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字探微


萬物皆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字探微


“古往今來曰宙,四方上下曰宇”。宇宙間的一切學問歸根到底,可以分為三類,天道:思想和數學,人道:社會和人文,地道:事物和制器。天道為上,是人道的基礎,天道和人道是地道的基礎。數學是基礎的基礎,一切學術歸根到底是數學,曰“萬物皆數”。華夏文化為什麼這麼厲害,是因為華夏古聖人數學太厲害了,都是大數學家。

華夏經典浩如煙海,最重要的有三部經典,分別揭秘了天道密碼、人道密碼和地道密碼。這三部經典是《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


萬物皆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字探微


一、《易經》揭秘天道密碼”二“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聖人就是伏羲。“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易經》揭秘了天道密碼,”易有太極、是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用數學來表述就是二進制,用現代數學來描述就是二分形。


萬物皆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字探微


天道密碼就是“二”。

無極生太極(道生於一,有生於無)。

太極生兩儀(一生二、兩儀、陰陽、日月、天地、奇偶、剛柔、乾坤、春秋)。

兩儀生四象(少陽、太陽、少陰、太陰,依次對應四方“東南西北”,四季“春夏秋冬”,四獸“青龍、玄武、白虎、朱雀”)。

四象生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計數為12345678,宇宙“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家庭“父母、長男、長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

先有了河圖、洛書,再有了八卦,讓八卦相交,得出六十四卦。


萬物皆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字探微


六十四卦,也稱“易”,每一卦有六個爻,每一爻代表一天或一氣,三百八十四爻正好代表三百六十天加上二十四氣。

《易經》的思想,是華夏文化的總源頭,其他的各家思想,都是源於《易經》。

二、《道德經》揭秘了人道密碼”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道德經》揭秘了人道密碼,用數學來表述就是三進制,用現代數學來描述就是三分形。

人道密碼就是“三”。


萬物皆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字探微


道生一(無極生太極);

一分為三(“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天有三才水火風,地有三才木金土,人有三才精氣神”)。

三三得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九宮、九天、九霄、九地、九泉、九州、九河、九山)

三九二十七(天上有三桓、北斗九星、二十七宿,後來二十七宿傳到了印度,二十七宿演化為二十八宿)。

九九八十一(《道德經》“九九八十一篇”,《西遊記》“九九八十一難”)。


萬物皆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字探微


三個八十一是二百四十三(五大行星的金星上的一天相當於地球243天)。

三個二百四十三是七百二十九(現在我們地球上的一年是365天,分陰陽晝夜的話是730,和729只差半天,這半天應是因古時的週期和現在有偏差)。

神農也是通天聖人,稱炎帝, 以三為質進行遞進,做九宮,九九八十一卦,演《連山易》以探天象。因為四個爻三三相連,叫連山(三),或說,神農又號“連山氏”或“烈山氏“,故稱《連山易》,易是通天大道的意思。

八十一卦分別加上卦辭,有九九八十一章,老子在函谷關傳道的時候,寫出《道德經》,就是九九八十一篇。


萬物皆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字探微


有人說《連山易》失傳了,那是不對的,可能《道德經》就是《連山易》,或者是其中的一個版本。直到漢朝還有一個大儒叫揚雄,以三為進,類比《周易》的以二為進,創了一套《連三易》,並重寫了卦辭,加了爻辭,這本書叫《太玄》,是《連山易》的另一個版本。

三、《黃帝內經》揭秘了地道密碼”五“

“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黃帝內經》揭秘了地道密碼,用數學來表述就是五進制,用現代數學來描述就是五分形。地道密碼就是“五”。


萬物皆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字探微

五行學說採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將世上萬事萬物樸素地分為五類,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規律。

黃帝是繼伏羲和神農之後的通天聖人,他綜合運用陰陽、三才、五行,同岐伯作《內徑》,命大撓作《甲子》。

伏羲用素數二,陰陽一分為二就是四象。

神農用素數三,也用素數二。陰陽一分為三就是六氣。

黃帝用素數五,也用素數二和三,同時也用四象和六氣。

五行分陰陽就是十天干,六氣分陰陽就是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組合六十甲子。

天干來自太陽,歷史上太陽活動週期(太陽黑子)是10年,現在是10.5年;地支來自木星,木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公轉週期是十二年;而太陽系第二大行星土星的公轉週期是30年,12和30的最小公倍數正好是60。

