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磚一瓦見歷史:四合院裡的小時候

四合院裡的小時候:一磚一瓦見歷史

“建築本是有民族特性的,它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表現之一。”

確實,中國傳統建築,在今天看來不僅是一種風景面貌,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見證。

四合院作為首都北京最有特色的標誌性建築之一,院門、遊廊、英比、門簪……一磚一瓦一石,隱藏在衚衕深處的灰牆黛瓦,本身就是融建築藝術、雕刻藝術及各種習俗、文化於一體的藝術寶庫,更是蘊含著滿滿的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翻開《四合院裡的小時候》,就好比翻開一部鮮活的史書,作者利用自身在建築領域一線工作的積累,以宏闊的視野和細緻的勾勒,展現傳統民居四合院的建築造詣和昔日孩童生活玩耍的煙火氣息,記錄下城市民情,讓傳統文化可感可觸。

帶孩子品讀傳統建築,既可以欣賞建築之美,還可以領略先輩在設計建造上展現的智慧和工匠精神,更可以瞭解中國人傳統的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閱讀這樣的繪本,可以激發孩子們在建築學的興趣,通過文化薰陶,也避免他們對建築千篇一律的“西式”審美,拉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喜愛。

四合院,顧名思義,“四”就是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合”就是合攏、圍合,“院”就是庭院。

四個方向的房屋把一個庭院圍合在中間。

全國各地都能找到具有四合院特徵的建築,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最典型。七百多年前的元朝把都城建在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規劃各個四合院住宅進行統一歸置,而住宅和住宅之間形成的交通空間,就是“衚衕”。

一磚一瓦見歷史:四合院裡的小時候

四合院的建築有一套固定的規格:北面稱正房,坐北朝南;東西稱廂房;南面稱倒座房。中間是院子,整體由抄手遊廊貫通。

正門根據主人的地位等級不同,有王府大門、廣亮大門、金柱大門、蠻子門、如意門、隨牆門等幾種不同的樣式。

王府大門是最高等級的四合院正門,如意門是一種非常接地氣的四合院正門,多為一般百姓所用。

俗語裡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中的“二門”指的就是四合院裡的垂花門。家庭中三姑二姨在此寒暄行禮,殷殷話別,上邊有遮陽擋雨的屋頂,觸目是婉約秀美的磚木雕飾,氣氛再合適不過。

一磚一瓦見歷史:四合院裡的小時候

一磚一瓦一石,隱藏在衚衕深處的灰牆黛瓦的四合院,本身就是融建築藝術、雕刻藝術及各種習俗、文化於一體的藝術寶庫。

門墩、門扣、門簪、影壁、墀頭、山牆垂脊……

在帝制時代,這些方面的使用都是有等級規定的。

你知道成語中的“門當戶對”中的“門當”指的是其中的哪一樣嗎?

一磚一瓦見歷史:四合院裡的小時候

“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是清代就有的一句俗語,四合院裡蘊含著滿滿的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石榴樹:石榴百籽同居一房,緊緊抱團,向來被中國人視為子孫昌盛、和睦的象徵。

天棚:北京夏天很悶熱,天棚可以遮陽消暑。

鬥蛐蛐兒:蛐蛐兒就是蟋蟀,舊時,從老者到頑童,這項活動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養金魚:在北京四合院的消遣娛樂方式中,養金魚堪稱為最為風雅的一種,體現著主人的涵養性情、經濟實力。

一磚一瓦見歷史:四合院裡的小時候

謝小振,景觀建築師、插畫師,常年從事建築、規劃、景觀設計領域工作。2014年開始專注於動植物及傳統建築繪畫,為《萬物皆奇蹟》《帝王的花園(上冊)》等出版物創作過插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