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作为外郡刺史,为什么进京欲望膨胀的胡作非为,是京城繁华吗?

大马哈鱼12


小编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董卓进京后的胡作非为。

首先是政治地位上,中平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大将军何进在宫内被宦官孙所害,政变爆发。在此之前袁绍给大将军何进进言招募外郡太守进京除去宦官(十常侍),而大将军何林被害后,张让和赵忠等人劫持少帝刘辩在北邙山被董卓大军撞见,董卓于是携裹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进入洛阳,在兼并洛阳守军和并州刺史丁原的兵马后实力空前强大,废少帝,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己进丞相,有拥立新功,政治地位上正统。

其次可以从军事实力上来分析,董卓由于武艺娴熟,青年是被拜为羽林郎。延熹九年,因为对抗鲜卑人入塞有功,董卓因功拜郎中,熹平年间,董卓出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改拜董卓为东中郎将,镇压黄巾,实力大增,后来凉州发生叛乱,进犯三辅。中平二年,董卓为破虏将军抵抗凉州叛乱,在此期间,由于董卓大方,把每次战胜得到的财物分给手下,于是手下聚集了一帮强兵勇将,文有李儒,武有张济,郭祀等人(飞熊军),后来在洛阳兼并洛阳守军得到徐荣,战胜并州刺史丁原后兼并并州军,得吕布(并州狼骑),使得当时董卓的实力成为最强的军阀。

再次可以从当时经济实力和人才来分析,由于在进京后董卓实力得到空前强大,董卓控制了凉州,三辅(关中),并州,司隶(洛阳)和冀州的一部分,还可以得到来自荆州,徐州,益州等地给中央政府提供的粮饷,税收较多,还让其手下士兵抢劫富商,盗取黄陵的财物,经济实力强大。手下有从凉州开始跟随的强将,还兼并了洛阳,并州强将,管辖中央政府,手下继承了中央政府的三公大臣。实力强大。

小编认为,董卓进去洛阳后,被繁华地所迷眼,在加上酒色(皇宫嫔妃和御品),自己的雄心渐渐消磨,又因为实力强大,所以胡作非为。





小灰读历史



公元189年初,由于董卓拥兵自重,再加上汉灵帝病入膏肓,于是汉灵帝便以明升暗降的方式,把董卓从凉州前线调回,改授为并州牧,借机架空他,解决他这个隐患。

董卓知道汉灵帝是什么意思,也知道自己如果失去了西凉军的指挥权,他就完蛋了,所以他就磨洋工,找各种借口不交兵权,跟汉灵帝谈条件。最终他在交出了一部分兵权之后,还是带走了五千精兵。

之后,董卓在前往并州赴任的路上,一直走走停停,望京城形势,待走到河东郡时,他决定不再走了,因为此时的京城发生了一件大事。

什么大事呢?汉灵帝突然死了。而汉灵帝死后的第二天,以蹇硕为代表的宦官集团与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就因为扶立新君的问题爆发了严重冲突。

蹇硕想扶持后来的汉献帝刘协,但何进想扶持后来的汉少帝刘辩。双方都不退让,连续发生了两次刺杀事件。

最后,蹇硕被杀,何进取得阶段性胜利。



不过此时宦官的势力仍然很强大,何进虽然通过杀蹇硕整合了一部分兵马,但宦官手上也有禁军(汉灵帝设置的西园军),再加上何进的妹妹何太后又偏袒宦官(宦官对皇帝和太后最忠诚),所以何进此时的实力还是不足以彻底解决宦官。

现在我们知道,何进想当老大,岂能让宦官站在他头上,于是思来想去后,何进便跟士族联手了。也就是在此时,袁绍、王允、何颙、郑泰等人均成为了何进的座上宾。

外戚与士族在公元189年五月,正式联手。

在获得士族支持后,何进正式向妹妹何太后摊牌,要求清理宦官,但何太后再一次拒绝了他的请求。于是何进在六月便采纳了袁绍献来的计策——派一些人出去招兵,同时征召一些地方实力派进京,到时候大军兵临城下,以武力逼宫。

这个计划具体落实,就是派出了五路人马到外地招兵,同时征召三路人马进京。

派出去的五路分别是张辽、王匡、鲍信、张杨、毌丘毅。(刘备与毌丘毅一起随行)

