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农民起义,为什么朱元璋能够成功,洪秀全却不行?

有趣灵魂伴侣


在中国古代,每当遇到了天灾朝廷无法控制时,就可能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中国历史六次农民起义中,只有元末朱元璋起义成功了,而和朱元璋一样反抗少数民族政权的洪秀全,他们都以宗教作为组织和发动起义的工具,均定都于南京,都有一个北伐西征与东讨的问题。只是时代不同,结局不同罢了。

元朝末年,韩山童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自此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朱元璋去投奔了郭子兴,入伍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视他为心腹并将养女嫁给了他。朱元璋见濠州诸将争权夺利,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于是南下滁州。在浙西驻扎6年,奉行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地扩张自己的实力。

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控制着江左、浙右各地,西边与陈友谅部相邻。不久后,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朱元璋听取刘基的意见,用计击败陈友谅。在消灭陈友谅后,又进攻东面的张士诚和方国珍,一统江南。

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共同起来反对元朝统治。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而洪秀全率领的农民起义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道光年间,洪秀全屡应科举不中,他翻阅以前在广州收到的基督徒梁发的《劝世良言》一书,详读之后萌发了信奉上帝、追求人人平等的观念。遂吸取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思想,撰写《原道救世歌》,并宣传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创立“拜上帝教”。

咸丰元年,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咸丰三年,攻克南京,入城后,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首都,并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建都之后,洪秀全分兵占领长江各省,派兵北伐、西征,并摧毁江南、江北大营,攻克镇江、扬州。

到了南京以后,洪秀全简朴的生活作风急转直下,他为江南的繁华所迷惑,开始乐享其成,追求声色,大兴土木,动用成千上万的劳力建设天王府,他还模仿封建帝王的排场礼仪,规定众多的服侍人员,不思进取。咸丰六年,洪秀全为争权而诛杀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带领大军负气出走,脱离天王指挥。自天京事变及翼王出走后,洪秀全虽然掌握了朝政大权,太平天国却开始走下坡路。随后,他迅速启用陈玉成、李秀成等后起将领;并以洪仁玕为军师,颁布了《资政新篇》一书,积极推行新政。同治三年,洪秀全在天京病逝,享年51岁。他病逝世后,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能成功而洪秀全却失败了呢?

从战略方面来说,朱元璋在一统全国的军事过程中,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略战术,得一地守一地,建立了相当稳固的根据地,有卓有成效的屯田制度。而太平军在定都南京之前执行了的是流寇主义的军事路线,攻克武昌及其下游诸重镇后均弃而不守,致使南京刚刚攻下,尾追的清军就在江南江北扎下两座大营。

朱元璋和洪秀全定都南京后,都进行了北伐,但两相比较就相差甚远了。朱元璋是在一统江南后方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北伐的,当时元王朝已腐朽不堪,且又忙于内战,朱元璋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略部署,先北定山东,再回师下河南,进据漳关,封其门户。而洪秀全的北伐,则形同儿戏,命令人仅两万的北伐军“疾趋”清王朝都城,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从个人方面来说,朱元璋虽是标准的贫苦农民出身,但他是乐于读书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与知识分子有共同语言,麾下有李善长、刘伯温等文人做参谋组成强大的智囊团。

洪秀全狭隘的地方主义是他争取不到奇才的原因之一。他核心圈子里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广西人,两湖三江的儒士文人无法插足于洪秀全身边为他出谋划策。并且太平天国以宗教起家,而且还是中西结合,这让很多读书人很不屑。

农民起义领袖敢于反抗封建势力压迫揭竿而起,是一种值得敬佩的勇气,如果还能有所成就,那就是一种值得称颂的能力。同为底层农民出身,朱元璋摆脱了小农阶级的弊病和局限,拥有着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成就了一番霸业。而洪秀全则差之千里,取得一定胜利后就贪享乐,骄奢淫逸,最终只能是失败告终。这就是眼界不同的结果,只有胸怀天下的人才堪当开国太祖,而鼠目寸光的人只能在历史上溅出小小水花罢了。

《清史稿》

《太平天国》

宋濂《谕中原檄》


历史战争


洪秀全和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有很多相似性,都反抗异族统治,都是从南往北打,结果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呢?

