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些30至40岁左右人的抑郁,实际上就是“无聊神经症”

如果主要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人无所作为而感到无聊,尽管可持续数年之久,一旦条件改变,无聊感便一扫而光,这就是无聊神经症。

——许又新

心理学:有些30至40岁左右人的抑郁,实际上就是“无聊神经症”

“无聊神经症”,是我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许又新老师,在上个世纪70年代阐述的一个“病症”,在当时根本不算什么病态性的病症,但许又新老师用它具有前瞻性和发展性的目光,断定这种病症会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判断病态的标准也会产生改变,其结果就是“无聊神经症”的蔓延。

现在感觉生活无意,精神空虚,消极心理的人太多了,似乎在社会当中负性情绪的存在是理所当然,所谓抑郁,焦虑的人更是数不胜数,难道说他们真的是抑郁和焦虑吗?许多人在其表现上来看,心情是平淡和无动于衷的,面对社会的发展,采用的是多看少动的方式,自身的认知缺乏,总认为生活没有意义。

心理学:有些30至40岁左右人的抑郁,实际上就是“无聊神经症”

30多岁已是而立之年,也正是承上启下的年龄,有了家庭,可谓是上有老下有小,力不从心之意与日俱增,怨天尤地,不顺心和烦恼接踵而来,人际关系紧张,工作不顺利,易怒、暴躁的性格倒是不断的增长,不能认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有什么意义的,看到别人取得的成就,更将自我评价降低,寻求与事实不符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不努力之原因。

许多时候我们是可以理解的,30岁左右的人,真正事业有成,而做到了成功人士的毕竟是极少数,而绝大多数的人都相对于平淡的生活之中,工作,家庭生活所带来的压力,也是能够预见得到的,但是又无法视觉,让自己整天沉浸在消极的情绪当中,抑郁、焦虑也随之而来,从此便会沿着最不费力气,最不用心的方向虚度着时光。

心理学:有些30至40岁左右人的抑郁,实际上就是“无聊神经症”

其实在30~40岁左右的人当中,觉得生活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自我行动又少,活动水平也偏低,但是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在生活上依然能够保持在中等的平均水平上,他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其实在某些时候或阶段表现的并不错,家庭和社会义务在一般情况下也能够独立的完成,从心态角度来说,对人也能够做到宽容体谅。

但不思进取和牢骚满腹,不满的情绪,让他们在各方面只是随波逐流,严重的缺少了进取之心,缺乏真正的和深刻的在工作和学习上的满足感,遗憾的是,他们这些人也无法在深层次和理解水平上与他人对事物的认同,因此他们也很难体验到别人为什么能活得那么快乐和幸福。

心理学:有些30至40岁左右人的抑郁,实际上就是“无聊神经症”

太多的时候,这些人都情绪化的去对待社会和环境所出现的一些现象,不能够真正的去理解任何事情和社会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更不可能事事都随自己的心愿,会让自己忧心忡忡,整日烦恼,无聊感,便逐渐的生成,甚至在不断的加大,而让自己更加的无聊。

这些人刚开始会出现间接性的抑郁,但是随着病程的迁延抑郁情绪逐渐的稀少,货慢慢的消失了,剩下的主要是空虚感,这种空虚感的重要来源就是感觉生活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就是感觉到家庭的琐碎之事,五味杂陈的不断袭来,让自己感觉倍加的压力和烦恼,至此消极的情绪,你越发的严重,甚至蔓延到自己的行为中来。

心理学:有些30至40岁左右人的抑郁,实际上就是“无聊神经症”

比如,当自己在工作中不能随心所欲的时候,就感觉工作没有动力和兴趣,这项工作不适合自己,对现在的工作已经感到非常厌烦了,严重缺乏情绪上的进取精神,甚至可以说已经消失了,这时候无聊感应运而生,但是当在工作中能够使自己满足,而且很有兴趣的工作时,这种无聊感立刻就会消失,甚至在他身上无影无踪,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无聊神经症”的表现。

相对于上个世纪70年代来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改变,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及人际交往环境文化,都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变,许茹欣老师的预言就是当这些都改变了以后,也就是不断提高了,那么无聊情绪,在判断病态的标准改变的时候,必定会形成一种病症而固定下来,就是所谓的,一部分人的抑郁所造成的无聊情绪而形成的一种病症,既“无聊神经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