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州的城,鳳凰的兵

1、

“乾州的城,鳳凰的兵。”這是過去湘西人的一種流行說話。意思是乾州的城堅如磐石難以攻破,鳳凰的兵是一流的兵、善於戰鬥。二者都是一流的質量。

乾州的城為什麼很堅固而不易攻破?這有歷史的戰例為證。1925年6月,川軍熊克武、湯子模部假道湘西返粵,途徑古丈、保靖、永綏、瀘溪、乾州等地。湘西統領陳渠珍等倉促撤退鳳凰,而巡防軍的韓天池、滕久長、周大德奉命率部堅守乾州。川軍師長羅覲光等率部圍攻了一個多月,並用棺材裝火藥轟炸城牆亦未能攻克此城。48日後,川軍因軍食匱乏不得不退走黔東。乾州城防之堅固,由此傳出名聲。

其實,乾州的城也並非那麼難攻,乾嘉苗民起義時,苗民領袖吳八月等就率義軍攻佔過此城。1937年9月9日,龍雲飛率“湘西革屯抗日救國軍”2000餘人,靠裡應外合的辦法,也一舉攻佔過乾州城。可見城牆再怎麼堅固,如若防守者內部鬆懈,也很容易就能攻破。


乾州的城,鳳凰的兵


乾州的城很有名,其建築的歷史比較悠久。明朝萬曆年間,在苗疆築邊牆之前,這裡已初步築了一個高1丈5尺,周長239丈的小城。那時乾州一帶還隸屬於辰洲瀘溪管轄。清康熙43年(1704年)始設乾州廳,廳治即在乾州城。嘉慶二年(1797年),乾州同知趙貴覽在任時,將乾州擴修,環城石牆高12丈,周長600餘丈,底寬8尺,頂寬6尺。全用青石砌就。此城牆修起後,又在周邊險要處築了營盤、碉卡10餘座,城內外駐兵達1300餘人,民國12年,乾州改廳為縣,此後乾州還設過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湘西綏靖公署、湘西屯邊公署等機關。陳渠珍在乾州曾多次執政,並建有公館。抗日戰爭時期,國內淪陷區大量難民湧入湘西,乾州城一時人滿為患,其古老的城牆及祠堂廟宇等就在這期間幾乎全被拆毀作了他用。到如今,乾州的城牆除了東門一小段已難覓蹤跡,只有古老的街巷和廟宇還剩有幾處,依稀可辨出一點昔日乾州的遺蹟。

2、

清朝和民國時期,乾州出過3個在全國有影響的人物。

第一個是楊嶽斌,乾州廳衝角營人。他是曾國藩屬下的水師將領。曾國藩辦湘軍團練,得力於訓練了一支湘軍水師,而楊嶽斌就是這支水師的統帥。楊嶽斌生長於山區,為何會成為水師將領?這源於他少年時愛好習武騎射,又學會了水上泅泳,年輕時以行伍身份考上了湘陰汛外委,常在湘江出入活動,因而熟喑水上作戰技術,曾國藩督辦團練,在衡陽操練水師時,就將楊嶽斌調去任右營營官。楊嶽斌運用所學之長,在水上督師作戰屢獲戰功,從而深得曾國藩的賞識重用。

太平軍起義鎮壓平息後,楊嶽斌一度被清政府授為陝甘總督,派去西北鎮壓回民起義,但楊嶽斌乃水上戰將,並不熟練山地作戰,到西北後又因未能防範兵變,不久即被革職解任回藉。在鄉里一籌莫展,度過了17年寂寞時光。1884年,法軍侵犯基隆、臺北告急。朝廷乃想到又起用這位老水上勇將。楊嶽斌奉命率部再度出征臺灣,並迫使法軍撤出基隆。中法北京和約談成之後,楊嶽斌班師過海,仍回了原籍養親,直到1890年6月病逝,享年69歲,清廷在其死後追贈他為太子太保銜,諡勇愨。


