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一梨两枣”后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

Amber955


历史上的刘伯温和民间文学中的刘伯温

在民间文学里,刘伯温是一个可以和诸葛亮、袁天罡等人相提并论的人物,刘伯温堪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甚至有传说认为,刘伯温通过占卜预测到了明朝的灭亡和清朝入关。

而历史上的刘伯温当然没那么神,历史上的刘伯温,本来是元末的一个地方小吏,后来见元末天下大乱,预感元朝天下将要不久,于是选择参与到朱元璋的农民军中,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最终,成为了朱元璋的开国功臣。


朱元璋的疯狂杀戮

朱元璋坐稳皇位后,对自己的开国功臣群体,展开疯狂杀戮,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在位三十多年,发动多次清洗,每一次清洗,都有大量的功臣被杀。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疯狂杀戮功臣呢?

一般来说,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源自《明史》、《明实录》。

太子朱标曾经反对朱元璋大行杀戮,而朱元璋则表示自己是在给朱标清除隐患,朱元璋把明朝比作一根有荆棘的棍子,自己是在清除荆棘,然后把干净的棍子留给朱标。

第二种原因,《明史》里面没有,不过《史记》里面倒是有。


《史记》中《陈涉世家》记载:陈胜称王以后,之前的穷朋友组团来和陈胜套关系,然后到处宣传陈胜放牛种田时候的一些不光彩、不雅的事迹。

作为天子,是不能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闻的,而喝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对自己知根知底太多,基于这个心态,朱元璋也会对自己的这些功臣们动杀机。

而朱元璋猜忌的对象里,就包括刘伯温一个。

贤后马氏的特殊礼物

贤后马氏作为皇后来说,算得上一代贤后,而在朱元璋眼里,马氏是一个有妇人之仁之人,好在朱元璋也知道糟糠之妻不下堂,因此登基后,和马氏感情也一直很好。

而马氏对于朱元璋对功臣的杀戮,始终处于无奈的状态。

其实在朱元璋的清洗中,刘伯温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

因为朱元璋清洗的对象,主要包括两种人:

第一种,在军队里面比较有威望的一种,军功较多,容易影响军心的,代表人物有蓝玉。朱元璋曾经炮制“蓝玉案”,利用杀害蓝玉的机会,牵连上万人;



第二种,是具备政治影响力的人物。比如丞相李善长。

刘伯温没有军功,而且作为谋士来说,政治影响力也不能和李善长相提并论。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杀机,有一半来自朱元璋称帝后,刘伯温和朱元璋多次意见相左。

而刘伯温此时对于朱元璋的心理动态并不知情,而就在朱元璋没决定是否找个罪名杀害刘伯温的时候,贤后马氏突然派人给刘伯温送来礼物:一个梨,两个枣。

马氏和刘伯温关系,也属于一定程度上的君臣关系。而作为主子的马氏,不会平白无故给刘伯温送这种礼物。

刘伯温何等精明,他立马明白了马氏的意思:梨,代表离开;而枣,代表早。

连在一起,早点离开。

于是刘伯温急忙向朱元璋辞官。

后记:刘伯温的不幸与万幸

告老还乡的刘伯温,最后还是被丞相胡惟庸给毒死了。这算是不幸。

不过,因为刘伯温至死的时候,都没被朱元璋定性为乱臣贼子,因此,刘伯温死后,朱元璋让刘伯温的后人,承袭刘伯温的爵位——诚意伯。

根据顾城《南明史》里面介绍,直到南明弘光朝廷那会儿,刘伯温的后人,依旧继承诚意伯的爵位,甚至还参与过对弘光帝的拥立活动。

能让爵位延续三百年左右,算是刘伯温不幸中的万幸了。


藤树先生


一梨两枣,从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那就是“早早离开”,马皇后这是在劝刘伯温早点走,以免杀身之祸临头。


刘伯温是一代奇士,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能不知道马皇后的警告吗?所以他二话不说,赶紧向朱元璋上表辞职,告老还乡。

刘伯温以为自己退归乡野,就可以保一世的平安,谁曾想洪武八年,刘伯温身体小恙,朱元璋派出丞相胡惟庸前去探望,胡惟庸回京之后不久,刘伯温就一命呜呼了。

可叹一代神算,能算乾坤百世,却算不出自己得了个这样的结局。


说到底,刘伯温还是没有彻底理解透马皇后“一梨两枣”的最终意思,他只是看到了表面文章,就是让他早早离开,却没有想到马皇后有更深的意思,是叫他远离尘世,归隐山林,再也不要问世间事情了。那么这前前后后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刘伯温的归隐是在洪武四年,从洪武四年到洪武八年,刘伯温人虽退隐,心却依然在朝堂,时不时还会参加一些重要时间节点的朝会。

