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文 | HCT


【剩女】一詞大概在2006年出現並開始流行。

這兩個字不像其他網絡熱詞那樣短命,而是頑強地存在於大部分中國女性周圍,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這個誕生在中國網絡的詞語,以及深深紮根於中國傳統婚戀觀的現象,成功地引起了歪果仁的注意。

2019年4月,兩位以色列女性導演製作的紀錄片《剩女》亮相翠貝卡電影節(Tribeca Film Festival),並在PBS、HBO、MTV等多家西方主流電視網播出。

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紀錄片聚焦中國單身女性的婚戀生活,其中談論的種種問題,引發很多熱議。

為什麼有剩女一詞,卻沒有“剩男”?剩與不剩,僅僅是從性別上來區分嗎?

或許有些女性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她們也非常努力地逃離這個汙名的枷鎖,但現實是隻要你還生活在產生這一語境下,就很難擺脫它。

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剩女》集中討論家庭矛盾、社會認知和自我掙扎三個命題。

片中被認為是“剩女”的三位主人公為了擺脫這個標籤,迷茫過、哭泣過、努力過,最終做出不同的人生選擇。


誰是中國剩女?

紀錄片《剩女》的三位主人公,就是生活在我們周圍的普通中國女性Qui、Xu和Gai。

NO.1 Qui

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Qui來自山東濱州,大學畢業後在北京做律師。

她家裡一共五姐妹,沒有兄弟。即便早已過了9102年,家裡沒有兒子這件事,在中國廣大地區還是一個鬧心事。

因為沒有兒子這個心結,Qui的父母多多少少會把女兒們當男孩來養,而且強烈希望女兒比別人家的兒子強。

Qui也沒有讓農民父母失望,從山東這樣的高考大省考上大學,必定是學霸級的存在,全村的希望。後來Qui又在北京這座頂流城市站住了腳,工作是香港律所體面的律師,個人能力不俗。

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幹練的Qui在和同事開會

Qui的學業和事業的確讓父母無比驕傲,但已經34歲的她始終讓老家的親人放心不下,就是單身問題。

雖然Qui很愛自己的父母和姐妹,他們也對Qui有著最真摯的親情。但每當Qui褪去北京高樓大廈的白領打扮,回農村看望家人,全家就會與她為敵,爆發激烈爭吵。

爭吵的核心自然就是Qui始終不想結婚生育,而爭吵的結果,到最後都是Qui一人默默流淚。同樣的情景,想必是千千萬萬像Qui一樣的中國“剩女”面對的窘境。

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在Qui的家庭,我們看到父母對女兒婚姻的觀點,既有“生病了誰來照顧?”“你老了怎麼辦?”這樣的關心,但也有“不結婚就沒有價值”以及面子問題這種腐朽觀念。

最後Qui決定暫時逃避這一切,去法國留學。在她和爸爸離別前的談話中,不乏父親對女兒行千里的擔憂,不過也存有“你能去留學是給我爭光”的思想。

一個女孩上大學、好工作、去留學,好像全都是為家爭光,而不是為自己而活。Qui的開心快樂不重要嗎?

她的父母似乎很少這樣想。

NO. 2 Xu

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第二位女主人公Xu是北京本地人,畢業於中傳播音主持系,在北京廣播電臺工作。

在大部分人看來,Xu名校畢業、工作穩定、戶口值錢、家裡有房,條件並不差,應該很容易找到對象。

Xu曾經也找過對象,但都被媽媽以各種理由看不上。Xu是北京人,她的好條件既是優勢,但又成了她找對象的致命傷。

因為媽媽的核心糾結點是不想讓Xu找外地人,怕對方不真心,圖自己什麼,之前還拆散過Xu和一位南京男友的戀愛。

所以Xu這樣“不愁嫁”的女孩,也成了剩女一員,28歲的電臺DJ也只能頻繁穿梭於相親現場。

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相親活動現場的Xu

一個人的情感模式和處事方式,很大程度決定於早期與父母相處的模式。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等系列著作中都提到,每個人都曾經是幼小的孩子,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曾經小時候的你。

小時候受過傷害,很多人會把這個可憐的孩子深埋心底。如果始終無法處理好你和你內心小孩的關係,即使長大成人,依然會在某些事上遇到心理障礙。

Xu就卡在她的婚戀生活上,始終無法擺脫媽媽對自己的控制。

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Xu的媽媽是一名性格強勢的女性,Xu已經習慣於服從。不服從的結果,就是被媽媽拋棄。

因為Xu在小時候受到過類似的傷害。媽媽在2歲時曾把不聽話的Xu一個人拋在大街上,任由她大哭。Xu在找心理醫生干預時,說起這件事,同樣傷心落淚。

Xu覺得那個曾經在大街上無助的小的自己太可憐,想去抱抱她、安慰她,去和曾經的自己和解。

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當Xu看完心理醫生,鼓起勇氣跟媽媽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媽媽卻用“我辛辛苦苦供你讀書,還給你買了房子,你現在卻說我什麼都做錯了……”之類的話回應。

Xu的婚戀生活還是無法擺脫母親的控制,陷入死循環。

NO. 3 Gai

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第三位女主人公Gai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己本身也是一名大學老師。

