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上海灘”,卻沒有“北京灘”、“天津灘”或者其他?

用戶1205250799131


據史料記載1845年,英國人在上海劃了一塊居住的租界,把東邊界限劃定在洋涇浜(今延安東路)以北,吳淞江(即蘇州河)以南的黃浦沿岸,它的英文名字翻譯過來就叫“黃浦灘”。

黃浦灘在十里洋場出名以後,按照老上海人歷來喜歡把縣城以外、臨近浦濱的地名加上“外”字的習慣,黃浦灘也漸漸地約定俗成地被演化成了“外灘”。

從此,上海人看到大量進出口商貨在外灘裝卸,外國洋行在外灘集中,江海北關在外灘徵稅。中日甲午戰爭後外國銀行在外灘取代洋行成為帝國主義在華資本的指揮中心,於是,他們認為近代上海的高度畸形繁榮就是從這片灘地上發展起來的。久而久之,“黃浦灘”或“外灘”這兩個稱謂就被引申、擴大,廣泛傳播,人們開始以偏概全,迷信這兩個字的價值,就開始用“上海灘”來稱呼上海全區了。

因此 “外”這個字純粹就是因為上海人歷來的習慣而來,黃浦灘在縣城以外所以漸漸演化成“外灘”。最後因為黃浦灘和上海經濟的發展迅速讓當地的人們認為只要帶了“外灘”這樣的字就一定能發展的又好又快。而天津啊北京這些地方並沒有這種民俗習慣,地域也不同所以就沒有衍生出來各種“灘”了






老石頭和田玉


很高興你會提出這個問題,我也很願意來回答。


中國的城市有很多 ,尤其是老城,每一座城市因為他獨特的地理優勢,政治地位,已經居住在那的人等等的不同,每一座城市都有他自己的個性和魅力。

提到北京,一定是北京城,提到武漢,一定是武漢三鎮,想到上海,一定是上海灘。

中國的文字太有趣了,簡簡單單幾個字幾把城市的個性給提煉的淋漓盡致,不得不在一次感嘆中文的博大精深。點贊。


首先來說這北京城。北京不僅僅是新中國的首都,也是遼國的燕京,金國的中都,元朝的大都還是明清兩代的都城。最近最著名的景點,故宮也叫紫禁城,不過是北京這座城市的城中城而已,北京的城裡外有三層之多,城多了,門就肯定多,初到北京的外地人一定是會被這北京的門給整蒙的。你在北京問路,北京人一準跟你講,朝哪個門過去,然後又在哪個門怎麼轉彎。反正他們是很熟悉的。

我們對北京最熟悉的也是那道門啊,天安門,難道不是嗎?

北京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城牆,如此多的門呢?還是因為他是首都啊,山和潛力果,城闕九重門,沒有這麼多城牆和城門怎麼能算作京城呢?

生活在北京的人,都被劃在一個個固定的區域裡,不要亂跑,你的社會地位,經濟屬性決定了你只能在這個圈子裡活動,所以在北京生活的人,都說自己在哪個圈子裡混。等級森嚴,尊卑有序。

這就是北京城。


武漢,這些日子,我們對他很關注,首先感謝武漢以及居住在武漢的所有人,謝謝你們為了全國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的犧牲和奉獻,不過你們放心,我們都與你們同在。

提到武漢,你估計首先能想到的九省通衢,這是他地理的絕對優勢。中國其他城市都是一座城構成,但是武漢不一樣,他是三座城市,武昌,漢口,漢陽,連火車開到武漢都要多停兩三次。

武漢最大的優勢就是處在中國的中間,全國主要的省份和城市,都圍繞在武漢邊上,從武漢上到北京下到廣州,左到成都右到上海,距離都差不多,長江和京廣線也都是在武漢交匯,交通實在是太便利了。長袖善舞,遊刃有餘。

武漢太適合做生意了,全國各地商貿往來,商賈聚集,因商成鎮。歷來已久的碼頭生活,讓武漢人變得很精明,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但武漢人不是那種賣巧的精明,天氣太熱啊,又讓武漢人的性格個別的直爽,不虛偽。跟這樣的人做生意,太痛快了。難怪武漢人的小吃是熱乾麵,鴨脖子,怎麼聽起來都像是快餐,吃完好乾活。

前幾天網上有個短視頻,武漢的大姐罵居委會,“差火”就是不道德啊,不像話啊,但是武漢話講出來,就是那麼的解氣,做飯開熟了,就差那麼一把火,變成夾生的了,太不像話了。


順江而下,我們去到上海灘。

首先想問你,你見過沙灘嗎?你曾經在沙灘上見到過什麼?沙灘就是那麼的開闊,那麼的包容,只要你來,我就接納你。

上海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難怪上海的文化,叫海派文化。如大海一樣,南北中西,到我這,把你們整合到一起,就是我上海的了,海派的,上海灘的。