例如洪武八年元旦早朝,他就在大殿上做了一首诗,表面上看,这首诗是给朱元璋歌功颂德,朱元璋一开始也确实没有听出来。


但是当后来听到“从臣才俊俱扬马,白骨无能媿老身”这两句时,朱元璋有些回过味来了。感觉不对呀,这是在说我慢待功臣呀,但是朱元璋当时并没有发作,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

但是在这之后不久,刘伯温就死了,你能说这里面一点因果关系都没有吗?马皇后的意思是什么?是叫刘伯温彻底和皇家斩断一切联系,不要再参与朱元璋的任何活动。

但是刘伯温不听,隔三差五还去见朱元璋,这就给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笔。

马皇后是好人呀,从嫁给朱元璋的第一天起,就对这位夫君感到了失望。她是皇帝的妻子,她能从皇帝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皇帝未来要做什么。


但是她虽然贵为皇后,却无力去阻止这一切,只能尽其所能向一些大臣提出警告。刘伯温是大明功臣,为大明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正因为刘伯温的功劳太大,功高而盖主,马皇后已经看出了朱元璋有杀他之心。所以她才会在某一天突然造访刘伯温,匆匆留下一梨两枣后离去。

刘伯温岂能不知,但是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他始终无法彻底离开朝堂,也许在那一刻,他对朱元璋还抱有一丝幻想,认为自己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生死与共,朱元璋应该还不至于会对自己下毒手。

他没有想到朱元璋会有这么狠,杀起人来会如此不留情面,可以说,刘伯温算错了朱元璋的心思。


自古君王的心思你不要猜,因为你是无论如何也猜不到的。可惜了马皇后的一番好意,要知道,马皇后这样做也是冒了极大风险的。以她这种方法,一旦被朱元璋知道,只怕也会跟那些功臣一样的下场。


小小嬴政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马皇后之于朱元璋,可谓是一个十足贤内助。当年朱元璋还是一个兵卒子的时候,马皇后就甘愿嫁给了他。朱元璋也不是忘本的人,做了皇帝之后对她也是呵护有加。


马皇后不仅是朱元璋的贤内助,而且在对外上面,马皇后经常给朱元璋提出来各种建议。当年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马皇后明里暗里的就给朱元璋点过。

虽然朱元璋知道马皇后的意思,但是他也要不懂装懂,毕竟要给儿子朱标扫平后路,其实这一点马皇后也很理解。而且能不杀的人,他也会尽量的顺从马皇后。

朱元璋宴请群臣——刘伯温三道菜看杀机

这一天朱元璋突然要宴请群臣,接到消息的大臣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现在不是过年过节,也没有什么特殊日子,为何要搞得这么大张旗鼓?

但是既然皇帝叫吃饭,所有人肯定不能不去。于是在当天上午的时候,大臣们便已经陆陆续续的开始落座。几个比较熟悉的大臣还互相恭维:“近来身体可好?”

没有过一会儿,朱元璋终于过来了。所有大臣纷纷起身恭贺。朱元璋本来就是个草莽皇帝,对于这些繁文缛节不是特别看重。再加上大家本来就是生死的兄弟,于是招呼所有人随便一点赶紧落座。

朱元璋目光环顾一周,看到大家来的差不多都齐了,就开始招呼人上菜。本来所有人以为能吃一顿好的,虽然平时在家里面也是大鱼大肉。但是再好的饭,估计都没有皇宫里面的好。



然而饭菜上来之后,竟然只是一份炒青菜、炒韭菜、炒萝卜、小葱拌豆腐四样。大臣们脸上露出难为之色,皇帝这是什么意思?连几个带肉的饭都拿不出来了吗?

