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理解“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动静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个聪明的新媳妇。

全文是: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是一个新媳妇的历程!

嫁入丈夫家3天,根据唐朝的习俗,就开始由新媳妇做饭了。

洗手作羹汤,是新媳妇的第一顿饭。

在古代,媳妇不出门,只是留在家里做家务。

做家务中,烧饭又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如果做饭不好,当然是得不到公婆的喜欢。

那么,第一顿饭极为重要,决定了公婆对你的看法,会影响一辈子。

那么,询问丈夫应该怎么做菜呢?

对不起,古代丈夫是不做家务的(这个优良传统为什么没有保持下来!),你去问他等于白问。

那么,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去询问小姑子。

作为丈夫的姐妹,小姑子当然是要协助母亲下厨的,对公婆的口味非常熟悉。

所以,如果做的菜得到了小姑子的认可,公婆自然也会认可。

所以说,这是一个聪明的新媳妇。

话说回来,当年的新媳妇知道今天的女人很多根本不会做饭吗?


萨沙


姑就是婆婆,小姑就是老公的妹妹。新媳妇刚进门,给婆婆做饭,不知道婆婆的口味,就让小姑子小尝一尝。



有人或许要问了,为啥不让老公尝,却让小姑子尝,因为老公和婆婆就在饭厅等着上菜呢,不在厨房,厨房只有小姑子。



我们这儿有个故事,一个媳妇不会做饭,嫁过去之后经常被婆婆唠叨,老妈知道后就来作主,新媳妇和面,一会儿面多了,加水,一会儿水多了,加面,弄了一大盆,啥都没有没干成。



因为古代女子不出去干活,只能在家干家务,所以做饭就是基本功,做不好饭就在家里无法立足,尤其第一顿饭,更为重要,直接影响新媳妇在婆婆心里的地位,所以需要慎重。


唐风宋月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是唐代诗人王建《新嫁娘词(其三)》的后两句。

全诗如下: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媳妇出嫁三日后,按习俗就要开始做饭了,这可是嫁到婆婆家的第一顿饭,做出来的饭是不是合婆婆口味,能不能得到婆婆认可呢?很是忐忑不安,那怎么办呢?有了!让小姑子先尝尝!

新媳妇的小心思是:小姑子和婆婆多年来同吃一锅饭,熟知婆婆的口味,先尝一下,可以给自己一点建议,那么即使有什么问题,还有挽回机会回旋余地。

由此不由想到了另外一首诗: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初看这首诗,题目和内容简直风马牛不相及。

从题目看,应该是说该考试了,作者给张水部写一首诗,拜托张水部看看自己的作品,能否得到主考官的认可和青睐。

但诗的内容却是写新嫁娘:在洞房花烛夜的第二天早上,要拜见公婆了,梳妆完毕,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低声问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妆容画的是否合时宜。

这个聪明的小媳妇,给人感觉简直和上一首诗里的小媳妇是同一个人!

很明显,这是一首暗含隐喻的诗:

作者以新嫁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

视角独特,构思新颖。

中国文人向来含蓄,由此可见一斑。

通过以上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活灵活现、机智聪明的小媳妇,忐忑不安的费尽心思想要讨好婆婆,得到婆婆的认可。

由此也多少可以看出古代媳妇在家庭中的地位。

对女同胞来说,还是新社会好啊!哈哈哈😄!


青石观点


古代女子出嫁,最要紧的事就是侍奉公婆。为了知道婆婆饮食方面的口味,于是煮好饭菜后,便先找小姑来品尝 一番,先让小姑子高兴了,婆婆就好说了。姑: 就是婆婆。小姑: 是指丈夫的妹妹。谙: 是熟悉。这两句诗是描写新嫁娘的聪明伶俐与谨慎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到达新环境时,必须虚心请教一些 “老前辈”,才不容易出毛病,这与“入乡问俗” 是同样的道理。



