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互保意味着大清已对东南汉族权臣失去控制了吗?为什么慈禧不追究?

摇把子65450140


我是莫地方,我来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政府只能任用汉人督抚,要其为他们剿灭太平军,这要汉人督抚的权力逐步变大,为之后东南互保事件埋下伏笔。

东南互保发生的历史背景

义和团事件爆发后,英国担心其传统势力范围会受到影响,就鼓动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南方各省要员与之合作,很快由盛怀宣牵头,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

东南互保始末

1900年6月21日,慈禧以光绪名义跟十一国同时宣战,盛怀宣作为邮政大臣扣押诏书,仅给地方督抚观看,并告知各位督抚不要服从此令,地方督抚也不傻,他们知道大清王朝实力必然无力和十一国宣战,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必败,

东南督抚互不奉昭,慈禧很生气,可有何用,毕竟这个时候还是需要他们来北京勤王,她真需要东南督抚支持,她这个时候只能不断发报口气一次比一次强硬,就是要逼他们进京护驾。

慈禧下诏宣战至北京沦陷,都未得到东南各省任何支持。

慈禧十分痛心,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这些帝国中流砥柱在这关键时刻都不听她的,这要其虽十分心痛,可这局势还是要有人收拾。

慈禧离京后,宣布义和团为叛逆,并要李鸿章迅速进京与各国议和。

李鸿章道事情需要有人收拾局面,从容北上开启谈判之路。

李鸿章最终不辱慈禧厚望同八国联军经过两个月谈判后,签下了《辛丑条约》。

东南互保慈禧不追究原因

慈禧之所以不追究李鸿章和东南各省督抚责任,这很好理解,北方战乱南方安定,这个时候慈禧要尽快筹钱偿还赔款,她只能求助东南各省督抚,这要其很快就忘了他们抗命不尊之事。

慈禧很需要他们支持,她才能继续稳固大清王朝统治,这时候如果治他们罪,那不是给自己找无趣,慈禧知道如何选择,她只能要一切如常。

东南互保集体抗命,这要中央已逐步失去了对南方各省控制力,慈禧现在不打击不代表以后不打击,她从局势稳定后就开始对东南各省打击。

庚子国难后,慈禧不断给东南各省督抚进行调动,要其不能在一个地区长久,这就不会形成固有实力,这样也会减少对中央威胁。

其实,我认为无论慈禧、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不是这个事件赢家,真正赢家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袁世凯。


莫地方


很多人觉得东南互保一出,基本上就意味着清朝对东南汉族督抚失去控制了,但我个人倒觉得不是这样。

至少在慈禧死之前不是这样。

说白了,东南互保就是在局势不明的时刻,暂时把东南富庶之地圈起来,不受战火绵延,至于后面怎么弄,其实东南督抚心里都没数。



不仅东南督抚们没数,就连签订互保协议的另一方英国,他们心里也没数。作为比较早地在中国拥有既得利益的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对其他列强企图一拥而上在中国分一杯羹的行为其实是不满和忌惮的,尤其对1900年前后发生在中国北方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国对此是担忧的。英国惧怕其他列强瓜分中国的行为影响了他们在中国的既得利益,所以这才导致后来英国失去了联军的主导权。于是西摩尔将军南下促成东南互保,其目的就是尽量保住英国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的核心利益,降低中国在被列强瓜分后有可能造成的利益损失。

至于这片东南互保区域在之后是继续由慈禧来主政呢,还是拥立光绪帝,抑或是李鸿章,政体上是专制,还是君主立宪,甚至是共和,都是要看形势发展而定。

那么,对于东南督抚们来说呢,我个人觉得他们是不会真正背叛慈禧的。参与东南互保的几位督抚,核心人物是李鸿章和张之洞,而这两个人之所以能够扶摇直上,慈禧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想他们策划东南互保的重要原因是想给大乱之后的慈禧找一个落脚点,好歹先保住大清帝国的半壁江山再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南互保是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勤王方案。但以李、张等人的政治倾向来看,如果形势持续恶化,大清帝国真的在这场动荡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分崩离析,他们也不会拒绝其他解决方案,比如将东南半壁独立出来,背靠英国,建立一个宪政国家,这都是有可能的。

也正因为如此,慈禧回銮后并没有对参与东南互保的地方督抚们秋后算账,追究责任,像袁世凯、张之洞、盛宣怀等依然得到了重用。可见,慈禧对于东南督抚们在关键时刻的选择还是认可和理解的。毕竟她本人能够回銮,跟督抚们,尤其是李鸿章的努力不无关系。

最后一点,东南互保和清朝最后的灭亡都是晚清地方离心主义趋势的一脉相承,但绝不能说东南互保直接造成了最后清朝的灭亡。事实上东南互保并没有给清朝带来太大打击,慈禧回銮之后,她依然对大清帝国保持着绝对的掌控力。而清朝之所以灭亡,恰好是因为这股掌控力突然消失了,因为慈禧死了。