更何况在场的人很多都是武将,平时习惯了吃肉。突然都是青菜,而且分量这么少。不过人家朱元璋都没说什么,在座的文臣武将也不能吭声,该怎么吃就怎么吃。

朱元璋出来解释了:吃萝卜容易放屁,放的屁多了对身体好。这一盘韭菜你们看它青又青,长治久安保民生。再说这个小葱拌豆腐,这是在夸大家廉洁。

虽然给出的解释很生硬,但是又能怎么办?原来还算是比较轻松的氛围,一下子有点压抑了起来。只有几个老臣,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朱元璋一看氛围不对,又拍了拍手。

这时候又有几个人上了菜,分别是:红烧兔子,红烧狗肉,外加一碗燕窝。看来之前的菜都是开胃菜,这些菜才是主菜。压抑的氛围也活跃了起来,大家是该吃吃该喝喝,走的时候都摇摇晃晃。

两颗枣一个梨——救了刘伯温一命

但是在整场饭局当中,刘伯温似乎是闷闷不乐,一直都没有吃上多少饭。不管是前面的开胃菜,还是后面的大菜。等到散场的时候,刘伯温迎面碰上徐达。

徐达问他为何脸色不好看?刘伯温说:“老兄弟,这场饭局有点不简单,你自己一定要注意啊。”徐达:“有什么不对的吗?”刘伯温:“我给你留下一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随后两人便分开,刘伯温快步的往宫外走去。但是还没有走到宫门口,就突然被马皇后叫住。只见马皇后手里面提着一个篮子,上面盖了一块布。

刘伯温问她:“这是什么东西?”马皇后告诉他:“你先别管,回到家再看。想必以你的聪明才智,肯定能猜到我的意思。”刘伯温用手掂了掂篮子,虽然有重量感,但是主要是篮子的重量。

随后他谢过马皇后,两人便分开走了。回到家之后,刘伯温就打开了篮子,发现里面只有两颗枣和一个梨,怪不得主要是篮子的重量。

刘伯温看着篮子里面的梨和水果,又联想到今天吃饭的事情。叹息道:“千百年来,莫过如此,多谢马皇后的好意。”就在第2天上早朝的时候,刘伯温奏请告老还乡。



虽然朱元璋多次阻拦,但是刘伯温表示去意已决,最后终于批准可以回到老家青田。原来那顿饭吃完之后,刘伯温就已经看出了其中的意思。但是他并没有搞清楚,里面的良弓和走狗谁是,因此才犹豫不决。

但是马皇后的两个枣一个梨,则是让他坚定了决心。原来是让他枣枣梨去,看来走狗和良弓说的都是自己。刘邦草莽称帝,屠戮了一批功臣,看来朱元璋也有此意啊。


史之策


马皇后最经典的一句话便是:

“天下安否,国母焉可不问!”

她送给刘伯温的“一梨两枣”含有很大的玄机。



马皇后是谁?她是朱元璋的原配结发的妻子。马秀英、马大脚、明朝开国皇后,都是她一人。她生于1332年八月初八,她的生日和朱元璋的名字“朱重八”非常巧合,他们之间的爱恋更是旷世千古。

马秀英12岁时被她爹的生死之交郭子兴收养,21岁时在他义父的包办下嫁给了红巾军领袖小朱,这是自古以来包办的最完美最和谐的婚姻。马秀英陪着小朱度过15年的戎马生涯,感情深厚,曾5次救小朱死里逃生,在生活中一次次让小朱感激涕零。

她做了许多事,令朱元璋感激敬重

郭子兴为人心胸狭窄,爱听信谗言,对朱元璋经常疑忌,有一天郭子兴的两个少爷因为妒忌朱元璋的才能,在自己父亲面前告状,说朱元璋要谋反。郭子兴一听立刻把朱元璋禁闭了,他的那两个黑心小少爷想弄死朱元璋,就对下人安排,不许给朱元璋饭吃,饿死他。马秀英知道了,心疼焦急,她瞅准机会,趁人不注意偷了一个刚出炉的热饼,立刻藏在怀里。连忙给小朱送去。一路上那滚烫的饼子烫的马秀英眼泪要掉下来了,她都没有拿出来。她怕拿出来被人发现,告诉那两个小黑心,小朱更遭殃;她宁愿烫死也不舍得扔掉,怕她的小朱饿死。就这样咬牙坚持,等见到小朱,把饼子拿出来时,胸部皮肉被烧焦。《明史》:

“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

身上的疼痛怎比她内心的煎熬与牵挂!小朱的灵魂在颤抖,痛哭流涕发誓:待我君临天下,许你一世荣华!

