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爸媽買學區房的10大謬論,你中了幾條?


硬核爸媽買學區房的10大謬論,你中了幾條?

學區房幾乎是每一位家長都關心的問題,自從平米開展學區房配置業務以來,接觸了幾百位家長,絕大部分家長都認可學區房的價值。但也有不少家長會問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今天,我從中選出10個有代表性的問題,給大家逐一剖析。


01


“我們小時候就是隨便讀個家門口的學校,不也一樣考上985了?”

每次聽到這句話都讓我隱隱嗅到了老一輩的味道

“想當年一件外套我們兄弟三人輪流穿”

“現在這東西真是貴,我們小時候買個棒冰才2分錢”

“我們那個時候肚子八個月大還在給全家洗衣做飯”

“生個孩子怎麼就抑鬱了?我們生那麼多不也都好好的?”......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如果你一直抱持著舊有觀念,總是拿過去說事兒,那隻能說明你“真的out了”。

各位家長,今天能在上海結婚生子,站穩腳跟,已經是全國頂尖水準。各位千萬不要犯了倖存者偏差的錯誤,真實的世界是:

家長是復旦的,孩子大概率考不上覆旦,家長是同濟的,孩子大概率考不上同濟。事實上,在上海,有6成的孩子讀不了大學。

上海的初中生只有55%左右可以考上高中,而普通高中進985的概率太低了,要進市重點才行。而想要進市重點高中,一梯隊的初中概率更高一些。之前的民辦初中要考試,明年開始民辦要搖號,不確定性太大,而公辦初中是對口入學,有對口優質小學和初中的學區房進985的概率會大不少。

家長做好規劃,步步為營,才能協助孩子在教育的道路上走的更順利一些。


02

“是金子在哪兒都能發光,教育弱區不也出了高考狀元?”

今年上海的高考狀元孫沁怡,小學就讀松江第二實驗小學;被清華大學錄取的詩詞大會冠軍武亦姝,小學就讀長寧的江五。於是乎,鄙視派抓到了鐵證,學區房沒必要,在哪兒讀書都一樣。

先不說松江二實小和江五都是區內的優質公辦小學,需要房子對口才可以就讀;也不說孫沁怡小升初考入華育,中考考入上中,武亦姝初中考入蘭生復旦,高中就讀復旦附中;就說武亦姝的父親“五點下班關機陪伴孩子”就讓眾多老父老母汗顏吧?孫沁怡的父母一個高中老師一個大學老師也不是我等普通父母可以匹敵的吧?

“是金子在哪兒都能發光”,這句話本身或許沒錯,但其實更像是成功者成功後的一種自謙。成功者為了成功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艱辛,是其他人無法想象的。一味地注重塑造自身而忽略強大的客觀因素,其實就是掩耳盜鈴。


03

“學區房太貴了,反正都是要課外補習,何必花這個冤枉錢?”

課外補習是補充,不能替代學校的教學,不要本末倒置。一天24個小時,除去睡覺的8個小時,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不充分利用這些時間有效地吸收知識,而全部指望課外補習,浪費的時間都不談,這筆賬是怎麼算的?

人生最大的財富是你的才華和時間,錢花掉了可以再賺,但時間卻是一去不復返。更何況買學區房並不是消費,而是投資,大概率還是會幫你賺錢呢。

04

“全家擠在老破小好幾年,影響生活品質,不值得”

的確,在上海這種地方,動輒幾百上千萬的房子不是普通老百姓輕易買得起的,但也不代表就只能全家擠在老破小。也許你拿不出七成的首付,但其實有辦法可以幫你做到實際首付三成;又或者確實預算有限只能買個老破小,那也完全可以掛個戶口出租,支付個租金差在附近租個大一點的自住,完全不影響生活品質。

限制你的往往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思維。窮人思維關注買不起,富人思維關注怎樣才能買得起;窮人思維在問題面前束手無策,富人思維想辦法解決問題。


05

“家庭教育更重要,我自己就可以教,何必去買學區房?”