可以说,慈禧是晚清最后一个能够协调不同政治集团的观点和利益,并将其形成合力来稳步推进清廷政治改革的人。而慈禧一死,各路政治集团分道扬镳,没人再捧清廷的场,清廷的灭亡也就是必然的了。


达摩说


导语:

所谓东南互保,其实也就是东南各省的巡抚总督们,在清末时期,做出的一个保住江南半壁江山的策略。

早在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就已经失去了南方的统治权。尽管湘军、淮军和楚军奋勇努力之下,将江南地区收归清政府掌管,可是各地总督巡抚已经全都变成了汉人,满人的统治已经过不了长江了。

尤其是以李鸿章为首的两江总督,更是差点被推举成为了东南各省的总统。不过在名义上,东南各省依旧受到清政府掌管,毕竟李鸿章对清朝是非常忠心的。

01满清从太平天国时期,就开始失去了南方的控制权。

南方尤其是江苏浙江地区,是清政府赋税的重要来源之地,可是太平天国太牛了,他们打不下湖南长沙,所以绕开这里,一路东进,将金陵城给打下了。

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清史稿》

打下了金陵以后,太平天国就在这里建都了,而整个江南地区,几乎也都成为了太平天国的地盘。这对清政府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因为没有江南地区的赋税,清政府根本无力支持各种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满清八旗的战斗力又显得不堪一击,所以慈禧太后在万般无奈的时候,选择将练兵权交给了汉人曾国藩。

  1. 这是在满清历史上,第一次将招募士兵的权力,交给一个汉人来掌管。曾国藩回到湖南已经,开始招募乡勇,训练出了一支足以跟太平天国相抗衡的湘军。
  2. 这帮人当然也不代表正义,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清政府发不出军饷,曾国藩又没有钱,所以答应士兵们打下一座城池,就抢掠一座城池,打来打去,伤的还是老百姓。
  3. 后来李鸿章和左宗棠也都相继创立了淮军和楚军,这些人马共同出手,终于平定了太平天国。然而对清政府来说,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兵权始终都在汉人的手里。

满清是从关外入主中原的,所以他们在统治天下的时候,丝毫没有安全感可言。这就是为什么清政府不放心汉人掌兵的重要原因。

曾国藩是一个接受儒家教育很深的人,他主动解散乡勇,自己不久也被架空。可是湘军的那些将领,包括淮军和楚军的各路将领,都成为了封疆大吏,在南方各省做官。所以说南方从这个时候开始,基本上全都被汉人控制住了。

02慈禧太后向11国宣战,南方各省表示不奉诏。

1900年,这是在历史上比较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正式进入了20世纪,也正是这一年,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圣旨,表示要向11国宣战。

大乱之后,公私荡然。鸿章奏陈善后诸务。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并奉诏行新政,设政务处,充督办大臣,旋署总理外务部事。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入祀贤良祠,安徽、浙江、江苏、上海、江宁、天津各建祠以祀,并命於京师特建专祠。汉臣祀京师,盖异数也。---《清史稿》

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有人说这就是慈禧太后本人的意思,而且是有明诏的。有人说这是慈禧太后随口一说的事情,不具有可靠性。还有人说慈禧太后对各省总督巡抚下发了密诏,并没有公开宣布。

不管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调查清楚了。当时有这么一种说法,密诏是通过邮电局发出去的,而邮电局的管理者是盛宣怀。

  • 盛宣怀是谁呢?继胡雪岩倒台以后,清王朝的首富,当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曾经的李鸿章大秘书。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盛宣怀是地地道道的李鸿章门人。
  • 盛宣怀知道了这件事以后,立刻秘密将这些密诏发往南方各省,所以张之洞、李鸿章等人,是率先知道这个消息的。
  • 大家都表示先不表态,都在看李鸿章的意思。李鸿章作为当时的两广总督,第一个表态,表示不奉召,认为这是假诏书。

从这儿开始,张之洞、刘坤一等人一个个都表示不奉召,认定了这是假诏书。与此同时,以张之洞为首的江南各省总督巡抚,开始支持李鸿章作为江南地区的总统。

一旦清政府与十一国正式宣战,那么李鸿章就可以领到江南各省采取自保行动,以此避免一场中华浩劫。

03东南互保到底是为了民族大义,还是个人利益?

现在很难讲清楚,东南互保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当时李鸿章被推出来成为了江南地区的领袖,其实并不合时宜。

因为清政府还有11年的统治时间,而李鸿章对慈禧的忠诚又是旁人难以估量的。所以这件事有两个错误。

  1. 首先不应该在这个时间段提出来东南互保,毕竟清政府依旧对这里拥有管辖权。所谓东南互保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独立,又有什么实质性意义呢?
  2. 其次东南互保的领袖不应该是李鸿章,他虽然是汉人大臣中的佼佼者,可是他对清政府非常忠诚,这就无法真正构成东南互保的局面。
  3. 所以说这是把李鸿章往火坑里推,至于谁能真正获得好处,没有人知道。这次行动的背后,到底谁是始作俑者,后来也没有人去调查这件事。

