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四书五经应不应该列入小学的课本中去?

用户8682014259662


个人观点,我姑妄说之,你故妄听之,不喜一笑了之。

四书五经部分简单明了易于小学生理解的经典内容适宜加入,部分晦涩难懂的则不必!

如“学而篇”——就可以。

《易经》则是需要足够的古文功底+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方知。

教育的任务与内容是

人文素养塑造与培养,科学素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核心内容!

小学的教育任务与内容?

小学以识文断字为本!并辅之以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普及性教育内容。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的人文素养培育培训教材。具有中学文化程度后开始有有计划,循序渐进式的修习更合适!


识柔


四书五经是华厦几千年积累的国之传承,是立国根基的一部分。也是中华的信仰,古代文明的精华。

这是后人定要知道,学习并传承下去之义务,没有历史,便没有延续。

过去课.本列入很多篇《论语》,我们知乎者也的朗诵,虽然不是很明白,但觉得很有趣,当老师用现代事例加以说明时,我们很易明白人与人,事与事的关联。

《中庸》讲述的是人性,或许对于小学生不是很好学,因为没有阅历,对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缺乏深的理解与认识。

《诗经》是一定要的,但要以现代事例结合解释,以有趣味的事件故事引导,让孩子易学易懂,易分解,易用。

《周易》似乎对孩子阶段很难懂,孩子也很难对那些预测,观解,面学难明,用处很小,对某些特殊班可能有大作用。

其它的可以适当加些,但不要强调学生必学必背必考,以兴趣为主,以古今结合事例解读,作为调剂,切不可主攻。

有人说现代发展与古学不相适应,不是的,只是没找到新方式,新解读,像郭德纲把传统相声用现代方式引导流行,不是人们不喜欢,是不知用什么去易学易用,有待新方式出现,让国人以历为豪,以典为范!

可喜的是,近期国家出台政策全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2035繁荣战略,为中华文化传承而扬光四海。


金爷爷笔记


首先要肯定地说,四书五经应当列入小学的课本中去。

四书五经是九部儒家经典的统称。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周易。

1、追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渊源流长,亘久长河,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五千年的智慧与文化的基因早融入到我们的血脉里。这是我们不能割舍的,与先贤圣者对话交流,在悠久旷远中沐浴体悟,是绝对不能离开先贤留存下来的经典。下面引用两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四书五经的文学性。可能我喜爱文学,所以我也很重视它的语言光辉。我们说诗经。诗经中的经典名句,我们用熠熠生辉来形容。我们熟识这些美好的语言,可以更淋漓尽致表达我们的思想。否则,你看到景色,你只会说:哇噻,好美啊。你看到美女,你只会说:哇噻,好美啊。你看到美食,你只会说:哇噻,好美啊……

我们看看诗经怎么说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qiú qí ,齿如瓠犀hù x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3、现代教育的缺失,我们必须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润泽。

印度独立领袖、被世界尊称为圣雄的甘地曾说:有七种东西可以毁灭自己,也可以毁灭他人,更可以毁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和整个人类。这七种东西是:第一、没有道德观念的政治;第二、没有责任感的享受;第三、不劳而获的财富;第四、没有是非观念的知识;第五、不道德的生意;第六、没有人性的科学;第七、没有牺牲的崇拜。

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参会者一致认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反观百年中国教育,因为诸多原因,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遭到破坏,从而引发严重问题,比如:诚信危机、孝道缺失,重利轻义。特别孟子所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些人甚至嗤之以鼻。

这要求我们,要引入传统文化的甘泉来滋养人们的心灵。我觉得四书五经是真正的方便法门。

4、……有时间再谈。

匆忙中发表以上观点,请拍砖指正,在评论区留言。谢谢!!!


宁古塔印象


答 : 中国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下来的文粹,是文化瑰宝,更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和全人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和财富,它永放光芒。

应该不应该将其列入小学课本呢?我认为不应该。理由是一、四书五经艰涩难懂,有些文字生僻,不适合现在十三、四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孩子读这些古书。二、古代私塾教孩子读这样的书,那些孩子大多数也是只闻其声,不知其义。三、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古代的四书五经的有些内容已经不适合今天,有些已经成为糟粕,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原文照搬可能对小学生有负面作用。更不适合分辩能力不强的小学生读原文。四、现在普及白话文,推广普通话,要与时俱进,不应该将四书五经原文列入小学课本,可以将其中的某些文章段落其义,译成现在的白话文,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五、对特别爱好古文的小学生另当别论。

张俊魁二零二零年三月十一日农历二月十八


Zhangjunkui2020


“四书五经”应不应该列入小学课本?