朱元璋在前方领兵打仗,马秀英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一次,朱元璋的死敌陈友谅兵临城下,人心慌乱,大局将不稳。马皇后镇定非常:“尽发宫中金帛犒士”。战士们士气高昂,斗志饱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所蕴藏的战斗力,为朱元璋获得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明书·懿文皇太子纪》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战时,受重伤被狂追,马大脚背起朱元璋脚下生风拼命地跑啊跑,朱元璋保住了小命。老朱的儿子朱标为此绘有图像,一直放在怀中。每当老朱追着打他时,朱标就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老朱每捡起图像,就会扔掉手中的鞋子、棍棒,痛哭一场。

基于朱元璋对她深厚感情,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让老朱对其百依百顺。

发自内心的善良,如一场春雨于无声处滋润万物,各种手法救大臣,她活成了传奇!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秀英为皇后。


朱元璋当了皇帝,无人敢监督和约束他,他变得骄横霸道,一颗心也变的冰冷坚硬。多亏马皇后婉转地劝说,救了不少大臣的性命:

老朱的文官,郭景祥担任和州知州时,因得罪小人被告密,说郭景祥的儿子手持长枪要杀父亲郭景祥,朱元璋大怒,当场表示要处死这个逆子。马皇后说:“郭景祥只有一个儿子,传言也许不可靠,杀了他的儿子恐怕就断了郭景祥的后代了。”朱元璋听了马皇后的话派人调查,果然是谣言。如果不是马后的劝说,郭家就家破人亡了。


学士宋濂,因为长孙宋慎牵连到胡惟庸案而获死罪。马皇后竭力劝说,老朱不听。马皇后在侍奉朱元璋吃饭时,全部是青菜,不见肉星。朱元璋问原因。马皇后回答说:“我在为宋先生作福事。”朱元璋放下筷子,起身离开。第二天免了宋濂的死罪。

同样她也去救刘伯温,只是方式不同

刘伯温,叫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朱元璋对他敬称“老先生”,他精于谋略,擅长兵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民间广泛流传着:“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传说。


他聪慧过人,童年“神童”,读书过目不忘,背诵如流,12岁中秀才;青年“学霸”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是热爱非常,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23岁一举考中进士。26岁在元朝当官位居正八品,刚正不阿,打压豪强恶霸,惩治下层贪官污吏,深受百姓爱戴。因得罪仇人太多辞官隐居。

1360年朱元璋把他的这位“老先生”请到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曾多次招入内室密谋大计,刘伯温的致胜奇招层出不穷。他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在种种活动中他就是朱元璋的大智囊,贡献巨大堪称一等。


然朱元璋打下了江山后,封刘伯温为伯爵。位居第三等。一等是国公;二等是侯爵,这些位子都是朱元璋的子孙、亲人和他“淮西老乡团”的。一等开国元勋竟受这待遇,刘伯温心里哇凉。

老朱对丞相之位有担忧,他认为丞相制度不利于自己以后的统治。从此功高震主者的日子不好过。刘伯温,老朱对他猜忌日深,有一次,老朱又密室召见刘伯温。想借伯温的口,废除宰相制度,顺便试探下刘伯温。官场套路深!



朱元璋问:现有一丞相之位,老先生看谁当最 合适?

刘伯温答: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可选。

朱元璋问: 胡惟庸如何?

伯温答: “譬之驾,惧其偾辕也。”(胡惟庸 就像一匹烈马,将来他一定会摆 脱缰绳!)

朱元璋说:这位子只有你坐最合适。

刘伯温答:“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 且辜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 主悉心求之。”

刘伯温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我当然知道自己可以当宰相,但我嫉恶如仇,天下有才人多的是,皇上慢慢挑选吧。这句话说的让老朱非常非常不爽,“嫉恶如仇”“恶”指朱元璋说的,“又不耐繁剧”(想废丞相制度直接废了吧)演那么多繁文缛节的戏干嘛!

君臣“深厚的友谊”结束在这次谈话上。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伯温,炒了他的鱿鱼,劝其回家养老,但是养老也养不安生。他被胡惟庸随便一个罪名给告了,除去了养老金。脑回路与一般人不同的他竟又回到了京城,也许是送上门让老朱方便监视吧。



马皇后出手相救,无奈回天无力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刘伯温生病了。他收到了一个水果篮,里面有两个枣,一个梨子,这是那个善良的马皇后派人送来的。对于料事如神的刘伯温来说,不难猜出其中玄机——早早逃离!然他知道在劫难逃!

