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爸爸一系叫堂,妈妈一系称表?

爱你一生威奈莱思


表亲

一、父亲的姐妹的子女与自己之间、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与自己之间互称“老表”,意即:表 兄弟姐妹关系。多用于北部地区。(同父亲的兄弟的子女同自己间互称 ‘堂 兄(弟/姐/妹)’。)   

二、指祖辈的“姑舅表兄弟姊妹,和姨表兄弟姊妹”,孙辈们都称呼他们为“老表”。堂兄弟姐妹,一般都指伯父和叔父的孩子们。多见于我国北方地区。

对于汉族人来说,所谓“表亲”,就是指“由联姻而结成的异姓兄弟姊妹”,一般来说来自于姑、姨、舅方面的亲戚,第二代会互称表亲,例如:男方和女方结婚后,男方的女儿和她舅舅的儿子,就是表兄妹关系,这是舅表亲,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姑、姨方面。


表亲,就是指“外亲”,说个熟悉的词,就是指“外戚”,因为联姻结成的异姓亲戚都是外戚。和“外亲”相对的就是同姓的“本家”,“本家”就是以男性为中心形成的同姓家族,非亲兄弟就叫“堂兄弟”。一个“表”,一个“堂”,就把自家人和外戚区分开了。


很多地方至今仍有“天上的雷公,地下的舅公”的说法,这是一种母系氏族制的残留,但在江西却有许多仪式把这一“尊舅”传统保存了下来。

就拿赣州的结婚仪式来看,外甥结婚,舅舅是上宾。


还有,客家人嫁女儿,都有送嫁的习俗。在送嫁的人中,最重要的是送嫁舅,也就是新娘的弟弟(一般是最小的弟弟),这是必不可少的人物。如果没有亲弟弟,就要请与自己最亲的堂弟去。


而且,每逢摆酒席,每张八仙桌上,只要有舅舅,都是必须坐上席的。这种表亲关系是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的。

姑表

舅表

姨表

姑表兄妹?堂兄妹?舅表兄妹?姨表兄妹?

爷爷,奶奶,你妈妈的兄弟,你叫舅舅,他的子女,跟你就是舅表兄妹(弟)。

你爸爸的姐妹,你叫姑姑。他的子女,跟你就是姑表兄妹(弟)。


舅表亲,是妈妈娘家兄弟的子女,妈妈姐妹的子女就是姨表亲; 姑表亲,就是爸爸的姐妹,爸爸兄弟的子女,那么就是堂兄弟姐妹了。


人类的传统,按血缘远近,父系的亲戚关系就要近些。母系的亲戚关系就要远些。而且,看起来,你的姑表亲要比舅表亲更亲些,但是,在你的舅表亲眼里,你反而是他们的姑表亲了,你觉得他们跟你不是太亲,他们却觉得你比他们的舅表亲更亲些,因为你的舅舅家的表妹也觉得你比他们妈妈娘家的表妹更亲些。人生的不平等起源就在于此了。


如果母系的亲戚有住在很远的地方,就叫远房亲戚,你的表妹,就叫远房表妹。如果住得近,但是隔了几代的,也会叫远房亲戚,不过因为大家经常来往,住得近的就显得亲了,也不叫远房亲戚,住得远还是会叫远房亲戚,也可以改称远方亲戚,表妹就叫远方表妹。一般都要隔了两三代人才叫远房亲戚。


也就是你对外人讲的时候说你和她是“舅表兄妹”关系

也就是她对外人讲的时候说你和她和你是“姑表兄妹”关系

亲兄妹--在家族中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兄妹,如同父母、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兄妹.

堂兄妹--在家族中有旁系血亲的兄妹,如父亲兄弟的儿女。

表兄妹--母亲兄妹的子女和父亲姐妹的子女。


“亲堂”和“远堂”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父系社会中,奉行“同姓不婚”这样一条准则,对堂兄妹与表兄妹进行区分,正是基于这类缔结姻亲的考虑俗语说:“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男女有以上相犯的属相,婚事就难以说合了。反之,倘二人的属相相生,别的条件就都可通融。相宜匹配的属相是:“鼠配牛,虎配猪。羊配兔,马配狗。”这是男女两造最重视的。又:男家求亲,最忌属虎、属羊的姑娘。俗语说:“虎进门,必伤人。”而属羊的姑娘也有“命硬克夫”之说。因此倘有女家急于求偶,而极中意某家男孩时,为达到目的,常常隐匿真实属相,否则就难以成功。


