅婚亊,却有几缕酸涩。

每一个家庭繁华的背后,都凝聚着辛勤的汗水。为了二舅的婚事,全家人又开始了辛苦的劳作。国家政策放开,允许个体搞经营。父亲的驴板车,换成了拖拉机,最后又换成了汽车,搞起了长途运输。父亲托朋友,让二舅学会了木匠手艺。又到饭店里打杂,学会了蒸包子,烙煎包。艺多不压身,年轻力壮,二舅不怕苦,能受累,也攒下了不少钱。在父母,大舅的帮衬下,家底又殷实起来。社会发展,物质生活进一步提高,九十年代的结婚四大件有了大更新。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二舅也成家了。现在大儿子入伍已八年,也已经定了婚。光阴荏苒,岁月不待人。

少年懵懂,回忆多是幸福。今忆起大舅,二舅婚亊,却有几缕酸涩。


如今,我父母已古稀之年,我也四十不惑。两个舅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我姥姥活到九十二岁,可称颐养天年。现在再回想起历历往事。高兴之余,仍不免有些酸楚。

幸现在国泰民安,衣食无忧。愿山河无恙,余生静好。

少年懵懂,回忆多是幸福。今忆起大舅,二舅婚亊,却有几缕酸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