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雖名不見經傳,卻動搖了儒學根基,讓千年理學大廈轟然倒塌

《四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而其中的《中庸》更是被公認為哲學思想水平最高的儒學經典,宋明理學家一直對《中庸》推崇備至,認為該書是道統的精髓。

他雖名不見經傳,卻動搖了儒學根基,讓千年理學大廈轟然倒塌

大儒朱熹

大儒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給予《中庸》高度評價,開篇語“《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這一段話就把《中庸》的地位拔高到近乎神聖,傳承自上古聖人堯舜禹,包含至極之理,而《中庸》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更是儒學精華,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核心與靈魂。正是根據這“十六字心法”,人心和道心得以區分,所謂人心就是普通的心,道心就是追尋天道的心,兩個心共同構成了人類的心,人類追尋天道的過程,就是壓抑人心,開啟道心的過程。

他雖名不見經傳,卻動搖了儒學根基,讓千年理學大廈轟然倒塌

十六字心法

“夫堯、舜、禹,天下之大聖也。以天下相傳,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聖,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際,叮嚀告誡,不過如此;則天下之理,豈有以加於此哉?”。細品這話,堯舜禹口口相傳的十六字心法被推崇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加之孔子的嫡孫子思,宋明理學的一哥朱熹竭力推薦,奠定了十六字心法理學正宗根基的地位。

如果根基出了問題,那千年理學大廈是不是就岌岌可危,甚至轟然倒塌呢?

十六字心法源自《尚書·大禹謨》。該文大意是,堯傳位給舜,舜傳位給禹,傳授了一系列的修身治國之道,這代表了古人的最高智慧,寓意非凡。

如此神聖不可侵犯之經典,難道還會有人質疑?難道還會是造假?說到這,該輪到本文主角登場了,他就是明末清初年間的學者閻若璩,字百詩,山西太原人,生於明崇禎年間,卒於清康熙年間。

他雖名不見經傳,卻動搖了儒學根基,讓千年理學大廈轟然倒塌

閻百詩

閻若璩的出現並非偶然,到了清初年間,學術界的主要趨勢是放棄那些空洞無物的宏大敘事,從細微處著手做起,研究實實在在的學問。閻若璩是考據大家,他博古通今,對於古書之中的每一處記載,每一行每一句都大膽懷疑,小心求證,逐一考察來龍去脈,是真是假都要弄個明明白白,他研讀《尚書》的集大成之作《古文尚書疏證》就成功挖了理學的牆角。

《尚書·大禹謨》屬於《尚書》中的古文部分,說起《尚書》,分為《古文尚書》和《今文尚書》,《尚書》在漢代開始有今文古文之爭,《今文尚書》是伏生所傳的二十八篇,《古文尚書》則多出了拆除孔子舊宅時發現的孔安國所傳的十六篇。在西晉年間,由於戰亂不斷,今文和古文尚書都已經失傳,到東晉時梅賾獻《古文尚書》及孔安國的《尚書傳》,唐代時開始推廣使用這個版本的《古文尚書》作為統一教科書,並一直沿用到清代,成為儒家經典的標準版本。

他雖名不見經傳,卻動搖了儒學根基,讓千年理學大廈轟然倒塌

尚書

自晉代之後很少有人懷疑《古文尚書》是後人偽造的,因此閻若璩的考證結論“《古文尚書》是晉朝時偽造的”可謂石破天驚,讓無數儒生大跌眼鏡,瞠目結舌。在《古文尚書疏證》中閻若璩詳盡列舉出一百二十八條質疑,對於《古文尚書》的篇數篇名、文體文法、字句來源,乃至其中的史實和地名都進行了事無鉅細地考證,通過點點滴滴地梳理,最後得出結論,《古文尚書》中有一大半作品是晉朝時偽造的,其中包括《大禹謨》也被確認是偽作。

結論一出,理學家們惱羞成怒,這一千多年來,他們一直把這些經典奉若圭臬,作為日常生活修身養性的至高心法,虔誠地相信這些內容是堯舜禹聖人所傳,絲毫不加懷疑,突然之間,所有堅信的都土崩瓦解了,這讓他們顏面掃地,也讓一直以來頑固堅守的信條煙消雲散。

《古文尚書疏證》是閻若璩四十餘年閱讀思考的結晶,其中內容都詳加考辨推敲,力求精準無誤,問世之後,由於書中內容太過於驚世駭俗,被很多理學家群起而攻之,歷經多次公開討論抗辯,真理越辯越明,《古文尚書》經過輪番錘鍊轟炸,確認偽作無疑,鐵案難翻,最終閻書結論被廣泛接受。

而近期清華大學對出土的戰國書簡的研究也更加證實了《古文尚書》的確是偽作。

他雖名不見經傳,卻動搖了儒學根基,讓千年理學大廈轟然倒塌

梁啟超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雖然閻若璩名不見經傳,卻仍然被公認為近三百多年第一流學者(據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所言),為何?全憑一部《古文尚書疏證》。

辯明《尚書》之真偽值得如此讚許嗎?閻若璩的學術貢獻豈非一件尋常之事?其實不然,《古文尚書疏證》作為清代考據學的一面旗幟,影響深遠。要知道閻若璩所質疑的可是被眾人奉若神明的聖人之言,這些話語在千餘年間一直屬於信仰的對象,類似於西方的聖經,只需要儒生信徒默唸傳誦即可,是不容置疑的,閻若璩在書中把信仰的對象變成可以去懷疑、去研究、去批判的對象,抽繭剝絲,一點一點把信仰對象的神秘面紗揭開,讓無數儒生民眾認識到自古以來從小被灌輸接受的史實、思想並非確鑿無疑的真理,其中包含著謬誤,也有造假和作偽,這不啻為一場學術解放運動,閻若璩此舉如同在黑暗封閉的屋子裡打開了一扇小窗,讓光亮透射進來,自此之後,越來越寬廣越來越光明的學術道路被開拓出來。

雖然清代學術發展受到文字獄等文化壓制措施的荼毒,有些領域無法涉及只能規避,但學人們的選擇也不僅僅只是被動的無奈逃避,更是主動地與時代接軌,拋棄大一統的遠離現實的哲學思辨,擁抱求真務實、更接地氣的專門學問,返璞歸真,發展考據功夫,重新審視古代史料,進而磨鍊思維,培養科學精神,這恰好也是學術發展的必由之路,提供了站在現代社會門口,與西方世界碰撞融合的重要契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