北平结婚很少在旧历正月,订婚也很少在腊月,因正月娶媳妇主妨公婆,腊月订婚主克败婆家,所以有:“正不娶,腊不订”之谚。


据说,若迎娶时适值新娘月信来潮,有“红马上床,家败人亡”之说,所以都很重视。

族亲方面当然是堂兄弟姐妹们,姻亲方面,就是姑表、舅表、姨表的表兄弟姐妹们堂亲可分为“亲堂”和“远堂”,而远堂又分为同房远堂和异房远堂。在父系社会,堂亲一般都是同姓。指自己与祖父、祖母、父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在三代直系同辈亲属称谓系统中,“堂”与“表”相对应。


“亲堂”与自己共有同一祖父。父辈为亲兄弟。比如“堂兄”、“堂弟”、“堂姊”、“堂妹"


龙脉文化云


爸爸一系称堂,妈妈一系称表,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追根溯源地说,堂和表,是古代男权社会的产物,当然这也没办法,历史使然,千百年下来已经形成习惯了,也就没必要去改变,但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慢慢地所谓堂表就消失了,亲戚都没有了还堂什么堂、表什么表。


堂的区分很简单啊,同一个祖父(爷爷)这一支脉,互相之间就是堂兄弟的关系。拿我家打比方说,我的爷爷奶奶共生了3个儿子,分别是我的大伯、二伯、父亲,到我父亲3兄弟这一辈共生了4个儿子,那我这一辈4个儿子就是堂兄弟关系。

如果放在古代,在我父亲3兄弟没分家之前,我和我另外3个堂兄的在家族里的排行,是拉通来排的,而不是按照伯父和父亲各自的小家来排兄弟关系。

在这一层关系之上,再远的话也就是祖父之前的同姓族人,就是族亲了;更远更远的话就叫本家,生活中我们遇到同姓的人常开玩笑说,500年前是一家,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这也不是一定的,以我为中心,上下三代为三服,上下五代为五服,一般五服之外血缘关系就很薄弱了,但有些小村庄,上下十几代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个小地方,那么整个村子里的人都以堂兄弟称,也是有的。


简单来说,表就是外的意思,这很明显就是男权社会中用以区分内外之别的称呼。古代普通人家称妻子家为外家,所以为什么把母亲的父母叫外公外婆呢,就是这样来的。当然,你不能说表等于外,所以外公也叫表公,没有这样的叫法。

皇族则称外戚,在历史类书籍上我们常看到说外戚,其实就是表兄弟这一支。那么问题就来了,很多时候,外戚并不是单纯指母亲这一支的亲戚,父亲这一支也有,那就是姑姑。

所以说,表亲是分两种情况的,一是父亲这边,姑姑家的孩子,叫姑表亲。而母亲一方的表情,是指母亲的兄弟家的孩子,也就是舅舅的孩子,才能称表情。这种关系说起来复杂,其实很简单,还是拿我举例——我的表弟,是我舅舅的儿子,那么我妈必然是我表弟的姑姑。


在堂亲和表情之外,还有姨亲,就是妈妈的姐妹,就有了大姨、小姨的叫法。那么姨家的孩子,跟我的关系自然就是姨(兄弟姐妹)。


按照传统观念,堂亲是最近的,姨亲是最远的。

小结

古人为什么会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就是因为这些男权社会造成的历史原因,你在父亲这一系是堂,到母亲一系就成了表(外),古代外孙不能上族谱的原因就是这个,那么在这样的观念下,一家人如果没有生儿子,这一家人从这一代开始,就没法上族谱了,就断了香火。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因此去责难古人重男轻女,前面也说了,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落后观念,现代社会大多数脑子正常的家庭,早已经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这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进步。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称表或称堂,只是一个简单的区分父亲、母亲家兄弟姐妹的代称而已,像我一律叫哥哥,或者某某哥,根本不会叫什么堂哥表哥了。

话说回来,亲戚亲不亲,还是看人,刘关张三兄弟一毛钱血缘关系也没有,千百年来都是兄弟的典范,而有些人呢……谁家还没有几个奇葩亲戚不是?