从外地调往京城的三路分别是东郡太守桥瑁、武猛都尉丁原、并州牧董卓。



起先,何进并不知道董卓的厉害,袁绍给他建议了,他也就征召了,但命令下发后,很快就遭到了郑泰、卢植等人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认为董卓不靠谱,劝何进对董卓敬而远之,拒绝其进京。何进幡然醒悟,所以也就只有桥瑁和丁原两路人马有所行动。

结果,袁绍看到何进不让董卓进京,他就私招董卓进京。因而,董卓还是大摇大摆的到了京城郊外。何进得知又派种劭先后两次劝阻,但最终也没把董卓逼退,只是让董卓暂退到洛阳城西二十里处扎营而已。洛阳城还是在董卓的眼皮子底下,他随时都可以进抵至城下。

那么,袁绍为什么要私招董卓进京呢?

其实董卓有个身份一直被人忽略,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土鳖军阀,实际上他也是有政治后台的。他的后台就是太傅袁隗。早在汉灵帝熹平年间,董卓就被当时还是司徒的袁隗征辟为掾吏,他正是因为攀上了袁氏这根大树后来才能火箭高升,一路坐到了刺史、郡守等高位。

自己的叔叔和董卓既然有这层关系,袁绍自然就得用了。(袁隗应该也是幕后策划人)



之后的事就不用细说了。当年八月,何进因为计划不周密被宦官先杀了,得知消息的外戚党和掌握了一些兵权的士族,比如袁绍和袁术等一起杀入皇宫,把宦官大杀一通。

杀红眼了之后,外戚和士族还相互杀,导致最后,袁氏一族的掌门人袁隗成了京城之中硕果仅存的大佬。

前面说了,外戚和士族是联手关系,原本外戚系占主导地位,可现在外戚的大佬何进被干掉了,士族出身的袁隗成了主导,这个结果显然就不是王匡、鲍信这类何进旧部(外戚党)想看到的。

所以何进被杀的第三天,先前被何进派出去招兵买马的旧部便纷纷赶了回来。

外戚党回来抢胜利果实了,该怎么办呢?当然是立即诏董卓进京了。这个时候拉拢越多的人加入自己一方,袁氏赢的几率就更大。

所以也正是在同一天,董卓率军赶到了洛阳城下,而在城下迎接他的人,就是袁隗。

袁隗与董卓见面后,当即就拜他为司空,所有人都被搞蒙圈了。董卓何德何能,又有什么功劳?凭什么刚进京就封“三公”?

一天后,答案知晓,袁隗需要董卓替他干掉政治对手。而第一个倒霉蛋就是丁原。



关于丁原被杀的原因,很多人经常以为就是董卓给了一些好处,用利益诱惑,才促使吕布杀了丁原。但其实你只要看看吕布在董卓麾下的地位(吕布只是董卓的义子,没有继承权)就可以看出,不是这回事。

所以我觉得当时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吕布看到朝政已为汝南袁氏所掌控,而董卓又仗着太傅袁隗做后台,一下子成了三公,地位远胜于只是执金吾的丁原。到底跟着谁混更有前途,一目了然,这才让吕布有了背叛丁原的动力。

杀了丁原后,外戚党震惊,此时回京的鲍信找到袁绍,对他说了杀董卓的计划,但得到的回应却是“朝廷新定,不宜轻举妄动”。



鲍信不傻,联系到此前的种种事件,鲍信突然明白了,袁绍不同意动手,就是因为袁氏一族早就跟董卓合伙了。于是,鲍信连夜就带着兵马逃出了京城。而鲍信走后,京城内的外戚党作鸟兽散,要么逃亡,要么归顺董卓。朝廷因此就只剩太傅袁隗、司空董卓以及何太后三人还有发言权了。

搞定外戚党后,下一个就是要搞何太后和他的儿子汉少帝刘辩。

关于少帝被废,献帝继位,《后汉书》中给出的理由是“董卓觉得汉献帝聪明,汉少帝傻不拉叽的,所以才拥立献帝”。

但是你想想,权臣不拥立笨蛋,却要拥立一个聪明人,他还怎么专权?这说的通吗?