随后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伯温开了药方。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不久死去,马皇后痛心不已。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选了胡惟庸做左丞相,不久一场巨大的血雨腥风……

朱元璋勤政、爱民,对百姓爱民如子,可其对待手下的官员只能用“毒辣”来形容了。

1382年(洪武十五年)51岁的马皇后病重,却坚持不服药,朱元璋急令太医医治。马皇后对他说:“死生,是命运的安排,医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药不能见效,恐怕会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各位医生吧?”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死了,享年51岁。她用自己的死,免除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杀戮,保全了太医上下家族的性命。

朱元璋失声痛哭久久不止,从此,再也没有册立皇后。


小姐姐讲史


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两枣一梨,其实意思很简单就是叫刘伯温早早离开,可是为何要劝他早早离开呢?这背后究竟又有怎样的故事?不妨让我继续为你解读。


一、历史背景

要把马皇后送一梨两枣这件事情的目的搞清楚,我们就必须深入了解马皇后为人以及当时的政治形势,要不然很难弄清楚。

1、马皇后为人

马皇后,有些史料说她原名叫马秀英,还有一个昵称,就是马大脚,据说马皇后脚比较大,而且力气不小,当初朱元璋与陈友谅作战受伤,马大脚能够一人背着朱元璋迅速逃跑,救了朱元璋一命,可见大脚还是很有优势,所谓“脚大江山稳”,果然名不虚传。



马秀英原本是郭子兴的义女,因为自己父亲去世较早,就把他托付给挚友郭子兴养育,后来朱元璋投靠郭子兴,郭子兴看着朱元璋能力不一般,他日必将有一番作为,就把自己的义女马秀英许配给他。

这样做一方面是笼络朱元璋,让朱元璋能够更好的为自己卖命,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借此拉近与朱元璋关系,万一以后朱元璋飞黄腾达,也不会忘记自己。

在古代这种操作方式十分普遍,比如清朝时期的名臣淘澍,当初还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之时,就被隔壁村一个黄姓姥爷看重,觉得他未来会有前途,从而将自己女儿黄姑娘许配给他。

马秀英嫁给朱元璋之后,两人可谓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一起经历过太多事情,情深似海,后来朱元璋终于如愿以偿统一天下,建立明朝,也没有亏待马秀英,将其封为皇后。

但是,晚年的朱元璋疑心病比较严重,总担心当初跟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会图谋不轨,于是兴起屠杀臣子的腥风血雨。

2、刘伯温所处环境

由于朱元璋开始斩杀功臣,将李善长那种排名国公第一之人都斩草除根,马皇后多次劝说,朱元璋有时听从,有时还是不管不顾,毕竟这时候自己是皇帝,天下大事他说了算,难免骄纵。

刘伯温虽然只是一个伯爵,与李善长等职位不可相比,但是刘伯温的重要性却非同一般。自从他跟随朱元璋以后,帮助朱元璋制定出对付陈友谅、张士诚的宏大战略,后来还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立下赫赫战功。

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协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明史》

刘伯温的聪明之处,无人不知,号称“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个美誉可不是浪得虚名。再加上刘伯温充分将那种那个时期读书人的清高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智商高而情商低。


这样的人注定得不到领导的厚爱,因为太过于正直,还总是引起周围同事的不满,比如胡惟庸等淮西集团,都对刘伯温产生不满情绪,经常在皇帝朱元璋面前说他坏话。

可是刘伯温依然保持正直,朱元璋打算试探他一番,与他来一次深度交谈,结果聊到深处,刘伯温却说:

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 且辜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 主悉心求之。—《明史》

大概意思就是自己嫉恶如仇还不喜欢啰嗦的事情与人,朱元璋一听这明摆着就是开始冷嘲热讽说自己办事啰嗦嘛,更加对刘伯温不满。


二、马皇后送一梨两枣

鉴于以上历史背景,刘伯温已经得罪朱元璋还有朱元璋的那群老乡淮西集团,目前刘伯温处境可谓举步维艰,朱元璋对他的杀意已决,作为朱元璋的老婆马皇后自然知晓事情严重性。

马皇后不希望刘伯温这种人才就此丧命,所以马皇后给刘伯温送去两枣一梨,意思就是叫他早早离开,保住自己小命要紧,刘伯温虽然明白马皇后的意思,可是这个刘伯温还是有些自负,过于清高,虽然回家却一直保持对朝中大事的关心。



