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是汉文化的传承,为什么有的地方是春分?

上有苏杭下有汀杭


清明祭祖是汉文化的一种传承。它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被沿袭至民间。用以缅怀亲人,不忘祖先,行孝品德的一种祭祀活动,相传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

为什么要定在清明节祭祀呢!因为清明节正值四月春季,万物萌芽,杂草从生。去祖墓看看,是否有杂草丛生需要除,祖墓是否有被动物打洞破坏而需要补补。后又被升华给先人送猪头或冥钱纸花的形式。

但有些地方会在春分祭祀先人,恐怕是因自已的亲人过逝时间不长有关,十年以下。民间有新清和老清之说。逝去久远的祭拜为老清,也就在清明节前后祭拜。对逝去较近的先人祭拜为新清,通常会在清明节前的春分前后祭拜。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地方会在春分祭祀祖先的原因。


游游蜉蝣


其实按道家的理解,大家反而搞错了,听我细说。

大家应该重视春分节。而不是在清明节去给自己的祖先上坟烧纸。

我相信,这样一个话题说出来,总是存在争议。因为很多人都在清明祭祖,很少听说过春分祭祖。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就应该是清明节给祖宗上坟。

为什么要在春分节祭祖。

春分是中国古时候比较重视的节气之一,它不仅是节气,也是节日,节气来了提醒人们生产,生活节奏,节日到了,然后帝王祭祖,民间也开始进行祭祖等一些民俗活动。

祭祖顾名思义就是祭拜祖先,春分祭日源于周代《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祭日虽比不上祭天与祭地典礼,但其仪式也是相当隆重的,明代皇帝祭日时,用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俏,行三跪九拜大礼。清代皇帝祭日礼仪有:迎神、奠玉帛、初献、亚鲜、终献、答福昨、车撰、送神、送燎等九项议程,也很隆重。

春分这天祭祖也叫春祭,俗话说一日之际在于晨,那么一年之际在于春,在春分日祭祖祈祷这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中国还有一些地方对传统文化保留得好的地方,选择在春分节祭祖。相传,清明是拜祭“孤坟”的。但凡是祭祀自己的祖先,都会在春分前后这几天选择拜祭。而清明节,是应该给一些“孤坟烧烧纸钱”的时候。清明节相传墓门关闭,再祭拜自己的祖先,祖先就受用不到了。

所以,我们应该更正一下:春分祭祖,清明祭烈士。这样的选择,既对自己祖先的缅怀,也对为我们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英雄们的缅怀。


西象凉


春分祭祖的习俗只保留客家地区,也叫春祭。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往往全族和全村的人都要出动。当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就是扫祭各房祖先的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在有些地方还有春分节气的时候拜神的习俗。俗话说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在春分日祭祖祈祷这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但在中国传统中,清明、中节、春节才是祭祖的主流,不管是哪一天,祭祖祭的是父母长辈的恩情,祭的是代代相传的智慧,祭的是千年传承的文明,还有自已对未来的祈祷和展望。






我欲随波不逐流


清明节最早是一个农耕节,每年农历三月上旬将末,天气变暖,雨水充足,正是一年播种时,“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草木吐绿,春光明媚,人们结伴踏青赏景。

清明节祭祖,现在普遍认为是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而兴起。

晋文公在逃亡的路上断粮,饥饿难耐,都快饿死了,是介子推偷偷将自己的大腿上的肉割下煮熟给晋文公吃。后来晋文公回国当了国君,要封赏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带着老母亲躲在深山老林,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命人放火烧山,介子推母子被活活烧死。晋文公很后悔,号令国人每年的这一天不开火,吃冷食、上坟扫墓祭拜介子推,这一天当时称谓“寒食节”,后来这个祭拜活动在民间开始盛行,成为了一种专门的祭祖活动。

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两个日子很接近,一直到唐朝将清明节与寒食节合二为一,延续到现在以祭祖为主的清明节。2008年4月4日清明节成为我国的法定假日。

春风祭祖,[呲牙]仔细一想,我们兰州这边真就是春风祭祖呢!从二十四节气歌的头一句“春雨惊春清谷天”,看第二个“春”字就是春分,比如说3月20日几点几分开始是春分这一节气的开始,到4月4日几点几分清明节这个节气开始,这中间的时间人们陆续开始上坟扫墓了。

春分这一天民间叫放社,传说这一天阴间放假了,活着的亲人们供奉的祭品纸钱都会收到的。清明那天的几点几分清明节气开始,收社了,亡灵们回去了。

我国自古是以农耕为主,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也多是围绕农业生产进行,我们一年中的几个祭祀活动都与农作物的种植收获系系相关,清明节种瓜种豆我们上坟;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北方的庄家收获了,我们在门前烧纸钱;农历十月一秋收冬藏了,十月一家家门前送寒衣……

最后悄悄问,你所在的地方清明祭祖到底是春分祭还是清明祭?




等待日出的麋鹿


在山东、浙江、贵州以及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分这天开始祭祖先,叫春祭。春祭开始,要先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春季祭祖扫基,部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节要扫完。据说清明后基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以上关于春分祭祖的内容的解析,我们的传统文化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希望优秀的文化可以得到发扬和继承!




怪黍俗


清明祭祖是当年晋国绵山介子推流传开来的,一般都是在清明前后祭祖,但到了现代,由于人们上学,务工的原因,人们需要提早出门,有的由于家中没人,清明家里无人祭拜,人们便赶在出门前提前祭祖,这样就免去了清明再次回来的麻烦。不知道这个回答大家满意吗?


彩民界的三好生


春分亦有春社之说,社前上新坟,社后上老坟,民间传统,都是至少在清明节前一天或前三天要把坟上了,不是清明节那天才扫墓的,一般都是过了农历的惊蛰节就开始上新坟了。


清灵书香


春分,意味着一年真正的开始,土地开始耕种,万物复苏。

其实祭祖不光是春分,像我老家江西这边是一年四祭,分别是春分,清明,冬至和大年三十。


陈任之


这叫区域风俗的不同


汝州王国成


清明祭祖是汉文化的传承,春分也是。我的理解是:春季过了一半就可以祭祖了,有些地方当时是这样想的,久而久之,这些地方就成了习惯。所以都属汉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