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孫中山為何不北伐滅掉清朝,反而讓位給袁世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之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全國十多個省份脫離清朝獨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此時,革命形勢一片高漲。但為何孫中山不在此時一鼓作氣消滅清朝,反而要與清朝議和,並讓位給袁世凱呢?

其實,孫中山是積極主張北伐的。他曾經表示:“革命之目的不達到,無議和之可言也”。民國建立後不久,陸軍部長黃興就制訂了北伐計劃,革命軍將從兩湖、江蘇、山東、陝西等地分頭出發,一起向北京進攻。1912年初,僅在南京一地,就有十萬革命軍,可以說南京民國政府的兵力是很充足的。但是這個北伐計劃卻最終流產了,這是為何呢?

1911年辛亥革命,孫中山為何不北伐滅掉清朝,反而讓位給袁世凱?

首先,全國反清陣營並不是鐵板一塊,內部極其複雜。其中既有革命黨,也有立憲派,還有見風使舵的清朝舊官僚(注:立憲派是清末主張君主立憲、反對革命的勢力,代表人物有梁啟超、湯化龍等)。比如說,領導雲南起義的蔡鍔,就是立憲派,跟孫中山、黃興等不是一夥的。比如江蘇都督程德全,本來是清朝的江蘇巡撫;他一看大清不行了,就馬上轉變,加入了革命陣營。類似程德全這樣混進新政府的人有不少,這些人當然是靠不住的。

革命黨陣營裡也是派系林立。當時的革命黨有孫中山、黃興領導的同盟會,有陶成章領導的光復會,有孫武、焦達峰領導的共進會,還有蔣翊武領導的文學社等(武昌起義就是共進會、文學社發動的)。孫中山只是同盟會的總理,其它革命黨派並不一定服從他。比如陶成章領導的光復會,就與同盟會不合。民國建立後,陶成章試圖在上海地區組織軍隊,惹怒了滬軍都督陳其美(孫中山親信)。陳其美竟派蔣介石將陶成章暗殺,因此導致同盟會與光復會的矛盾進一步加深。

1911年辛亥革命,孫中山為何不北伐滅掉清朝,反而讓位給袁世凱?

孫中山雖然是同盟會總理,但同盟會也是多個革命團體合併而來的,很多人也並不認同孫中山。比如革命元老章太炎,就一向是孫中山的反對派。孫中山剛就任大總統,他就正式退出了同盟會,逐漸走向民國政府的對立面。還有武昌起義領導人、共進會領袖孫武,本來也是同盟會成員。但是孫中山擔任總統後,沒有任命他做部長;他因此很不高興,也退出了同盟會。

民國建立之初,反清各省的都督、將領有不同的派系、出身,事實上都是割據一方的。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內部也是組織渙散、缺乏凝聚力。所以,孫中山雖然當上了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但是卻無法號令四方。孫中山、黃興提出的北伐建議,也並沒有得到各省的積極響應。

1911年辛亥革命,孫中山為何不北伐滅掉清朝,反而讓位給袁世凱?

黃興

另外,孫中山領導的民國政府,財政上非常困難。據胡漢民回憶,有一次安徽都督請求中央撥付軍餉,孫中山批了20萬;但是胡漢民去財政部領錢時,竟得知國庫只有10塊錢。沒有錢,更沒有條件發動北伐了。

而清朝那邊的袁世凱,也在推進議和、阻擾北伐。南方的將領本來就不太支持北伐,在袁世凱的議和誘惑下,他們就更沒有動力北伐了。

1911年辛亥革命,孫中山為何不北伐滅掉清朝,反而讓位給袁世凱?

孫中山也扛不住眾人的壓力。他的部下汪精衛竟對他說:“你不贊同和議,難道是捨不得總統嗎?”最終,孫中山只能放棄了北伐建議。南京民國政府與袁世凱議定,由袁來終結清朝的統治,然後南方革命陣營擁護袁為大總統。在袁世凱和革命黨的威逼之下,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室宣佈退位。4月1日,孫中山正式辭去臨時總統職務。不久 ,袁世凱當選為民國臨時大總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