也可自话


根据我的了解,这个跟地域是有关系的。在北方一般把父亲兄弟的孩子叫堂兄堂妹,把跟父亲是兄妹关系的一般叫表兄妹,不是有句俗话,姑表亲,打断骨头连着亲,但是我是我父亲不管是弟弟还是妹妹的侄子,这个是一致的。而在母亲那边,对不起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我2岁的时候就走了,我连她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家里也没有照片,我现在34从没见过她,我也试着在家里寻找或者询问老一辈,但是看到他们的神情,我也就没再询问,在这里劝一句,单亲家庭的孩子心里真的很别的孩子不一样,很容易自卑,当听到别的孩子说妈妈爸爸的时候,你只有默默的听着,如果不是非要到离婚那一步,为了孩子请忍忍吧。好了,说回来,在南方有些地方跟北方还是有区别的,南方家族宗嗣观念比较重,为了区分庞大的家族体系,管爸爸方的都是堂兄弟姐妹,管母亲方的都叫表兄弟姐妹,这样比较好区分。

其实,叫什么无所谓,血脉相连,中国人很看重血脉,这是传统也是传承,中国人的信仰不是靠着宗教,而是靠着血脉和传承,这也是华夏民族能够延续根本唯一。


听我说书人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亲缘关系。

父系的一族,就是爸爸这一家族的,叫堂。

比如堂兄堂弟,堂姐堂妹。

堂的意思就是内的意思,意思就是同处一家。颇有点宗族的意味,要知道在中国的乡村,特别是南方的乡村,宗族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都会在宗族祠堂中举办一些活动,让一个大家族逐渐形成向心力。

这也是堂这个字的一个重要内涵。

而表的意思就是外,比如徒有其表,就是说表面光鲜的意思。

我们都知道,妈妈一系的亲戚,称表。如表弟表妹,表叔等。

其实表就是相对于堂来说的,一个是外,一个是内。

这也反映出自古以来的男女有别。尤其是以男为尊的传统思想。

毕竟是女的嫁到男方家庭,之后就在男方的家族中生活,生了孩子也是跟随男方的姓氏。

但是在堂和表之外,还有两个比较特殊的亲戚关系。就是舅舅和姑妈。

俗话说:亲舅如父,亲姑如妈。

因为舅舅是妈妈的姊妹,和妈妈的血缘关系最亲,所以自然也会疼爱外甥。

而姑姑是爸爸的姊妹,所以也是很亲的亲戚,自然有亲姑如妈的说法。



历史宝藏


首先更正一点,并不是所有父系亲戚都叫“堂”。

什么是亲戚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男尊女卑,亲戚也是内外有别的,有内亲外戚一说。“亲”指的是父亲这一系具有血缘关系,又与你同姓的人,比如伯伯、叔叔、姑姑、堂兄弟姐妹等。“戚”指的是母亲这一系血缘关系,但是与你不同姓的人,比如姨、舅舅、表兄弟姐妹等。还有一个特例,就是父亲这一系的姑姑的子女,由于姑姑是女性,长大后是会外嫁的,所以他们的子女与你也不同姓。是否同姓就分出了“内亲”和“外戚”。搞清了如何划分“亲”与“戚”,再来看如何称呼他们。

何为“堂”

在古时候,一个大家族几世同堂非常常见,居住在一起的都是父系一族,姑姑在出阁后也离开了这个大家族。所以在这样的大家族里,除了嫁到这里的女性,都是同姓的人。而每一个大家族都会有一个宗族祠堂,被称作某姓祠堂,所以“祠堂”的“堂”就被用作称呼同族的亲戚了。比如堂兄弟姐妹就是你伯父、叔叔或堂伯、堂叔的子女,而堂叔是父亲的堂弟,是爷爷兄弟的孩子。

何为“表”

内又称“里”,外也称“表”,所以有个成语叫作“表里如一”,这个“表”就被用来称呼“外戚”,就是那些与你不同姓的人。包括姨、舅舅的子女、姑姑的子女等。

最后总结一点,宗族里同姓的亲戚称作“堂亲”,其他的与你不同姓的亲戚称为“表亲”。


鼠眼观世界


首先纠正一下,用题主的语言来说,并非只有妈妈一系称“表”,爸爸一系也有称“表”之现象,比如爸爸的姐妹,也就是自己姑姑的孩子,也称“表”,也即姑表兄弟。

汉语的称谓博大精深,最早的文献《尔雅》(公元前2-3世纪)即记载了90个亲属称谓词语,其后的《方言》、《释名》等都对《尔雅》有所增益。至清道光年间,梁章钜著有《称谓录》,计32卷,辑录各种称谓词语达1000多个,为历代之最。

