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惯”出来的,但家长要分情况有分寸

现在在绝大多数家庭中,孩子的教育问题绝对是头等大事。而对如何教育,我们经常听到“严父多孝子,慈母多败儿。”的教育理念,对孩子严格管教,绝不惯着。

但家长们不要片面的理解“管”和“惯”,“管”不代表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严厉惩罚和过度控制,“惯”也不是说溺爱孩子,而是在规矩下给孩子一定自由。

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惯”出来的,但家长要分情况有分寸

“管”错了吗?

管没用,不仅管不好,还管不过来,问题会层出不穷,甚至会带来痛苦。

但是细细想来,平时育儿过程中发发火,对孩子严厉一点,他就会很乖,似乎过度控制对孩子很管用,但是其代价是什么呢?

研究表明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变得恐惧而顺从。

回想自己小时候,好像我们这一辈很多都是父母用严厉的方式带大的。美其名曰:“棍棒底下出孝子!”。

其实这会给孩子在心里造成极大的伤害,反而不会加深亲子关系,所谓的孝都是装的,被逼的。

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惯”出来的,但家长要分情况有分寸

被严厉管教的孩子会天然的认为:“他们不照顾我,就是不爱我。”

这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而且他们通常会因为做事只会招来羞辱和痛苦,而认定自己不该再努力。

最悲哀的就是,这些孩子从来没有得到过锻炼机会,让自己感受到自己能干、能行,就被迫产生了 “我不够好,我不行” 的信念,最后会将大量的精力用在反叛或者逃避行为上。

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惯”出来的,但家长要分情况有分寸

“惯”对了吗?

那有人要问:“我不管行么,就惯着他?”成爸的答案是否定的。

不管并不意味着允许孩子为所欲为,我们需要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其应有的权利和对应的责任。

否则,孩子就会变得只会依赖和接受别人,认为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操纵别人为自己服务。

有的父母每当孩子发脾气就会说类似这样的话:“你不乖,我就不要你了”。

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惯”出来的,但家长要分情况有分寸

他其实表达的是我爱乖孩子,不爱不乖的孩子。孩子一听就听出来了,他为了得到妈妈的爱,得到归属感而变得听话,而不是因为发自内心对妈妈的爱而变得听话。

就算孩子做错事我们也应该爱他,不止是心里想而是要表现出来,要让孩子知道就算自己犯错父母还是爱他的,可以一起帮忙解决问题。

父母爱是永恒的,它永远是孩子坚强的后盾,只有这个盾的品质够好,孩子才能长得更好,才能更自信。

把眼光放长远,其实孩子现在的小脾气、小错误很多并不会影响什么,父母总是被这个时代的焦虑所绑架了,一旦作业错很多,就开始想考试考不好,大学上不了,工作找不到,无法在社会生存等等问题,其实这都是父母臆想出来的。

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惯”出来的,但家长要分情况有分寸

育儿其实是一个双向学习的事业。孩子的世界和视角往往会令你惊奇,父母也可以从孩子那里学到很多东西,而父母也需要将好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共同成长,要有双赢思维,而不是零和博弈。
每次孩子每次犯错或者发脾气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作为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处理情绪,如何处理问题,这样才能成长。管的时候要分情况,惯的时候也要有分寸。

对于如何处理情绪,尤其是3-6岁的孩子,可以试试《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就很不错,一套共有10册。中英双语绘本,对于家长启蒙孩子的英语思维也有很大帮助。

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惯”出来的,但家长要分情况有分寸

3岁之前,父母可以读给孩子听,当做睡前故事书。在3-6岁当做好习惯养成的故事书,用来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养成好性格。

这套书一共有十个主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诚实守信、不乱发脾气、自我保护、克服恐惧、团结友爱、知书达礼、分享快乐、我能行、形成好习惯

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惯”出来的,但家长要分情况有分寸

10册不过是38.5元,还可扫码畅听,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后,已经很累了,想给孩子讲故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

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惯”出来的,但家长要分情况有分寸

平均下来一本也就是4元不到,不过一顿早餐的钱,却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养成好习惯、好性格,家长不妨一试!

家长点击以下商卡就可以直接查看购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