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著名醜書書法家不少是有傳統書法學習功底的,從不臨摹碑帖就成名的有嗎?

weifuren


這個問題真不好說。因為所見的醜書不少,但是否已成名成家的“書法家”所寫?有時真的鬧不清楚!因為現在“書法家”陣營裡確實有不少有紮實的功力“書法家”也有不少“南郭先生”。而沒被書協認可頒證的也有不少真的有深厚功底書者(沒那個證就不叫他書法家了)。這些人中也有寫醜書的。概而言之,醜書不是“書法家”的專利。在醜書橫行的當今,那個層次的都有喜歡繞那幾筆的人。只不過他們的醜書不被“書法家協會”認可而已,就像他們的正書作品也不被“書協”認可一個樣。一孔之見,望指證。


難忘8041——75


對於醜書這個問題,我有以下幾點看法,分享給大家一同討論。第一,說“醜書”,首先我們要了解何為“醜”何為“美”?

美,是相對於醜而存在的,在中國美學和繪畫中,醜同美一樣,都是人類生存的本真狀態,沒有醜的對比就沒有美的存在。


我們生活中見到很多古今書法,其中也許有你欣賞不了或不喜歡的,就好比你看不懂畢加索的名畫為什麼那麼醜還能拍賣出十多個億人民幣一樣,不知道這畫的藝術性到底在哪裡。但是,看不懂就是作品本身問題麼?


所以,書者首先要具有文化功底,這個“文化功底”不是讓你去拿個碩士或博士畢業證之類的,而是要了解我們從古到今的《書法史》,每個字體在每個朝代的轉換與變革,觀摩歷代名家名貼,這樣才能慢慢積累我們的“文化底蘊”,提高自己的書法審美意識。

就拿西周最著名的《散氏盤》,看不懂的人會認為它歪歪扭扭橫不平豎不直的真醜。可是,如果你瞭解書法史裡的金文就會知道散氏盤銘文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拙”,字體樸拙、線條厚實,體現出一種渾然天成之美,非常具有金石味道,它既有金文之凝重,又有草書之流暢,開“草篆”之端,可謂草篆濫觴之作。作為西周晚期文字,由於線條古樸、變化極其豐富,散氏盤書法作為經典法貼被眾多後世書法家臨習。

第二、當今所謂的“醜書”大師不是我們的國粹書法而是一種行為藝術,是一種博人球的誇張表演。

看到這種猶如亂草叢生一樣的書法,直接毫無法度和筆法可言,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只能算是譁眾取寵,可某教授卻聲稱別看看起來簡單,這樣的書法的線條沒有四五十年功力寫不出來,這明明就是一團亂麻,何來功力?何談書法?

第三,中外藝術是相通的,所有流芳百世的書法家畫家都是以及其深厚的功底做基礎又發揮出自己風格的。

醜書代表:明代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45歲以前,憑藉詩文揚名,為當時文壇所推崇,以文士著稱。45歲以後,他潛心藝術,以書畫名世。他的書畫作品很難模仿作假,只有少數的藝術家才能理解和達到他的藝術高度。

我們來看下他的書法:

是不是也很醜感覺很亂毫無章法??但是,瞭解徐渭生平的人都知道,他的這個“醜”是從痛苦裡磨礪出來的,他苦練前人書法繼而吸取北宋蘇、黃、米俆渭書法精髓又從反叛中出發,在追求藝術個性化的積極因素中走來,既做到了書法筆法的“破”,也同時“立”到了繪畫上,齊白石等人追慕的,正是他的潑墨大寫意。

齊白石曾說,“恨不生三百年前,為青藤磨墨理紙。”

我們來看匡時的對他的解讀:

全幅作品線條強勁縱逸,即長拉硬扯,盤環勾連,一往流轉,又鬆鬆緊緊,疏疏密密,既塗既抹,又寫又畫,粗拙不失飄逸,濃重時見空靈。橫倒豎歪,粗頭亂服,怪態百出,但又無不生動活

總結,真正流傳千古成名成家的書法家都離不開臨帖摹貼,苦練基本功的,不然怎麼會有“臨池而書”的草聖張芝,怎麼會有怎麼會有“入木三分”的書聖王羲之?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有不同看法請留言討論@花拾間文化 共同探討。


花拾間文化


書法作為傳統文化的遺存,在當今社會的大環境下,不太可能再現輝煌了。看看宋明時期流傳下來的東西,大多是古人日常隨手寫下的手札,信件,今天看來,動人心魄,無異天物,拍賣會上動輒過億……

今天的所謂書家,囿於環境,才氣等原因,想超越古人已經絕望。於是醜書應運而生。書法不同於其他藝術門類,沒有統一的欣賞鑑定標準,於是一群人起鬨:好!創新!

藝術應該以美為基本標準,離開了美,一切免談,書法當然也不例外。有人拿鄭板橋的六分半書來抬槓,那就請你摸摸良心說說:‘’難得糊塗‘’醜嗎?


