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崖外孫寫東崖

又到紅棗飄香的季節,雙休日,我隨爸爸媽媽回到了姥姥家——小白鄉東崖村。姥姥家屋前屋後有很多棗樹,姥姥給媽媽打電話說要把一些脆棗打下來賣掉。回姥姥家,我最喜歡乾的事就是爬上樹摘棗打棗。一路上我哼哼著“我相信明天,我相信希望,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心裡說不出的高興。

一回到到姥姥家我們就開始幹活。還有不少鄰居幫忙,不到一會,一袋一袋的紅棗就在地上擺了一片。我雖然累得腰痠背痛,可心裡美滋滋的,因為我能在樹上爬來爬去。要在平時媽媽又要訓斥了,這會兒媽媽只顧著撿棗可顧不上說我。我越玩越有興致,爬到一顆樹的最高處搖晃著樹枝。這時姥爺站在樹下說:“寧寧,小心別摔著,別爬太高,別把樹上的棗搖完。”我說:“不怕,我再搖一搖。”姥爺說:“樹上留點棗吧,別搖了,下來吧。”我也為姥爺是怕我摔著,可每到一顆樹,姥爺總是說樹上留點棗。我忽然好奇了,問姥爺為什麼要在樹上留棗。姥爺說:“你愛吃棗,那些鳥兒們也愛吃,給他們留點啊。”

我又想起一路上看到的許多棗樹,問姥爺那些樹上也會有留給鳥雀的棗嗎?姥爺說會啊,要不咱們村的鳥怎麼會越來越多呢。我又好奇地問:“難道以前沒有這麼多鳥嗎?”姥姥聽了誇我說:“寧寧長大了,問題越來越多了。”姥爺卻說:“傻小子,以前不光沒這麼多鳥,連樹都沒有,到處光禿禿的。”我說:“那這些樹是什麼時候長的呢?”姥爺一邊幹活一邊給我講,我聽了好奇心更強了。

中午快兩點,活幹完了,吃過午飯我就迫不及待的出去到村子裡轉悠了。聽姥爺說以前的東崖到處是荒山禿嶺,後來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在各項法律法規的扶持下,人們用勤勞的雙手栽下一棵棵棗樹,於是有了現在山上山下屋前屋後綠油油的的東崖,有了樹上一顆顆瑪瑙似的大紅棗。2001年的太谷首屆紅棗節上,東崖村的壺瓶棗以其獨特的品質榮獲“金獎”,東崖村也成了小白萬畝紅棗園區的核心村。國家還給種樹的人們發了林權證,每一顆樹都是受法律保護,受憲法保護的呢。

累了一天,晚上回到家,我卻意猶未盡:我還從來沒真正瞭解過媽媽的老家東崖村呢,沒想到這不大的小村子還有過這樣的歷史。媽媽見我有興趣,就說:“你還可以上網查一查,也許會更有收穫呢”

於是我從網上查了“小白鄉萬畝棗園”,瞭解到小白東北部土地乾旱而貧瘠,水利資源極端缺乏,導致人們收入微薄,生活困難。有了政策的引導,有了法律的保障,人們選擇了紅棗種植,於是成就了名聞三晉的紅棗產業。瞭解到這段歷史,我對他們發出了由衷地讚歎。是啊,有誰會想到,在一片貧瘠的丘陵土地上,會崛起一個現代化的農業產業示範園區呢?有誰會想到幾乎是一片荒涼、一無所有的不毛之地,會成為省林業現場會的接待會場呢?有誰會想到,這片土地上承載了未曾有過的重要擔當呢?

現在的東崖,經濟發展了,環境改變了,老百姓過去只能“盼溫飽”,現在是既有溫飽又有“環保”,過去只能“求生存”,現在是既能生存又有“生態”。我們太谷也正在打造綠色太谷,養生太谷,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推進了生態文明建設。這不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嗎?人們渴望乾淨的水,渴望清新的空氣,渴望優美的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積澱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深刻警示著後人。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關係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係中華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嚴格的制度、嚴密的法治,在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法律法規在身邊,生態文明在我家。青山綠水是美麗東崖,青山綠水的是美麗太谷,青山綠水是我們的美麗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