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為惜別之作,卻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韻遠而不虛


雖為惜別之作,卻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韻遠而不虛

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送別詩。此詩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

一、李孟至交

李白喜歡交友,朋友眾多,相識滿天下,可知己卻不多。其中,值得稱道的是他與孟浩然的感情,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兄長、朋友,可謂亦師亦友。

李白比孟浩然小12歲,按常理推斷,二人這麼大的年齡差距,應該沒有多少共同語言,事實並非如此。李白曾懷著一顆忐忑的心去拜訪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孟浩然沒有擺出心高氣傲的大家樣子,而是對李白推崇有加,二人一見如故,很快成為摯友。所以,李白寫下那句“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也就並不奇怪了。

二、創作背景

開元十五年,李白東遊歸來,暫居湖北安陸。他在安陸住了十年之久,在此期間,他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開元十八年三月,孟浩然要去廣陵,李白親自送別。彼時,二人依依惜別後,李白獨自佇立江邊,愁緒當頭,眼睛噙滿淚水,淚光滿含不捨,於是寫下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雖為惜別之作,卻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韻遠而不虛

三、本詩評價

近人俞陛雲在《詩境淺說續編》中便這樣說: 送行之作夥矣,莫不有南浦銷魂之意太白與襄陽,皆一代才人,而兼密友,其送行宜累箋不盡乃此詩首二句僅言自武昌至揚州後二句敘別意,言天末孤帆,江流無際,止寥寥十四字,似無甚深意者蓋此詩作於別後,襄陽此行,江程迢遞,太白臨江送別,直望至帆影向空而盡,惟見浩蕩江流,接天無際,尚悵望依依,帆影盡而離心不盡十四字中,正復深情無限,曹子建所謂“愛至望苦深”也

四、全詩譯文

第一句點出送別的地點:千古名勝黃鶴樓。二句寫送別的時間與去向:風景秀麗的揚州;三、四句寫送別的場景:目送孤帆遠去,只留一江春水。全詩寓情於景,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


雖為惜別之作,卻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韻遠而不虛

五、詩詞鑑賞

“故人西辭黃鶴樓”點明送別地點與去向。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四大名樓”之一,可能也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之處。一提到黃鶴樓,就少不了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黃鶴樓又是傳說仙人上天的地方,李白在這裡送別孟浩然,很容易引發聯想,增加了愉快的、暢想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渲染了濃郁的氛圍。煙花,指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帶給讀者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孤帆遠影碧空盡”側重寫眼前所見之景。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揚帆而去,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惟見長江天際流”,不單純是寫景,實則寓情於景。李白對朋友一片深情,李白的嚮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


雖為惜別之作,卻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韻遠而不虛


六、詞句註釋

⑴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於長江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禕於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現存樓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達。廣陵:即揚州。

⑵故人:老朋友,這裡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辭:辭別。

⑶煙花:形容春天薄霧靄靄、柳絮如煙、鮮花掩映的景物,指豔麗的春景。下:順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盡:盡頭,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見:只看見。天際流:流向天邊 天際:天邊,天邊的盡頭。

七、名家點評

陸游《入蜀記》卷五:八月二十八日訪黃鶴樓故址,太白登此樓送孟浩然詩云:“孤帆遠映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蓋帆檣映遠,山尤可觀,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高棅《唐詩正聲》:燕公(張說)《送梁六》之作,直以落句見情,便不能與青蓮此詩爭雄。

敖英、凌雲《唐詩絕句類選》:末二句寫別時悵望之景,而情在其中。

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更不說在人上,妙,妙。

唐汝詢《唐詩解》:“黃鶴”分別之地,“揚州”所往之鄉,“煙花”敘別之景,“三月”紀別之時。帆影盡,則目力已極;江水長,則離思無涯。悵望之情,俱在言外。

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唐雲:說“孤帆”即是說人。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陳繼儒曰:送別詩之祖,情意悠渺,可想不可說。

黃生《唐詩摘鈔》:不見帆影,惟見長江,悵別之情,盡在言外。

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煙花三月”四字,插入輕婉;“三月”時也,“煙花”景也。第三句直接寫“辭”字、“下”字。

徐增《而庵說唐詩》:有神理在內。詩中用字須板,用意須活。板則不可移動,活則不可捉摸也。

沈德潛《唐宋詩醇》:語近情遙,有“手揮五絃,目送飛鴻”之妙。

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語近情遙(末二句下)。

吳烻《唐詩選勝直解》:首二句將題面說明,後一句寫景,而送別之意已見言表。孤帆遠影,以目送也;長江天際,以心送也。極淺極深,極淡極濃,真仙筆也。

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不必作苦語,此等語如朝陽鳴風。

孫洙《唐詩三百首》:陳婉俊補註:千古麗句(“煙花三月”句下)。

劉永濟《唐詩絕句精華》:善寫情者不貴質言,但將別時景象有感於心者寫出,即可使誦其詩者發生同感也。

歡迎熱愛詩詞的朋友一起探討,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