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你可能不屬於任何公司

未來10年,你可能不屬於任何公司


疫情爆發後,各行各業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不說中小企業,就連很多大企業也直言快撐不住了。

但是,坐以待斃從來不是中國人的風格。

很多企業開始了自救行動,把原本線下的業務,都搬到了線上,不少企業的表現讓人眼前一亮。

很多企業要求員工全員做「微商」,建立了很多秒殺群、內購群,或在朋友圈賣貨,不少公司僅靠「微商」和線上流量,就把銷售額做到了跟疫情爆發前持平的水平。

有些企業的線上銷售數據十分亮眼:

國產護膚品牌「林清軒」,把銷售搬到了線上,不管是財務、行政,還是搞研發的博士,全員都做了「微商」。僅創始人孫來春2月14日一天的直播,就賣出了40萬元貨物。而很多普通員工一天也能賣出 3~5萬元的貨物。

孫來春還驚奇的發現,儘管武漢已經封城,「林清軒」的30多家門店都已閉店。但武漢的100多個導購,仍然能夠通過小程序、淘寶做業績,業績還非常不俗,在統計 2 月全國門店業績時,武漢竟然排名全國第二。

有些企業線上辦公效率不降反升:

人工智能公司雲知聲,在大年初二組建團隊,10天內就遠程協作做出了一款“疫情防控機器人”——能在10分鐘內撥打600通電話,協助基層社區完成肺炎疫情重點人群的篩查、防控與宣教工作。

我常說,悲觀者總是正確,樂觀者才能成功。

所以,儘管很多人認為,這是企業非常時刻的“不得已”,但我認為大可以更積極一點,把這次大考看作是企業升級迭代、組織進化的契機。

結合我過去的很多觀察和思考,我想完全可以大膽預測,未來的企業組織形式,以及員工的就業形勢:

穩定會越來越稀缺,在一家公司幹到老的員工會越來越少;

企業和員工的關係將會更加鬆散,外包模式會更加流行;

員工個人的價值將會凸顯,個人品牌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

在可預見的未來,你或許不會再屬於任何公司,完全可以通過一個平臺,跟不同的公司、項目合作,利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個人品牌,獲得遠超現在的勞動收益。

我這麼說可不是空穴來風,除了以上提到的案例,我是有事實依據的。

01

企業組織必將進化的背景

知名科幻作家威廉·吉普森說:“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

在過去的十年間,很多跡象已經表明,舊的企業組織,很多時候並不能適應多變、複雜的市場環境,只不過以前舊的模式還有很強生機,新的模式仍在萌芽。

但這次疫情按下了企業組織進化的加速鍵,讓很多原來不甚明瞭的線索浮出水面,甚至強行讓很多“未來情節”提前上映。

所以我說:未來已來,而且已經開始流行。

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事實:

一個事實是,自由職業越來越多,外包和兼職市場越來越大。

根據美國市調機構Statista的報告,2013年僅全球IT外包市場一項,總額就達到了2880億美元,每年還以5.84%的幅度成長,2019年約為4000億美元。

這是什麼概念呢,大約接近10個百度。

而隨著人力越來越貴,企業傳統管理模式的成本卻越來越高。加上市場飛速變化,不確定性極多,管理成百上千員工的企業,常因為層級複雜,降低工作和溝通的效率,而且抗風能力較差。

就像這次疫情當中,員工越多、組織支出成本越重的企業,面臨的現金流壓力和管理壓力就越大。

對於抗風險能力差、運營成本高、管理能力差的企業,這次疫情將會是一次洗牌。

護膚品牌“林清軒”的創始人孫來春,直接把這次疫情比喻為一面“照妖鏡”。

他發現不少員工在渾水摸魚:“別人能賣3-5 萬,你天天在家擼貓、炒菜、拍抖音,還覺得企業必須要給我錢,這種人就應該被淘汰。”

就算大浪淘沙之後,對剩下的員工,公司也一定會想盡辦法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在家遠程辦公、外包員工、一週工作4天,這類降成本、提效率的措施會越來越多。

02

趨勢一:穩定越來越稀缺

個人價值將愈加依賴個人能力

在可預見的未來,不管是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想要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將會越來越難。

思科董事會主席錢伯斯,甚至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上預言,未來10年,現在 40%的歐美企業都會不復存在。

從這個大背景下,你如果還想留在一個企業慢慢打怪升級,就越來越不現實。

未來行業間、企業間、團隊間的人才流動,可能要遠比今天頻繁。

這種流動性,對個人能力將會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在這種趨勢下,個人不能也不該再把安全感寄託於企業,而只能寄託於自我價值的提升。

所以,每個人在擇業時,都應該思考以下問題:

假如這個行業衰落了、企業倒閉了,你可以去哪兒?

如果工作發生了變化,你能夠在不同工作間快速切換麼?

你是否已經做好了知識儲備,應對未來的變局?

你之前是否荒廢了自己的時間,是不是產生了足夠多的價值,學到了足夠多的知識?

03

趨勢二:我們不再需要依賴任何集體

即將迎來個人品牌的時代

在很多人的眼裡,自由職業者的工作不穩定,離開集體之後很可能吃了上頓沒下頓。

一方面,是傳統的集體主義思想作祟;

另一方面,很多自由職業者想要獲取業務,就必須找到第三方代理公司,還必須要被收取抽成。

但是隨著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微信群、抖音、快手、淘寶這些開放平臺的崛起,我們的社會越來越接近科斯說的開放社會,我們每個人只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直接接觸到用戶,除了時間和知識成本之外,完全不必付出任何成本。

這就意味著,個體不再需要依賴集體和第三方生存了,個體所有的知識、流量、時間、品牌產生的價值,完全都披在了個人的身上。

這就像領英創始人裡德·霍夫曼說的,“個人將會更多地學會按照公司的模式來管理自己”。

每個人都像是一家公司,能夠獨立滿足一種市場需求,同時把個人品牌管理、市場宣傳、銷售、服務職能全部壓縮到自己一個人身上。

特別是在一線城市,由於市場需求的集中和多樣化,在過去的兩到三年,我們見證了大量符合上述描述的個人IP新業態的出現,微商、賣貨文案寫手、獨立健身教練、形象顧問、獨立保險人……

他們能以兼職、外包的身份,服務其他公司;

他們能以個人或者獨立工作室的名義,單獨承接業務;

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或者全部時間,或長期或短期的服務一個項目。

這些人的月薪,可能要遠比在公司上班的時候高的多。

而且他們服務的需求是實打實的,他們不用擔心35歲被裁員,更不用擔心企業倒閉、辦公室政治等等。

他們只需要聚焦專業,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個人品牌自然就越來越強,個人收益自然也就越來越大。

未來10年,你可能不屬於任何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