他觉得身正不怕影子歪,非得继续较劲,这不没多久,朱元璋叫胡惟庸去看看生病的刘伯温,顺便叫御医给刘伯温开点药带去,结果刘伯温喝下去不久病情加重一命呜呼了。

至于这个药到底是不是有问题,究竟是朱元璋还是胡惟庸要杀死刘伯温,也就成了千古之谜,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马皇后对刘伯温的提醒,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结语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大局面前,还是不要试图以一己之力去改变世界,可能性太小,这就是刘伯温一生的一个致命缺点。当你无法改变世界的时候,就学会改变一下自己,这样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嗔痴历史观


明朝立国之后,朱元璋为了政权的稳定开始屠杀有潜在威胁的人。在这一过程中,马皇后救下了很多的人,比如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大明首富沈万三。除了这些人之外,传说中,马皇后还救下了神机军师刘伯温。



相传,朱元璋创立锦衣卫后,对文武百官日夜监视,只要有人说自己一句坏话,立刻下令处死。久而久之,很多官员被逮捕入狱。

时间长了,朱元璋认为这些人或多或少的都对自己有所不满,于是他准备将所有的功臣一网打尽。为此朱元璋花费重金建造了一座庆功楼。

某天上朝,朱元璋对文武百官说;“如今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皆赖众位爱卿的功劳呀。所以朕准备为大家庆功,地点就在刚刚建好的庆功楼内。”

众位大臣一听,皇上要请客,所以个个是满心欢喜。



刘伯温听到朱元璋请客,又看到了大明江山稳固,心里产生了疑虑,知道了这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圈套。于是刘伯温在当天向朱元璋辞职了。

朱元璋看到刘伯温辞职,说了几句客套话后赏赐了一些金银。之后还亲自把刘伯温送出了皇宫。

刘伯温出了皇宫直奔徐达府。在徐达的府上,刘伯温百感交集,交谈了一会儿,向他辞行的时候说:“兄弟,记住,在庆功楼宴会上要时刻跟随皇上,不论皇上去哪儿,你都要不离左右。”



庆功楼那天,功臣毕至,所有人都开怀畅饮。正在大家喝的开心的时候,朱元璋站起来说要去方便,这时徐达也迅速起身跟了上去。

朱元璋问徐达为何跟着自己,徐达反问朱元璋:“陛下真的一个也不留吗?如果是这样,我立刻返回,不过请陛下照顾好我的老母和妻儿。”

朱元璋听后大惊,知道了事情败露,于是让徐达跟了上来,两人离开庆功楼后便燃起了熊熊烈火。

徐达死里逃生,朱元璋很纳闷到底是谁走漏了风声。想来想去他想到了刘伯温,于是命令锦衣卫去探查,果然查到刘伯温临走前拜访了徐达。



好你个刘伯温,竟然早已经看穿了我的计谋,坚决不能留着你。正在朱元璋自言自语的时候,马皇后从宫外经过时听到了一切。

马皇后心想,刘伯温为大明江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能让朱元璋把他杀了。于是派亲信给刘伯温送去了一个果篮,果篮中只有一个梨、两个枣。

刘伯温收到果篮后,看到了果篮中的枣和梨子,瞬间明白了马皇后的意思,那就是“早早离去”。就这样,刘伯温马上收拾行李,离开了京城,回到了老家。



当然,以上只是一个传说,实际历史中并没有火烧庆功楼事件。刘伯温也并不是主动辞职,而是因为和李善长的党争失败才告老还乡的。后来又因为胡惟庸的诬告而返回了南京城,最后死在了南京城。


我是越关


看过《刘伯温传记》等资料,虽然没见“一梨三枣”记载,我还是宁愿相信这则传闻。

明代一朝,总体上讲,前不及宋后不如清。主要是皇帝太差劲,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带了个坏头,杀了许多不该死的人,至少说明朱元璋气量小,后世多有非议。倒是称赞马皇后居多,评价甚好,血腥屠戮淫威之下,还留存慈悲心之人,而且还是除皇帝外唯一一个有话事权的人,这对于皇上身边的一干近臣实在是大幸。

因此,我选择相信“一梨二枣”之传说,这是个关于人性美好一面的传说,无论对600多年前古人还是现今,都是令人欣慰的。休道这是替古人担忧,现今古装热播后追剧人知多少?还不是观众为剧中人牵肠挂肚?