所以史籍中给出的理由,经不住推敲。我觉得真实情况应该是这样的:虽然外戚党随着何进的死而衰落,但何太后和汉少帝的执政体系仍然还在,汉少帝不废,何太后随时都可以征召何姓族人入朝为官,甚至外戚党因此重新崛起也未可知。袁隗和董卓为了彻底掌控朝政,他们就只必须把何太后和汉少帝一起废黜。而汉献帝只是孤家寡人,到时候袁氏和董卓再与他联姻,就能以外戚身份对他进行控制。这不仅符合董卓、袁隗的政治利益,而且也更说的通。



董卓、袁隗决定废汉少帝,但这个时候,又出了件幺蛾子事——袁绍不同意废皇帝。

袁绍为什么反对,史书上给出的理由是袁绍认为董卓不配干这事。可是前面分析了,董卓只是台前干事的人,真正的幕后黑手是袁隗。袁绍干嘛要跟自己叔叔顶着干呢?

这个问题史书上没给出解释,所以这就需要脑补了。我个人的感觉应该是这样的:

回想一下,从何进被杀到董卓提出废黜汉少帝的过程中,吞并了外戚军队的是董卓,吞并了丁原并州军的也是董卓,袁氏家族捞到了什么没?好像什么也没捞到。

再回想一下,外戚和士族联合消灭宦官,外戚捞到了什么好处?好像也是什么好处都没捞到吧?现在何太后也要被赶下台,作为一个心智正常的人,袁绍应该能预见到,这时候应该要遏制董卓了,否则,袁氏就是第二个何氏。毕竟兵权都在董卓手上。

所以,就废皇帝这件事,袁绍与叔叔袁隗产生了分歧,继而与董卓大吵一架,双方拔剑对峙,在捞到名望后,袁绍连夜跑到了冀州,离开了已经失去了掌控的洛阳。



事后证明,袁绍的预见是正确的。董卓攫取兵权后,摆脱了袁隗的掌控,逐步开始追求他没有能力驾驭的东西。

到了十一月,董卓的野心果然开始膨胀,做到了相国,爬到了袁隗头上。此时,袁术也发现情况不对,于是他也带着虎贲军连夜逃亡。而袁隗虽然已明白,自己也只不过是何进第二而已。但此时后悔也为时晚矣。

以上就是董卓进京操控朝政的全过程,有很多脑补的内容。只是我个人对史书中一些不符合常理的推论。仅为一家之言。


Mer86


直接说吧,董卓被算计了!

点题

首先,说明一点,董卓不是刺史,是正儿八经的并州州牧,这个州牧很有含金量,因为不是他自封的,是汉灵帝驾崩之前亲自封的,只不过他还没走到并州,在半路上就被袁绍叫回来参与铲除宦官行动了。

此外,在汉末政权没有崩溃,汉灵帝还活着的时候,钦封的州牧只有四位,其他都是“冒牌 ”的。“正牌”的有刘表,刘焉,这两位是有分量的汉室宗亲,还有个黄琬是豫州牧,因为他是“政绩为天下表”的贤臣,然后就是董卓,这分量不轻吧?


第一,入京

董卓不是私自入京,是收到外戚党魁,大将军何进的命令才入京的,加之袁绍等人在一边操控。让董卓进京目的是铲除宦官集团,也别把铲除宦官想的那么简单,真相绝不像小说中曹操说的“两名刀斧手”就足够了。

京城军队分为守城禁军和皇宫禁军,其中皇宫禁军是被宦官们掌握的,守城禁军不能攻打皇宫的(打不下来),这个是有先例的,二十几年前的另一个大将军窦武就干过,输了!此外,宦官们之所以能权势熏天必然是有自己的一方势力的。

史书中说宦官们的“父兄子弟”都居要职,还有不少投靠他们的大臣,如著名的大汉名将段熲就曾投靠宦官集团。同理,朝廷大臣中也有不少人投靠了宦官,他们之中未必就没有身居要职的。这个不多说了,回归董卓话题。

第二,废帝

董卓的胡作非为是从废帝开始的,这也是说他被算计的开始。为什么?说几个史书上的事实,就好分辨了。

1,董卓入京开始只有三千兵马。

2,董卓八月二十八日入京,九月初一废帝。

3,主持废立皇帝的是太傅袁隗,尚书丁宫。

4,十八诸侯讨董卓的官职,半数以上是董卓封的。

5,董卓曾对建议封官的两个官员说:此二君卖卓,卓何用相负!

这能说明什么?

第一,董卓兵马只有三千,而京城南北禁军保守估计也有四五万上下,丁原吕布的并州军也在京城附近。此外,袁绍等人还掌握着西园八校尉,有一万上下的人马,董卓不占优势。如果像史书中说的众大臣早有提防董卓的心思,明显,只靠兵力是不可能有后来掌权的董卓,因此,我更相信这说法是“马后炮”。

以董卓是袁家故吏的身份来看,他可能被视为大臣们的一派,或者说是被大臣们认为是可以控制的棋子。

第二,时间。八月二十八日到九月初一,这中间只隔了两天!不意外吗?董卓外臣进京,用两天操作时间废了皇帝,这么厉害吗?