这件事,不是凭感情和感觉可以确定的。

教育,是一门科学,叫“教育学”;如何安排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是这门科学中的重要内容。

因此,本题目说的这件事,是需要通盘考虑和认真论证才能决定的。

比如,像我这种“打酱油的人”,对于教育科学完全是“门外汉”,于是也不敢轻易表示臧否。

不过,作为“门外人”的闲谈,倒觉得也有考量此事的可参照点——一是“列入”有无可能;二是“列入”有无必要。

六年小学教育,在中国,属于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面对的教育对象,是6-12的儿童。

这就形成了两个必须考虑的因素——第一是小学是人生正规教育的最初级阶段;第二是此阶段的教育内容和进程,必须符合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育程度和认知能力。

现在中国小学的课程安排是:

主要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三年级及以上开课)、品德与生活(或为品德与社会)、科学。

附属科目包括——体育、艺术(音乐和美术)、健康、法制,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

这样的课程设置,据说是充分参考了近现代以来的教育实践,以及参考了各种类型国家的教育现状确定的。

在现在的小学教育中,比如语文课程、品德课程中,是安排了一些讲述孔子孟子思想的内容的。

那么,是否要把“四书五经”的内容,全部安排进小学课程表呢?

这恐怕就难度太大了。

《四书》还好说,内容不是很多,理解起来也相对浅显。小学生嘛,就按陶渊明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也行。

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哪个也不是好“啃”的。别说小学生,大学生,如果不是作为专业,有导师辅导,能读通读懂的,能有百分之一二已经多说了。

举个例子,《尚书》,最初的二十八篇里,不少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已经反复引用。最多的,被引用二百多次。但有一篇《大诰》,是周公平息“三监之乱”的时候,藉成王口气写的诰词。一直到西汉,此篇从未被引过。原因何在,因为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大概对周公用周原口音写的诰词,满篇生僻字,已经看不懂了。西汉已经使用今文汉字,就是汉隶,更看不懂了。

上个世纪中叶前后,顾颉刚先生用了几十年时间,写了六十多万字的考证,才基本把《大诰》的千多字整明白了。

《尚书》里的其他篇章,相比《大诰》容易一些,然而,即便如此,过去的私塾老先生也是轻易不碰的,难度太大。

如果赞成把《尚书》列入小学课程,那就闹出了古今中外的大笑话了。

的确,过去两千多年里,从西汉董仲舒开始吧,官学私学,都学“四书五经”,是最最主要的课程。

可是,在发蒙阶段,只学“上大人,孔乙己”的,大概要用三四年时间学《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等。再往前,比如汉代,学《仓颉篇》、《急就章》,这些都是识字的启蒙课本。

古人的教育,还是充分考虑幼童的心理成熟和认知能力水平的。

《五经》肯定是不应该进小学课本的,完全看不懂,学那些孤僻的古汉字,对于小学生不仅过于困难,而且不具有辅助继续学习的作用。

其实,《四书》全部进小学课本,也不可取。

《论语》第一篇是《学而》,专门讲学习的。看看这段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有多少成人朋友能看懂呢,更何况小学生。

“四书五经”,就其学习难度来说,是不适合进小学课本的。

即然“四书五经”的学习难度很高,问题又来了,进入小学课本,挤掉哪些课程呢?

“《诗》三百”,大概十节课不一定能讲清楚一首。就算一节课讲一首,也得三百节课。怎么安排?

前面已经列举了现在小学的大致课程内容,怎么挤、挤掉谁?

也已经说过,目前的小学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是在总结近现代中国教育实践,以及参考国外一些列国家的同等教育内容而制定的。

小学是基础,必须成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台阶。这个基础不打好,后面的“高楼大厦”根本建不起来。

所以,小学教育,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起步阶段。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现在的课程,是经过综合考虑确定的,不是不能调整,但也绝不可能偏于一隅,不及其他。

从这个角度说,“四书五经”进入小学课本,是不现实的。

“四书五经”,是中国重要的古代文化遗产。

可是,全是儒家的呀,而且是在汉代董仲舒举贤良谏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形成的。

后来,南宋儒家又搞了《十三经》,要不要全部都进入小学课本呢?

再说,中国重要的古代文化遗产,又不是只儒学一家,老子算不算?庄子算不算?墨子算不算?法家算不算?阴阳家、纵横家算不算?

哪些要进小学课本,哪些不进?或者都进?