Gai的父親早年因病去世了,家中的經濟情況也因此沒落,這對她的婚姻觀產生一定的影響。

影片中,她是三位主角中唯一結婚生子的。

Gai的對象是從農村到城市打拼的青年,年齡比她還小,家庭也不太登對。雖然看似各方面都不匹配,但是Gai和她對象都認識到,戀愛是一回事,而婚姻是需要相互妥協的,他們最終走到了一起。

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結婚當天的Gai

記錄片最後,Gai在一場關於電影《嘉年華》的沙龍上,向她的聽眾表示,她不認為婚姻是她成功的結局,只是立足當下,感覺婚姻、育兒很幸福(happiness)。

而婚姻本身,是無聊的(boring)。

從紀錄片中Gai的部分來看,她的婚姻受父母影響相對較小。無論是大齡未婚,還是選擇一位比自己年齡小的丈夫,她都保留著自己的思考和選擇。

父母的建議和想法,只是作為參考的一部分,並不具有決定性作用。

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Gai的婚後生活無聊但幸福

孩子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與父母一場漸行漸遠的離別。作為父母應當給孩子適當空間,而不是替兒女做完所有決定。

然而,理都懂,但誰又保證自己做了父母后,可以100%做到?

什麼造成了中國剩女?

這個問題實在太大。

也許是因為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同時提高了女性的自我認同感。

她們學到的知識她們意識到,女性並不需要那麼早地踏入婚姻,婚姻對她們來說,也許並不是最好的歸宿。

就像電影中的Qui,Xu和Gai,都受到過良好的教育,都可以在各自領域發光發熱。她們的知識體系讓她們意識到,她們是有價值的個體,而非社會的附庸。

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剩女》開始第一個鏡頭

也許是因為女性擁有一份穩定的高薪和熱愛的事業。

結婚之後,女性的工作和家庭之間總是難以平衡,甚至很多人因為家庭而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如果走入婚姻,女性幾乎一定會面臨懷孕育兒的考驗,但社會卻總對她們多有苛責。

紀錄片中34歲的Qui曾考慮過凍卵,但片中的機構告訴她目前中國只有精子庫,而沒有卵子庫。這件事讓馬上超過高齡產婦年齡的Qui無所適從。

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教育、個性、事業、生育……這些可能都是造成“剩女”現象的原因,但根本原因還是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標籤化。

就像Qui在婚戀機構約見一位男士時的對話,這位男士說自己不希望未來的另一半佔主導。

“剩女”就這樣成為無法擺脫的汙名。

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除了三位主人公的經歷,紀錄片中出現了很多典型的相親場景。其中有相親會、婚戀網站和公園的相親角。

縱使Qui,Xu和Gai接受過高端教育、擁有一份穩定的職業和可觀的收入,但是她們在面對自己“大齡未婚”這件事上,都懷疑過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

她們也曾經常現身於這些地方,但最終都一無所獲。

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Qui在一次次相親中失去希望

Qui,Xu深陷於與父母的拉扯中,而Gai也曾經思考過門當戶對以及年齡匹配的事情。

值得高興的是,她們都在為自己努力自己做選擇而不是屈服。

Qui也想結婚,但是她不將就。即使婚介跟她說,你長得不夠漂亮,而且年齡也不小了,她還是希望她未來的對象,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素質男士,他必須懂得尊重女性,而且婚後他也要懂得承擔家務。

Xu曾經因為媽媽的不滿意,和來自南京的對象分開了。但是她努力地想解開心中的心結,她去找心理醫生分析,從而嘗試跟媽媽和解。

Gai選擇活在當下。她不再拘泥於那些雜七雜八的想法,她選擇珍惜眼前人,和老公創造最俗世的幸福。

紀錄片對這三位中國“剩女”的主要鏡頭也很值得品,你品,你細品。

Qui是一個獨自哭泣的特寫,她在找心理醫生哭訴時曾說,自己就是一個人在抵擋周圍的千軍萬馬。最終Qui逃避著前進,選擇去法國留學。

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Xu的鏡頭被父母夾在中間,表面一家人和和睦睦,但實際上無處可逃。她在與媽媽和解失敗後,仍然在努力改變這種情況。

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而Gai的鏡頭則是自己獨守閨房,等待新郎來接親,從她的表情來看,沒有絲毫興奮。她只是接受了幸福且無聊的婚姻,也挺好。

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為什麼要拍中國剩女?

關於兩位以色列女導演希拉·梅達利亞(Hilla Medalia)和肖什·莎赫拉姆(Shosh Shlam)為什麼要拍這部反應中國“剩女現象”的紀錄片。

她們給出的答案還是日常黑中國那套理論。

比如女性在中國沒有應有的權利,女性在中國沒有地位,女性在中國受到歧視等等。還是西方社會對中國故意抹黑的老套路。

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捅破中國剩女的那層窗戶紙

紀錄片的兩位女導演

對於這樣的出發點,只能說:集美們知道如何保持單身,不用你們兩位以色列人來教。

最後,希望片中的Qui,Xu和Gai,以及所有女性,都不要被“剩女”這個詞束縛。

永遠保持自己選擇的權利,為自己而活。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