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想再看到女生因为“剩女”掉眼泪了

真的不想再看到女生因为“剩女”掉眼泪了


01.


以色列导演聚焦中国“剩女”的纪录片《剩女》(Leftover Women),我终于看了。


真的不想再看到女生因为“剩女”掉眼泪了


片子不长,但很耐看。可以这么说,在“剩女”被彻底污名化的今天,这部纪录片会让我们对“剩女”产生全新的认识。


“剩女”从来不应该指向具体的人,它更像是一个社会现象:城乡、代际之间的观念冲突,落在个体的命运头上,化身为一场又一场人生的战争。


真的不想再看到女生因为“剩女”掉眼泪了


邱化梅(音)是一位34岁的女律师,出生在山东滨州的农村,在北京打拼事业。在并不空闲的生活里,她要花大量时间相亲。


她去相亲网站,负责接待咨询的工作人员问她,你想找什么样的?她说,受过良好教育的,尊重女性的,比如说在家庭中家务分配……


工作人员马上打断她:你之前谈过恋爱吗?


邱化梅:谈过。


工作人员问:那遇到什么问题吗?


他不做家务,邱化梅说。


工作人员开炮了:我说话比较直,第一你不是美女,第二个你年龄真的很大了,觉得自己还很年轻都是自欺欺人的,如果你现在谈恋爱最起码要一年吧,再怀孕35岁、36岁,已经算高龄产妇了吧。


真的不想再看到女生因为“剩女”掉眼泪了


邱化梅问:假如我选择不生育呢?


工作人员很惊讶地问:你会有这种想法吗?


邱化梅:为什么不可以有啊?


工作人员:你觉得会有男生接受你这样的想法吗?


邱化梅:所以我开始说要男生尊重女性的想法啊。


工作人员:你现在是选择单身还是婚姻呢?你还是希望走进婚姻,那你就不能选择不生孩子呀。


这样的话,邱化梅听了无数遍了。我们也听了无数遍了。


没关系,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暂时生气,转眼会忘的。


可是,如果念叨这些的是家里人呢?


02.


邱化梅家里四代同堂,她这一辈是五姐妹,不用多说,想要儿子,没能如愿。


姐姐留在老家,早早结了婚,养了儿子。她催邱化梅结婚,让儿子管妹妹叫“光棍姨”,气性来了对妹妹说,你再不找对象,村里有个老光棍,你和她结婚算了。


邱化梅在北京的饭桌上说起这些,同桌女性直接开怼了:如果是我就骂得他们一辈子不敢开口,你真觉得他们这样是为你好吗?


真的不想再看到女生因为“剩女”掉眼泪了


邱化梅的回答很微妙:家人是不对,但这反映了他们的忧虑。我不认同他们的观点,但我有义务有责任去解决他们的忧虑。她甚至对同桌的女性说,你不要再对我家人有任何的批评,一点负面意见都不许提。


是不是很奇怪?


但是站在邱化梅的立场上,这种拧巴又说得通了。


邱化梅的家人对她并不差。农村家庭不富裕,但供她上学,供她吃穿,该花钱的地方,家里没有吝啬过。这都是实打实的爱。


在祖辈和父母的眼里,把小女孩拉扯大,看她结婚生子,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人生流程,千百年间,从来如此。


真正的拐点,是女儿去了大城市,扎下了根,成为了一个独立女性。家人之间的爱还在,但对生活和幸福的理解,开始分道扬镳。


真的不想再看到女生因为“剩女”掉眼泪了


纪录片聚焦了一次邱化梅的回家之旅。


家人见到她特别开心。可坐下来聊了几句,提到恋爱结婚,气氛就变了。


父母问邱化梅,为什么不谈恋爱?


邱化梅给问烦了,反问了一句:恋爱有啥好处啊?


父亲:不是好处不好处,就是到年龄应该结婚,不然国家为啥定法律啊?


邱化梅:婚姻法是为了夫妻离婚的时候分财产有法律依据。


冷场。


奶奶:我最近生了场病,你要是结婚了,我(这辈子)就没什么操心的了。


邱化梅沉默。


真的不想再看到女生因为“剩女”掉眼泪了


姐姐:你不结婚,将来闹个病闹个灾,谁照应你啊?不结婚,再幸福她也不叫幸福!