总不能厚此薄彼,过于偏心吧。

客观地说,儒家学说和其他各家学说一样,有精华也有糟粕。正如楼上有人说的,不然为何有新文化运动呢。

西汉以后,历朝历代,差不多都在朝廷立经学博士。这是儒家经学的最高权威官员,具有对经书的最终解释权。

朝廷还办有官学,不学自然科学等“形而下”的课程,完全是经学。

到了隋代以后,还创造了科举考试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考试,似乎是一种最公平的程序了。问题只是在于,考试的内容,全部是“四书五经”,于是,形成了八股文,起承转合,看谁说得天花乱坠,即所谓“我注六经,六经注我”,这是指包括《乐经》在内。

这样学出来的是真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旷世人才么?大概很难说,因为,科考像是过筛,“筛子眼”就是“四书五经”,不然,龚自珍干嘛高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可惜,他还是寄希望于皇上。


总之,赞成学习继承古人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不过,这个遗产,绝不仅指“四书五经”;对古人留下来的东西,亦不可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接受,有必要甄别区分。但这个任务,不是小学生可以完成的。

所以,“四书五经”全部进入小学课本,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一老沈一



语过添乱



夜幕下一个人不回头


问题答案:应该。

但下面我们需要分情况讨论。

四书五经是九部儒家经典的统称。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周易。

这九部经典难易程度不同,涉及的内容不同。因此对于小学来说,不一定贪多求全,而是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精挑细选地呈现给学生,以便为学生一生的品格塑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谓教育,是把教知识和育人格合起来的事业。四书五经的内容有很大部分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格的,这一点无论古今中外,都可以从中借鉴,吸收。

选入小学的内容,应以四书为主,五经为辅。四书中应以《论语》《大学》为主,其余为辅。五经中应以《诗经》为主,其余为辅。遵照这样的原则选内容,小学就没有问题。

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小学要把《论语》的学习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原因如下:

1.《论语》较为通俗易懂,在古代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作为学生的启蒙书的,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多选《论语》的经典内容是明智且合适的。

2.《论语》里有很多学习方法和修身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联系性强,很容易产生共鸣。学生们越早接触这些内容越能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巨子学堂王老师


这个问题你问得好!你所说的四书五经应该泛指像四书五经这样的古代传统文化吧?

具体来说,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成。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作品,而五经分别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古人为官从政、立身治国的重要范本。

作为一个在一线教学语文二十几年的老教师来说,我认为像四书五经这样的传统文化内容要有选择地适当地列入小学课本。原因如下:

1.四书五经内容有其精华,也有其封建糟粕,我们要让孩子学习其优秀的精华部分。

这段时间在家隔离学习,孩子们在老师指导指导下背诵国学,我发现我们编审老师太不负责任了,把一些糟粕也选进去,孩子们背得很痛苦,不知啥意思,而且细细理解,思想很封建!

比如“升阶纳陛,弁转疑星”的意思是官员们上下台阶敬酒,官帽上的珠子闪闪发光;、“妾御绩纺、侍巾帷房”的意思是小妾要把家里收拾干净,伺候好主人休息睡觉。这样的思想也要小学生学习吗?

2. 选入的传统文化内容数量要少而精,既适合孩子学习,又能激发孩子兴趣。

小学生年龄太小,接受传统文化需要一定的阅历,要从激发孩子兴趣出发,从易到难。小学生一上来学习传统文化觉得很难理解背诵,害怕了,失去学习的兴趣得不偿失,因此选入的传统文化内容数量要少而精,既适合孩子学习,又能激发孩子兴趣。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 1.作为用教材的一线教师要有时代的责任感,边用边做好教材使用记录。
  • 2.家长也多用审视的眼光看看是否适合孩子学习。
  • 3.搞教研的同志每年出检测卷不要考太多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内容的题目,增加考试难度对孩子学习传统文化不利。也违背了激发孩子喜爱传统文化的初衷。
  • 4.编教材的专家多听听孩子、老师和家长们的建议,每年用心审定教材,争取给孩子最合适的教材,最好的教材!

不知我的回答对您是否有所帮助?欢迎交流!


你好!我是敏学老师,乐于分享语文学习方法,指导孩子阅读和作文技巧,欢迎关注敏学课堂!


敏学课堂


应该列入的,因为那些都是中国人普世的智慧结晶。比如论语,都是孔子“仁心”的阐述,都是人情世故的训练。特别是培养孩子经学的见地。比如一个孝道孔子可以列五十几条,是一个完整的孝道的面相。有孝道的人,可以办政治,也可以办教育。孝道是仁心的入门处。孩子从小在孝道的讲究,可以培养孩子在家庭中和合的能力,把和的训练将来推广到社会中去。这样的人是社会的干才。还可以培养孩子从小懂得五伦关系,在家中的悌道在社会中的运用。懂得尊重上级,体恤下级。也懂得互相体谅,懂得感恩父母和社会,不会与他人起争执,以扬名父母的教育和名声,都是孝道带来的极大好处。当然经典要活用,懂得与时代结合,关键是要有经学的见地和大格局的抉择。所以在小学中要有能力来给孩子抉择四书五经,教育的功能是先传道,后才是授业,最后才是解惑。但三者都不可偏废,没有先后顺序,就看老师和家长有没有这样的眼力和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