不过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东南互保并没有构成现实意义,只是名号叫得响亮罢了。慈禧太后对东南地区依旧掌握着控制权,这是不可忽视的。

清政府的这些总督巡抚,对当时的清政府还有多少感情?或者说他们早就想要推翻清政府了?只是表面上不敢表达出来而已。

十月,出督两广。二十六年,赏用方龙补服。拳匪肇乱,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兼督直隶,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左右前后皆敌军,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二十七年七月,讲成,相率退军。---《清史稿》

至于民族大义,我认为这里面是有一部分拥有这方面情怀的,但是这不代表所有清政府的官员。这帮人里面有投机者,他们想要通过这次东南互保成为地方上的诸侯,那也未尝不可。

总结:东南互保之后不久,李鸿章就去世了。

作为东南互保的领袖人物,其实李鸿章并不想造成这样的局面。虽然太平天国被平定以后,汉人逐渐掌握了南方的政权。

可是这不代表汉人就一定要反叛满清政府,在李鸿章看来,汉人依旧可以效忠满清政府的。毕竟他的老师曾国藩,曾经完全可以推翻满清,不是也解甲归田了吗?

可是这次的事件将李鸿章推向了风口浪尖。慈禧太后立刻将李鸿章封为直隶总督,成为清政府中官位最高的封疆大吏。

这是在试探还是在拉拢?亦或是真正的信任?李鸿章都不愿再考虑了。因为没过多久,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后,就带着遗恨离开了人世。


江湖小晓生


1900年6月,一向处处挨打受气的大清国霸气的宣布:向11国宣战!宣布这个命令的,正是大清朝的当家人慈禧老佛爷。比叶问还霸气,叶问打10个,她要打11个。

就在慈禧要和洋人掰掰腕子,争争面子的时候,以李鸿章为首的南方各省督抚却给慈禧撤了梯子,私下里偷偷的和11国签订了《东南保护条款》,南方各省和洋人和平共处,南方不出兵支援慈禧,洋人也不进攻南方各省,是为“东南互保”。

当然李鸿章也是个精明之人,若公开宣称不遵旨支援,那就是公然反叛,一下子就成为了朝廷的对立面,所以李鸿章对外宣称“此乃乱命”,通俗点说,就是有人假传圣旨,所以我不能遵旨执行。

没有了南方的支援,慈禧在京城的武卫军很快就打光了,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洋人攻入了北京,慈禧带着光绪跑到了西安。

南方各省为什么敢于东南互保?

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全国的督抚都是由满人来担任,满清皇室以压倒性的优势掌握着全国的命脉,但是自从太平天国后,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人地主集团开始显山漏水,逐步掌握了南方各省的话语权,这些人基本都是从当年的湘军中走出来的,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当时的两广总督李鸿章是淮军首领,也是曾国藩的门徒,淮军就是从湘军中分化出来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湘军旧部。

洋务运动中,这些汉人官员思想开明,在张之洞、李鸿章等人的带领下积极兴办实业,引进西方技术,比如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李鸿章的招商局,这些实业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由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政治利益共同体。

这个共同利益体其实早就对满清的腐朽统治不满,但是他们又不能公开造反,或者说多年的儒家思想教育,让他们还有一些忠于朝廷,忠于国家的思想,想通过积极的变法来辅佐朝廷变强。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却一次次的让他们失望。

东南互保就是这些汉人官员集团下的一步妙棋!

如果慈禧打赢了,他们可以说这是“乱命”,所以我不能遵从,而且我通过签订东南互保,让南方各省免于战火,经济免遭损失,于国家有利。

如果慈禧打输了,那么他们就趁机闹独立,甩开满清政府的统治。张之洞就曾经建议南方各省独立,推举李鸿章做大总统,甚至还联系孙中山一起商议。闹独立,他们是有底气的,南方经济发达,是全国的钱袋子,不缺钱,论军事,张之洞编练的南洋新军也不是吃素的。

慈禧为什么没有公开处理这些人?

慈禧是个老政治家了,在当时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慈禧力求一个“稳”字,只要南方各督抚不公开造反,那就是还服从大清的领导,只要服从领导,那就有机会收拾他们,不着急。

另外,慈禧从西安回来以后,对洋人的态度就变了,不再是一位的排斥了,开始懂得处理与各国的关系了,喊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口号,这个时候如果公开处理东南互保的人,那就相当于再一次宣战了,洋人绝对不答应。

而且对11国宣战这事儿,慈禧也是受人鼓动,不乏有后悔之意,东南互保,在事实上保住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也是于国有利,所以,慈禧也只能吃个哑巴亏,承认宣战是“乱命”。

沉得住气才能做大事,慈禧明着不追究,但是暗地里却下足了功夫,调李鸿章进京参与和谈,不论谈出什么样的结果,李鸿章都要背负骂名,首先打掉了东南互保的领头人,然后把参与东南互保,不积极作战的袁世凯调入军机处,明升暗降,有品级无军权。


