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進行時,農藥安全是關鍵,科學使用是基礎,病害防治有保障

春耕進行時,農藥安全是關鍵,科學使用是基礎,病害防治有保障

引言

農藥使用有著嚴格的要求和較強的技術性,使用時既要選擇安全、高效、經濟、方便的農藥,力求提高防治效果,又要避免對農作物產生藥害和公害,還要儘量不要對土壤、環境造成汙染,防止破壞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

什麼是農藥安全間隔期

農藥安全間隔期:指作物採收距最後一次施藥的間隔天數,也就是說如果要作物採摘必須等待施用一定劑量的農藥多少天以後才行。

控制和降低農產品中農藥殘留的一項關鍵措施便是安全間隔期。一般來講,農藥安全間隔期與農藥的降解讀有關係,易降解的農藥安全間隔期就短,反之。就長。不同作物上使用同一種農藥,也有不一樣的安全間隔期,如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在蘋果上的安全間隔期為20天,在番茄上則為7天。目前,國家對每種農藥都指定了安全間隔期,生產中必須嚴格掌握和執行農藥的安全間隔期。我國多數農藥已有相應的安全間隔期,並在農藥標籤上進行了標註。

  • 安全間隔期的作用:它是農約安全使用標準的一部分,也是控制和降低農產品中農藥殘留的一頂關鍵性措施。在執行安全隔期的情況下所收穫的農產品,其農藥殘留量一般將低於最高殘留限量,至少是不會超標。不同的農藥和劑量要求有不同的安全間隔期,如性質穩定的農藥不易降解.其安全間隔期就長,安全間隔期的長短還與農藥最高殘留限量值大小有關,例如擬除蟲菊酯類農藥雖性質較穩定,但最高殘留限限值一般都較高.因而安全隔期相對較短。
  • 已頒佈的農藥安全間隔期標準:到目前為止,我網陸續頒佈了8批《農藥合理使用準則》(GB/T8321.1-8),規定了307仲農藥在122種作物上的444項農藥安全間階期,為加強農藥管理、科學使用提供了技術保證。
春耕進行時,農藥安全是關鍵,科學使用是基礎,病害防治有保障

水稻常用農藥的安全間隔期間

春耕進行時,農藥安全是關鍵,科學使用是基礎,病害防治有保障

蔬菜常用農藥的安全間隔期間

春耕進行時,農藥安全是關鍵,科學使用是基礎,病害防治有保障

果樹常用農藥的安全間隔期間

春耕進行時,農藥安全是關鍵,科學使用是基礎,病害防治有保障


農藥藥害

藥害是指農藥對植物生長髮育及生理產生異常乃至植株死亡,從而引起植物產量和質量降低或無收,便出現直接對人體不利的影響。

植物發生藥害有急性和慢性兩種。

  • 急性藥害 在施藥後幾小時至數小時內顯著表現出異常現象。常在葉面、果面和嫩芽上產生斑點、褪綠、變黃、凋萎.枯黃、落葉、落果甚至全株死亡等藥害現象,肉眼看得十分清楚。
  • 慢性藥害 要經過較長的時間,藥害徵象才表現出來,例如,光合作用減弱、植株矮化、畸形,延遲開花結果、果形變小、籽粒不飽滿、色澤劣化、風味變壞等徵象.常常不易覺察。

因此,判斷藥劑對植物的不利影響,應從植物形態有無異常和內部生理是否破壞兩個方面分析及考查。

春耕進行時,農藥安全是關鍵,科學使用是基礎,病害防治有保障

農藥的藥害發生原因:

一般情況下,藥劑施於植物表面或滲入植物體內,有機體對小劑量的反應為刺激作用,促進生長髮育;當藥劑停止作用後,則恢復正常生理進程,如果藥劑繼續增加,則不能恢復正常生理過程,由刺激作用轉向抑制作用,最後以致死亡。少量藥劑進入植物體內後,由於代謝作用(如水解作用)排除毒害,而增強了新陳代謝,表現為刺激作用,劑量高時,正常生理過程受到深刻於擾,以致氣體交換削弱,氧化及合成受到阻礙劇,則由刺激轉變為抑制,當劑量超過植物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時,植物無法恢復正常生長,由抑制作用轉變為毒殺作用而死亡。產生藥害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藥劑、植物和環境條件及其相關的因素,一般以藥劑起主異作用

  • 農藥藥劑:通常無機農藥的藥害大於有機農藥,同一種藥劑的不同加工劑型及質量優劣所產生的藥害不一樣,農藥混用不當,可使植物產生藥害。
  • 作物種類:與植物的種類和品種、植物生育期、植株部位、作物長勢等有關係。
  • 環境條件:光照、溫度、溼度和降雨、風和土壤等環境條件。
春耕進行時,農藥安全是關鍵,科學使用是基礎,病害防治有保障


