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曹魏之曹仁

曹仁,字子孝,沛國譙人,168年出生,223年因病去世,享年56歲,曹魏創建時期主要人物之一,諡號忠侯,官至大司馬,封陳侯。

《三國志》對曹操和曹仁青春期的表現都有記載:曹操,“任俠放蕩”。“放蕩”而已,也就是好玩,喜歡刺激,何況還“任俠”,即使是和袁紹搶人家的新娘,也只是為了惡作劇,並無更深的動作。曹仁,“少時不修行檢”,不注意品行修養,行為不夠檢點,這就比“放蕩”情節嚴重了,甚至有可能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曹仁的祖父曹褒和父親曹熾,曹褒官至潁川太守,地方要員。曹熾官至侍中,是皇帝身邊的人。曹仁年輕時都幹了什麼呢?“後豪傑並起,仁亦陰結少年,得千餘人,周旋淮、泗之間。”什麼是“陰結”?“陰結”就是“三不知”:家長不知,政府不知,地方不知。當時黃巾軍起義,所謂的“豪傑並起”就是做一面旗,上面寫上自己的名字,組織一支軍隊,參加對黃巾軍的戰鬥。

曹仁“陰結”的這些“少年”,就是一些小混混小流氓,陳壽為什麼在“陰結少年”前為曹仁加上“豪傑並起”一語呢?這很可能出於為尊者諱的考慮,為投軍前的曹仁加點光環。魏晉系統的陳壽,怎能抓住魏國革命老前輩年輕時的“小辮子”不放呢?再說,也可能曹仁後來成為大將,無人敢說他當年的壞話,若有,可能也早就被曹仁“和諧”了。

189年,曹操陳留起兵,實現了從年輕幹部到年輕領袖的飛躍。曹仁帶著自己一千多馬仔來到了曹操面前:哥,以後我就跟你幹了。曹操大手一揮任命曹仁為:別部司馬、厲鋒校尉。

據《三國志》,曹仁成名於討伐袁術的戰爭。那時也就是一個東郡太守的曹操還在為鞏固根據地而奮鬥,自己羽翼未豐,又有夏侯惇、夏侯淵這些出來比較早並且與曹操同齡的人,所以沒有給曹仁很多戲份。結果曹仁在討伐袁術的戰鬥中“所斬獲頗多”。“斬”,是說明曹仁衝鋒陷陣,武功高強,“鎮壓”了袁術陣營的不少人。“獲”的含義應該有兩重,一是繳獲軍用物資及戰馬、軍糧等,二是攻城拔寨。

曹操東征陶謙的先鋒就是曹仁於是下:十餘城,謙守城不敢出。曹操宛城之敗時,議郎都騎曹仁獨領一軍,攻打張繡屬地的城邑,俘虜了三千多人,分散了張繡的精力。有了曹仁的掩護,曹操得以逃脫。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袁紹趁曹操主力在官渡與自己對峙時,派遣劉備率軍攻略曹操的後方,大批郡縣開城投降。韓荀又於西路試圖切斷曹操西路的補給線,曹氏集團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曹仁帶領少量騎兵就大敗劉備,收復所有叛變的郡縣,又於雞洛山大破韓荀軍。袁紹軍隊聞曹仁之名而喪膽,袁紹再也不敢分兵騷擾曹軍。曹仁又與徐晃、史渙等人聯合出擊,燒燬袁軍糧車。

在官渡之戰中,曹仁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棟樑作用。沒有他擊敗劉備和韓荀的軍隊,曹操後方不穩,是不會完成對袁紹的蓄力一擊的。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被迫北還。說曹仁擋住了周瑜的追擊,周瑜帶著數萬人趕來,包圍了曹仁駐守的江陵。周瑜以絕對優勢兵力,卻不能儘快地攻下江陵。周瑜的數千前鋒先抵城下。經驗豐富的曹仁決定先發制人,趁敵人立足未穩,挫其銳氣。他招募了三百人的敢死隊,派牛金出城挑戰。

曹仁派出的三百人的敢死隊,很快就陷入了包圍之中。長史陳矯看見牛金部眾在敵軍中即將覆滅,嚇得面無人色。曹仁大怒,吩咐左右牽馬來。陳矯等人連忙拉住他,勸道:“敵人勢眾,不可抵擋啊,就算是放棄了幾百人吧,將軍切不可以身冒險啊!”曹仁不聽,披甲上馬,帶著手下幾十名騎兵出城而去,直衝入敵陣。於是,牛金等人獲救。但是,還有一部分兵士未能突圍,曹仁再次衝入敵陣,殺死數名敵軍將士,把那些兵士解救出來。敵軍還軍退去。

一年多之後,曹仁棄城而去。戰後曹操封曹仁為安平亭侯。在曹仁死守爭取的這一年裡,曹魏恢復了元氣,方得以不懼蜀吳的威脅,在三國鼎立中佔據了攻勢。在曹魏大廈動搖之時,曹仁再現曹氏第一人的風采,起到了棟樑的作用。江陵之戰,真要曹仁和周瑜分出勝負,那也很明顯的。

周瑜挾赤壁之戰的勝勢,曹仁處赤壁之戰的敗勢;周瑜背後有吳國強大支援,曹仁卻是孤城苦守;周瑜率軍數萬,曹仁卻是兵微將寡,周瑜面對曹仁,全無優勢耗時一年,卻打不下江陵,最後卻讓曹仁全身突圍。周瑜在其間一次戰鬥中右肋中箭,傷勢嚴重以至於臥床不起,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虛構他被諸葛亮氣得箭瘡迸裂而死提供了史實依據。

219年,赤壁之戰中的行徵南將軍曹仁,被拜為徵南將軍,以前是代理,現在轉正了,並且還假節。公元219年(獻帝建安二十四年),蜀國大將關羽統兵北伐襄樊地區,直接對飆曹仁,關羽率大軍氣勢洶洶向樊城撲來。曹仁以數千人死死守住樊城,曹仁沉白馬盟誓,示以必死。

當時,曹仁是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天不時:漢水暴溢,城牆浸泡;地不利:南方作戰,北軍不習水戰;人不和:于禁七軍投降,自己以數千人敵七八萬人。所有人的分析,都得出同一個結論,曹仁必敗。就連一向對曹仁格外器重的曹操,心裡也沒了底,一度準備遷都。

曹仁最終卻堅持到援軍的到來,成功打退關羽。關羽不敢前進是因為怕曹仁抄他的後路,如果曹仁棄城而走,黃河以南都將不會是魏國所有。

220年,曹丕繼位,即拜曹仁為“車騎將軍”,並督荊、揚、益州諸軍事,進封陳侯。荊已為東吳所有,益又為蜀漢所有,揚者,魏吳各半也。曹丕其實是將對蜀和對吳的軍事統統都交付於曹仁了。曹仁還給死去的父親贏得了封諡:“追賜仁父熾諡曰陳穆侯,置守冢十家。”

不久,夏侯惇死,曹仁進封大將軍,又封大司馬。223年,曹仁去世。在大司馬的位置上死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