因此,可以说东南互保是地方开始逐步脱离清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开始,是一个裂痕,是辛亥革命在11年前的一个预演,并不代表朝廷失去了对南方的控制,或者严格来说,并不代表慈禧不能控制南方各省了。要不然也不会在慈禧死后3年,就爆发了辛亥革命,彻底结束了满清王朝。


历史百小生


慈禧不追究才是最正确的选择,东南互保实际上就是满清中央政府丧失了对东安南富庶之地的控制。但也正式如此,也使得满清没有在辛丑条约之后崩溃。至少维护了形式上的统一。慈禧的不追究恰恰是慈禧智慧的体现。因为慈禧知道,她一旦追究起来,不仅大清要亡,就连她自己恐怕也有性命之虞。

东南互保是在慈禧向十一国宣战,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以后,以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和邮传部大臣盛怀宣组成东南互保抗命不遵。使得东南地区免于战火,没有让局势彻底糜烂下去是有积极意义的。以至于慈禧宣战时,两广总督李鸿章直言,“此乱命也,粵不奉诏。”等八国联军打过来直接搞了个东南互保,单方面和八国联军停战。而且甚至一旦慈禧完蛋,李鸿章将西方列强和张之洞和刘坤一等人支持下成为大总统。

慈禧不知道吗,她知道,慈禧不明白吗,她明白,慈禧比谁都明白,比谁都懂。正因为慈禧什么都懂,慈禧才知道她只能忍,只能认。现在满人已经彻底废了,无论中枢还是地方督抚已经是汉人的天下了,以慈禧政治敏锐应该知道,如果她敢处分三大总督。顷刻之间大清就得分崩离析。就来自己也有性命之虞。所以视而不见是唯一办法,甚至还不得不给予肯定,而东南地区也是有政治头脑的,东南有实力,有条件独立。但慈禧在北方还是具有影响力。而东南独立以后,也就彻底是天下大乱。三大总督虽然未必会忠于慈禧,但还得从现实考虑“服从”于慈禧的领导。东南崎岖和慈禧之间维护着一个微妙的政治平衡。

清末跟汉末有点类似,都是地方实力大于中央,但汉献帝是没实力但有威望还保留着,慈禧是有点实力但没有任何威望了。东南互保的出现,证明满清和慈禧对地方的约束力已经没有了,太后与皇室的虚弱乏力展露无遗。这是地方军阀化的雏形,过去就是藩镇,满清已经是覆灭的边缘。在政治上第一次真正打破”皇命不可违“。如果慈禧处理东南互保三大疆臣,势必加速满清的覆灭。慈禧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回避,并且同意东南做法,只有如此才能延续满清的寿命。中央政权完全是丧失威信 汉人地方军阀集团势力和新的利益集团将代替旧有的利益集团。慈禧面对这种局面惶恐无助,也只有认命。

最后一点就是,只要保护了自己富贵。其他都无所谓,自私也许慈禧不敢处置三大总督的主要原因。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其实早在清末“刺马案”的时候,满清王朝对湘军的处理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已经对东南汉族权臣失去控制了。后来的东南互保,是在慈禧太后同时对11国开战后,东南汉族权臣顺水推舟而已。

东南互保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五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对八国联军宣战,诏书记载: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洋人欺我太甚,竟至国之将亡。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何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朕,今日庄严宣示:向英吉利国开战;向法兰西国开战;向美利坚国开战;向德意志国开战;向俄罗斯国开战;向意大利国开战;向奥地利国开战;向日本国开战,钦此!

随后还有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参战,共对十一国同时开战。当时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且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

在慈禧太后宣战之前,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邮政大臣盛宣怀等即商议如何保存东南各行省的稳定,避免列强有借口入侵;同时密议盘算倘若北京失守而皇帝、太后不测,当由李鸿章出任总统支撑局面。

李鸿章时任两广总督,听到慈禧太后同万国宣战,北上勤王,严厉地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李鸿章这封电报也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时局日益糜烂,湖广总督张之洞随后提出“李鸿章大总统”方案:

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

随后,清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帝国主义达成"东南互保"协议,即《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核心内容如下: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

总结

东南互保意味着清廷在东南方的权利丧失殆尽,慈禧太后颜面扫地。然而当时的清廷,内忧外患,忙着逃跑保命,根本无暇顾及南方汉人总督。

战败后,慈禧太后忙着保命,一边向八国联军摇尾乞怜: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边忙着请“东南互保”的发起者李鸿章北山谈判,这个时候求着李鸿章还来不及,怎么会追究他们呢?