今天的上海本來一片灘塗地,英國人來了,整理了灘塗,將船停泊,由於這片灘塗地在上海城的外面,所以叫外灘。

今天的上海老城不過只是清代松江縣的一個小鎮而已,都不是城,你見過中國古代那個城的城牆是圓的?上海老城是的。很隨意的建的城牆,然後不便於商品貨物進出城,上海老城的城牆也是中國第一個拆的。

上海開埠後,三教九流的人都來上海,搏一個未來,三毛從蘇北逃難而來,杜月笙從浦東來,哈同從英國來,你來了,上海就收納你,不挑剔。

你帶著你的文化來,我帶著我的習慣來,但是來到上海後,你不自覺的都會丟掉,而喜歡,自覺地喜歡上海的生活習慣,來到上海的人都為自己生活在上海而驕傲,或者說有了一份社區優越感,阿拉上海寧。當然了,能否在這個灘上待下去,你還是要有自己本事的,淘汰也是很惡劣的。說不定你就被下一陣浪花給帶走了。

在北京都是混圈子的,但是上海沒有這麼明顯的界限。上海人一般不大愛管閒事,也不喜歡別人管自己的事情,一人有自己的一攤事情。

這就是上海灘。


感謝你閱讀到此,如果喜歡,請你點個贊。


進山近美


因為上海的外灘是位於黃浦區東部,東濱黃浦江。原泛指十六鋪、中山東二路、外馬路交會處至蘇州河之間沿黃浦江西岸的狹長地帶,現南端約起自新開河。

這裡原是黃浦江灘地,上海開埠後,殖民主義者在此築路,西人稱之為The Bund,中文寫作外灘或黃浦灘,南段稱法蘭西外灘。築路後,銀行、洋行集中,著名的有匯豐銀行大樓、海關大樓、中國銀行大樓等,這些大樓建築風格各異。

現外灘是上海市的金融中心之一,設有海關、中外銀行等。也因為外灘曾經有很多銀行、洋行,是上海經濟發達的一箇中心,因此十分有名,人們就常常用上海灘代指上海。

擴展資料:

上海坐落在長江的出海口,早在6000多年前這裡便有人居住了。可以說它的歷史非常長,但是它的輝煌歲月卻很短。不像北京、南京那樣的古都,能得到帝王們的垂憐;這裡從來沒造過豪華的宮殿,甚至連城牆都沒有。

直到清道光時期,因為在鴉片戰爭中失利,跟英國人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上海作為通商口岸被要求開放,上海才開始的它的繁榮。

外灘又名中山東一路,全長約1.5公里。位於浦西,東臨黃浦江,西面為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風格各異的大樓,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群”。

黃浦江是流經上海市區最大的河流,黃浦江源頭坐落在浙江安吉龍王山自然保護區內。由於黃浦江通江接海,受到潮汐影響,平均每天兩次有明顯的漲潮和退潮現象,一天內的水位落差可達4米以上,如遇天文大潮,水位落差就更大了。

上海外灘面對開闊的母親河----黃浦江,背倚造型嚴謹、風格迥異的建築群。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來在經濟活動領域對上海乃至中國的影響,使其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

上海外灘的江面、長堤、綠化帶及美輪美奐的建築群所構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徵的上海景觀.1995年被評選為“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觀”之一。



一路走來都還好


字面上這個“灘”字由來:大概在十八世紀初英國人在上海劃了一塊地租界,把東邊界限劃定在現在的延安東路以北,現在的蘇州河以南至黃浦江沿岸,當初英國人稱“黃浦灘”。

黃浦灘十里洋場出名以後,老上海人喜歡把縣城以外浦濱的地名加上“外”字的習慣,黃浦灘漸漸地演化成“外灘”。

從此,外國洋行在外灘集中,江海北關在外灘徵稅。甲午戰爭後外國銀行在外灘成為帝國主義在華的指揮中心,於是,上海的高度畸形繁榮就從這片灘地上發展起來的。久而久之,“黃浦灘”、“外灘”這兩個稱謂就被引申、廣泛傳播,就開始用“上海灘”來稱呼上海全區了。

最後因為黃浦灘和上海經濟的發展迅速讓當地的人們認為只要帶有“外灘”這樣的字就一定能發展的又好又快。直至二三十年代繁榮的大上海有十里洋場的南京路,歌舞昇平的百樂門,不是哪個地方想有就有的。

而天津啊北京這些地方並沒有這種民俗習慣,地域也不同所以就沒有“天津灘、北京灘”一說。


書染桔燈


1842年8月29日,中英雙方在南京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1843 年,巴富爾出任首任英國駐上海領事。11月8日他乘梅杜沙號抵達上海,九天後,他以英國領事的名義發佈文告,宣佈上海正式對外開放為商埠。

1845年11月29日,上海道臺宮慕久和英國領事巴富爾在劃定第一片外國人居留的租界、商訂《上海土地章程》時,把東邊界劃定在洋涇浜(今延安東路)以北、吳淞江(即蘇州河)以南的黃浦沿岸,英文稱之為The bund,中文把它倒譯回來,叫做“黃浦灘”.汶就是今天中山東一路。