在当代,不少学者继续对称谓进行研究,与本问相关的如林美容,将称谓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包括祖、父、母、夫、妻、伯、叔、姑、舅、姨、岳、兄、嫂、弟、姐、妹、子、女、侄、外甥、孙等21个词语称为核心语素,而将堂、表等称之为“用相应的词类来扩展”,简言之,也就是扩展词。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可以得出现代称谓的基本原则:即由“直”而“堂”,再“表”致“远”,简单来说,就是姻亲关系也按照血缘关系来称呼,而血缘关系中旁系尽可能按照直系称呼。

按照由“直”而“堂”,再“表”致“远”的原则,以兄弟姐妹为例,先是父系直系血亲,即兄弟姐妹,之后再是父系旁系血亲——(堂)兄弟姐妹,再是父系姻亲——姑(表)兄弟姐妹,再是母亲血亲,舅(表)兄弟姐妹,最后是母亲姻亲,姨(表)兄弟姐妹。

如果从这一点来看,“堂”“表”主要是用来区分亲疏关系的,众所周知,“堂”有堂屋、正堂之意,是一栋房子的核心,而“表”常用来说明外面,如“表里不一”,所以“堂”也就意味着直系血亲,而“表”则有旁亲、姻亲之意。


楚邾


这就是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流传下来的一种说法,用来区分“内亲外戚”。

“亲”我们大家都知道了,就是一个家族,一个宗族里的人,这个是最亲的。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所以对于这些特别的讲究和在乎。

在过去,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有自己的族谱,而且只有男生才可以上族谱,女生不能上。后来慢慢开放了,有些地方女生也能上族谱,但是只到女儿这一辈,后面就断掉了。

稍微大户一点的人家,都会有自己的祠堂,还会起“堂”号,这个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和别人家区别开来。

从同一个堂号出来的,就是一个家族的人,都称为“堂”什么。比如堂兄弟,堂叔等等。

而宗族之外的亲人就是外戚,就称为“表”亲。有表亲这边衍生出来的亲戚,就是表亲戚,比如说表姐妹、姨表亲、舅表亲等等。

在过去,都认为亲比戚来的更紧密一些,觉得戚是通过婚姻而达成的一种关系。即便是在古时候,名门望族对于外戚也是比较忌讳的。

像大家都很熟悉的林黛玉,她和贾宝玉就是表亲关系。我们现在看来,表亲也是很亲的关系,但是在当时却不尽然。而且近亲中,表兄妹成婚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

不过,现在生男生女都一样了,所以大家也不再追求亲或戚,亲戚都是一样好,大家都一样走的很亲近。

对于堂兄弟、表姐弟,经常都省略前面的称呼,直接称呼哥哥、弟弟。


比尔吉沃特养爹人


在北方,一般父母兄弟的孩子我们都叫堂兄堂妹,母亲那边的一般叫表兄妹。不过有一句俗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姑表亲打断骨头连着亲。不管是弟弟还是妹妹,不管是母亲那边还是父亲那边,我们在称呼上虽然分为堂和表,但是对于亲戚上的关系,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亲戚。

那为什么会出现堂和表这样的称呼呢?

首先,对于爸爸这边,我们一般情况下,在和子女生下之后,我们一般是随父姓,也就是说我们会继承父辈的姓氏。

那堂这个字呢,其实来源非常的早,在古时候很多地方都会被称为糖比如我们非常熟知的同仁堂,在古时候药铺经常会被叫做堂。那除了药铺之外,还有一些屋予也会被叫做堂,比如我们比较熟知的一个词:四世同

堂。对于堂这个字,我们会感觉它是比较正统的。


沿袭了刚才我说的子女继承父亲的姓是同样的概念,那是不是这样就代表妈妈这边就不正统呢?其实不然,妈妈这边的亲戚我们一般会称作表,比如说表哥表弟,那并不代表关系的疏远,而只是在于表这个词,它本身有外在的意思,也就是说,类似于我们之前经常会听到的一个词叫做表里不一,外表,表情。