东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为了国家而不是为了满清王朝,保护了祖国东南半壁江山不被外夷入侵,也为辛亥革命保留了人才和赢得了时间。


子曰读历史


1900年6月21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俄德日等十一国同时宣战。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担任邮政大臣的盛宣怀第一时间将诏书扣押,没有昭告天下,只是暗中发给各地督抚一级官员,并且电告他们不要服从此命令。

东南督抚们不傻,以卵击石的道理他们不会不懂。所以五天后,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十位督抚暗中达成协议,宣布不奉诏,“东南互保”自此形成。



东南督抚宣布不奉诏后,慈禧大怒,因为当时天津前线激战正酣,拱卫朝廷的武卫军几乎快要打光了,急需要东南的支持,而此时东南督抚互保,拆朝廷的台,这让慈禧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所以从6月底开始,一直到8月15日北京沦陷,慈禧在期间不停的给袁世凯和李鸿章拍电报,语气和措辞一次比一次严厉。

慈禧给袁世凯拍电报,是因为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离北京最近,慈禧催促他尽快出兵进京护驾。

慈禧给李鸿章拍电报,是因为她也知道这仗打不赢,所以她想让李鸿章快点进京,跟洋人谈判。毕竟当时的中国,洋人只买李鸿章一个人的面子。

不过李鸿章和袁世凯不鸟慈禧,袁世凯每次接到电报就慌称义和团作乱,他实在抽不出兵力支援,到后来实在蒙混不过去了,就派了四千炮灰去送死,结果他派去的兵马还没赶到,北京就沦陷了,他保因而存了实力。

相比袁世凯,李鸿章态度更坚决,他说“国事未定”,你慈禧要我去可以,那麻烦你先把军机大臣刚毅、端亲王载漪等人(顽固派)的差事给撤了先,否则我在前面谈判,他们在后方说我坏话,我去了也是白去。

慈禧很想让李鸿章来,但她又不想撤掉刚毅这帮马匹精,一来二去一耽误,一直到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城下都没做决定,所以北京城沦陷之前,李鸿章都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不过慈禧逃出北京后,发了一道旨,宣布义和团是叛逆,并催促李鸿章尽快赴京,李知道事情闹大,所以也就不再坚持己见,于八月下旬离开广州,踏上了艰难的谈判之路。



1900年10月11日,李鸿章抵达北京,然后他以背锅侠身份跟八国联军展开谈判。两个多月后,协议达成,即《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内容不用多介绍了。清政府除了赔款本息一共9.8亿两白银外,还要拆除天津的炮台,以及驻军,并且承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彻底沦为洋人压迫中国人民的走狗。

此条约可谓是丧权辱国。

当然李鸿章在谈判期间也提了要求,那就是八国联军不能追究慈禧责任,曾经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加处死的官员共几百人,唯独慈禧这个祸首在李鸿章的据理力争下,没有承担任何责任。

事后李鸿章被国人骂为:“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又替慈禧背了黑锅。所以慈禧事后怎么可能还追究李鸿章鼓动东南督抚互保的责任呢?她谢谢李鸿章还来不及呢。

至于其它几位东南督抚,慈禧也不能追究他们的责任。因为一方面,东南互保使得南方得以保全,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慈禧在战后面临的第一件要紧事是凑钱赔款,南方九省保持了元气,这在慈禧看来,督抚们也算是立了一件大功。

第二方面,慈禧手上无兵可用,她在戊戌变法之后组建了的武卫军被八国联军打残,驻留东北的九万关外八旗被沙俄消灭,因此慈禧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光杆司令。她可以以皇太后的名义继续号令东南督抚,但要她想治东南督抚的罪责,已经没资本了。

PS:武卫军一共分为五部。领导人分别是荣禄、宋庆、袁世凯、聂士成、董福祥。其中荣禄的部队被八国联军全歼;聂士成战死在天津前线,其部被宋庆收编;甘军董福祥部因为得罪了洋人被联军列为黑名单,被强制解散。袁世凯是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不可能支持慈禧整自己。而宋庆跟袁世凯又穿一条裤子。他的毅军和北洋新军有很多军官都是拜把子兄弟,也不可能帮慈整袁世凯。



另外还有一方面,东南互保十省的督抚关系盘根错节,基本上穿一条裤子。比如李鸿章是淮军领导人;刘坤一是湘军旧将;张之洞与湘军和淮军的关系都很好;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是湘军旧部,盛本人与李鸿章关系也非常好;袁世凯就不用说了,他是李鸿章的门生故吏。就连不太出名的闽浙总督许应骙也跟湘军有良好关系。(许应骙的族叔许祥光曾与湘军一起镇压过太平天国)

这些东南督抚们的关系盘根错节,多少都有点关系牵连,是绑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慈禧敢动一个,互保的督抚们怕是要造反。事实上在当时东南督抚中,当时确实有人提出过造反建议,这个人就是张之洞。

张之洞在收到宣战诏书后,第一时间就暗中推举李鸿章当大总统。即一旦北京不保,他们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的总统,主持东南大局。而李鸿章的幕僚刘学询暗中也写信给孙中山,请他回国帮忙。(原话是“因北方拳乱,欲以粤省独立,思得足下为助,请速来粤协同进行。”)

所以说,庚子国难之后,慈禧心对东南九省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稳”,先稳住再说。追究责任什么的,不现实,也没必要。这也就是慈禧没有追究东南互保的原因。



不过慈禧没追究不等于她不想追究,因为东南互保毕竟是是各地第一次公开的对抗朝廷的上谕,意味着东南已经有了与中央对抗的实力和资本,慈禧如果不打压,东南迟早要造反。所以1902年回鸾北京后,慈禧对东南开始了打压与疯狂敛财。

