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不以佛陀是独一无二的,大乘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着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三界六道所有一切的有情众生,不论现在信佛与否,将来都有悟道成佛的可能,即释迦牟尼佛所说 : 人人皆可成佛。因为佛教阐明:佛陀是已解脱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圣者,一切众生皆有如来德相成佛的可能,但是必须通过修行,悟空性后再跟随真善知识的教导修行才能解脱烦恼障和所知障。凡是圆证三身五慧、清净圆满即是佛,而成佛的教导就是佛教。


佛教之《大乘佛教》


以大乘佛教而言,从凡夫修道的初信位(资粮位)之后到成佛共有五十二位阶,必须历经三大无央数劫(阿僧祇劫)(祇:音-奇),广修福慧二资粮因缘。依照唐朝三藏法师 玄奘菩萨所作《成唯识论》将成佛之道以唯识五位来说明。


佛教之《大乘佛教》


1.资粮位:于一劫乃至一万大劫修学初信位到十信位,在信位不退方能继续修学佛法而不退失。

2.加行位:初住位至六住位,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进到六住位后修学般若正知见及断我见之加行,为求证悟第八识如来藏而熏修如来藏空性的知见及五阴十八界空相的现观,是谓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加行。

3.通达位:证悟第八识如来藏入菩萨七住位,也就是大乘别教的真见道位,得般若的总相智(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随学上地真善知识的教导,在唯识性及唯识相上作观行,历经七住位至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修行,渐次生起后得无分别智而通达别相智入于初地,能于三乘经典起胜解与胜行非意识思惟的臆想猜测,名通达位。

4.修习位:从初地直到等觉地,依七住位所证悟之如来藏为根本,专修一切种智及二障习气种子的断除,名唯识行。

5.究竟位:是为佛地,一切智慧果德究竟清净圆满是名究竟位。然而凡夫入大乘资粮位,历经不可称数无央数劫勉力勤修,而成就如此殊胜修证之成佛境界,佛于《宝云经》中云:“善男子,如来境界不可思议,无可测量,乃越思,无可观察。


佛教之《大乘佛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