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說“養魚密度”及其相關苗種投放事項,沒有公式或者標準來套用

專注水產適用技術,奉獻實用養魚信息!

簡說“養魚密度”及其相關苗種投放事項,沒有公式或者標準來套用

養魚,首先就要涉及投放苗種多少的問題,很多人在問且經常諮詢喂什麼魚好?放多少魚恰當?這個問題是最不好說的事情,沒有千篇一律的公式或者標準答案來套用。因為:池塘條件千差萬別,地區氣候各地也有所不同,還有最主要看你是怎麼規劃設計的?技術成熟度何如?資金有無實力?是精養還是粗養?喂耍耍魚還是偶而投料?喂精料還是投餵糧食?人放天養純生態養殖喂不喂料?水質優劣水源充足否?以什麼魚類(種)為主?配不配置增氧設備?人的心智韌度何如?等等,涉及面簡直是很多又太多且很廣,不能一成不變,不能一概而論。因此,在此特別提示:本文內容僅供參考!

簡說“養魚密度”及其相關苗種投放事項,沒有公式或者標準來套用

一、水花育苗

魚類產出的受精卵,經人造的流水環境,在適當水溫、溶氧、水質等條件下經適當的時間,發育為能平遊的幼體,我們習慣稱之為“水花”。保證“水花”成活率的關鍵之一,是把握“水花”下塘的合理時機,即綜合考慮運輸、天氣等多個因素,保證讓“水花”下塘時,有一定的游泳能力,體內有營養供應。“水花”十分稚嫩如嬰兒般,對外界刺激反應敏感。水花下塘的基本要求是:在放養“水花”前10天左右,對魚苗放養池徹底清塘,池中不能有任何魚類及小雜魚等。

簡說“養魚密度”及其相關苗種投放事項,沒有公式或者標準來套用

(才孵化出的水花苗)

水花魚苗飼養投放的密度

水花下塘的數量的一般標準:家魚苗一般每畝20-30萬尾,計劃要出售小規格苗或要提前分塘的可以畝放80萬尾~100萬尾,用作育成小餌料魚的可以高密度達畝放100萬尾~150萬尾。鰱、鱅魚還可適當多一些,草魚可適當少些,肥水塘可適當密些,新塘、瘦水塘應適當稀些。

簡說“養魚密度”及其相關苗種投放事項,沒有公式或者標準來套用


(水花苗)

在正常情況下,養殖量一般根據苗種出池規格大小而定:
速成大規格苗種的,每畝放養水花10萬尾左右。
如果一次性培育到7釐米(2寸)以上魚(苗)種,每畝養殖水花10~15萬尾。
如果培育至3.3釐米左右即寸片的夏花,每畝水面養殖水花20~30萬尾,這是標準水花放養量
如果培育烏仔(1~1.5釐米)後陸續出售或分塘的,每畝水面可以養殖水花80-100萬尾。
培育小餌料魚投餵肉食性魚類的,可以高密度達畝放100萬尾~150萬尾。

簡說“養魚密度”及其相關苗種投放事項,沒有公式或者標準來套用

(魚苗氧氣袋口平放水花苗種入池)

水花魚苗的長勢速度:
水花飼養25天左右,可長到3.3釐米左右,稱夏花苗種。
寸片(3.3釐米),一般每畝放1-1.5萬尾。經30天左右的培育,夏花可長至6.6釐米(2寸)左右。
6.6釐米(2寸)的,每畝可放5000-8000尾。再經50天培育,苗種可達10-13釐米(3-4寸)。
10-13釐米(3-4寸)的,每畝放3000-4000尾,這樣飼養到年底,如果培育管理得好,每畝可育出300-400公斤大苗種,規格一般可達17釐米以上。
一次下塘,一養到底的山塘,每畝建議放入夏花(寸片)5000-6000尾。
放養密度還必須根據塘口條件,餌料多少和管理水平等具體情況,適當增減放養尾數。

簡說“養魚密度”及其相關苗種投放事項,沒有公式或者標準來套用


(規格苗種)

二、飼養成品魚

以常規魚草魚為主養魚的每畝投放量為例:(僅以舉例說明)