当时李鸿章病死,刘坤一病死,支持洋务派的荣禄也病死,随着一大批元老的去世,年轻的满蒙贵族登上了政治舞台,这为慈禧打压东南地方实力派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从庚子之后历任两江、湖广、四川、闽浙、两广总督的调动频繁看,就可以看出慈禧当时的打压力度。

庚子之前,南方督抚往往一干很长时间,有的直接干到死,而之后,则是走马灯似的频繁更换。

PS:因为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南方诸省一直被默认是湘淮两系的地盘,所以像曾国藩等人一般都是干到死。东南互保后,慈禧被触动了神经,打破了不成文规矩,借着政治手腕又收回了东南各省的控制权。

1904年8月至1905年2月,见时机成熟,慈禧派铁良两次南下,打着清查各省财政和整顿兵工厂的名义进行练兵摊派,对东南各个省份,尤其是两江辖区进行大举搜刮。淮系控制的小金库江南制造总局,一次就被铁良搜刮出了80万左右的存银。而东南九省也被摊派了600万两练兵经费,湘淮两系的私房钱可谓是被搜刮一空。



这事之后,打压还没完。当时铁良被慈禧当作棋子,处处与袁世凯暗中较劲,比如袁世凯编练的北洋三、五、六镇就被铁良收入囊中,袁世凯被铁良气的不行,联合庆亲王奕劻参了铁良一本,说铁良要是不滚蛋,新政没法搞(“若不去铁,新政必有阻挠”)。结果袁世凯弄巧成拙,被慈禧明升暗降,任命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失去了军权。

1907年,地方督抚中权力最大的袁世凯和张之洞被慈禧调到北京,此举表明,七年前的东南互保局面在慈禧的操作下,彻底瓦解。

不过仅仅一年后,慈禧因腹痛而亡,没有她这个操盘手,满蒙少壮派玩不转政治,又过了三年,昔日东南十位督抚之一的袁世凯成为这场博弈的最终赢家。


Mer86


东南互保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上半年,在慈禧和载漪等满清部分顽固守旧派势力的怂恿下,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大地上迅速蔓延开来。义和团民盲目排外,焚烧教堂,杀戮教士、教民,围攻各国驻华使馆,扰动甚巨。

《清史稿》记载,当年六月,英、美等列强深恐义和团运动自北向南发展,危及诸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以及侨民安全,命英国驻沪代理总领事PelhamL·Wrren(佩尔汉姆·华伦),策动督办芦汉铁路大臣盛宣怀从中牵线,联络东南开明派官员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于六月二十六日,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上海领事取得“谅解”,签订《东南保护约款 》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东南互保” 运动。

《东南互保条例》细则

《东南互保约款》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出兵保护,长江沿岸以及苏、杭内地均归东南各督抚派兵保护,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各督抚承诺保护诸国在华利益,允许各国军舰依旧停泊于原先港口,并派兵保护各国商民生命安全及在各地的产业。各国借口保护侨民,把战舰纷纷驶向长江沿岸各重要码头,并增兵上海。随后,山东、两广、福建、浙江等省的督抚,也都先后参加了这一“互保”。

不久,八国联军屡屡挫败清军,兵锋已经逼近北京,英、美政府便决定放置原有的制造东南各省“独立”的做法。于是“东南互保约款”没有正式签署。

清末以汉人为主的地方督抚位高权重,实力雄厚,朝廷对其已经难以控制

史载,就在慈禧太后六月二十一日向十一国颁布宣战诏书后,张之洞和刘坤一两人立即联名上书清廷,明确提出和慈禧完全相反的思路,主张严厉镇压义和团,避免和八国联军开战、以防止各地反清势力借机发起反扑;数日后,张之洞还致信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荣禄,在信中再次重申其观点;慈禧向列强宣战后,诏书下达各省督抚,张之洞、刘坤一和暗中支持“东南互保”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商榷后决定扣押此诏;宣战诏书颁布后的第五天,在大买办盛宣怀、上海道余联沅的联络下,张、刘赴上海与各国领事草签了《东南互保条约》,并邀李鸿章、袁世凯等各省封疆大吏加入。“东南互保运动”在晚清史上极具争议,也算见仁见智吧。

众所周知,满清入关后,极度防范汉人,清早中期的督抚大员大都是满人,很少有汉人。清末积贫积弱,内忧外患频仍,尤其是太平天国兴起后,满清贵胄早已成为食利阶层,腐朽不堪,朝廷经制之师八旗、绿营更是将骄兵惰,不堪一战,以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士大夫乘势崛起,率地方团练一举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并乘机坐大,成为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太平天国运动平息后,地方督抚基本都由汉臣担任,满人寥寥无几。以汉人为主的地方实力派们拥兵自重,并拥有相对独立的财权与人事权,清廷对此已无力羁縻,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张之洞、刘坤一等封疆大吏拥兵自重、拒绝出兵勤王的一系列之举,等于公然反对慈禧一时盲目排外的愚蠢政策,孰对孰错姑且先搁置一旁,对于骨子里信奉儒家伦理纲常的张、刘甚至李鸿章来说无疑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事后慈禧为何不追究?

