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為什麼都能做到有恃無恐?

小人之所以被稱為小人,就是和常人從說話到做事都不在一個座標上。一般人雖然不想吃虧,但也不會害人;小人則不同,他們唯恐天下不亂,吹著塵土找裂縫,總想尋覓一些害人的機會。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痛快,自己獲利,可以說是真正的“不忘初心”。

話說回來,小人也是人,為什麼能做到恬不知恥呢?原因一般有三個:

小人為什麼都能做到有恃無恐?


01首先,小人不靠臉。

這個不靠臉,和明星“靠臉吃飯”語義不同。明星靠臉,是靠的父母給的外貌,只要有人喜歡,拿來掙錢也無可厚非。小人的這個不靠臉,是不顧及面子的意思。

我們知道,中國是個好面子的國家。尤其是北方人,死要面子活受罪。比如,春節放鞭炮,我們村就有一些人比賽一樣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燃放。他們是真有錢嗎?非也。他們這樣的做的目的無非是要面子,覺得鄰居放了一千塊錢的鞭炮,我家就要超過他,至少一千二。

小人為什麼都能做到有恃無恐?


更過分的是,如果一家有三四個女婿,關係還不好,在岳父家有事的時候,就會比著拿禮金。你出二百,我拿四百;你出六百,我拿一千。我說起這個事情時,南方的朋友很是不解,因為他們不瞭解我們那裡的“面子文化”。

言歸正傳。

小人不顧忌面子,因此,做事就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只要自己舒服就行。別說一般人,就是朋友也不行,該踩就踩。

小人為什麼都能做到有恃無恐?


司馬光大家都熟悉吧?對,就是那個拿著石頭砸缸救人的宋朝文人。按說,有這樣聰慧和胸襟的人,朋友不會少,如果有什麼事情,必定一擁而上來幫忙。的確,他身居要職時是這樣,簡直就是門庭若市。

但有一次,他卻發現,自己其實只有一個朋友。這人叫劉器之。

當時,司馬光反對變法惹怒了神宗皇帝,被貶,以前的門庭若市,變成了門可羅雀。只有劉器之,隔幾天就帶著酒菜去找司馬光喝酒聊天,幫助他排解心中的鬱悶情緒。以前經常走動的舊交,都好像憑空消失了;即使存在,只表現在一起打壓司馬光上。

好再後來神宗皇帝去世,新法被廢,司馬光又當上宰相,那些曾經疏遠他的人又來巴結。

試想,如果那些人顧及面子,還會練就“變臉”絕技嗎?

小人為什麼都能做到有恃無恐?


02其次,小人不惜臉。

上面咱們說了,小人根本不顧及面子,所以,他們的口頭禪是:面子多少錢一斤?

有了這樣的想法,自然就不會去珍惜自己的面子。

戰國後期,有一個著名的古人叫蘇秦,官拜六國丞相。但他早年生活得很潦倒時,家人都譏笑他。但當他功成名就後回到老家,那些以前看不起的人都匍匐在地,連看他一眼的膽量都沒有了。

蘇秦倒也幽默,就當著眾人問經常嘲笑他的嫂子“為何前倨後恭”,嫂子直言不諱說:“因為你現在地位尊貴而且錢財多呀!”

看,小人根本不要面子,只想著自己合適就做。以前嘲笑你和現在巴結你,都是因為權利和金錢,只不過以前你沒有,現在有了。

小人為什麼都能做到有恃無恐?


他們的邏輯是,你一事無成,我們為什麼要尊敬你?邏輯上好像滴水不漏,也能說得過去。

這正是導致小人在社會上為什麼會看人下菜的原因。他們覺得,自己得利才是重要的,為什麼要珍惜面子?

他們不理解,也不會理解,面子其實不都是虛榮,還有修養在裡面。只是,他們從來不去想做小人對孩子的影響。

小人為什麼都能做到有恃無恐?


03第三,小人不要臉。

有些人信奉一句話: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為什麼會這樣?還是因為面子。心理學家認為,面子是個體藉由行為或社會性資源展現其自我價值,尋求他人的確認且受到意外的認同時,凸現於個體內心的自我價值與相應體驗。換句話說,面子是一個人自尊與尊嚴的體現,是一個人的自我心像,面子是重道義輕功利倫理情趣的表徵。

但小人不要臉,這使得他們對於面子的認識,只停留在是否有錢有權,是否自己的主人有錢有權,是否自己的親戚朋友有錢有權……如此,小人的認知簡單粗暴,有錢就是爹,有奶就是娘。什麼都沒有,我不踩你一腳快樂一下?況且,那些有權有錢的人,我也不敢在他們面前造次啊!

看,這就是小人的嘴臉。

小人為什麼都能做到有恃無恐?


因為小人不靠臉、不惜臉、不要臉,所以,他們才能做到沒羞沒臊、恬不知恥,並以害人為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