人放天養時:可以草魚50-100尾,鯽魚100-200尾,白鰱20尾,花鰱10尾,青魚5尾,......。

耍耍魚偶而投料:可以每畝草魚100-300尾,鯽魚200-300尾,白鰱50-100尾,花鰱30-50尾,青魚10尾,......。

專業精養:可以每畝草魚500-1000尾,鯽魚500-1000尾,白鰱150-300尾,花鰱50-100尾,青魚30-50尾,......。

簡說“養魚密度”及其相關苗種投放事項,沒有公式或者標準來套用

一般以吃食性魚類為主養的,常規魚單一主養魚的畝放養量大致標準是:

主養草魚500-1000尾,主養鯽魚2000-5000尾,主養鯉魚800-1500尾,主養青魚500-800尾,主養禾花烏鯉1000-2000尾。

簡說“養魚密度”及其相關苗種投放事項,沒有公式或者標準來套用

(青魚)

目前的養魚池塘普遍性的螺螄、蚌殼泛生,危害相當嚴重,在此特別倡導混養青魚。既能控制底棲動物大量繁殖消耗肥料和氧氣,又可減少它們作為宿主傳播疾病(比如吸蟲類),並且還增加效益。畝放養量一般30~50尾,池塘首次混養青魚可以畝放100~200尾。

簡說“養魚密度”及其相關苗種投放事項,沒有公式或者標準來套用

(四大家魚)

以某一種魚為主養魚的畝投放密度,大致是:

草魚:主養全年總的畝放養量一般不宜超過1000尾,非輪捕輪養的不宜超過600尾。混弄50-100尾。

鯉魚:主養800-1500尾。混養一定的鯉魚,比如畝放50-100尾,因鯉魚是典型的底層魚類,又有掘泥的習性,我們

可以充分利用它的掘泥特點來翻動分解底層淤泥從而達到一定的"底改"效果

鯽魚:主養2000-5000尾。混弄300-500尾。

團頭魴(武昌魚):又有稱為鯿魚,雜食兼草食性魚類,與草魚相比之下不耐低氧,攝食能力和強度均低於草魚,故主養團頭魴的儘量不混養草魚為宜。主養時一般每畝放養1000~2000尾為宜,混養時每畝放養200~300尾即可。

鰱鱅魚:主養鰱鱅魚的,一般畝放養500-1000尾,鰱鱅魚比例大致為8:2;主養花白鰱必須水體要有一定水深(比如至少1.5米以上)和肥度,否則必須大幅降投苗種數量,所謂的“水面寬水要深水要好”才適合花白鰱主養。花白鰱作為精養塘配養魚時,畝放養量大至是150-300尾(鰱鱅分別為100:50或200:100),有利於淨化水質。粗養混養時,每畝白鰱50-100尾,花鰱30-50尾。另外,鰱魚以浮游植物為食,不論何種形式的養魚,必須在池塘中混養濾食性的鰱魚從而有利於調控水質,以免每年熱天時藍藻暴發為害,否則水質會惡化。其實,白鰱混養在其它魚類之中,因其有特殊的食性功能,不需再花成本飼餵,可以看成是沒有成本或者是成本很低的一種魚類,照此而說,

白鰱的利潤才是"最高"的品種,還別以為白鰱賣價低而遭嫌棄,這是一個嚴重且錯誤的誤解。

簡說“養魚密度”及其相關苗種投放事項,沒有公式或者標準來套用

三、總的放苗原則

精養投餵精料多放,粗養投餵糧食少放;水深多放,水淺少放;主養魚多放,配養魚少放;條件好配套齊多放,條件差又缺水少放;具體放養密度視技術水平高低、資金豐欠、池塘條件優劣等等多種因素來確定和掌握。

簡說“養魚密度”及其相關苗種投放事項,沒有公式或者標準來套用

另外,苗種投放問題除了上述所列內容外,還與“魚類混養”、“魚的食性”、“輪捕輪放”等方方面面均有關聯。魚的“混養”是一個立體生態環保工程:草魚清除池中雜草,鰱鱅是水質清潔工,鯉、青魚除食螺蚌,肉食性魚類消滅野雜魚及病魚。各類魚分居各自的水層,充分發揮池水的最大功效。混養要根據魚類的食性和習性,選擇彼此爭食較少,且相互有利的種類,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簡說“養魚密度”及其相關苗種投放事項,沒有公式或者標準來套用

