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古代打仗時用的弓箭原來有“耳朵”

文字的故事 |“弭”:古代打仗時用的弓箭原來有“耳朵”

本 文 約 1800 字


閱 讀 需 要


5 min


文 | 荷馬識字


我和愛人剛剛認識的時候,可以從他篤定的言語中感覺到,這是一個熱愛教師職業的人。但是,造物往往是弄人的,畢業之後,他終究未能如願,至今,這件事情讓他始終耿耿於懷。而我卻最終成為了教師,站在了三尺講臺之上,這也是我不曾想到的。


在講臺上站得時間久了,對教師這個職業便有了一些不同的認識。每當我看著學生在課堂上或若有所思、或心領神會時,真的會有“傳道、授業、解惑”的滿足感。而這種感覺在我的內心慢慢積聚,有時竟會變成一種小小的虛榮心,讓我覺得在講臺上有一種榮耀感,開始慢慢地喜愛這個職業了。


記得一次上課,給學生講《詩經•小雅•采薇》這首詩。講至第五章時,詩中寫到:“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詩經》成文久遠,學生對詩中的字義有不理解的地方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這也使得他們很難看出詩中那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緒。


為了能夠將詩講通透,我便將他們不理解的漢字一一釋義。當我問學生什麼是“象弭魚服”“弭”時,有學生大聲說:“弭是消除呀!”“那如果是消除的意思,象弭怎樣解釋得通呢?”被我這樣一問,學生們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作答了。


文字的故事 |“弭”:古代打仗時用的弓箭原來有“耳朵”


我將“弭”字寫在黑板上,問他們,如若將“弭”字拆解,會得到哪兩個漢字時,有學生恍然大悟,著急得喊道:“弭,就是弓的耳朵!”其他學生聽到後便哈哈大笑道:“弓有耳朵?”“為什麼要笑呢?這個‘弭’字就是‘弓’與‘耳’的會意呀!‘象弭’就是說用象牙裝飾弓的兩端部位。”學生們這才靜下來,做頻頻點頭狀。


文字的故事 |“弭”:古代打仗時用的弓箭原來有“耳朵”


文字的故事 |“弭”:古代打仗時用的弓箭原來有“耳朵”


《吳越春秋•彈歌》中寫道:“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講述的便是古人制作工具到進行狩獵的全過程,這裡的“彈”應當是弓的雛形。《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中也說

:“弓生於彈。”


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曾寫到:“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所謂角弓,便是用動物的角和竹木、魚膠、牛筋製作的弓。


在古代戰爭中,為了能夠使角弓增加張力,增加射程,便會將角弓的末端反向折彎,從而起到將弓弦束緊的作用,而這兩端折彎的部分看上去就像是弓的耳朵一樣,這便是“弭”


許慎在《說文解字•弓部》中說:“弭,弓無緣,可以解轡紛者。”這是說用骨飾弓的兩頭,不繳束,不漆。《爾雅•釋器》也說:“弓有緣者謂之弓。無緣者謂之弭。今之角弓也。”許慎說的“弭”應當是後來人們對於弓做了具體分類後的解釋,而

“弓的兩端部位”才是它的本義。


這樣,《采薇》中的“象弭魚服”便可以解釋得通了,即用象牙裝飾弓的末端反向折彎的部分,用魚皮來做箭袋。


而當我向學生們將字義解釋之後,他們也終於明白了“四牡騤騤”“四牡翼翼”“象弭魚服”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深為何了。


文字的故事 |“弭”:古代打仗時用的弓箭原來有“耳朵”


《國語》中有一篇文章是說周厲王如何暴虐的,叫《召公諫厲王弭謗》。故事中的周厲王非常殘暴,百姓對他有意見,召公向他進諫,告訴他執政的不足,希望他能夠改進。可是,周厲王不聽召公的話,不肯聽取百姓對他執政方面的意見。他找了一個衛巫來幫他監控那些批評他的人,只要有人敢說他,便會將這些人抓起來殺掉,最後搞得大家在路上遇到都不敢交談,只能以目示意。


當召公再次進諫的時候,周厲王則很得意地對召公說:“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無論召公再用什麼樣的言辭來告誡周厲王,都不能改變周厲王暴虐的本性。最終周的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表言論了,但是百姓的怨恨並未消除。就像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中寫道的那樣,“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僅僅過了三年,百姓最終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這個地去了。


這裡的“弭”就不能解釋為“弓的兩端部位”了,而是“消除”的意思。


弓作為一種冷兵器,在中國古代,是作為騎兵使用的優良武器而存在的。當騎兵們四處征戰時,弓箭有著射程遠、速度快的優勢,這在《彈歌》中我們也是可以看到的。因而,當戰爭發生的時候,那些擁有著精良武器的國家便會很快取得戰爭的勝利。而當一方獲勝時,另一方則會盡快希望將戰爭予以停止。《采薇》中也說:“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我想這便是“弭”“弭亂”“消除”的意思的原因吧。


文字的故事 |“弭”:古代打仗時用的弓箭原來有“耳朵”


-END-


荷馬識字,專欄作家,大學教授。一個讓孩子感覺到文字溫度的媽媽,尋找文字裡的故事,認識故事裡的漢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