不管是堂还是表,这里并没有任何男女之间的歧视,不管是表兄弟还是堂兄弟,都是我们的亲戚。所以,不管是表还是堂,两个字来说都算是同一个家族,只是在中国我们比较讲究家族的这个观念。


感谢阅读,我是@早安读书,热爱传播中国文化,喜欢请关注我~

早安读书


父亲一系叫堂……母亲一系叫表……这种说法并不严谨。

姑姑跟父亲一系有直接关系,但称呼他们的孩子依然是表……

所以我觉得宗族内的全是堂……,宗族外的全是表……。

那这个宗族该如何确定,就是自己父亲这一脉及其配偶和男性后代组成的群体。宗族只接受一种女性,那就是作为男性配偶嫁进来,至于原本属于宗族内女性的一生是存在身份的转换,有人嫁进来必然有人嫁出去,也就是说以嫁人的方式完成一个宗族到另一个宗族的转变。这完全是以其他父权社会的制度相配套的。

所以我们经常称呼(堂)伯父、(堂)叔叔的孩子都是堂兄弟姐妹。而称呼姑姑、姨、舅舅的孩子都是表兄弟姐妹。至于自己的姐妹、小姑姑和堂姐妹没嫁人前是毫无疑问的亲人,等以后嫁人,因为自己跟那个男性没直接关系,那原来的亲人关系实质变为表亲,可我们依然习惯用以前的称呼来界定关系。这也只是称呼没变,但实际关系已经变了,这是好多人感到自己的兄弟姐妹一结婚,就在也没有以前的感觉了。


长久以来形成这种现象,是因为这种称呼体系是跟父权社会相适应的。我国古代主要出于父权社会,男性在社会中起主要的决定作用,女性只是其附庸,因女性获得的社会关系也就会被边缘化,宗族是最核心的。

一个宗族可以把所有男性及其配偶纳入进去,但没有把嫁出去的闺女再纳入自己宗族的,不嫁人的女性会一直属于一个宗族而不发生变化,这只是例外。由此而衍生出来“内亲外戚”的说法。我们还经常说走亲戚、走亲(戚)访(朋友)友,亲戚一词是分开的,亲人和戚人,二者犹如表里关系;

宗族内的男性获得配偶就会从陌生人上升为亲人,女性外嫁就会由亲人变为戚人,这就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的说法。


堂、表……这类称呼是完全适应男权社会的需要建立的,始终要以男性为中心,纵使女性中也有男性,那也只能处于外戚的地位;一个个宗族,就是靠姻亲结表,而又彼此的宗族相互保证独立,有条不紊的运行。

要改变这种称呼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是这种称呼早就适应中华民族,也没有什么压迫性或者歧视意义,今天我们也已经从父权社会走出来了。二是我们在父权社会中呆了两千多年,早已经习惯了这种称为,或者说它早就被一代一代的人潜移默化的遵守着,这时刻在民族基因里的。表面看就一个称呼的问题,可它实际上运行起来很不简单,要达到与其他制度完全契合哪有朝夕之间就可以建立的。

我经常说到“历史包袱”一词,历史包袱有积极的东西也有消极的东西,而纵观世界范围内,我们经常说我们历史悠久,换句话说我们背负的历史包袱最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历史包袱在发挥作用。


父权社会摆脱容易,当想要把父权社会在这个社会的角角落落遗留的痕迹给清除掉难如登天。


过去即历史


父系的一族,就是爸爸这一家族的,叫堂。

比如堂兄堂弟,堂姐堂妹。

堂的意思就是内的意思,意思就是同处一家。颇有点宗族的意味,要知道在中国的乡村,特别是南方的乡村,宗族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都会在宗族祠堂中举办一些活动,让一个大家族逐渐形成向心力。

这也是堂这个字的一个重要内涵。

而表的意思就是外,比如徒有其表,就是说表面光鲜的意思。

我们都知道,妈妈一系的亲戚,称表。如表弟表妹,表叔等。

其实表就是相对于堂来说的,一个是外,一个是内。

这也反映出自古以来的男女有别。尤其是以男为尊的传统思想。

毕竟是女的嫁到男方家庭,之后就在男方的家族中生活,生了孩子也是跟随男方的姓氏。

但是在堂和表之外,还有两个比较特殊的亲戚关系。就是舅舅和姑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