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基层痕迹主义要找准“病因”

痕迹主义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基层痕迹主义让干部疲惫不堪而又降低工作实效,它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与部分基层干部的主观意识有关,也与当前对基层干部的监督考核制度设计有关,笔者认为,破解基层痕迹主义要找准根源,分析得出主要有以下四大“病因”。

一、思维存在固化,凡事留痕为先。基层痕迹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部分基层干部的假作为、懒作为、不作为。基层工作很形象的一句话就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部门多数繁、重、急、难等工作落脚点和数据来源点都是基层,对于基层干部而言,面对繁杂的工作任务,“核心要义”就是按上级要求完成任务即可。在痕迹管理“滥用”的工作环境下,逐渐产生了“事来先留痕,迎检有证据”的固式思维,既能以直观的方式让领导看到自己做了工作,也能用于以后的各项工作检查,从而导致了舍本逐末。

二、以资料论成效,实干让位记录。在一些工作上,上级部门资料报表要得急、要得多,需要基层干部在短时间内提供出来;同时,上级部门偏爱以“貌”取人,材料为王,以资料多少论英雄,以资料厚度看成效,资料只要准备的齐全、漂亮,往往就能得到好评,至少不会被指出较大问题。因此,致使部分基层为了展现自己工作尽心、尽力、尽责,不切实际留痕,要么掐指一算得出数据,要么虚假建立各种报表台账,各种图片资料、文字材料等以假乱真、以无代有、以一顶多,将资料改一改头面、换一换面貌便上报。这类情况变相滋生了痕迹主义的蔓延,导致基层干部“崇记录轻实干”,不仅不能了解基层真实情况,还导致很多政策挂在墙上、停在纸上、留在嘴上。

三、检查名目过多,缺乏干事精力。虽然基层是痕迹主义的“重灾区”,但其弥漫的主因不是基层干部的主动,真正让“痕迹管理”变形的是上层对基层检查的频繁。上级推动工作的重要一招就是以督查检查来指出问题,并以阶段目标和奖惩来倒逼基层落实工作。一些工作上,基层推动难度较大,而考虑到上级查看整改和推进情况的主要方式就是看工作汇报,便将精力放在了上报资料上,以笔头功夫落实工作要求,以材料汇报整改工作问题。另一方面,上级各行业、各领域部门隔一周岔半月就会督查检查工作,让基层干部应接不暇,没有精力放在资料收集、整理、上报上,便转移精力至造痕迹、造假痕,进而痕迹制造挤占了基层干部大量的精力,缺乏真正干事创业精力。

四、考核机制加压,基层“无奈追风”。从表面上看,痕迹主义产生原因是基层干部工作不作为,但究其实质而言,其形成主要源于考核机制设置和运用不科学。一方面,很多面向基层的考核并没有相对明确的标准,工作务虚不务实,停留在表面;另一方面,基层在承担巨大工作任务的同时,却在政策以及人财物等资源方面严重不足,工作责任与工作能力不匹配。基层干部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很容易做出重“形式”而不重“内容”、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的行为。事实上,很多“痕迹主义”行为也是基层干部的无奈之举。(梧桐叶)

\u00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