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掉这个传统习惯,除了“防疫”,还有其他好处!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

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

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共识


但与此同时

餐桌卫生安全问题

却容易被忽略,并没有引起重视

围桌共食、不用公筷的就餐方式

也在危及人民的健康

给病毒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改掉这个传统习惯,除了“防疫”,还有其他好处!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表明,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当一桌人用各自吮吸过的筷子在菜盘里翻来戳去之时,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病毒的传播。只不过,“口水菜”的危害可能没那么立竿见影,很多人得病了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如何被传染的。


改掉这个传统习惯,除了“防疫”,还有其他好处!


新冠病毒可通过唾液传播


一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在一起吃饭的场景我们每个人都经常遇到。大家围桌而坐,就餐者的口腔和唾液直接接触筷子,你给我夹,我给你夹,频频举杯,欢声笑语,看起来人情味十足,实则给细菌、病毒传播提供了机会,非常容易交叉感染疾病。

在此次疫情期间,就出现过多起外出聚餐而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


虽然近距离飞沫传播是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但是也无法排除病毒通过口水-餐具-食物-餐具传播的可能性。

早在十多年前,钟南山院士就呼吁过,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向公众详解家庭卫生消毒重点时,也强调家庭用餐应使用公筷。

所以,为了健康着想,建议大家改掉“餐桌陋习”,最大化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私筷混用,可能会传染其他细菌


在筷子细小凹槽里藏有许多细菌,可能会引发痢疾、肠胃炎等疾病,首先需要消毒彻底;同时,私筷混用,可能会将彼此的细菌、病毒交换给对方。

由于饮食不当或共同餐具进食引起的食源性传染病多达几十种之多,常见的有甲型和戊型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手足口病、结核病等。比如家庭式病例中常见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多为筷子“零接触”所致。


改掉这个传统习惯,除了“防疫”,还有其他好处!


俗话说“病从口入”。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提醒我们,“分餐”“公筷”是切断传染源的有效途径。不过,“分餐”在当前的服务业水平下一时很难做到,而“公筷”相对来说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

因此,防控新冠肺炎等病毒、提升用餐卫生习惯,有必要在亲朋聚餐、甚至家人用餐时,倡导使用“公筷”夹菜。

给孩子进行喂食时,要鼓励孩子尽早独立进食。对不能进食的婴幼儿,家长或监护人一定用适当的方式感觉孩子食物的温度,严格禁止用嘴尝试孩子食物、帮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对口喂食孩子、与孩子共用餐具等做法。


本文指导专家


改掉这个传统习惯,除了“防疫”,还有其他好处!


学术任职:《中华炎性肠病杂志》编辑部主任,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委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访问学者。

学术专长:长期从事消化病学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擅长消化科常见疾病如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便秘、炎症性肠病、胰腺炎以及肝胆疾病等的诊治,对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内科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

论著8篇,主持国自然青年及省医学科研基金各1项。参与《内科急危重症的补液疗法》、《消化内科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等书的编写。在学术会议上以书面及壁报形式进行多次学术交流。

出诊时间:周四下午、周五上午。


初审:李饶尧

审核:简文杨

审定发布:李冠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