邱化梅实在忍不了,和武断的姐姐吵了起来,还爆了粗口。


可是她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她过去的人生不断提醒她,哪怕披着不堪的外袍,甚至爬满了虱子,这也是爱。


没有这些爱,就没有她后来在大城市扎根的可能。


然而,大城市也改变了她,让她知道以爱的名义绑架是不对的,情与理的分歧,就这么盘根错节地延展了。


没有人觉得自己是错的,都觉得自己是为了对方好,可结局就是一盘死棋。


邱化梅为了让家人安心,不是没有努力。她去注册相亲网站,去线下的相亲角。


有次她碰到一个代儿相亲的老母亲。得知她是律师之后,老母亲吓死了,说律师不能找,懂的法条太多,将来算计自己儿子怎么办。


还有一次,邱化梅有缘遇到了一个在北京生活的滨州老乡。


真的不想再看到女生因为“剩女”掉眼泪了


两个人条件相当,算是聊得来,男生也很诚恳。可谈到未来,男生说,还是希望在家庭里占主导,邱化梅的脸色又黯淡了下去。


邱化梅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


谁不渴望真爱呢?可现实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找到真爱的那份幸运。即便有,也要经历波折与跋涉。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朋友、同事同学,我们身处的一切人际网络,都会以善意的名义给我们施加压力。


绷不住的,想应付的,就会去相亲。相亲固然会遇到真爱,大概率却与爱情无关。它的本质是把鲜活的人切分成死板的数据、条件进行匹配。


比起冰冷的配对,更残酷的是,在相亲“市场”上,男女严重不对称。女生的优秀程度远比男生要高,遇到意中人的概率如此之低,想要成功,只能迁就。


真爱别谈条件,即便谈条件也难以匹配,这是今天所谓相亲“市场”对女性最真实的残酷。


现实如此,不恋爱、不结婚是完全理性的选择。这时候,城乡、代际的观念冲突就来了。


03.


不只是邱化梅那样的农村家庭。城市家庭也不能幸免。


29岁的徐敏是北京人,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在北京广播电台做主播。用政治不正确的说法,这是很过硬的条件了。


她也一直在找,还会去参加成百上千人的相亲大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被挑选被提问这样的互动形式。


依然找不到。有些是她觉得条件不相符。有些是她看中了,被妈妈否决了。


她在相亲活动遇到一个男生,外地在京多年,英国留学归来,回家在饭桌上提了一嘴,爸爸说的竟然是:现在骗子那么多,你别被骗了。


一方面,千方百计催你恋爱结婚。另一方面,万水千山都不是适合你的人。这是闹哪样呢?


我听过身边很多单身女性讲述父母的这种纠结,最后的结局是,她们宁愿搬出来自己住,也不想听父母自相矛盾的碎碎念。


徐敏去看心理医生。医生问她相亲不得其法的根源,她说:妈妈的标准比她还高,决定权还能占80%。从小妈妈就强势,有一次,她在车里因为一个男生适不适合和妈妈大吵一架,妈妈勒令她停车,摔了车门就走。


说到这里,徐敏忍不住哭了。


真的不想再看到女生因为“剩女”掉眼泪了


邱化梅也去找心理医生。


医生问她这些年的感受。她说:


不结婚就是个不正常的人,任何人都可以说你。我想过一种生活,就是没有这种声音,就生活就好了。就像中国女人以前裹小脚一样,鞋子就是小那么一号,你脚多大都得钻到那个鞋子里头,对于那些心很小的女人,有个家庭就好,那穿上去还是挺舒服的,但对我这样脚大的,喜欢到处乱跑的,对自己的人生还有很多梦想的,我就觉得自己的脚太大了,穿上去夹脚。


这些年的相亲经历让她觉得,敌人太多了。


一方面要战斗,一方面要奔跑,但是敌人千军万马,只能一边战斗一边撤退。我现在就因为不结婚,过着一种逃亡的生活。


说到这些,邱化梅也哭了。


真的不想再看到女生因为“剩女”掉眼泪了


这是我看过关于相亲描述得最真实也最精准的不安了。


是谁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是偏见,是狭隘,是自私,只不过有时候,它们包裹在爱的糖衣里。


“剩女”这种本不该存在的词汇背后,不是简单的是非题,用轻率的赞同或反对来表态是无意义的。


当我们试图消解它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人人都知道这样不对、不好,却依然逃不出它的牢笼。只有理解这一点,才能找到那把脱身的钥匙。


“剩女”绝对不只是个人的婚恋故事,它更多是代际观念、城乡差异这类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在个体身上的投影。


想改变这些,不在一朝一夕之间,只能反复坚持并传播正确的观念,寄希望于大环境的改变。


好在,可见的当下,一切已经发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记录、讨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最舒服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人生,哪怕这些舒服背后都有难与人言的苦衷与代价,他们愿意支付。


纪录片的最后,邱化梅决定去法国留学,且被录取了。


临行前,那个让孩子喊她“光棍姨”的姐姐问她:“钱够吗?不够给你点钱?”


那个抱怨她不结婚致使自己脸上无光的老父亲,万般不舍中蹦出一句,你给我争光了。


邱化梅和他们拥抱,挥别,踏上了异国的旅程。


真的不想再看到女生因为“剩女”掉眼泪了


这是最好的结局吧,还有爱,爱也没有太多的机会变异,大家都在不完全满意的前提下,以爱之名从要挟变成了妥协。


结婚与不婚从来不是对立的,不婚未必不幸,结婚未必幸福,没有哪个高人一等。幸福的道路有千千万,希望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条。


如果有女生愿意,真的不要再让她们因为“剩女”这两个字掉眼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