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數月不下,主公急了要屠城,大將說留一條路,結果一月城落

“圍城必闕”是中國古代兵法的用兵大戰的八大原則之一,三國時期,曹袁官渡之戰,袁紹兵敗逃回河北,苦苦支撐了兩年之後就去世了,留下了一個爛攤子給了自己的兒子們。此時的河北:袁紹三子和外甥高幹各據一州,長子袁譚和三子袁尚因為袁紹臨終未有遺命由誰接管河北,導致了河北內部數年的兄弟之爭,雙方你爭我奪,都不肯放過對方,而中原的曹操看準了這一時機,已經開始起兵攻略河北,準備統一北方了。

攻城數月不下,主公急了要屠城,大將說留一條路,結果一月城落

曹操經略河北

在黎陽大戰中,袁氏兄弟的精銳主力全部敗於曹操之手,而袁紹外甥高幹也輸給了被曹操策反的西北馬超軍團,沒法將戰線擴大,只能龜縮在自己的幷州都城 - 晉陽之中了,高幹憑藉著幷州天險和南匈奴的支持,開始在幷州“自成一國”,擁兵自重,完全不管袁譚和袁尚這兩個同族兄弟的死活,甚至在兩人激戰的時候也沒出過一句話來勸勸兩人,這也使得曹操可以專心對付地兩個人,不用顧慮後方起火的危險了。

袁譚因為不敵袁尚,無奈只能投降曹操,引曹操渡過黃河對付袁尚,這時的高幹也主動投降了曹操,還是被曹操封為幷州刺史,繼續坐擁幷州之地。不過高幹還是不願寄人籬下,在曹操走後就反叛了,據守壺關天險,抗拒曹軍。壺關又稱壺關縣,因地形像壺而得名,這個地方易守難攻,有漳水、黎亭等險要,又有壺口關等可以駐紮重兵的地方,在曹操剛開始攻壺關的時候,也是遇到了很大的阻礙。曹操大軍連攻壺關數月不下,主力都被拖在了壺口關這個地方,北邊袁尚和袁熙佔據幽州,和遼西的烏桓密謀起事,南邊的各個勢力又暗流湧動,攻不下壺關,大軍撤退難免有被襲的危險,強攻壺關則有自損八千的危害,到時袁尚南下,能不能抵擋得住也是個大問題。曹操不能再浪費太多時間和精力,必須要儘快拔掉掉壺關這個硬釘子了。

攻城數月不下,主公急了要屠城,大將說留一條路,結果一月城落

高幹

大軍數月久攻不下,士氣必然渙散,外界又有各種不安的因素,曹操氣得是急火攻心,放言:城下之日,全軍屠城,要用壺關數十萬軍民的血來洗刷心中的怨氣,結果這一說就糟了,全城軍民更加團結,一致對外,壺關更加堅守不下。曹操焦頭爛額,心煩得很,不過曹操一向唯才是舉,手下能人實在太多,族弟曹仁能征善戰,對曹操想要屠城這一舉動一直都是持反對的意見,直到壺關堅守,大軍無法撼動的時候,曹操才想起了這個弟弟的建議,只能讓曹仁來負責攻城事宜了,至於這時壺關內部也起了大變,高幹料想自己不是曹操的對手,於是留部將守壺關,自己北上求救於南匈奴單于,城中一下沒了主心骨。曹仁於是捉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對曹操進言:“圍城攻郭,必須向敵軍宣示活門,這是為了替其開闢生路。如今主公向敵軍宣告城陷必死,那敵人勢將堅心死守。而且此城堅固糧多,要攻,則士卒疲傷,要守,則遷延日久;這樣駐軍于堅城之下,強攻死守之兵,不是良計。”意思很明白,就是攻城必留生門給敵方,讓他們有後路可逃,自然不會出力死守,這也就是兵法上所說“圍城必闕”的原理了。曹操聽從了曹仁的進諫,下令不準屠城,進城後不準騷擾百姓,給壺關軍民留了一條後路,果然此計一出,不到一個月,壺關守將就投降了。曹操進入了壺關後也是秋毫無犯,贏得了幷州人心,至於高幹,在壺關被破,辛辛苦苦召集起來的河東反曹勢力都敗於曹氏集團的鐘繇、張既後,只能南下投靠劉表,結果路走到一半就被司隸校尉王琰所殺,頭顱都被送到了曹操面前。


攻城數月不下,主公急了要屠城,大將說留一條路,結果一月城落

曹仁

曹仁一招“圍師必闕”,令曹操拿下了幷州重地的壺關,又贏得了幷州的人心,最值得讚美的是使得壺關數十萬軍民免於屠殺,穩定了河北局勢,曹仁不愧為曹氏集團的第一大將,第一功臣啊!至此,河北之地就只剩下一個還在孤守的幽州,曹操經略河北的計劃已經接近完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