这一点能推翻一大票人的解读。

《后汉书》记载:二十八日,帝还宫。大赦天下,改光熹为昭宁。九月初一,董卓废帝为弘农王。

董卓二十八日在北邙山“救驾”汉少帝,隔了两天就废刘辩,立刘协,如果董卓是掌握大权才废帝的,那么两天之中,董卓需要做多少事?

引诱吕布击杀上司丁原,收拢其麾下的上万并州军,此为一;

收编何进何苗麾下的朝廷数万禁军,无人反对,此为二;

收拢袁绍等人麾下近万人马的西园八校尉,全部束手就擒,此为三;

为防止兵力不足问题暴露,一连数天的晚间耍了一套部队进出城门的把戏,此为四;

同袁隗袁绍等人,商议废帝事宜,此为五;

安排废帝程序,以及主持礼仪的朝中大臣,无人反对,此为六;

诸如此类吧,其他琐事就不谈了。

这是一个带领三千人马的董卓匆匆赶入京城,然后在两天内能做到的事吗?还有更离奇的。

按照史书的说法,在八月三十日时,董卓就在朝堂上提出了废帝事宜,但遭到卢植的反对。董卓这么自信,是在二十九日那一天就解决了上述的所有问题?

说啥我也是不信的!

只是两天而已,怎么董卓就产生了这么大的威慑力?以至于在废帝当日,群臣战战兢兢的畏惧董卓,敢怒而不敢言?要知道,就在两日前,这些大臣诛杀十常侍的过程中,可谓个个奋勇上前,当机立断!这一定不是真相。不排除是史书对他们的美化,因为他们 也参与了废帝,史书就是他们自己人写的。

第三,以观后效

从废帝前后的过程来看,董卓未必是废帝的主导者,主持废帝仪式的是太傅袁隗和尚书丁宫,事实上没有他们出面,董卓的废帝过程一定是不被百官接受的。

董卓是袁家故吏,极可能是有袁家为首的公卿大臣与董卓合作而行,说真的,只靠董卓自己,真的干不来这么多事。整个废帝过程基本是稳步进行,除了卢植和袁绍等人,基本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这本身就是一件不正常的是事。这么顺利的过程,不知道的还以为董卓以前干过,然后驾轻就熟了呢。

那又为什么说董卓被算计了呢?从董卓的行为可以分析。

董卓想争权是真的,但并不是一入京城就开始胡作非为的。可以看看一开始董卓做了什么事。

在废帝的九月中,董卓行为:

1,遥封远在幽州的幽州牧兼太尉刘虞为大司马。

2,董联合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一同上书为陈蕃、窦武及党锢之患的士人平反,恢复爵位。

3,提拔党人的子孙为官。

4,召荀爽、韩融、陈纪等名士入朝为官,其中,蔡邕成为董卓最信任的幕僚。

5,提拔大批士族官员如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袁绍、袁术、王匡、鲍信等等,甚至后来的荆州刺史刘表也是董卓封的,这批人大多成了反董联军的成员。

6.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董卓的亲信没有提拔升官,还是小将小校一般的小官。

这算胡作非为吗?占便宜的明明是世家大臣们吧!反而是后来大批被董卓提拔的官员都参加了反董联盟,这才是被“背叛”了吧。

董卓也是意识到自己被卖了以后,这才开始了大规模的“破坏行为”,变得残暴嗜杀等等。

总结

从董卓入京开始,其实一直都在旋涡当中。废帝这种事,根本不是他一个入京两天的兵头子能干的事,没有世家大臣的参与,他自己也玩不转。

世家大臣们利用董卓挑起废帝的名头,结果就是在废帝的前后,董卓承受了大量的恶名,实际的利益被世家瓜分,解禁了士族党人的法律禁锢,提拔了大量士族官员,他们都掌握了地方实权,力量空前暴涨。傻乎乎的董卓还在亲近士人,以为能有拥立新帝的功劳,典型的被卖了还在数钱呢。

明明大伙都参与了废帝,大臣们却“清白”的像一朵白莲花,进而围攻“恶名昭著”的董卓,委屈的董卓大喊:卓何用相负!

这不是被算计了是什么?