農藥殘留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食品安全成為人們關心的社會熱點之一,有關農藥殘留的話題不僅為城市居民所關注,也為農村居民所熟知。作為農藥使用人員,更應該瞭解農藥殘留的概念、來源和控制措施

  • 農藥殘留是指農藥使用後殘存於生物體、農副產品和環境中的微量農藥原體、有毒代謝物、降解物和雜質的總稱;殘留的數量叫做殘留量,以每千克樣本中有多少毫克(或微克、納克)表示。
  • 農藥殘留是使用農藥後的必然現象,只是殘留的時間有長有短,殘留的數量有大有小,但殘留是不可避免的。研究農藥殘留的目的是通過合理用藥以減少農藥殘留量和殘留農藥對人類和環境、生態系統的不良影響。

農藥的直接噴施:農藥噴施於農作物,部分沉積在植株表面,部分滲入內部,內吸性藥劑還會輸導到植株各部分。

春耕進行時,農藥安全是關鍵,科學使用是基礎,病害防治有保障

由水攜帶:農田灌溉和噴藥都要用大量的水,被農藥汙染的水會由此進入農作物體內。水溶性大的農藥更易隨水進入農作物體內。

春耕進行時,農藥安全是關鍵,科學使用是基礎,病害防治有保障

從土壤中吸收:噴施農藥過程中,大部分的藥劑流落在土壤中,這些藥劑中的一部分會在土壤中積累。作物根系在吸收水分和營養的同時,也會吸收藥劑並轉入到作物地上部分。

春耕進行時,農藥安全是關鍵,科學使用是基礎,病害防治有保障

空氣飄移:農田周圍施藥後,從著藥表面揮發進入大氣、吸附在飄浮的塵埃上,或直接隨氣流飄來的霧滴、粉粒等,都會在一定距離外直接沉降或隨雨水淋降在農作物上。

春耕進行時,農藥安全是關鍵,科學使用是基礎,病害防治有保障

農藥殘留的危害:世界各國都存在農藥殘留問題,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農藥殘留會有以下幾方面危害。農藥殘留對健康的影響、藥害影響農業生產、農藥殘留影響進出口貿易。

農藥殘留的控制:注意栽培控制、採取生物防治方法、選用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


農藥的抗藥性(耐藥性)

一種農藥在一種害蟲或病菌上反覆使用,經過一定時間後,其藥效明顯下降,甚至不再有效,這種現象稱為抗藥性形成。抗藥性的出現與增強,無疑對農藥的辣力產生嚴重消極影響,人們不得不因此而增加藥劑用量或增加施藥次數,然而這也往往加速了抗藥性的發展。

春耕進行時,農藥安全是關鍵,科學使用是基礎,病害防治有保障

抗藥性是生物有機體的生理生化機制上的一些變化,不是直觀的現象,必須通過系統調查和測試才能得出可信的結論。可以通過三個基準來加以判斷抗藥性產生與否:

  • (一)出現藥效嚴重減弱之前,必定有一段藥效持續降低的過程,儘管這種過程持續時間因害蟲、病原菌、藥劑不同而異;
  • (二)抗藥性的產生是連續性的,而不會是跳躍式的;
  • (三)在同一個生物種群裡抗藥性的表現基本一致。

抗藥性產生的原因:抵禦外界逆境是生物的一種本能。在一個不斷遭受農藥襲擊的環境中,生物體逐漸產生抵抗力的反應,特別是在同一種藥劑的連續脅迫作用下,這種反應更為強烈。

  • 物種進化:一個有害生物種群中,總是有一部分個體對藥劑十分敏感,而另一部分則不是很敏感,甚至會有少數個體極不敏感。農藥以一定濃度接觸到有害生物後,對此濃度很敏感的個體很容易中毒死亡,但是不很敏感的個體會存活下來並繼續繁殖。這個種群中不敏感的個體逐漸佔了優勢,最後形成了不敏感的種群,稱為抗藥性種群。這個過程是抗藥性形成的過程,是一定濃度下的藥劑對種群中敏感度不同的個體發生選擇作用的結果。
  • 植物生化生理:生物體產生抗藥性還有更深刻的內在因素即生理生化方面的因素。有些藥劑會改變昆蟲表皮的生理通透性,使藥劑越來越不容易透過表皮,使昆蟲不容易中毒;有些則會引起體內酶系的改變,誘發一種能降解農藥的酶,使農藥失去毒力。
  • 外部因素:農藥的使用劑量與濃度、劑型和農藥在田間植株上的沉積分佈狀況等農藥使用技術問題也會誘導有害生物抗藥性的形成。
春耕進行時,農藥安全是關鍵,科學使用是基礎,病害防治有保障

抗藥性的預防和解決方案:

基於上述抗藥性發生的理論,人們不難找出預防抗藥性發生的途徑。通過採取以下技術措施可以有效地延緩有害生物抗藥性的發生:輪換用藥、混合用藥、間斷使用、正確的施藥方法。

春耕進行時,農藥安全是關鍵,科學使用是基礎,病害防治有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