社会环境不同

元末农民起义,民族矛盾尖锐,涌现了一大批反元义军,除了朱元璋、郭子兴的队伍外,还有刘福通、张士诚、陈友谅等,朱元璋在其中不是最强大的,刘福通在开封建大宋政权,北代讨元,牵制元军主力,像一屏障阻挡元军,而陈友谅、张士诚等也在各自地区牵制元军,这一切都有利于朱元璋在南方发展壮大。

反观洪秀全,是当时唯一的农民军,清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对付他,所以他面对的困难要大得多。

利用宗教的手段不同

朱元璋利用白莲教,但只作为一个宣传组织的工具,他自己有无上的统治权。

洪秀全利用拜上帝教,但是教权大于政权,像杨秀清都可以利用天父附体杖罚洪秀体,这严重影响了领导的权威性和领导层的团结,终导致天京变乱。

天京变乱

两个人的战略高度不一样

朱元璋占领南京,高筑墙,缓称帝,因为当时元朝是谁先称帝就进攻谁,所以朱元璋低调发展。

洪秀全占领南京,遂建立政权,成为清政府眼中钉,并且,占南京后,奢侈腐化,享受封建帝王生活,不思进取。

面对困难不一样

朱元璋是多支义军对抗的一个风雨飘摇的大元。

洪秀全时中国处双半社会,洪秀全面对清朝强大的地主武装,还有先进武器的外国侵略者。

综合分析,二人一成一败可想而知了。


金乌木木


导语:同样是农民起义,朱元璋取得了成功,建立了大明王朝;而洪秀全则是最后遭到惨败,太平天国被清政府消灭了。依我看来,二者的结局迥然不同,其主要原因是:朱元璋性格坚毅,雄才大略,得到了天下读书人的支持;而洪秀全贪图享受,目光短浅,还破坏传统文化及正统礼教,招致了天下读书人的强烈愤恨。

首先,朱元璋是自己从基层干起,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发展巩固自己的势力,最终形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强有力的领导集团;

而洪秀全虽然创立了“拜上帝教”,可是他做事无耐心,怕吃苦,在传教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就退缩回家了。

太平天国的基业是由冯云山通过不懈努力、辛勤耕耘而创建的,冯云山是太平天国的灵魂人物。当冯云山不幸负伤而死之后,太平天国的领导集团内部失去了平衡制约,矛盾发展到最后,终于酿发了“天京事变”这一惨剧。这场内讧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动摇了洪秀全那“拜上帝教”的宗教号召力。

(洪秀全)

其次,朱元璋重视知识分子这一阶层,他吸收了李善长、刘伯温、宋濂、朱升等大批的读书人,让他们成为自己的膀臂,为自己出谋划策,团结天下各地的士绅阶层。一句话,朱元璋得到了天下读书人的支持。

而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敌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正统礼教,他到处砸孔庙,毁诗书,对传统文化、礼教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洪秀全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失去了知识分子这一阶层的支持。

当时,中国的读书人大都是视太平天国为异端的。湘军将领大多数都是书生从军,为了维护中国正统名教,去跟太平军浴血搏杀、死磕到底的。

结语:中国封建社会里,读书人的影响力很大。因此,知识分子这一阶层的支持和拥戴,对于逐鹿天下的英雄豪杰来说,那是非常重要的。而洪秀全不但没有取得读书人的支持,反而逼得这些书生们纷纷投笔从戎,拿起刀枪来跟太平军殊死作战。单从这一点来看,洪秀全也必然会是成功不了的,太平天国运动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失败。


品茗读史


朱元璋和洪秀全都是农民起义,看起来是一样的,但其实细细分析下来,两者的区别是很大的,所以最终的结果才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首先,朱元璋所处的时代是元朝末年,在元朝的统治之下汉人是深受压迫的,负担十分沉重,很多百姓为生活所迫都会参加起义。汉人本身对于元朝政府就没有认同感,各个阶层都投入到了反抗元朝统治的队伍当中。

而洪秀全所处的时期是中国最为动荡不安的时候,不仅有内忧还有外患。面对西方列强的侵蚀,清政府的统治固然不得人心,但是在广大的知识分子心中它还是属于正统,还是受到地主阶层拥护的。反观创造了拜上帝教的洪秀全,他的立国思想在其他人看来是反帝的,不仅如此,他还反对传统礼教,从一开始就没有获得士层阶级的拥护。

此外,两人在个性上面也是有很大差异的,这就导致了他们统治方针的不同。

朱元璋本人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理解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他从底层一步一步地巩固自己的势力,同时还笼络了许多有真实才干的人加入到自己的队伍当中。在取得初步成功之后,朱元璋也没有急于称王享受,而是修筑城墙、广积粮食,先要一统中国,可以说朱元璋的政治手段和眼界格局是非常高的。

相比之下,洪秀全的见识就显得很浅短了,在创立天平天国之后就完全忘记了自己建国的初衷,只知道搜刮金银财宝,纵情享乐,人心尽失,失败也是必然。


李好说历史


二者基本上没有可比性。朱元璋的成功在于当时的元朝已经积弊不堪,南方多股势力纵横交织,元朝在消灭一股又一股的起义军过程中已经筋疲力尽。朱元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纵横捭阖,远交近攻才最终拖垮了元朝,统一了南方。而洪秀全是单打独斗,身边能够依靠的就是两广地区的老班底,周围的几股势力并没有响应,比如蒙古、西藏、沙俄等基本上都在按兵不动,所以洪秀全在没有成功直捣黄龙的情况下,只能是不断被消耗实力,在曾国藩屡败屡战的方针下疲于应付。

