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林沖被“刺配滄州”“刺配”是什麼刑罰?原來是這樣

先秦時期產生了百家爭鳴,出現了很多的思想觀點,但大多並沒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論述。在眾多的學說裡,有四家思想理論最為完善,這四家就是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在兩千多年的歷史時空中,這四家思想學說,對中國人的思維習慣、生活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水滸傳》中林沖被“刺配滄州”“刺配”是什麼刑罰?原來是這樣

法家之法,是嚴刑峻法

在幾千年的傳統社會,儒家更是佔據歷史主流,但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傳統政治,是儒法並舉的,並不是儒家一家獨大。更甚者,有學者提出“陽儒陰法”的概念,表面是以儒家仁政治國,實質上用的卻是法家那一套,以嚴酷的刑法治國。

法家思想學派,最為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兩個,一位是商鞅,一位是韓非商鞅是法家早期的一位代表性人物,韓非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法家的“法”並不等同於當下所說的法治,並不是說要依法治國。現代意義上的依法治國,其實就是依憲治國,憲法高高在上,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論是誰犯了罪都應得到法律的嚴懲,這才是法治,這樣的社會才是法治社會。

《水滸傳》中林沖被“刺配滄州”“刺配”是什麼刑罰?原來是這樣

但是,法家之法,遠非如此。法家的法是嚴刑峻法,就是依靠嚴峻的刑律威懾民眾,保持皇帝的江山不動搖,讓人民忌憚權利,對統治者保持恐懼心理。一句話就是為了讓人民害怕,人民害怕了,那麼也就不敢胡作非為了,更不敢造反了,皇帝的江山就可以代代傳了。

《水滸傳》中林沖被“刺配滄州”“刺配”是什麼刑罰?原來是這樣

商君之法,刻薄寡恩

讓人害怕的刑律當然是越嚴厲越好了,所以當時就有人議論說“商君之法,刻薄寡恩”。商君就是商鞅,《商君書》中記載了商鞅設計的各種刑律,刻薄寡恩的商鞅之法,怎麼個嚴厲法呢,怎麼個殘酷法呢,接下來就從商鞅實施的一種刑罰說起,什麼刑罰呢,就是刺面

商君認為,刑罰不嚴厲,就無法形成威懾之力,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刑罰當然是越嚴厲越好。假如一個人犯了很小的過失,就面臨“刺面”的刑罰。什麼是刺面?就是在臉上刻字。眾人皆知,臉不是一個人的門面,在臉上刺字,就等於不給你任何的做人的尊嚴,讓大家一眼看到,都知你是一個觸犯刑律的人。其刑律之苛刻無情,可見一斑。

《水滸傳》中林沖被“刺配滄州”“刺配”是什麼刑罰?原來是這樣

當然這還不算,不是說刺完就完事了,還要在上面著墨才行。我們知道,刺面之後時間久了就可以慢慢消除,慢慢長好,古人也有易容術,休整休整也許就不容易看出來了,但如果再在上面著上墨,那就永遠留下了一個記號,到老都不會消除。一次犯錯,終生就是有罪之身。

“刺面”刑罰,其實質就是摧毀一個人的尊嚴。你罵秦國暴政,那麼就給你臉上做一個記號,先從靈魂上摧毀你。因為一個有尊嚴有靈魂的人是不好管理的,統治者需要的不是這樣的人,需要的是順民,就是我說啥你聽啥,我說咋幹你咋幹,民眾只需點頭哈腰幹活就行了,需要是跪著的草民,不是站著的公民。而這,還只是最輕的刑罰。

《水滸傳》中林沖被“刺配滄州”“刺配”是什麼刑罰?原來是這樣

林沖,刺配滄州

說起“刺面著墨”,有人可能會聯想到紋身,這兩者其實就是一回事,都是留下一個記號。不同的是,商鞅的紋身是紋在臉上,我們當下的紋身是紋在身體上。當時的紋身是強制的,現在的紋身是自願的,當時的紋身是一種懲罰,現在的紋身更多的是一種信仰,一種崇拜。

兩宋之際,也沿用了這種刑罰,看過《水滸傳》就應該有印象,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遭到高太尉養子高衙內陷害,家破人亡,林沖本人也身陷囹圄,水滸傳裡面寫到“刺配滄州”,指的就是臉上刻上字發配到滄州。後來林沖知道自己被好友陷害,才有了夜襲山神廟,然後就上了梁山,落草為寇。“刺配”刑罰一直延續到清朝,才算結束。

《水滸傳》中林沖被“刺配滄州”“刺配”是什麼刑罰?原來是這樣

對於法家推崇的嚴刑峻法大家可能會陌生,但對於“刺配滄州”的林沖,肯定印象很深。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