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涟:他是史可法的老师,也是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东林党人

杨涟:他是史可法的老师,也是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东林党人

磊落负奇节,风流鉴九天

不喜欢魏忠贤的原因自是来于杨涟,每每想到杨涟的惨死,及读到那流传千古的绝笔,便热血偾张,加上史可法见左光斗的情景,更是对这魏忠贤及阉党深恶痛绝,尽管后来知道这魏忠贤还是个有能力之人。

杨涟,字文孺,号大洪,明代湖北广水人,明代著名谏官,东林党人。万历年进士。初任常熟知县,因考选清官第一,入朝任给事中。后迁左副都御史,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诬陷下诏狱,惨死狱中,崇祯初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

纵观杨涟的一生所作之事其实就是两大事,一为正宫闱;一为反阉党,所谓正宫闱就是那著名的“明末三大案”,即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而反阉党也就是同魏忠贤的斗争。正宫闱使他名声鹊起,临危顾命;反阉党使他狱中惨死,令人景仰。史家评价他“为人磊落负奇节”,是极为中肯的。

杨涟:他是史可法的老师,也是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东林党人

杨涟是好官,也是清官,他在常熟知县任上五年,政绩斐然,并因考选“清官第一”调入京师,任兵科右给事中。这本不是一个多么高的官,但却因其正直刚烈,敢言敢为的性格,做了很多位高权重之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他保太子朱常洛登基,是为光宗,并成功阻止了郑贵妃封皇太后的妄想;他再保太子朱由校登基,是为熹宗,并将不可一世的奶妈李选侍移出乾清宫,从而安定了朝廷危乱局面,

在看不惯官场的一些丑恶后,杨涟一度辞官返乡,但他身在乡间亦心系百姓,针对不同的问题,给各级官员写信以期望解决实际困难,虽然大部分未能实施,但他这样的行为也说明了他的人品之高洁,这在当时贪官污吏横行的明末,是很难能可贵的。

杨涟:他是史可法的老师,也是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东林党人

在晋左副都御史后,他在朝为官,痴心报主,但熹宗皇帝却是个“怠于政事,奏章多不省”的昏庸之君,朝政逐渐被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杨涟目击魏忠贤结党营私,专擅无忌,非常愤慨,欲上书弹劾魏忠贤,同僚劝他,他说:“此时不言,迨逆谋已成,请剑何及!勿使天下后世笑举朝无一人有男子气。”即上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

魏忠贤得知后自然要反击,先是假传圣旨,将杨涟等削职为民,即刻催行返乡。后又指使人诬陷杨涟受贿将其押解回京下狱,并以“党同伐异,招权纳贿,资敌误国”的罪名将左光斗等五人逮捕入狱,史称“六君子”。

在狱中,杨涟遭受了难以想象的酷刑,体无完肤,脓血染透衣衫,最后被以“土囊压身,铁钉贯耳”之残酷手段致死,惨不忍睹。其他五人亦受尽酷刑,“椎损骨摧”,先后惨死于狱中。杨涟死后,魏忠贤仍限期追赃,抄没家产不足千金。应山各地募捐,邻县亦予捐助,只凑得几千两银子,仍不能如数解送到京,其母寄居城楼,儿子靠乞讨度日。

杨涟:他是史可法的老师,也是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东林党人

在最后的日子里,杨涟为我们留下了让人震撼的《狱中血书》写道:“连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五日一比,限限严旨,家贫路远,交绝途穷,身非铁石,有命而已”。“惟我身任副宪,曾受顾命,曾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士,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欲以性命归于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血书的最后一句话是:“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在此我们要感谢那个不知名的狱卒,他在发现杨涟藏在席草下的血书后,本可拿去邀功请赏,可他在读后亦被杨涟的精神所震撼,他冒着生命危险压下了血书,直到魏忠贤倒台后才将其公之于世,我们才能看见这字字血泪,铁骨铮铮的不朽之文。

杨涟:他是史可法的老师,也是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东林党人

我对东林党亦无好感,这是一帮将自己所代表的集团利益紧紧护住,对国家民族之大计束手无策,却乐于在一边指手画脚,今天弹劾这个,明天举报那个的一个官僚集团,他们是典型的清谈误国。这当然是其主要的一面,然而,他们其中的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理想,承载了极崇高的使命感,视死如归,其气节让人折服,特别是在那贪腐横行,一派乌烟瘴气的世态中,更觉得可贵和不易。而杨涟正是东林党正面形象之代表。

今天也有不少人在抹黑杨涟,我也仔细看了一下其观点,无非是将东林党于国势的无为,以及一大堆的问题算在杨涟头上,并加上了欺负孤儿寡母,想让东林党意欲控制皇帝的罪名。说他并无真才实学,唯一生存技能就是气节的表演。更有甚者,他们甚至高度怀疑魏忠贤对他的酷刑,是东林文人和满清编出来的,目的是为了黑明朝皇帝。

杨涟:他是史可法的老师,也是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东林党人

对此就不作辩争了,我只是想说,杨涟也就是个左副都御史,是一普通之言官,他在他的职权范围内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尽管他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但仍然义无反顾地去做,至死不渝,无怨无悔,直到最后慷慨死节,他的身上体现是的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不屈之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敬仰吗?

“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改之志。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这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对杨涟的评价。我想那些黑杨涟之人,好好读一读他的《碧血录》,应该会有相同的认知吧。除非他是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黑嘴喷子。

杨涟:他是史可法的老师,也是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东林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