第二,朱元璋身边文臣武将众多,洪秀全身边只是文有冯云山,武有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等人基本上都是二等人才。而且在冯云山战死,杨秀清被清除之后,太平天国就基本上陷于了严重的内耗之中。这对于还在建设中的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战略问题有误。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很好的为自己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但是太平天国锋芒太露,在全盛时期进行北伐本来是可以一鼓作气,可是却没有进一步支援,致使林凤祥所部成为了孤军深入。最终功败垂成。

第四,朱元璋一直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作风。可是洪秀全打下南京后就开始纵情享乐,比照满清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他们还禁止正常的人伦生活,平民百姓共聚天伦也成为奢望,长此以往,焉能不失民心。


经典守望者


以下都是个人观点及理解,不接受反驳!

1----洪秀全

都说时势造英雄,可以说洪秀全是被当时的大环境所推出来的;

都是农民出身,但洪秀全是有先天优势的,底层人民食不果腹,振臂高呼百姓蜂拥而至;

(1)政权相对巩固后,过早称王,但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2)生活奢靡,据不完全统计从起义至天京沦陷共有88位妃子,无心朝政;

(3)守旧,坚守农民的思路,不肯接受建议;

(4)贪腐,起义军的中上层人物都是农民出身,每次攻城掠寨都是烧杀抢掠,逐渐失去民心;

(5)仇视知识分子,洪秀全3次落榜本就是一个秀才,在建立政权期间所发起的“焚妖术”比秦朝的“焚书坑儒”有过之而无不及;

2----朱元璋

朱元璋从底层一步一步升上来,有毛略,有心胸,善于用人也肯接受部下的建议;能用之人越用越多,部队严明,部队越打越多,不能不胜!

不与上层文化对接或者借鉴,固守农民思路,只要局部利息不顾全局利息,不能不败!





如初991


历史上最成功的起义,叫得上名字的就是朱元璋了,上位以后勤勤恳恳,将自己的休息时间压缩到极致。另一方面,也是农民起义的洪秀全,以上位就开始为自己选择妻子,他一生中的妻子,要比历代的皇帝都要多得多,后来在逃跑的时候,还要带上自己所有的妻子。同样都是从底层一路坐上皇位,为什么朱元璋就能够成为一代王朝的开国皇帝,而洪秀全却像一个暴发户一样挥霍无度?

首先,两人起义的原因和目的是不同的。朱元璋真是太穷了。他们一家病死的病死,饿死的饿死,最后生活被迫,不得不造反了。在反叛的过程中,朱元璋亲自上阵,可以说完全是基于自己的干劲拼搏而来,自然会珍惜他的劳动成果。

而洪秀全出生于耕读世家,还能上得起学,说明家庭条件还不错。但是他屡试不第,知道自己靠科举大福大贵是不可能了,于是决定开始宣传邪教,还把自己神化,称自己是耶稣的弟弟。但是他却把宣传宗教的苦差事交给了冯云山,自己回了广东坐享其成。洪秀全并没有为这件事情付出过太多的努力,最初的目的也只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因此在上位之后,难免走上暴发户的路。

其次,能力和眼光都不同。在朱元璋上位后,他将目光投向远方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结果,后来的万历皇帝二十八年不上朝,王朝仍然运行良好。朱元璋周围都是刘伯温、朱升、叶兑、章溢、李善长这些大名士,所以很少走弯路,可以很好的克制自己的欲望。所有人都称公了,他才称吴公;拿下了南京城,才敢称吴王,还不敢宣布定都;直到打败了陈友谅才敢称帝,建立明朝。

洪秀全则什么都不管,把一切都推给了他的手下,他就成了一个精神领袖。他花了很多时间和女人一起度过,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他反对儒家学说,结果就因此得罪了儒家知识分子。占领了一个村就敢起义,占领了一个乡就敢称王。


埋首故纸堆


朱元璋和洪秀全最大的区别,一个用祥瑞蒙蔽天下,一个用祥瑞自欺欺人,这也是一个可以拿下天下,一个被天下拿下的主要原因。

在起初,朱元璋与洪秀全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均利用宗教,朱元璋借此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必拿下天下,使得周围的臣民百姓都支持自己。但重点的是,朱元璋只将此作为手段,以此欺人,并不欺己,天天“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兢兢业业,殚精竭虑战群雄”地打天下,直至成功。