善良,在任何时代都是宝贵的,最重要的是它能给你带来基本的安全感;任何环境,善良比聪明重要,它至少可以减少人事之“坑”,使你心无旁骛前行。

马皇后,睿智善良,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无疑她也很聪慧的。虽然没什么文化,却并不妨碍她巧妙告警。“一梨两枣”的象征暗示,对刘基来说,尽管他最终没能破局—“礼物成畿”,他还是很感念马皇后的。

所以,做个一个善良的凡人,不难,做一个既聪明又身居要津的善良人,难得。

2019.8.12


掌上三言两语


刘伯温作为朱元璋的智囊,在建立明朝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为了老朱家的江山稳定找各种借口处理有功之臣之时,刘伯温作为有功之臣自然不可能独善其身。刘伯温看着朱元璋的杀伐之心越来越重,很是惶恐。

有一次马皇后给他送了一筐水果,里面放着“一梨两枣”,刘伯温一看顿时大惊失色,主动向朱元璋提出告老还乡。为什么马皇后要给他送这筐水果呢?


(马皇后剧照)

母仪天下—马皇后

《明史》记载:高皇后从太祖备历艰难,赞成大业,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马皇后性格温婉而雅,面对问题也能妥善处理。特别是朱元璋从穷小子一路走到即皇帝位,没有马皇后或许历史上就真的记不住朱元璋。当朱元璋做皇帝后,感觉到一起打江山的功臣的威胁时夜不能寐,想要除去异己时,马皇后都在劝他,希望朱元璋能少点杀伐之心,为了江山社稷。所以很多朱元璋要杀的人都被马皇后通过各种方法保住的性命就比如刘伯温。


(朱元璋与马皇后剧照)

马皇后经常会给跟朱元璋一起打拼天下的有功之臣送点小食,而且也不会引起别人的闲话。毕竟皇后犒劳功臣也是为了稳固江山。所以当马皇后看到朱元璋对刘伯温有杀心的时候,她借着犒劳的名头给刘伯温送去了一筐“一梨两枣”的水果,希望刘伯温能看的懂什么意思。或许很多人就在问,为什么不直接派个亲信告知呢?毕竟马皇后还是朱元璋的老婆,她不可能明面上就直接跟朱元璋对着干,也不符合她的性格,她只是想着能帮忙救下就好。


“一梨两枣”到底是什么意思?

刘伯温自己知道,朱元璋对他不放心的原因在于,他脑子转的太快,更能猜到朱元璋的心里想法。在皇帝心中这是大忌!所以朱元璋想着法子想要弄掉他。只是以为刘伯温做事滴水不漏,小心翼翼,一直没有把柄。时间久了,总会有把柄被抓到。所以当朱元璋真的要处理他的时候,他打开马皇后送来的水果筐,看到水果就突然之间懂得了马皇后的意思,马皇后这是在劝说他“早早离”,让他赶紧离开朝廷这个是非之地,或许现在就有危险了,不得不说马皇后的用心良苦。于是刘伯温赶紧向朱元璋提出身体不好,想要告老还乡,毕竟留在朱元璋身边太危险了。

不得不说,刘伯温因为马皇后的善意提醒,逃脱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但是始终还是没能让朱元璋彻底放心,直到刘伯温病逝了,估计朱元璋终于能长呼一口气了。


历史每日说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当大明的皇旗在紫禁城猎猎招展的时候,底下有一大班的文武功臣等着获得自己期盼的各种赏赐。

