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之冤


司馬遷之冤


《史記》是中國文化寶庫裡的超級經典,作者司馬遷的身世卻非常不幸,他是在腐刑的奇恥大辱中,苟且偷生成就了偉大的著作。

事出有因。深受朝廷器重的大將李陵戰敗投敵,漢武帝非常失望,欲依國法嚴懲,以儆效尤——李陵本人無法領刑,只能株連家族。

司馬遷挺身而出為李陵辯解,列舉了三條理由:第一,李陵以少戰多,殺傷許多敵人,功勳顯赫;第二,李陵是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不得已投降的;第三,他肯定是詐降,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

作為三軍統帥,漢武帝對此難以接受,因為他知道一旦開了“有戰功、走投無路,投敵便有理”這個口子,今後隊伍就不好帶了。尤其讓他大發雷霆之怒的是“詐降”之說,投降就是屈膝變節,哪有真降詐降的餘地。況且,你怎麼知道他不是真降而是詐降。李陵投敵,對軍隊士氣和國家形象構成沉重打擊,你TMD不予聲討,反予開脫,是何立場是何居心?遂下令將司馬遷關押,一年之後,得到李陵幫助匈奴練兵的情報,便屠戳了李陵全部親屬,對司馬遷施行腐刑。

顯而易見,司馬遷的聲譽在一定程度上是與李陵的聲譽聯繫在一起的。只有證明李陵投敵的合理性,才能證明司馬遷為其辯護的合理性。同情司馬遷的必然選擇是同情李陵,於是人們紛紛把李陵投敵情節描述為“情有可原”。

歷史上對李陵投敵持否定態度的人則比較孤單。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數落李陵,不忠不勇不智不孝。——“墜君命,挫國威,不可以言忠;屈身於夷狄,束手為俘虜,不可以言勇;喪戰勳於前,墜家聲於後,不可以言智;罪逭於躬,禍移於母,不可以言孝。”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斥責李陵,作為漢將投降,還參加匈奴軍隊反過來與漢軍拼命,這是大節上的汙點,司馬遷為他洗地是荒謬的,同時也是徒勞的。——“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雖欲浣滌其汙,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喪,則餘無可浣也。其背道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以人道的觀點看,李陵被俘投敵,不該株連親屬,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即使有錯,都不該施以肉刑。漢武帝雄才大略,本可能有更高的歷史地位,就因為對待司馬遷太殘忍了,幾千年來始終得不得原諒為人詬病,正所謂公道自在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