但洪秀全就不同了,他创立拜上帝教,自己作为真神一一皇上帝。起初,这个方法是有效的,煽动了广大百姓信仰和跟随,但到了后来,即他拿下南京后,他越来越迷信自己就是教神合一的领袖,自欺欺人认为“朕即上天堂,向天父领到天兵,保固天京”,甚至在战略上导致重大失误,拒绝了“让城别走”的唯一生机,坐守待毙,这等于是自掘坟墓,最终惨败。



孤本集


洪秀全比朱元璋好比乌鸦比凤凰,洪秀全的小农意识是深刻在骨子里的。就好像现在穷人乍富一样,没几年就败光了财产。

朱元璋以一介布衣,十五年内勘定南北枭雄,克成帝业。洪秀全出身贫寒,科场屡屡失意,绝望崩溃。浴火重生,创建拜上帝教,妄图通过革命实现报复,初衷是好的,可惜才干不足,致使江南数省糜烂十数年,最终惨淡收场。

论学识,洪秀全远胜朱元璋。朱元璋少年时没读过一天书,整日为生计奔波,他的见识来源于做和尚时的各省游历,开阔了视野。还有后来在军旅中不间断的加强学习。洪秀全正宗科班出身,文化功底深厚。可见成功与否与文化高低并没必要联系,相反,某些时候可能读书越多反被书误。

天时方面,朱元璋是反元,洪秀全是反清,都是汉族革少数民族的命。所不同者,元廷当时实行种族歧视,天下人分四等,汉人是最下等,且不准参加科举,读书人进身无门久矣。再加上当时天灾不断,饿殍遍野,致使蒙元人心大失,群雄并起。朱元璋越打越顺,东北数省几乎是传玺而定。洪秀全以宗教起家,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满清朝廷。况且当时大清气数未尽,还有一大批汉人的忠臣骨干。洪秀全的宗教思想并没有得道上层汉人的信服,曾李的湘淮军处处与他针锋相对。另外还有来自国外势力的干预,多国联军帮助满清镇压太平军。这是朱元璋那时不曾遇见的新变化。

地利方面二人情况差不多,都是从南往北打,最终都占领了南京。可惜洪秀全军事上一连串的失误,致使西大门安庆失守,从此太平军从主动变为被动,局势一路下滑,,最终城破人亡。

人和方面,朱元璋虽然文化不高,但却能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朱升的九字真言就让他获益匪浅。也会用人,基本能够做到人尽其才。而且还表现出非一般的军事天赋,很多大的战略上,他都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前期确实表现出了一个帝王该有的恢宏气度,至于后期建国后诛杀功臣,原因很复杂,总之是不得已而为之。洪秀全有些刚愎自用,小富即安,而且思想极其愚昧。洪秀全进天京后,以为是进了温柔乡里,江南的繁华捆住了他的手脚。此时他已经没有了进军全国的雄心壮志,起居奢华,出入讲排场。就像当年李自成进北京城一样,分赃不均,内部开始分裂。安庆失守后,陈李给他提了很多正确的军事建议,他一概不予理睬。强迫他们服从他的圣旨。他还担心属下诸王尾大不掉,开始不管不顾,任人唯亲,人心更加涣散。南京城破前一个月,洪秀全病逝,可能是草根树皮吃多了消化不良。死前还说要上天找天兵天将来灭了满清,其愚昧迷信可见一斑。

自古帝王成就霸业者,除了天时、地利、人和外,还需要很多条件,军事上的,政治上的,还有帝王的个人意志,团队意志等等。最主要还有一条,就是心要狠,成大事者不顾家,对别人要狠,对自己更要狠。




恨无常


题主好

洪秀全和朱元璋虽然都是中国著名的农民起义的领袖,但是结果却完全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思想,朱元璋反元的目的是为了推翻元朝的压迫和统治,直接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而洪秀全虽然也建立了一个当时能够和清朝对立的“国家”,但是其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吃饱饭”,洪秀全的思想主张完全就是小农思想,他没有办法像朱元璋一样构建一个真正的“国家蓝图”

二.双方的助手不同,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路上不断地收获许多军事,政治的人才,比如徐达,常遇春,蓝玉,还有千古一臣的刘伯温,他们都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反观洪秀全,当时起义时有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人,但是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在军事战略的才能上始终略显鸡肋。

三.对手不同,朱元璋的团队虽然面临的是当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元帝国,但是已经处于末期的元朝已经是江河日下,国家腐败不堪,战斗力也自然不如以前了,洪秀全虽然也是面临着晚期的清朝,但是在清朝中还是有很强的能臣,例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等,这些人可是大清朝最后的保护盾。还有当时各国列强的帮助。

四.历史规律,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本就是历史规律安排下的剧本,而洪秀全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构建了一个“国家”,但是终究难成正统,太平天国就像清朝的脑袋上长了一个“瘤子”一样,终究是病,会被除掉。

最后两位都是农民起义的榜样,在某种角度下都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