的確,和學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但不代表家庭教育可以替代學校教育,而是互相補充。學校教育更正規、更科學、更系統,培養的是孩子的學習能力、時間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社交能力等。而家庭教育更貼近生活、更具有實用性,培養的是孩子的生活能力、品行修養、情緒管理能力等。

有信心自己教的,估計你家沒娃或者娃還小,等你真正體驗過了陪娃做作業,你就可以理解為何在這條修行的路上,有那麼多前輩身心受損了。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你會做不等於你會教,你會教不等於娃願意聽你的。為了良好的親子關係,也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勸你也要重視學校教育,讓孩子在學校就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06

“直接上民辦就好了,買學區房幹嘛?”

民辦不是你想上就能上的。新政之前,不論幼升小還是小升初,進民辦都是要考試的,而新政之後,搖號更是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萬一沒進,就只能讀菜小(如果你家對口的學校還不錯,那說明你本來就已經有學區房了)。讀了菜小,萬一孩子今後考不上高中,你敢說自己不會後悔?

人類焦慮的根源無外乎兩個:對過去的悔恨和對未來的恐懼。買了學區房雖然不能保證你的孩子一定可以出人頭地,但卻能極大地緩解你的焦慮。

07

“我對孩子要求很低,不求北清復交,能上個一本就行,不用買學區房”

能上一本,這個要求已經不算低了。上海的一本上線率不到30%,高中錄取率只有60%左右,也就是說只有18%左右的初中生可以考上一本。而普通高中考上一本的寥寥無幾,要進重點高中,菜小菜中更是希望渺茫。再加上明年將要實施的民辦搖號政策,可以說買學區房是確定性最高的途徑了。

學區房是優質教育資源佔位的最佳途徑,也是保下限的唯一方法。

08

“進了好學校不一定就成績好,我同事女兒讀的就是菜小,到高中逆襲了,高考比買學區房的同事兒子考的還好”

假如你是足球教練,你是希望上半場就4:0領先,使比賽失去懸念,還是希望最後補時連進兩球逆轉?而且從菜小到高中逆襲,這中間的艱辛又有誰能瞭解和體會?如果她從小學就在一個好學校讀書,接受更好的教育,接觸更好的學習氛圍,這條路不就可以走的更順利一些嗎?

特例一直有,但迷戀小概率事件降臨到自己頭上,那就真的是你想多了。

09

“有必要為了買學區房破釜沉舟嗎?”

我一直認為,在財力可負擔的情況下,99%的家庭都需要一套學區房,而且學區房除了教育屬性之外,還有居住屬性和投資屬性,值得花些精力好好研究和規劃。

倘若首付非常困難,現金流又很緊張,而且還肩負著上有老下有小的責任,那麼學區房的確不是唯一選擇,大可不必孤注一擲。學區房可以讓孩子接受優質的教育,讓家庭資產有更多元的配置和規劃,本來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如果需要破釜沉舟去實現,恕我直言,建議家長先把精力放在自我提高上面。

其實是不是真的“破釜沉舟”也並不盡然。有時候,我們待在舒適區久了,想要跨出去會十分困難,覺得自己做不到,擔心自己做不好,這很正常。覺察到這一點,增加動力、提高能力、修正方向,做好該做的事,結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突破舒適區,不但可以實現自我成長,還可以給孩子言傳身教的榜樣,意義遠遠大於單純購買學區房。

10

“清華北大畢業都買不起房,那還買學區房幹嘛呢?”

清北畢業有人落魄,小學畢業也有人騰達。但是從統計學角度看,比較收入的中位數,一定是清北>985>211>雙非。清北畢業,可以給你優先入場的機遇和後續發展的助力,就業的起點高,買得起房的概率也遠遠大於雙非,這個是肯定的。

另一個角度來看,讀好大學就只是為了以後能買的起房嗎?我認為,讀好大學一方面是開闊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格局,另一方面是改變你的圈層。

買學區房是戰術手段,而非戰略目標。

最後,我想說的是,學區房不能保證你的孩子以後肯定能上名校,家長買了學區房,也別指望就此高枕無憂做甩手掌櫃。

入讀優質小學,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努力。

盡我所能給你儘量靠前的起跑線,不是為了讓你快馬加鞭一路領先,恰恰是為了給你調整節奏的空間。

我為你全心全意的付出,而我也很享受陪伴你的每個時刻。

拋開學區房給孩子求學路上的諸多便利之外,至少買學區房這件事本身,也是家長在向孩子傳遞一種積極的態度:

做什麼事都要全力以赴,先盡人事,才有資格聽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