四、以天文定天道

不只是天干地支甲子和天文相契合,華夏文化的所有密碼都寫在天上。


萬物皆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字探微


一在天為北極星,“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北極星最為尊貴,是帝星,日月星辰,只有北辰不動,其他圍繞著他轉圈圈。

二在天為日月:日為太陽,月為太陰,司晝夜。萬物生長靠太陽,最大最亮,也最有威力。

三在天為三桓:紫薇桓、太薇桓、上薇桓,分別住著帝王、三公和平民。

五在天上為五大行星: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土星。


萬物皆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字探微


木星,又稱歲星,“歲星之所居,五穀豐昌。其對為衝,歲乃有殃......故三歲而一飢,六歲而一衰,十二一康”

;土星,又名鎮星,土星約二十七年繞天一週,每年進入二十七宿中的一宿,叫歲鎮一宿,好象輪流坐著二十七宿一樣,故名鎮星。由於年代久遠,歲星越來越慢,後來到二十八宿,現在差不多三十年繞天一週;

萬物皆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字探微

水星,又叫辰星,離太陽最近,看上去總是在太陽兩邊擺動,離開太陽最遠不超過三十度。我國古代把一周天分為十二辰,每辰約三十度,故稱水星為辰星;火星又稱為“熒惑星”,因為它方位不定,

“熒熒火光,離離亂惑”

金星又稱“太白”,清晨和傍晚,它是最亮的星星,所以也叫“啟明”或“長庚”。

五大行星,就像一個大鐘表的五個指針。土星是最慢的指針30年轉1圈,木星12年1圈,火星15年7圈,金星8年5圈,水星8年25圈。五大行星運行到今天同樣的位置需要120年。


萬物皆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字探微


六十甲子可以用來記年,兩個六十甲子就是120年,也叫天年。

六十甲子也可以記月,記日,記時。“年月日時”稱為“四柱”,有八字,又叫“生辰八字”。

通過比較伏羲六十四卦日曆,神農八十一卦日曆,黃帝六十甲子日曆,64可等分2、4、8、16、32份;81可等分3、9、27份。60可等分2、3、4、5、6、10、12、15、20、30份,六十的因子最多,甲子歷因同時運用二三五,優勢明顯,一直應用到今天。

《陰符經》說“八卦甲子,神機鬼藏”,變化無窮的意思。鬼藏通歸藏,甲子又稱“歸藏”。

周文王為六十四卦易作了卦辭爻辭,稱為《周易》,孔子為《周易》加了《易傳.十翼》,又稱為《易經》。後世把連山八十一卦易,歸藏六十卦易,六十四卦周易並列。

有人說易《易經》神秘,實際一點也不神秘,日月星辰掛在天上,抬頭可見,有據有根,神秘什麼?有人說《易經》是算命書,也對,對了一半,是算命不錯,不是給人算命的,算的是天命,推的是天道、人倫、事理。

河圖、洛書、八卦、九宮、六十四卦易、八十一卦易、六十甲子易都是古代的不用時期的日曆,都是天文模型,都是地理模型,都是萬物模型。


萬物皆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字探微


故陰陽、三才、五行是華夏文化的密碼。最簡單的事情用二,複雜一點的用三,再複雜一點的用五。《易經》教我們用“二”,《道德經》教我們用“三”,《黃帝內徑》教我們用“五”。

比方說,說服術就是用二。“縱橫捭闔,得失厲害”,蘇秦和張儀跟鬼谷子學成以後,一人之變辯勝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可以抵百萬雄兵“一怒而天下懼,一安則天下熄”;韓子的“刑德二柄”也是用二。

家國管理、人事安排用三。《禮記.昏義》說“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 八十一元士,以聽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國治。”

前面說了給人治病用五,領兵打仗也用五:五人為一伍,五伍為一兩,五兩為一卒,五卒為一旅,五旅為一師,五師為一軍。以起兵征伐,馳騁田獵,外擊敵寇,內捕盜賊。《孫子兵法》道天地將法也是用五。


古往今來,得道高人無一不是用二,用三,用五或者綜合運用二三五的高手。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古之聖人上觀天文,俯察地理,以天文明天道,以天道定天倫,以天倫定人倫,以人倫定人文,創造出燦爛的輝煌的偉大的華夏文明,身為華夏兒女,我們感到驕傲,感到自豪,我們要繼承之,弘揚之,光大之。


萬物皆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字探微


【筆者:巖舟,華夏文化的擁躉,因敬仰船山先生“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的精神,故命“巖舟”。巖者山也,舟者船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