八国联军入京前,慈禧携光绪易装仓惶西逃,途中命两广总督李鸿章赴京与列强议和。

在此前,她草拟电谕,颁发给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封疆大吏和各省督、抚,目的是安定人心、不生事变。慈禧在电谕中还特地称道《东南互保条约》,赞誉刘、张二督与列强实行“东南互保,实是老成谋国之道,与朝廷意见正复相同”。

慈禧这样做,实有难言之隐。慈禧集团悍然对列强宣战,纯粹是基于“私愤”,绝非出于“公义”。这是她最卑劣、极度自私的个人权力欲望受威胁之时所做出的荒谬决定。这些极度保守的满清权贵视军国大事如儿戏,利用义和团的愚昧、狂热为一己之私服务,结果把广大民众推向了更苦难的深渊。慈禧轻率向列强宣战,给列强进一步侵略大清提供了可乘之机。《辛丑条约》签订后,仅战败赔款一项,便多达四亿伍仟万两白银,分三十九年付清,本息合计竟达八亿九千万两之巨......在这种内外交困的不利局势下,她自然不敢对公然抗旨的张之洞等疆臣予以报复性惩罚,还假意好言安慰。尽管如此,张之洞等人依然无法摆脱精于权谋的慈禧对他们的戒惧之心。后来,慈禧对张之洞抱有极大的不信任,有意遏制张氏实力的过度膨胀。她无法轻易忘掉“东南互保”给她带来的强烈刺激。后来,饱受慈禧猜忌与防范的张之洞在晚清政坛上欲有所作为,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实属不易。譬如外放鄂督、暂时署理两江总督长达十八年之久,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对于清朝,“东南互保”确实是一次丧钟。

虽说东南互保已经告诉了所有人,东南诸省正在脱离清政府的掌控,但这并不意味着清政府已经失去了对东南诸省的控制。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东南想一步脱离清政府的控制,显然是不可能的事,从洪秀全到东南互保,东南官员们已经在东南一带经营了数十年,这才有了1900年的放胆一搏,用一出东南互保将自己置身事外。

倘若没有积蓄这数十年之力,张之洞、刘坤一等人恐怕也不敢这么做。

他们也确实是放胆一搏,因为他们也不知道清政府能不能打得赢老洋。

打输了的话,他们自然可以无忧。

可是,如果打赢了呢?清政府一旦打赢了老洋,那么等待张、刘、李等人的很可能会是灭顶之灾。

清自道光以来,对外几乎没有打过胜仗,有必败之仗,也有不败而败之仗,如果这时候打赢了洋兵,那么不论是慈禧,还是清政府的威慑力都可能得到回升,届时慈禧携胜利之势而治张、刘、李等东南督抚的罪,张、刘、李等人也只能乖乖就范。

只是慈禧因为不敢和老洋彻底撕破脸皮,所以一直留有余地,不敢下死手,这才让老洋一路打到了皇城。

慈禧自己后来也说过,真要打的话,区区一个使馆区,哪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所以,张、刘、李等人也确实是在搏,他们所搏的就是清政府会输,说白了是在搏慈禧一定不敢对老洋下死手。

张、刘、李等人宦海沉浮数十年,哪个不是成了精的人物?

他们对慈禧的性格可谓是了如指掌,他们知道慈禧绝对不敢和老洋撕破脸皮,慈禧之所以突然嚷嚷着要和老洋开打,显然还有隐情——载漪、载勋等掌握了实权的皇室宗亲为了进一步揽权,一直在怂恿慈禧和老洋打,只要打起来了,他们便可以趁机将手伸向军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载漪等人添油加醋地捏造了一个假消息给慈禧,说老洋要扶植光绪,要逼迫慈禧交出权力。

慈禧自然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权力,所以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这才恼羞成怒。

正因为如此,李老头才敢说,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张老头说了句更霸气的话,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慈禧从恼羞成怒之中逐渐冷静下来之后,很快便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打下一个使馆容易,可是死扛到底的话不仅可能会让载漪等人捏造的假消息变成真的,还可能会因此而拖垮清政府。

所以,她才又在匆忙之中给李老头下了命令,让他速速入京和老洋谈判。

慈禧不是不想追究张、刘、李等人的责任,只是当时的形势对慈禧和清政府很不利,不追究或者说秋后再追究显然要比当场追究更为合适。

当时荣禄手上的军队已经被老洋给打废了,东南督抚个个手握重兵,慈禧这个时候追究他们的责任的话,只会将他们彻底地推到自己的对立面。

他们一旦站到了她的对立面,那么谁来维护她的地位?

所以,她不但不能追究他们的责任,还得想办法拉拢他们,李老头临终之前举荐小袁顶替自己的位置,慈禧为什么会同意?

不仅是因为当时慈禧已经无人可用,小袁又恰好是个难得的人才,更是因为小袁手里此时掌握着清政府最后一支精锐部队,所以她得笼络小袁,让小袁能够继续为自己所用。

张老头、刘老头所坐镇的湖广、两江之地,是富庶之地,是清政府的钱袋子,慈禧哪能不稳住他们?