可是,朱元璋真的是个吝啬而又残忍的君王。

在朱元璋心中,天下都是他老朱家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分享哪怕一点好处。

朱元璋就是个小家子气的地主,这一点他表现的很明显。

所以,开国之后,他先是大行封赏,于是君臣一片其乐融融,只不过,大臣们是发自内心的开怀大笑,而朱元璋则是发自内心的冷笑。

权力收回工作很快紧锣密鼓的开始布置。

胡惟庸、李善长,哪一个不是元老肱骨,却都被朱元璋除掉,除掉就除掉吧,哪一个不是牵连了几万人一起去死。

朱元璋杀人不是一个个杀,而是一片片,一族族的屠。

也怪他手下这帮老伙计,帮他把江山收拾的那么干净,以至于这些人作茧自缚后,大明江山都没动摇。

尽管蒙古人还心存那额一丝蠢动,但是一个蓝玉就彻底解决了元朝遗留问题。

蓝玉攻成之后,朱元璋确信再没有威胁了,于是把蓝玉也杀了。

说回刘伯温,对朱元璋的虚伪嘴脸,刘伯温看的清清楚楚,于是他请求辞职告老。

刘伯温想学张良,奈何朱元璋不是刘邦。

朱元璋不准刘伯温辞官,朱元璋就是决定要杀掉刘伯温,只是还没制造出理由而已。

看到这里,是不是不寒而栗,多么霸道的朱元璋,多么无情的朱元璋。

关键时刻,还得是马皇后出马相助。

某天,刘伯温在花园散步,下人来报,说马皇后差人送来果盒,给大人尝鲜。

皇后的赏赐必须郑重对待,刘伯温行过礼,便打开了果盒,却见里面只有两颗干瘪的红枣和一枚梨。

刘伯温何其聪明的人,马上明白这是“早早离”的寓意。

于是,刘伯温再次上书请辞,这次不管朱元璋同不同意,刘伯温打包好行李就跑了。

加上马皇后的劝阻,朱元璋暂时放过了刘伯温。

只是,被朱元璋惦记上了,就别想好过了,最终,朱元璋还是借胡惟庸的手杀掉了刘伯温。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从正式或者是历史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来看,我个人认为:明太祖朱元璋残杀功臣的行为比起汉高祖刘邦来说,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朱元璋之妻马皇后比起刘邦之吕后来说,那就显得稍微逊色一些了。毕竟吕后是中华封建史上难得的一位“政治女强人”,论起政治作为,吕后几乎可以与一代女皇武则天相提并论;论起手段残忍来,吕后也基本不输于武则天。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既不是垂帘擅权的吕太后,也不是大周皇帝武则天,而是大明朝第一位皇后、朱元璋发妻——马皇后。

其实题目当中好心的马皇后趁机送予刘伯温“一梨两枣”的意图是很显而易见的,要送就大大方方地送嘛,为何只是挑取“一梨两枣”呢?这绝非是空穴来风,而且马皇后本身所居之地位,所担之身份就很不一般。马皇后虽然是朱元璋发妻,但是此人与朱元璋的性格却有着天壤之别,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朱元璋在对待开国功臣的态度上是魔鬼,而马皇后则是天使”,众所周知,马皇后的真实死因是闷闷不乐而后患病郁郁寡终,当时“胡惟庸案”的爆发,朱元璋龙颜大怒,但是马皇后却力尽劝阻,在对待稍有谋反之人的态度上,朱元璋至始而终都是自作主张,从不受外人影响。于是“胡惟庸案”后两年,马皇后便在沉郁中撒手人寰。由此可见,马皇后相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善良的。

如今刘伯温面对马皇后这“一梨两枣”,自然便顿悟这其中之意,“枣即早,二枣即早早;梨即离,一离即快离”,如此一来,马皇后暗含之意便为“提醒刘伯温早早离开”,刘伯温曾经和朱元璋、马皇后在一起共事了那么长时间,他深知马皇后是善良之人,如此忠言劝告,定然是处于好心才出此计策。于是刘伯温便速速向朱元璋请示告老还乡。

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其实是从来都不得朱元璋欢心的,一方面因为刘伯温此人素来心高气傲;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淮西派经常对刘伯温处处弹劾,时时诽谤。正是因为朱元璋开国以来在对待功臣的态度上有了极大的转变,稍有不慎、一言一行便有可能大难临头。而刘伯温虽然为大明曾经建功立业,但是却也逃避不了朱元璋猜忌益重的眼光。久而久之,刘伯温在面对着朱元璋的屡屡试探之后,便深知一个道理,那就是:“狡兔死走狗烹”!于是刘伯温便找准时机向朱元璋上书恳请告老还乡、远离朝政,其实朱元璋也明知刘伯温这一行为的背后代表着什么。不过看在刘伯温曾经对待大明劳苦功高的份上,并且当下还未曾有杀其的念头,于是便姑且同意了刘伯温的请求。

即便刘伯温告老还乡,不涉政事,但是朱元璋仍然在派人监视着刘伯温的一举一动。公元1375年刘伯温病重,朱元璋随即派遣宰相胡惟庸前去代为探访,胡惟庸自来和刘伯温是政治上的死对头,朱元璋让其去探望刘伯温的行为真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果不其然,同年5月,刘伯温便病死故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