当然事情已经发生了,董卓固然掌了权,更像是吃了糖衣炮弹,此时后悔也没用了。董卓干脆破罐子破摔,一举诛杀袁氏一族,与天下对抗,因为后退一步就是万劫不复了,从此他就走上了祸乱天下的道路。当然,以后来董卓的行为来看,“祸乱天下”这个词也不算冤枉了他。


书僮聊历史


对于“京城繁华与身为外郡的董卓欲望膨胀胡作非为有没有关系”一事,可以说有,但不是主要的。

因为进京的边吏蕃王多的是,为什么别人没有膨胀,单单董卓一进京城看到繁华就膨胀起来啦。所以,董卓的胡作非为指定还有其它原因。

历史记载董卓力大无穷善骑射,又能收买人心,在一次次的晋升中聚集啦龙虎熊羆之士,声誉远播成为汉末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所以,在外戚和宦官相持不下时,大将军何进就选中啦董卓并寄予厚望。

人类每一次认知的飞跃都是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脱胎换骨,是及其痛苦的同时更是万分惊喜的。董卓也不例外,一向觉得天子统御中都,皇恩浩荡,自己很幸运被朝廷一次次器重,更要日复一日舍身忘死报谢汉家。可是一进京几,才发现,被董仲舒一脉相承的儒林学究所美化的神京圣都,在一代代的王公卿相朝野大夫的权利角逐下早已七零八碎破败不堪,更愕然的是,这些把持权力的头头脑脑,大半是真才实学的书呆子,还有一小半是只会互相算计拆台结党营私的跑龙套的散兵游勇,对于治国安邦平天下却是外行门外汉。所以,看清天下形式的董卓眼前一亮,第一个反应是对至高权力的蔑视,紧随其后便有目空一切问鼎中原的强烈渴望啦。

但是,董卓毕竟是土豪,没见过什么太大的世面,狠狠捏紧狂燥悸动的野心,屏住呼吸不敢轻举妄动。可是,董卓的骄兵悍将们尤其是董卓的女婿李儒,更是教唆怂恿董卓抓住时机进取宏图指掌天下。在经过几轮思想斗争,最后一个回合董卓就被皇园帝京的繁华温柔沦陷啦,于是把心一横,笑嘻嘻半推半就的向邪恶的边缘猛跨一步,走上啦妄谈废立刀锋舔血的不归之路。真是官瘾一旦发作,就会面目狰狞不可理喻,神挡杀神,魔挡杀魔啊。

所以,董卓并不全是因为京城繁华才胡作非为的,其之所以膨胀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确实没有任何人,能镇住董卓并且令董卓有些微的忌惮造成的。



唐燏00


话说董卓进京后,胡所非为,擅杀王公大臣,废立新君,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究其所以依仗的不过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 董卓进京前贵为西凉刺史,统领凉地二十多万军队,可谓兵精将广,在当时哪个有兵便是爷的时代,可不为所欲为,而后奉召进京,在北邙山救驾,得以进入朝廷的权力中枢,随后杀了丁原的了虎将吕布,更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二 汉灵帝驾崩,新帝年幼,朝廷大事全凭董卓做主,外戚大将军何进,已经被十常仕杀害,在当时无论在军事实力,还是朝廷上权利都没有人能超越董卓,所以才敢废立新君,窃居龙庭,奸淫后宫,杀戮百姓。董卓进京后的一系列恶行,天理昭彰,是其后100多年的诸侯纷争的源泉




旧梦难寻MAX


董卓作为外郡刺史,进京后的胡作非为、所有的膨胀都是对政治权利中心的渴望!

1.董军阀的崛起之路

董卓进京都是何进和袁绍缺乏政治头脑。在北邙山上营救了皇帝,使得董卓见到了政治发迹的曙光。

2.京城正遭遇权力真空

当时的时代还没到后期三国英雄们登台的时期,使得董卓的势力一度成为历史上短暂的主角,待袁绍联军成立后,京城只能东迁长安了。

总而言之,作为一方诸侯的董卓,突然迈入政治权力的中心,无论其政治权谋还是幕僚机构,都还没准备好,失败只是历史的必然。


驸马君


权利是垂直的,你的权利来源也是由上而下的,何为都城,权利的源点。一切都是为了权利的宝座。及时再繁华的东西也是权利的点缀。


历史的天空下


董卓进京,是因为京师即首都是政治中心,控制了政治中心,才能实现他篡权的野心。


草原神山


诱惑力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