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避开这些认知偏误的“坑”,你的学习才有效

前段时间在新闻里看到,疫情期间,有的地方人们大量抢购卫生纸,导致超市的卫生纸脱销。

今天早上在罗振宇的60秒语音里听到他的分析:一些学者认为,可能是卫生纸体积大,在货架上所占的面积大,当被买走一些后,放卫生纸的货架相比其他货架就显得很空。后来的人就以为别人在抢购卫生纸,自己也赶紧买几提,接着所有的人就跟着开始抢。直到把所有超市的卫生纸全部抢完。

仔细想想,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卫生纸它并不像药品和口罩那样起到防疫作用,但是为什么在疫情期间会遭到跟风抢购呢?这其间,就是我们的认知偏误在作祟。

认知偏误,指的是我们对事物的感觉或者看法与事物本身之间存在的误差。这种误差往往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或行为。


《认知天性》▏避开这些认知偏误的“坑”,你的学习才有效

我们在生活中,很多的判断和决策,都会受到认知偏误的影响,因而做出不理性的行为。今天的话题,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认知偏误是怎么产生的?我们日常常见的认知偏误有哪些?以及如何克服认知偏误?

、认知偏误是怎么产生的

在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把我们用于处理问题的神经系统分为了两个部分:一个是负责快思考的系统一,一个是负责慢思考的系统二。

系统一的考思考依赖直觉,是无意识的,占据我们大脑活动的主导位置,是被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思考方式。

系统二的慢思考则是有意识的思考行为,它能主动控制我们的行为与决策,但它的毛病就是懒惰,不愿意启动,常常被我们忽略。

快思考系统对我们有很多用处,我们躲避危险,处理紧急情况的时候,做出灵敏的反应和行为,全都依赖快思考系统。例如在开车遇到前面车子急刹的时候,是跟着急刹还是打方向盘绕过,这种判断几乎是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要做出相应决策的。

快思考系统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用到,十分活跃,有时候难免有所不受约束。我们依赖快思考系统所说的话、做出的决定往往也会冲动和有失理性,就比如像跟风抢购自己其实不需要的东西。

《认知天性》▏避开这些认知偏误的“坑”,你的学习才有效

人们常犯的认知偏误有哪些

认知偏误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我们判断,让我们做出错误的行为。今天我们主要谈谈在学习新知识或技能的时候常会出现的几种。

  • 流畅错觉

这可能是最常见的一个“坑”——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在熟读一段话或者一个概念之后,就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了。

如果一个特别难懂的概念被用清晰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在你读完这些文字之后,就会觉得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你已经掌握了。

很多学习者也会通过反复阅读来获得很好的“流畅感”,并把这种感觉当成了自己已经学会了文字里面的知识。

这种流畅错觉,会让你放弃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内化,也不能让你将新旧知识进行关联结合,形成体系。你流畅阅读的知识可能会在你脑海中留下一点印象,但你并不能真正吸收他们,并且会很快遗忘。

  • 邓宁.克鲁格效应——你只是感觉良好而已

没有能力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没有能力,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的能力与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因而觉得没有必要试着改进。

这是由邓宁和克鲁格两位心理学家经过试验研究提出来的一个现象。

他们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在考试前让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估,让他们给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打分。然后进行测验,用测验实际分数对比学生自己评估的分数。

结果显示:那些给自己打高分的学习,实际得分都很低。而给自己打低分的同学,测试实际成绩则高于自己评估的分数。

这有点像我们中国的那句老话:“半灌水响叮当”。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评价越是过高的人,对知识的掌握反而越差。

《认知天性》▏避开这些认知偏误的“坑”,你的学习才有效

  • 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你有没有常听到,或者是对别人说过:“这么简单你都不懂啊?”。这点可能辅导小学生写作业的家长深有体会,明明很简答的问题,一目了然的答案,孩子为啥就是弄不明白?!这就是陷入了“知识的诅咒”了。

知识的诅咒:如果我们很熟悉某个对象的话,我们就会很难想象这个对象在未知者的眼里会是是什么样子。

知识的诅咒,在我们学习写作和表达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你按照自己的知识体系写了一篇文章,自认为表达已经很清楚、很透彻了,但是别人还是读不懂。

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认为别人傻,水平不够。而是要反思自己有没有陷入知识的诅咒。

  • “知晓感”带来的误判

一个一知半解的概念或者事情,如果你重复听到几次之后,就会觉得这件事是真实的。

知晓感就是熟悉的感觉,在我们重复听到同一件事或者同一个说法的时候,知晓感就会冒出来,和我们的记忆混淆在一起,让你对一件没有缘由的事深信不疑。

知晓感也被称为“大假话伎俩”,通常被一些广告商运用。例如:怕上火,就喝王老吉。实际上,据我们的经验,就算喝了王老吉,该上火还是得上,但还是在每次吃火锅的时候都会点几瓶王老吉。

知晓感也会让我们失去理性判断,走入认知误区。

《认知天性》▏避开这些认知偏误的“坑”,你的学习才有效

如何克服认知偏误

认识到我们日常会存在的一些认知偏误之后,对于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犯的一些错误会有所觉知。这种觉知会让我们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是不是处于非理性的自我满足或者自我麻痹状态中。从而进行调整和改进。

1、建造自己的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就像是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手机应用软件,我们把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的知识,集合在一起,来解决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

我们可以对这个手机软件进行编程,把我们大脑里的处理系统尽量调整到理性位置,就是多调用系统二的慢思考行为。

在抢购卫生纸的时候,如果调动系统二的慢思考,我们就会想:家里短期内确实需要卫生纸吗?有没有必要跟着大家一起疯抢,造成恐慌呢?

在我们陷入“流畅错觉”“自我感觉良好”“知识的诅咒”,以及“知晓感”的时候,不会一直沉谜于其中,而是做出理性、清醒的判断和行为。

2、测验和实践才能出真知

测验,可以验证什么是我们真正知道的,以及哪些是我们自以为自己知道的。在上完一次课以后,进行低权重的小测试,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我发现现在很多网课都用了这个小措举,在课堂最后留一点小作业,让学员在课后进行反思。

对于学员来说,这个小作业可以说非常重要,你如果不想让自己花在这堂课上的时间白白浪费,那么认真去完成老师留的作业,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认知天性》▏避开这些认知偏误的“坑”,你的学习才有效

另外,所学的知识,一定要用于实践。马克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检验我们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

在实践中找出自己认知上的偏误,打破思维局限,进行调整和改进。

调整和改进,才是我们的人生阶梯。学习和进步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也不是有难度的知识技能,而是我们自己

总结

找出学习过程中的误区,是我们进行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不要白白浪费时间,我们要随时保持清醒的状态以及有效的方法。

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真的很不易,所以不能让我们的学习只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而是要内化为我们真正的能力。

这些能力不一定非要如何惊艳,它们也可以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小细节的处理方式的转变,就比如妥善处理和爱人之间的矛盾,学会控制自己冲动消费的欲望,掌握调整负面情绪的方法等等。

我是阿休,聚焦职场,专注个人成长。关注我,一起做个有温度、有深度的职场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