為什麼這麼軸呢


從不臨習碑帖永遠也不會成名。因為書法並不是隨心所欲的純書寫,必須要在繼承古人,學習古人的基礎上書寫,在學習經典中去除俗性。從不臨帖就以表明自己的“書法”將不會入主流,而成為所謂的“江湖書法”。


澤澤寶貝向前衝


對“醜書”要把概念弄清楚,否則就跟江湖書法混為一談。真正的醜書是有內涵的,不一定老百姓欣賞的了的,如徐渭,張瑞圖,作者肯定是臨帖高手。


藝壽堂論書


介定一下什麼是“醜書”。我理解的醜書是書寫者把傳統書法裡的“法”寫的過“度"了,形成了一種醜。在用筆上,為了強調某一類筆法強拖死拽或大筆寫小字或小筆寫大字。結構上過度誇張、章法上一團亂麻,江湖體滿紙。

面對社會上的醜書現象,應該怎麼對待?楊再春老師說人家是人家,人家愛怎麼寫怎麼寫,自己是自己,做好自己就行了,心要靜下來,潛心研究傳統書法,我喜歡寫二王,我就寫二王,我喜歡寫米字我就寫米字,做自己的事寫自己的字,不要把自己困撓在一些社會現象裡。

不臨摹碑帖就成名的“書法家”可能是在其他領域成名的“名人”,具有了名人效應,其書法作品自然成“天價”,臨不臨碑帖己經不重要了,名氣蓋過一切,收藏家收藏的名人作品不是藝術價值而是名人價值。名人不臨碑帖,沒有法度是書法嗎?應該是“名人書法”吧。


大海書畫


既然是書法家都是有碑帖功底的。所謂“醜書”實屬評論者審美角度的問題。

網絡上真正的醜書者(不是“家”),是臨帖功夫較淺又自以為是,創作作品都是意氣用事,點畫之間毫無法度,信手胡來。這是真正的醜。

加引號的所謂“醜書”書法家,其實點畫之間均有出處,他們“年輕時候”的作品其實都是遵循古法的,一般都有較深的碑帖功底。比如沈鵬,當代草書大師級別。只是面臨如何突破上陷入了困境,實乃嘗試創新。

從不臨摹碑帖的書者是不可能成名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其實你所指的醜書書法家就是屬於這些名家,其實一點都不醜,只是我們造詣不夠,審美能力較淺而已。

比如康有為的字,大部分網友都不喜歡,但康有為在碑學上的成就近現代無人能及。這種“醜”只是一種表象。

而社會上眾多帶引號的“書法家”,實際是江湖書法,無論書寫水平還是綜合修養都是淺嘗輒止。這些真醜派是真正的眼高手低的群體,跟書法二字離的很遠。

所以,不要懷疑這些著名“醜書”書法家的實力。再次說明,不臨碑帖是不可能成才的,他們只是寫字而已。

書法家的“醜書”(點畫之間均有古意)

江湖書法的醜書(毫無法度信手胡來)


青溪散人


當今的書法家不少,書法家的字應是:或秀麗端莊、或狂野奔放。但無論怎樣具有個性的書法也都是遵循了“法度”的。

啟功老先生就說過:學碑大致更利於掌握結構,學帖則更利於掌握運筆。結構不立,再好的筆畫也寫不出來好字”。所以,無論誰都要臨摹學習,這是基礎也是法度。

“醜書書法家”這個詞顯然帶有貶義,研究他的學習經歷或體會,沒有任何意義。個人到覺得既然稱作“醜書”,那他臨不臨帖無所謂了,一個醜字就可以說明學的結果。

古代有一個人,可稱作書法家。她就寫了一個碑,草書的。醜到大家都看不懂。這個碑叫《昇仙太子碑》,但人家這樣是有原因的,是為情人寫的,不願意讓大家都看懂!這個人是:武則天。

顯然,我們當今的醜書書法家是無法與之相比較的。可能比醜還有的一比。

武則天是當之無愧的書法家,也就那一個寫的有點亂,那麼、這些不臨帖的醜書者,你們還敢稱書法家嗎?……

昇仙太子碑

昇仙太子碑局部

昇仙太子碑局部


風景的生活


我想醜書大師們應該臨過貼,有一定傳統功底。他們急功近利、急於求成是利慾驅使走上了“奇”途。

正是因為這個“奇”,給書法帶來了災難。

拖布、針管也只能是異類工具;塗、射的行為也只能是一時的稀奇;幾哇亂叫、哭爹喊娘也只能是萬千常態裡的一些另類。但是,它,他們阻擋了書法的自然發展,甚至可以說扭曲了中國書法。試問,數年後,我們的子孫手持拖布、針管還義正言辭的說,此為書法創作,到那時,躺在病榻上的你會如何回應?外國友人來華,我們的子孫信誓旦旦地與他們說,塗、射出來的作品就是中國書法,到那時,深埋地下的你會作何感想?

俗話說,好奇害死貓。書法教授、專家、大師們製造奇,而迎合了人們的好奇,卻害了中國書法。因為奇與好奇,就置傳統書法於不顧,我就想問:“書法招誰惹誰了?”


騰者絕塵


以當代王鏞,石開,沃興華,何應輝,曾翔為例,坦率的來說,這些名家早期作品是非常嚴謹的,基本都是從臨摹碑帖入手,後來經過長期的訓練及其審美的變化,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就目前來看,這些醜書代表不一定能夠得到大眾的認可,但是它的藝術規律極強,這個是在專業的圈子裡極為珍貴。

從來不臨碑帖的,有成名的,那是江湖做惡,靠媒體,策劃,和誇張的表演展示給大眾眼前,沒有任何的藝術價值,說白了,就屬於胡寫亂畫。這些江湖人士也只能紅一時,歷史上絕對不會留名的,我肯定的說,王鏞先生的名字會載入中國書畫史中的。

我們這裡講的醜書是有一定藝術規律和路徑的,大眾的審美參差不齊,醜是美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何為醜書,自己也沒有評判的標準,只不過是不符合漢字的結構特點,所以後來人們定為醜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