乾州的城,鳳凰的兵


第2個是抗擊八國聯軍的天津總兵羅榮光,他曾鎮守京津門戶之大沽口炮臺達24年之久。

羅榮光是乾州雅溪村人。出生於1833年,比楊嶽斌小11歲,他也是年輕時投奔曾國藩的湘軍而逐步升任到總兵的。與楊嶽斌的經歷有所不同,羅榮光在軍營時主要得到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的信任,讓他帶過親兵營,並送他到上海隨英國戈登學習過炮兵技術,爾後即當了開花炮營的統帶。

1876年,羅榮光奉命鎮守天津大沽口炮臺,從此一干就是24年。1900年6月16日深夜,八國聯軍的炮艦突然向大沽炮臺發起進攻。羅榮光率部奮起反擊,他親自操炮擊沉沙俄主力艦“機略克”號。但八國聯軍攻勢凌厲,貪生怕死的北洋水師統領葉祖圭不戰而退,裕祿控制的清軍援兵也不見蹤影,大沽炮臺彈盡援絕,羅榮光率領部屬在往北突圍中,壯烈犧牲。傳說羅榮光陣亡時,其老家雅溪的漩潭枯了3天。人們說,漩潭幹了,犀牛要歸位了。過不久,羅榮光的靈柩果然運回了老家安葬。因羅榮光之死是為國捐軀,所以他死後深深得到了後人的稱頌。

第3個是民國時晉封過上將軍銜的傅良佐。他是乾州城人,出生於1873年,其父是清授五品銜侯選知縣。傅良佐能成為上層知名人物,主要得益於年輕時考入北洋武備學堂,不久又赴日在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與蔡鍔等是同期學生,回國後,他在北洋軍隊供職,得到段祺瑞的寵信。1916年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傅良佐升任陸軍次長,主持部務。時人稱他和徐樹錚、靳之鵬、曾毓俊為段祺瑞的“四天王”,並有“外事不絕問徐傅,內事不絕問靳曾”之說。

戰爭的爆發,傅良佐倉惶逃回北京。此後段祺瑞任邊防督辦後,又委他當過參謀長。1920年,直皖之戰爆發,皖系失敗,從此傅良佐心灰意冷,轉而投入天津文殊寺院唸經拜佛。1924年傅良佐在為期3月的“沐浴齋戒”期間一病不起,不久即卒於天津。

3、

乾州的文化教育在歷史上也很有名。明朝正德年間,苗族塾師吳鶴曾在上澇、三岔坪、司馬溪、馬頸坳等地設帳授徒教學,史冊上留有其名,清康熙時設過鎮溪學館,乾隆時設過鎮溪書院,光緒時設過立誠書院,當過乾州廳學政和陳渠珍統領部秘書長的滕傳恕,就作過立誠書院的主講。


乾州的城,鳳凰的兵


1936年,乾城縣始設湖南屯區各縣聯立初級中學,後改名為省立第13中學。其時,由原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向長清始任校長,擔任教員的有後來成為中科學院學部委員、北京科技大學教授的肖紅美;有後來任國家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的周禮全;有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授和在《易經》學會當主任的鐘啟祿;有在北京戲劇家協會當過編審、顧問的楊毓氓;有作家肖離、肖鳳夫婦等知名人士。解放以後,省立13中學又先後更名為湘西民旅中學、吉首民族中學等名稱,1978年更名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學,至今該校仍用此名稱。該校位於乾州城郊萬溶江畔小溪庵坡上,賀龍女兒賀捷生抗戰期間避難乾州,還曾以第8名成績考入該校讀過書。抗美援朝時犧牲的著名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也曾是從該校入伍的學生,學校為此還修有“盛教廳”以示紀念。如今,該校已總計畢業初、高中學生兩萬餘人,培養的各類人才己遍天下。

4、

1949年解放後,隨著吉首縣的建立,在乾州的原乾城縣於1953年被撤消。此後,乾州便成了縣轄的區、鎮政府所在地,機構被撤,建置縮小,使得乾州一度失去過昔日的光彩,古老的乾州隨之沉寂落寞了多年。如今,隨著湘西州首府城的不斷擴建,乾州已和吉首市聯成了一體。從吉首到乾州,一條大道貫穿全境,大道兩旁基本都已被開發,而湘西州府又已搬至乾州。隨著大西部開發熱潮興起,古老的乾州,已在再度煥發出新的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