絕版小破孩


诗人王建想要求取功名,但是不知道自己能否得到皇帝的赏识,所以作诗呈给当时的丞相,看是否能够得到丞相的肯定。这是把自己比作新婚进门的小媳妇儿,把皇帝比作公婆,把丞相比作小姑。

当然这首诗的表面意思也是很美的,描绘了新婚燕尔,家庭和睦的美好家庭氛围。


陶然故事小屋


关于中唐诗人王建的《新嫁娘词》,是一个组诗,一共三首,描述了当时社会风俗的一个切面,以第三首最为著名。是组诗的精华。

新嫁娘词

其三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诗最成功的地方,是活脱脱勾画出一个古代新婚妻子不仅手巧,而且聪慧中带着狡黠的可爱形象。通篇白描,无一细节,短短二十个字尤似脱口而出,不欲工诗而诗自工。清人沈德潜评为“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王建于极寻常的生活场景中,以极寻常的白话语言,写下了极耐咀嚼的诗歌。可谓民间风俗撞上了民歌风调,绝配!

诗虽极小,你能看出多少?

首先这首诗并不是绝句,属于五言古绝一类,这样遣词造句上不受格律拘束,能充分调动适合表达的口语,诗也更具通俗性、亲和性。


但通俗不等于白开水,毫无滋味。诗之所以是好诗,总归有让人玩味的地方,也就是诗韵。这个是好诗必须要有的,而使之产生的方式有很多。修辞、意境、格调、声情、风骨等等,具体到这首五言古诗里,是能引起广泛共鸣的新婚风俗的描写,以及新婚妻子的精明表现。这两者的自然结合,催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文学上大获成功。

说到世俗风情,现代人看到可能没太大反应,对“三日下厨”什么的不感冒,毕竟会做的没几个了,旧有的习俗已经不再,但婆媳相处的课题千年不变。短短二十个字里,足以见识到这个新婚妻子的不简单。


唐代风习,新婚妻子嫁后三日下厨,是在夫家露的第一手,厨艺又是古代最重视的新娘技艺之一,夫家人评价所娶女子好坏,这是最直接的标准,尤其是婆婆,关乎自己的初印象,一般人可能做就做了,觉得能做出来就算完成任务,但这样恐怕只能打个及格。

这个媳妇聪明之处在于,很懂世情,知道厨艺这方面最挑的肯定是婆婆,把她哄好了,一切都好了,所以她的口味最重要。怎么办?不好直接问,不是有小姑吗?从小姑嘴上套话,让小姑预尝,这个问题圆满解决。


仅仅通过这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这个妻子的高情商就已经藏不住了。你也可以想见她以后在夫家的日子一定玩得很转,各方关系都能照顾好,毕竟细腻处见真章。而且有这样的媳妇,婆媳关系也不会紧张。从踏入夫家大门开始,她实事上已经在经营婆媳关系了。

同类诗歌延伸

关于这种将风俗与人物描写结合成功的,最接近《新嫁娘词》风格的,有与王建同时代的朱庆馀,他写有《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新婚妻子形象也是惟妙惟肖,诗亦为七绝名篇。此外,晚唐诗人施肩吾的《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也是五言古诗一篇,描摹女儿在七夕节的情态,极富生活趣味,也是一绝。


诗词桃花源


看到这句诗,我只能感叹:婆媳相处这个亘古难题,自古至今都存在。


过去女性,依附婆家而存在。婆家人能决定她的生存状况。因此,家势强大如王夫人,也曾小心侍候过林黛玉的母亲贾敏,还曾酸酸地说:当日林妹妹的母亲,过得那才是一个千金小姐的日子。


从《红楼梦》里就可以看出,媳妇在婆家的地位是低的,一众女眷一起吃饭,婆婆小姑子都可以坐着,没有“熬成婆”的王熙凤还要在旁边端饭递碗。熬成婆了的王夫人,才略有点体面。


也许是积累了一些委屈,所以王夫人在对林黛玉嫁回贾府的事上很不热衷。这也是千年来“姑血不还家”的内在实质:姑嫂关系,其实也不见得好,让舅妈当婆婆,很危险。所以“姑血不还家”,林黛玉难嫁贾宝玉。


