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靠科举走入仕途,那武官怎么选拔?

滑稽Aloser


古代的武官怎么选拔的,我们在电影里有见过,比如周星驰的《武状元苏乞儿》里面就有他上京参加武状元考试的情节。古时候是冷兵器时代,武是很为人器重的,可称为立国之根本。

武官的选拔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参军,在战斗中表现勇猛立下功劳,就可以被直接的提拔做武官;一种是针对全国所有人,公开考试选拔。

古时候文人是靠科举走进仕途的,但后面武官也借鉴了科举制度,实行武官考试选拔制度。

据相关记载,成规模的武官选拔制度,是在大唐武则天时代开始的。这制度,除了中途在元代的时候被暂停过一阵,一直到光绪27年才被废除。因为光绪那年代热武器时代开始了,之后就出现了讲武堂一类的军事培训基地。就这样,武官选拔制度从开始到结束,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古语有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的是,文章你可以有一百种写法,各有所长;但武就两个结果,要么输要么赢;上战场的话,要么生要么死。因此,武官选拔制度是很严格的,没有真材实料的话,考不上且不说,搞不好连命都可能没了。

因此每次武官选拔,获得第一名,或者前三名的,都会被皇帝或者重臣亲自颁发荣誉证书,嘉封官职。

那么武官考试的内容有哪些呢?

文场

武官选拔考试,它也是有分文场和武场的。光有匹夫之勇目不识丁也不行,只是文场会比专门文官选拔的要求要低,毕竟考的是武官。

文场主要是考排兵布阵,安营扎寨,攻防谋略等。文场考试优秀者,会被赐予武进士名号,经吏部与兵部验证后,授予相应级别的职位,成为朝廷的军事将领。

武场

武场的考试内容,主要考核人的力量、速度,武艺、战术等。比如射箭,射箭又里分为:平射、马射、步射等,它目的是考核人在不同环境下,都能够精准射箭作战。

力量项目主要有:举重,负重等。我们现还能看的到古时候留下来的练力量的石锁一类,有些一个石锁就近两百斤,不要说举起来,两个人抬都有点吃力(那些说传统武术不行的,那是没练到这个程度啊)。

另外就是兵器了,如刀枪棍棒等,其中枪是必选项。在这些考试项目里,第一要看的就是骑马射箭,倘若这一门都过不了就等于是失败了,因为那时的战争环境用到最多的就是骑马射箭。

唐朝那会武官选拔制度还不够完善。到了宋代改成了晋级制度,分四个晋级:格试、解、省、殿。格试就像我们现在那些选秀节目的海选,另外的解、省就由专门的军事主管监考,到殿这关就由皇帝亲自监考了。这时起的文场要求,也比以往提高了,还会考到孙子兵法一类,你还要写打仗的军事观点论文。

通过皇帝的殿试,考生会被授予相对的军衔。在宋朝时就有《大小使臣试弓马艺业出官法》证书。并根据应考生的成绩进行排名,它的排名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在一甲里又分第一二三名,依次称为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小说里的小李飞刀就是探花级别。不用说,前三名就会被赐封为将军级别。

如题,古时候武官就是通过这样的武考制度选拔出来,从而走向仕途的。


关注,不一样的历史解读!


历史小地主


古代文人靠着科举制度走入仕途,而武官的选拔也有相应的武举制度。

武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王朝为了选拔武官而创造出来的考试制度,该制度由武则天创立,其目的就是为朝廷选拔武官。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各个朝代的武举制度。


唐朝的武举制度

武举制度在唐朝创立,主要分为武贡举和武制举两种。其中武贡举定期举行,而武制举并没有规定的举行期限。

如果要去考武贡举,必须先通过举送和省试两科考试。举送在地方上举行,一般都是在每年的正月。而省试是由兵部主办,时间是同一年的十月。

武贡举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骑射、使用武器作战和策论,除此之外还要看考生的身体状况,如果通过了武举,就可以直接封官,一般都是从六品以上的散官开始。

武制举主要针对那些在职的文官,其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兵法、才艺、平射和筒射四种,这种考试主要是为了选拔将才,因此并不是经常举办。



宋代的武举制度

宋代虽然崇文抑武,但其统治者也没有停止选拔武官。宋代的武举制度包括七十七种考试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武术技艺和理论考试两种。

宋代武举还创立了专门用于武举考试的学校,即宋代的“武学”,学生在“武学”主要研读《武经七书》。这有些类似现代的军事学校,可惜这种用于培养武官的学校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在宋仁宗创立不久之后就废除了。

与文官的科举考试类似,宋代的武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殿试是在宋朝才加上的,这也体现了宋朝对武举考试的重视。

在宋代,考生要想考武举,必须在每年的六月底去兵部报名,并于八月份参加解试。

解试的考试内容包括文章和武术两类。文章的考试内容全部出自《武经七书》;武术考试是由侍卫亲军都指挥操办,其内容主要是考察马术和骑射本领,一般先进行“步射”,然后再进行“马射”。