刘老头事后被加了个太子太保的头衔,张老头也得了个少保的衔呢!

可是这便意味着东南督抚们已经彻底脱离了慈禧和清政府的掌控了吗?并非如此,否则也撑不到1912年。

慈禧让小袁继续练新军,等到新军练好了之后,因为害怕他将来拥兵自重,所以又在1907年的时候将他调入军机。

这是明升暗贬,可是小袁敢说个不字吗?不敢,只能老老实实交出兵权去了军机。

慈禧病逝之后,摄政王载沣还是不放心小袁,那怎么办呢?想彻底铲除他,不但有张老头拦着,也怕小袁一手带出来的部队闹事,所以只能一纸命令下去,罢免了小袁的官职。

小袁敢不走吗?仍然不敢。

所以,东南督抚们虽然唱了一出东南互保,可却不意味着他们能够无视慈禧和清政府,清政府对他们自然也没有失去控制。


史不知味


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台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得到发展。



东南互保主要意思就一个,我们不奉朝廷的乱命,只要你们不来打我们,我们就不参战。陕西巡抚端方(满清正白旗)、四川总督奎俊(满清正白旗)虽然没有加入东南互保,亦是支持东南互保的。慈禧宣战以及东南互保的结果,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千年古都遭受重创,百姓流离失所。并直接导致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东南互保的积极意义,是使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得以免于义和团之乱及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保存了实力。

说白了,东南互保就是在局势不明的时刻,暂时把东南富庶之地圈起来,不受战火绵延,至于后面怎么弄,其实东南督抚心里都没数。不仅东南督抚们没数,就连签订互保协议的另一方英国,他们心里也没数。作为比较早地在中国拥有既得利益的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对其他列强企图一拥而上在中国分一杯羹的行为其实是不满和忌惮的,尤其对1900年前后发生在中国北方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国对此是担忧的。英国惧怕其他列强瓜分中国的行为影响了他们在中国的既得利益,所以这才导致后来英国失去了联军的主导权。于是西摩尔将军南下促成东南互保,其目的就是尽量保住英国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的核心利益,降低中国在被列强瓜分后有可能造成的利益损失。



至于这片东南互保区域在之后是继续由慈禧来主政呢,还是拥立光绪帝,抑或是李鸿章,政体上是专制,还是君主立宪,甚至是共和,都是要看形势发展而定。那么,对于东南督抚们来说呢,我个人觉得他们是不会真正背叛慈禧的。参与东南互保的几位督抚,核心人物是李鸿章和张之洞,而这两个人之所以能够扶摇直上,慈禧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想他们策划东南互保的重要原因是想给大乱之后的慈禧找一个落脚点,好歹先保住大清帝国的半壁江山再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南互保是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勤王方案。但以李、张等人的政治倾向来看,如果形势持续恶化,大清帝国真的在这场动荡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分崩离析,他们也不会拒绝其他解决方案,比如将东南半壁独立出来,背靠英国,建立一个宪政国家,这都是有可能的。


慈禧不是不想追究张、刘、李等人的责任,只是当时的形势对慈禧和清政府很不利,不追究或者说秋后再追究显然要比当场追究更为合适。 当时荣禄手上的军队已经被洋人给打废了,东南督抚个个手握重兵,慈禧这个时候追究他们的责任的话,只会将他们彻底地推到自己的对立面。 他们一旦站到了她的对立面,那么谁来维护她的地位? 所以,她不但不能追究他们的责任,还得想办法拉拢他们,李鸿章临终之前举荐袁世凯顶替自己的位置,慈禧为什么会同意? 不仅是因为当时慈禧已经无人可用,袁世凯又恰好是个难得的人才,更是因为袁世凯手里此时掌握着清政府最后一支精锐部队,所以她得笼络袁世凯,让袁世凯能够继续为自己所用。 张之洞、刘坤一所坐镇的湖广、两江之地,是富庶之地,是清政府的钱袋子,慈禧哪能不稳住他们?
刘坤一事后被加了个太子太保的头衔,张之洞也得了个少保的衔呢! 可是这便意味着东南督抚们已经彻底脱离了慈禧和清政府的掌控了吗?显然并非如此,否则的话清政府也撑不到1912年。 慈禧让袁世凯继续练新军,等到新军练好了之后,因为害怕他将来拥兵自重,所以在1907年的事后将他调入军机。 这是明升暗贬,可是袁世凯敢说个不字吗?不敢,只能老老实实交出兵权去了军机。 慈禧病逝之后,摄政王载沣还是不放心袁世凯,那怎么办呢?想彻底铲除他,不但有张之洞拦着,也怕袁世凯带出来的军队闹事,所以只能一纸命令下去,罢免了袁世凯的官职。 袁世凯敢不走吗?还是不敢。 所以,东南督抚们虽然唱了一出东南互保,可却不意味着他们能够无视慈禧和清政府,清政府对他们自然也没有失去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