媳妇熬成婆,终于可以明里暗里挤兑下小姑子。但在自己势单力薄之时,还是曲意奉承的好。所以有“未谙姑食性,先遺小姑尝”之举。

具体来说,这句话里的“姑”是指婆婆,“小姑”就是丈夫的妹妹。


一个新嫁妇,进了新家,想要侍候好婆婆,茶饭上得要用心。初来乍到,不知道婆婆的口味,那就先邀小姑子尝尝。因为小姑子熟悉母亲的口味。


新妇此举,两面讨好

母女是天然的盟友,新进来的儿媳妇,把做好的饭菜请小姑子尝,让小姑子明了嫂子的一片孝心,也让嫂子知道了婆婆的喜好,免得日后出错。这就跟今天的好媳妇拉着姑子去逛街,给婆婆买衣服是一样的。也跟有些乖觉人,当年丈夫的面给婆家的人送钱送物一样的。

过去的小姑子在家地位高。

未出阁的小姑子在家地位很高,当初宁国府尤氏对于惜春的责难不敢吱声就可见一斑。按今天的规矩,嫂子在家是主事,小姑子和她的地位顶多平齐。而在过去,小姑子在家几乎是主,而嫂子们地位要次一等。



这里,新嫁妇的举动就很讨好小姑子的意思。

唉,媳妇难做呀。在过去更难,婆家的人都得侍奉好。诗里的女子灵巧、谨慎,是个会审时度势的。


钱多多读文史


不知道姑爷、公爹、公婆的意思,先要爱屋及乌去了解小姑子的意思。家里最小的妹妹,本来就是大家都宠爱吖,媳妇先来到了家里,肯定要首先讨好小姑子。小丫头片子,活泼可爱本来就是不会有心机,你想从小丫头口里套出来姑爷、公爹、公婆的口味爱好。



燕子归巢作家


前面的姑是婆婆,后面的小姑是丈夫的姐妹……不知道婆婆喜欢吃什么,试做饭让孩子姑姑先尝的意思……


西山诗词客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是唐代诗人王建的《新嫁娘词三首(其三)》的最后两句。这首小诗流传非常广,千百年来被人们口口传颂。既有对诗人文学才能的赞叹,也有对新媳妇的聪明而叫绝。

《新嫁娘词三首(其三)》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首诗语言简洁,易于理解,通过短短的20个字,在读者面前呈现出唐代女子温柔善良而又聪明可爱的形象。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唐代的习俗是新媳妇嫁到婆家后的第三天,就要到厨房开始做活。诗中的女子到婆家已到第三天了,就把手洗干净到厨房准备开始作羹汤。诗中的小媳妇很守规矩与习俗,还是个非常干净利落的女子。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新媳妇一定很忐忑,因为她猜不到婆婆究竟爱吃什么,喜好什么样的口味,担心假如不合婆婆的意,会觉得自己很丢脸吧,而且不会给婆婆留下很不好的印象。所以这个小媳妇很有一套,真是聪明绝顶,竟然想出来让小姑代为品尝,因为小姑与婆婆一同生活在一起多年了,没有谁比小姑更了解婆婆的口味了。

这首诗表达的非常含蓄而又自然,但读者还是可以从中感觉到封建社会的女子倍受公婆的不友好的对待,婆婆可以大呼小叫的把媳妇指使的团团转,伺候公婆,还要作全部的家务,地位相当的低。诗中的小媳妇凭借自己的聪明作法,可能会让婆婆夸奖她或是给她点好脸色,但其被欺负被奴役的地位是不会变的,就像我们常听到的,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成了婆婆就可以欺负别人了。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女同志与男同志一样,妇女的地位终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女生们同样可以求学,工作,与男人享有同等的地位,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人类的进步。

今天的女生也可以效仿诗中小媳妇聪明的作法,但不是为了讨好和少受欺凌,而是让婆媳关系可以更融洽,毕竟今天的婆婆也已非昔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