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防騙指南|這些消費陷阱你可能遇到過

“3·15”防騙指南|這些消費陷阱你可能遇到過!

今天,贛州市消費者協會為大家曝光五類消費中經常遇到的陷阱:

一、大額預付式消費需謹慎

健身服務投訴歷來是預付式消費投訴“重災區”,主要表現為:商家無法正常經營後,消費者不能退卡退款;合同常有“此卡不退不轉讓”“到期作廢,餘額不退”等霸王條款約定。

●應對措施:在辦理健身卡等預付卡時,請保持理性,注意簽訂書面協議,儘量降低預付額度,縮短使用週期。

二、“朋友圈”購物權益難保障

微信購物是目前消費者喜歡的一種購物方式,但存在商品質量和售後服務無法保障等問題,一旦出現糾紛,容易出現消費者維權難、行政部門取證難的情形。

●應對措施:一要選擇信譽度高、證照齊全的大型電商平臺或微信公眾號購物平臺;二要保留好涉及商品服務的數量、型號、質量、承諾等關鍵性交流信息,要求銷售方提供購物憑證等;三要保持警惕,不要在不知名的網站或者朋友圈網購或投資,避免上當受騙。

三、家電行業“小問題大維修”氾濫

家電特約售後服務以高價推銷不必要的配件、維修時小病大修、虛假維修等行業亂象多。在家電行業,品牌大多非常重視產品質量,但是對售後維修服務還缺乏同樣的質量管理意識。

●應對措施:如果發生電器故障,應該通過廠商服務熱線報修。不輕信小卡片廣告,不輕信網上未經官方認證的信息,不隨便在路邊和小區周邊找所謂的品牌授權服務網點。同時,做好維修記錄,以備查詢和追溯。

四、汽車消費口頭承諾莫輕信

汽車消費投訴問題一直是消費領域的“重災區”,汽車一旦出現質量問題,消費者舉證難、鑑定難、求償難。部分經營者還存在捆綁銷售車險、捆綁銷售車飾、誘導消費者貸款等情況。合同條款中對於消費者和銷售商在權利義務約定上不明確、不對等,違約後承擔的賠償責任不清,消費者不能按照合同有效維權。

●應對措施:購車前注意簽訂書面合同,細化相關約定,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五、裝修行業防“貓膩”

裝修糾紛主要體現為施工質量差、貨不對板、裝修爛尾、售後服務差、甚至人去樓空,消費體驗很差。

●應對措施:一是慎謹選擇家裝公司,請選擇具有裝修資質的公司;二是口頭承諾不如白紙黑字,合同要有法定代表人簽字,加蓋公司公章,要求對方提供建築安裝專用發票;三是謹防裝修加價,特別要留意水電路改造,逐一對照核實;四是六個月內瑕疵舉證責任由商家承擔。

另外,建設部頒佈的《住宅室內裝飾裝修管理辦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在正常使用條件下,住宅室內裝飾裝修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為兩年,有防水要求的廚房、衛生間和外牆面的防滲漏保修期限為五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