黃浦灘原本是黃浦西岸的漲灘,劃入租界之前是一條拖拽漕船的纖道。黃浦灘在舊上海十里洋場上出名以後,按照上海人歷來喜歡把縣城以外、近浦濱的地名冠以“外”字的習慣,一條黃浦灘也便逐漸約定俗成地演化為“外灘”了。人們認為,近代上海的高度畸型繁榮是從灘地發展起來的,久而久之,“黃浦灘”或“外灘”這兩個稱謂的外延就被引伸、擴大了,人們開始以偏概全,用“上海灘”來稱呼上海全區了。可見,“上海灘”這一俗稱,是上海跨入近代、對資本主義世界開放後的產物。








度度看看


中國的城市都有一個特點,大多數的城市裡都有圍牆,俗稱“城牆”,古代打仗護城很有說服力的建築,而上海這個城市就很有特點,查了資料才知道:

上海開埠以後,城牆之阻礙車馬行旅、金融商情,很快就成為幾乎全體上海人的共識。於是,在官紳士商的一致呼籲下,上海城牆被拆除。上海,幾乎成了中國歷史上建城最晚而拆牆最早的城市。

比起上海天翻地覆並極具戲劇性的變化,城牆的拆除也許不過小事一樁,但卻頗具文化上的象徵意義。因為沒有牆的城是不能算作城的。城也者,因牆而成者也。沒有了那個“土圍子”還能算是城,事實上,上海從其歷史真正開始的那一天起,似乎就沒有打算被當作“城”來建設。在古代中國,“城”的建立和建設,往往因於政治或軍事的需要,當時的中國政府也沒有像建設其他城市那樣按照“城”的模式來對上海進行規劃,反倒把上海最好的地段拱手相讓,給了英國人建立了英租界。在當時的中國政府看來,上海無疑是微不足道的。上海既不產稻米,又不產絲綢,風水也不怎麼樣。鬼子們既然傻乎乎地看好那地方,那就賞給他們,隨他們折騰去,諒他也成不了什麼氣候。

另外一個原因是幾千年來長江將上游泥沙帶入東海出口時,流速突然變慢沉 積而成的,其基本成型可上溯至宋代。在某種意義上說,上海是 長江“帶”來的,因此,有人把上海稱作為“上海灘”。


舒桐之家


灘是指的海邊或河邊溼地,灘塗之意。上海是長江入海口,千百年來泥沙淤積由灘塗演化而來。上海之名即從海到路上的意思。上海外灘(Waitan) 位於黃浦區東部,東濱黃浦江。原泛指十六鋪、中山東二路、外馬路交會處至蘇州河之間沿黃浦江西岸的狹長地帶,現南端約起自新開河。這裡原是黃浦江灘地,上海開埠後,殖民主義者在此築路,西人稱之為The Bund,中文寫作外灘或黃浦灘,南段稱法蘭西外灘。築路後,銀行、洋行集中,著名的有匯豐銀行大樓、海關大樓、中國銀行大樓等。名氣越來越大,加之各種上海冒險家的故事,黑社會大佬黃金榮杜月笙等做派豪氣,與上海灘之名氣質相符,故上海灘慢慢成為上海的代稱。相比之下北京天津既無灘塗,又缺少這種民間幫派故事,因而沒有類似的稱呼也可以理解。


新說天下事


回答:當時的上海,是中國經濟外貿大港,來往貨運當時只能靠人力搬運上下船,碼頭工多是鄉下來的,來往船隻不確定性,有的半夜要上下貨,因此碼頭力夫在海灘邊自建窩棚居住,後來又有些貧民,人力車伕也加入而來,為了應付一些地痞流氓,這些人結成幫會性質,出現王亞樵後,逐步演變成黑幫勢力,以致形成後來的黃金榮,杜月笙,也由於當時上海政治的因素,各國有租界,治安很難管理,因此形成了上海灘。


別山居士


這個和人文地理歷史有關吧。上海地處中國最大的世界第三大的長江入海口,面朝最大的太平洋,地勢平坦,河網密佈,沖積沙灘隨處可見。雖然上海開埠時間不長,但是優越的地理條件使它迅速成為中國近代以來的重要經濟口岸,世界各國勢力爭相進入,全國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也雲集於此,融中西方文化於街頭巷尾,上演一出又一出江湖愛恨情愁鬧劇,人稱十里洋場,花花世界,也就有了闖蕩上海灘的俗稱。可見當時舊上海在全國各行各業的影響力之大。

反觀北京,地處華北腹地,三面環山,面朝大平原,沒有大江大海,有的自是當時皇城根下紅牆森嚴,人們幽居於四合院中自得其樂,何來北京灘之說呢。天津雖有海河,居內海渤海之濱,當時號稱天津衛,但比起上海,無論城市規模還是經濟各屆發展水平,各階層來往程度都差一大截,自然也就稱不上天津灘了吧。


hblc暖陽


因為上海灘當時租界林立,十里洋場,而且位置重要,幾乎有著不遜於如今上海的經濟地位,而且本身就是港口城市,所以有上海灘之稱。北京是內陸城市,根本沒有灘可言,天津則政治和經濟體量不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