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一瓦见历史:四合院里的小时候

四合院里的小时候:一砖一瓦见历史

“建筑本是有民族特性的,它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表现之一。”

确实,中国传统建筑,在今天看来不仅是一种风景面貌,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

四合院作为首都北京最有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院门、游廊、英比、门簪……一砖一瓦一石,隐藏在胡同深处的灰墙黛瓦,本身就是融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及各种习俗、文化于一体的艺术宝库,更是蕴含着满满的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翻开《四合院里的小时候》,就好比翻开一部鲜活的史书,作者利用自身在建筑领域一线工作的积累,以宏阔的视野和细致的勾勒,展现传统民居四合院的建筑造诣和昔日孩童生活玩耍的烟火气息,记录下城市民情,让传统文化可感可触。

带孩子品读传统建筑,既可以欣赏建筑之美,还可以领略先辈在设计建造上展现的智慧和工匠精神,更可以了解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阅读这样的绘本,可以激发孩子们在建筑学的兴趣,通过文化熏陶,也避免他们对建筑千篇一律的“西式”审美,拉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喜爱。

四合院,顾名思义,“四”就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就是合拢、围合,“院”就是庭院。

四个方向的房屋把一个庭院围合在中间。

全国各地都能找到具有四合院特征的建筑,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最典型。七百多年前的元朝把都城建在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规划各个四合院住宅进行统一归置,而住宅和住宅之间形成的交通空间,就是“胡同”。

一砖一瓦见历史:四合院里的小时候

四合院的建筑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称正房,坐北朝南;东西称厢房;南面称倒座房。中间是院子,整体由抄手游廊贯通。

正门根据主人的地位等级不同,有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随墙门等几种不同的样式。

王府大门是最高等级的四合院正门,如意门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四合院正门,多为一般百姓所用。

俗语里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中的“二门”指的就是四合院里的垂花门。家庭中三姑二姨在此寒暄行礼,殷殷话别,上边有遮阳挡雨的屋顶,触目是婉约秀美的砖木雕饰,气氛再合适不过。

一砖一瓦见历史:四合院里的小时候

一砖一瓦一石,隐藏在胡同深处的灰墙黛瓦的四合院,本身就是融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及各种习俗、文化于一体的艺术宝库。

门墩、门扣、门簪、影壁、墀头、山墙垂脊……

在帝制时代,这些方面的使用都是有等级规定的。

你知道成语中的“门当户对”中的“门当”指的是其中的哪一样吗?

一砖一瓦见历史:四合院里的小时候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是清代就有的一句俗语,四合院里蕴含着满满的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石榴树:石榴百籽同居一房,紧紧抱团,向来被中国人视为子孙昌盛、和睦的象征。

天棚:北京夏天很闷热,天棚可以遮阳消暑。

斗蛐蛐儿:蛐蛐儿就是蟋蟀,旧时,从老者到顽童,这项活动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养金鱼:在北京四合院的消遣娱乐方式中,养金鱼堪称为最为风雅的一种,体现着主人的涵养性情、经济实力。

一砖一瓦见历史:四合院里的小时候

谢小振,景观建筑师、插画师,常年从事建筑、规划、景观设计领域工作。2014年开始专注于动植物及传统建筑绘画,为《万物皆奇迹》《帝王的花园(上册)》等出版物创作过插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