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生命長河,瞭解個人發展週期,從容面對生活

獨立成人階段(0-20歲)

最重要的任務,完成個體發展的任務

0-1歲 生理的滿足,信任的滿足。

1-3歲 如廁的訓練,遵守社會規則,獨立的培養。

3-6歲 建立自己社交的圈子,從父母身邊分離,是第一反叛期

6-12歲 小學階段,女孩更加聽話,更容易服從社會的規則。學習上比男孩有更好的表現,男孩上了初中之後,後勁就出來了,小學階段,父母沒必要對孩子有過多的擔憂。

12-20歲 初高中自我同一性,尋求自我身份的認同。

父女關係的陪伴是很重要的,對於婚姻的關係很有影響。對於男孩,母親需要適當的放手,讓父親對男孩起到引領作用。少男少女,對於性別的認同,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父親和男孩關係不好,男孩就不想成為爸爸那樣的人,不想認同自己的性別。對於女孩來說,父親和母親關係衝突,母親訴說父親很差,女孩也會對自己的性別認同出現影響,男人都不可靠,不想像媽媽一樣,忍氣吞聲,以淚洗面的婚姻。

18歲以後離開家庭

20歲之後有關聯的個體化:我們能分清我們是自己,是和父母不一樣的人,但又是父母養育的,有關聯的。如果我們只是想用物理的距離來擺脫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沒有作用的。

家族的代際傳遞:不由自主的用父母養育我們的方式對待孩子。

走入生命長河,瞭解個人發展週期,從容面對生活

新婚成家階段(21-25歲)

找到自己的親密關係,建立新婚家庭,為養育小孩做準備。

潛意識想找一個和父母不一樣的人,最後還是找了一個和父母一樣的人,強迫性重複。

潛意識想要重複和異性父母所呈現出來的關係,無意識愛上一個和異性父母類似的另一半。

你們相信一見鍾情嗎?可能是無意識在匹配和自己的異性父母相似的一個人,然後重複早年和異性父母的關係。

在意識層面意識不到,表面上尋找幸福快樂。無意識還在重複上一代人不愉快的經歷。

走入生命長河,瞭解個人發展週期,從容面對生活

養育孩子的階段(26-30歲)

最重要的任務:養育新人的任務。

核心家庭和原生家庭的關係:一碗湯的距離。

父母煮好湯送到小夫妻家裡,湯還沒有涼,這就是一碗湯的距離。

隱喻:從心理上和原生家庭保持關聯,但有自己獨立的家庭空間。

教養方式的調整:如果生二胎,父母需要對大孩子承諾保持關心,這樣有益於大孩子的心理健康。

無論是作為父母,還是心理諮詢師,都要意識到,對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孩子來說,適合的教養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調整教養方式,比如對於青少年來說,更需要的是同輩的認同

應對叛逆期的孩子,家長認為孩子叛逆,不聽話,但對於這個年齡段額孩子來說,有獨立的思想,想要自主是自然。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青春期的孩子,關注孩子的同伴是怎樣的。對青少年影響最大的往往是同輩。

多子女成長的孩子,在社交的方面會好一些,是因為有很多練習的機會。

走入生命長河,瞭解個人發展週期,從容面對生活

30-40歲職業發展、養育孩子和贍養父母

議題一:夫妻關係的維持

夫妻熱戀的狀態,只能持續2-3年,後續的夫妻情感需要繼續維護。

由於照顧孩子,夫妻尤其是女方,忽略了婚姻狀態的維繫。

原始的母性貫注:母親把很多很多的愛投注在孩子身上,有意無意讓丈夫感覺被忽略了。

有良好的夫妻感情,對於孩子的撫養也非常的重要。

婚內出軌現象

婚內出軌,是感情經營不好的結果。

所以在撫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僅要做好父母,也要做好夫妻,好好經營感情。

如果另一半在感情中找不到溫暖,可能會到外面尋找。

夫妻雙方能夠共同的進步。

婚姻是愛情的開始。

議題二:夫妻的事業發展議題

養育孩子VS發展事業

女性發育後的重新規劃

接受現狀VS落後於同齡人的焦慮

議題三:老年人的贍養

上有老,下有小,中年人肩上承擔著非常重的責任。

走入生命長河,瞭解個人發展週期,從容面對生活

45-60歲 空巢階段

夫妻需要重新面對婚姻關係

角色的轉變:從父母到公婆,岳父岳母

角色轉變:從父母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議題一:夫妻關係的調整

議題二:子女成立了自己的家庭

有些父母對於子女的配偶會有期待,會干預他們擇偶的過程

如果沒有協調好,會影響子女的發展和婚姻

議題三:當子女有了下一代

在子女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幫助,當他們不需要的時候給他們空間,這就是相對健康的關係。

如果爺爺奶奶有過多幹預,那就會給孫輩過多的壓力,甚至會影響到成年子女自己的情感關係。

隔代養育的問題:更加的溺愛和寵愛孫輩,養育過程中出現一些不太好的行為。

寄養孩子的危害性:

0-3歲的時候,把孩子寄養在爺爺奶奶那裡,因為害怕孩子很難分離,哭著找父母,在孩子醒來之前悄悄離開了。

但0-3歲不是沒有記憶,有情感性記憶,如果早期有這種被寄養的經歷,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被拋棄感。

他無法理解父母要出去掙錢的苦衷,就是產生被拋棄感,低價值感,那些害怕的,恐懼的情緒都儲存在大腦杏仁核中。在成年之後,當他碰到類似的場景,這些感覺又會冒出來。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自己親自養育孩子,分離時要做好解釋,保證會經常回來看你。經常把孩子帶到身邊。早年欠的債都是要還的。

當你小的時候,請爸爸陪你玩,爸爸說我很忙,沒有時間。當爸爸老的時候,要兒子陪伴,兒子說,我很忙,沒空陪你。

走入生命長河,瞭解個人發展週期,從容面對生活

夕陽晚景階段(61-?歲)

身體機能

配偶的離開

面對死亡的準備

議題一:身體機能的衰弱

從幼年到成熟到慢慢走向衰老,身體機能也會慢慢走向衰落

要接納這個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

議題二:社會角色轉變

從工作上退下來,會感覺失落和空穴

應該培養興趣愛好,找一份替代性的工作

成功老齡化:成功適應老年生活的狀態

議題三:喪偶和死亡的準備

越來越多的感受到死亡焦慮,需要時間去調整心態:特別容易受到別人的死亡,死亡議題的觸動影響。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

方法:從事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的生命也變得有意義

生命之所以不斷延續,如果我們能夠幫到身邊其他的一些人,我們能夠為子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第三代人的發展,繼續延續生命意義。

關於配偶的喪失:

少年夫妻老來伴,夫妻在情感方面互相支持,老年喪偶,一個來自於自己對死亡的恐懼,另一個是親密關係的喪失。

其中一位因某種原因去世,另一個人在短時間內由於種種原因就離開人世。

喪偶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比較靠前的。

在現實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宗教上精神寄託,孫輩,降低對死亡的恐懼和親密關係的哀傷。

我們在走入生命長河,如果我們能有一個總的瞭解,會過的更加從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