通过解试后,考生需要在第二年的一月份或者二月份参加省试,省试的内容与解试相似。

殿试是在三月份到五月份之间举行,由皇帝亲自监考,先考察骑射,再进行兵法策论考试,之后由皇帝亲自挑选一名武状元。

明代的武举制度

元代并没有实行武举制度,明朝早期也没有建立武举制度,不过在洪武二十三年,明朝曾在各地设立武学,以此对武官进行武学教育。到了弘治六年,朝廷才开始以武举选拔武官。

明代的武举考试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内容主要分为“策略”和“武术”两类,其中每六年举办一次,先考“策略”,后考“武术”。

到了弘治十七年,朝廷将武举考试改为每三年举办一次。

乡试于各地举办,由当地的武将主导,如果通过了乡试,就有资格参加会试。如果有人举荐,可以不用参加乡试,直接参加会试。

会试在第二年的四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举行,其中分为三场。首场考试为骑射,射出九箭,中了三箭以上即可过关;第二场为步射,射出九箭,中了一箭以上即可过关;第三场考策论。

按照三场考试的成绩,将考生的名次分为上中下三等。至于殿试并不是每年都会举办。


清代的武举制度

清代的武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

其中童试在县城举行,通过童试者可称为武秀才。乡试在省城举行,如果考中了乡试,可以称为武举人。会试在京城举行,如果考中会试,即为武状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举办,考试结束后,皇帝会赐予盔甲,并设宴款待这些高中的武进士。

武举考试的内容一般都是先考察武艺水平,然后考察兵法策论。以会试为例,第一场考弓马,第二场考武艺,第三场考策论。

不过到了清朝末年,武举制度已经跟不上世界发展的潮流,这种选拔武官的制度逐渐被各类讲武堂代替。


东方大史


古代武官和古代文官的选拔方式是基本相近的。主要的分界线就是科举制度!

一、在没有实行科举制度的秦朝和汉朝时期是实行全民兵役制度的,所有人都要戍边两年,从小兵做起,积攒军功逐步提升,古代军功是按人头计算的,在积攒人头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可以个人选择职位上升一等还是换取金银。(目前,韩国和中国台湾省还在实行全民兵役制度)。

隋朝和唐朝则是府兵制度,世袭制度,意思就是家中父辈为府兵的话你才可以去做府兵,然后立军功做武官;隋唐时期还有募兵征募兵种,然后去应募立功(日本幕府时代就是模仿我大唐)

二、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生可通过武举考试来进行武官的选拔。

三、宋代时军队分禁军,厢军等,一般是发生灾害后,朝廷募兵,然后选拔精壮者进入禁军,其余就是厢军了。这个跟募兵制度其实一样的。

四、世袭

世袭武将在历史上比较常见,世袭武将的职位分为两种,袭职和荫职;

以明为例,著名抗倭将领俞大猷为世袭百户、戚继光十几岁就接任其父的登州卫指挥佥事(四品),世袭罔替;

五、明清时期武举制度也比较成熟了,一般要先考兵书战策,也就是笔试,再考弓马,分步射和骑射,最后再考兵器。

 

 

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只是武举出身地位率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故武举较为不被重视,但也是成为武馆的一天可靠之路





拂心莫停手


科举制度始于隋代,但仅考文章经术。考武艺,始于武则天时。

《新唐书·选举制》:“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
《资治通鉴》卷二〇七:“则天后长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
《唐会要》录其敕曰:“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

所以,武官的选拔,从科举角度来讲,是从武则天开始的。武则天不仅姓武,也开创了武官选拔的新时代。

在唐代,武举考试的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骑马射箭和一些兵器的使用等;二是步射,负重、才貌、语言表达能力等,第二项内容,更多倾向于身体条件和基本文化素质。

到了宋代,这类武官的选拔考试,除考武艺外,增加了兵书策议,形成了实际武艺与武学并重的选拔模式。


除了武学理论像文举那样考试意外,真正的武艺选拔是怎么样的呢?

明朝正德年间颁布了一份《武乡试条袼》,载明三场考试:

一、二场考射箭,第三场笔试。第一场试马上箭,以三十五步为准,第二场试步下箭,以八十步为准。 第三场试策一通,“或问古兵法,或问时务”。

看起来没有十分复杂,武艺上只要弓射一项够用, 其他的技能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样的考试,还是挺现实的。这是因为古代作战,弓射是最具杀伤力,也最难防备的,八十步以外,一箭射去,效果与现在用枪差不多。现在的士兵,最重要的武技就是射击打靶!

从古至今,通过武举考试成名的寥寥无几,很多名将都不是这个渠道成长起来的。这与武举之地位始终低于文举不无关系。

与文举相比,首先武举没有文举那般正规的进士制度、国子监历事制度、庶吉士制度等职前培训办法。其次,武举乡试后也不授官;再有一点就是,即使会试中第而授宫了,大多数人也只能获授低级武官,品级不高,多数是到地方军队去当参谋一类闲职,与文科进士大大不相同。

因而民间対武举大多呈冷淡态度,这样不冷不热的制度绵延千年,最后再清朝曾经热闹一时,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最终归于沉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