四、苗種合理放養的依據

苗種密度的合理投放是漁業生產最重要的環節,池塘養殖的水體容納量有一個合理的範圍,超出這個範圍就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1.放養密度小

苗種密度投放過低不能充分利用水體和餌料,單產低,效益可能差一些。密度過小,雖然生長較快,但浪費池塘水面,肥料和餌料的利用率也低,單位成本往往還會增高,影響效益。

在養殖過程中,如果魚類生長良好,浮頭較少,餌料係數低於一般水平,則證明放養密度合理。從來不浮頭也不正常,表明密度過稀,產量低效益微溥。

2.放養密度大

苗種密度投放過高,則生產過程中易造成經常性缺氧浮頭,或因過多的排洩物又會使池塘的水質惡化,容易引起魚病暴發。密度太大,餌(飼)料往往不足,活動空間變小,特別是到後期魚體長大時,水質條件較差、溶氧量低,生長就變慢,可能餌料係數會高一些。

如果密度過大至超出水體承受能力時,會造成低溶氧綜合症(長期缺氧)或者個體偏小而如期不達上市規格。如果魚類生長較差,又經常出現浮頭,而且出塘規格偏小,餌料係數一般都高,則證明放密度過大,應適當減小密度。

3.綜合確定苗種放養密度的因素

確定苗種放養密度時,要根據品種、水源、魚池條件、肥料或餌料來源、放養時間的早遲、地區及氣候差別、管理水平、市場行情以及資金豐欠等情況來靈活判斷,據此確定合理的密度。

簡說“養魚密度”及其相關苗種投放事項,沒有公式或者標準來套用

五、投放時節和苗種大小

在漁業生產中還有一個大多不經注意的問題:投放時節和苗種大小的問題。

首先投放時節的問題,一般慣例是冬春低溫季節運苗下塘,認為溫度低魚兒代謝強度小,耐運輸是最大的優點,但是,從最近幾年的情況來看,每年放苗後死苗事件頻繁發生,有時不論採取何種救治手段也不可逆轉,每年造成的損失估計全國應該以數千萬元計算,給本身就不景氣的水產行業猶如雪上加霜。其實,苗種運送難免不會受傷,恰恰此時的“傷魚最怕低溫”,因為水黴病在冬春時節時是它的專屬,如果避開低溫調整下塘時間,建議每年的11月前和3月後下苗為宜,有時雖然在熱天(不是三伏高溫天)運輸有一定的難度,但苗種下塘後大不了患發赤皮(外傷)病,也不會象水黴病那樣難治且頑固

至於下塘苗種規格的大小問題,大多數的人喜歡投放大苗,但就有一個問題出現了,

越大的魚越容易受傷,越小的魚掙扎強度要小得多,受傷的概率就要少得多。在實際生產中,本文此處以草魚長度10釐米左右的苗種與每尾一三兩大小的草魚斤兩苗種相比較為例,在同樣的一個(比如一年)生長週期中,其最後的長成個體規格並無多大懸殊,都可以達到三五斤的個體,或許斤兩大苗種可以提前上市而已,但魚傷死苗的風險很大。

還有一個須注意的事項:小苗的增重倍數大得多,養魚的利潤與魚的增重倍數密切相關,增重倍數越大,養殖成本相應的就低,當然效益就大得多。還有,大苗種和小苗種兩者的成本差異也很大,長度10釐米左右的草魚苗種多為每尾幾角左右,但草魚斤兩苗種也許每尾一元至幾元不等,無意中就增加了前期的投入。總之,小苗不容易受傷存活率風險小,大苗受傷風險大得多,這些方面都得加以考慮。

簡說“養魚密度”及其相關苗種投放事項,沒有公式或者標準來套用

六、水產養殖終端盈虧的關鍵

水產養殖終端盈虧的關鍵是出塘上市規格,有的地區追崇養大體魚,殊不知魚體養得過大表明生產時間就越長則風險更大,難免中途不發生意外,既不能小也不能過大,符合消費潮流,賣價及其效益就會好得多。還有,在養殖策略上改變“片面追求產量”的做法,高產不一定高效,而須“不圖高產,只求高效”,在苗種放投上力求密度適宜,種類優化。

(劉文俊 2020.01.01)

簡說“養魚密度”及其相關苗種投放事項,沒有公式或者標準來套用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本文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不充或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水產養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