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探祕(二):仰韶“小口尖底瓶”上,到底藏了哪些奧祕?

當一個民族發展到一個節點,除了需先進文化塑造文化自信,更需從源頭文化中發掘不竭動力,若想做到這一點,繞不開史前文明的仰韶文化。

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本質就是創新,是面向時代的一種創造,是在創造中推陳出新。來自“仰韶文化聖地”的仰韶酒業,懷揣著傳承創新先進文化使命,把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都釀進了陶香酒裡,用匠心精神講了一個好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民族文化的軟實力、影響力。虔誠回望7000年仰韶文化,聚焦陶香美酒,重塑動力,期待下一個戰略十年。為此,特策劃該系列,以作思考,以饗讀者!

國寶探秘(二):仰韶“小口尖底瓶”上,到底藏了哪些奧秘?

生活中,總有一些東西,能讓人過目不忘,也總有一些東西,在俘獲眾人芳心的同時,並迅速形成一種時尚!

2018年,經多年精打細琢後,仰韶酒業傲然捧出了自己的扛鼎之作“彩陶坊天時酒”。

彩陶坊天時酒外形沿用經典的彩陶小口尖底瓶,長腹、雙耳、小口、尖底,瓶身上附帶經典的仰韶陶紅、神秘的日月星圖案、別緻的環形器耳、活靈活現的“集體舞”……

巧奪天工的設計、極高的辨識度等,足以讓人動容,足以讓人過目不忘,一如那句“好的作品,真的自己會說話”。

那麼,仰韶先民創作出的彩陶小口尖底瓶,到底奇特在什麼地方,怎麼就成了國寶,到底還藏了多少奧秘呢?

小口尖底瓶——藏在國家博物館裡的國寶

事實上,小口尖底瓶被考古專家們發現,是在仰韶文化遺址裡,如此獨特的造型,不管誰第一次看到,都不敢相信它竟出自7000年前的仰韶先民之手。

國寶探秘(二):仰韶“小口尖底瓶”上,到底藏了哪些奧秘?

若想認識小口尖底瓶,您須靜下心來,懷著虔誠之心,去觸摸讓人陶醉的遠古文明。

作為仰韶彩陶經典,在各處仰韶文化遺址中,都有大量小口尖底瓶出土。可見,早在7000年前,小口尖底瓶就已成為仰韶先民生活中的常用器了。更重要的是,小口尖底瓶還是研究中國最早酒器的直接證據,佐證中國酒的起源,在考古界、學術界裡,這早已成為共識。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裡就收藏有一件“彩陶小口尖底瓶”,作為特殊的國寶,它被確定為禁止出境展出。

事實上,自從仰韶文化被發現後,考古界、文化界等學術機構,對小口尖底瓶的研究,也一直沒停過。

小口尖底瓶靈動的造型,在歷史的長河中,智慧的中國人又為它增添了許多動人的文化故事,幾乎無人不為之驚歎。那麼,彩陶小口尖底瓶,到底有哪些奧妙呢?

7000年前,仰韶先民手下的藝術經典

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同樣,“彩陶小口尖底瓶”與仰韶先民的生活實踐也是密切相關的。

可以想象的是,仰韶先民在生活實踐中,會接觸到各種形狀的物體,比如太陽、月亮、果實、鳥卵等,而這些物體大都以圓形為主。

考古學家在研究中發現,發掘出各個類型陶器造型,大多以圓形器為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當時的仰韶先民們,已經會用藝術的形式,去摹擬思想中印象較深的、相對簡單的事物。

國寶探秘(二):仰韶“小口尖底瓶”上,到底藏了哪些奧秘?

比如,半坡類型特有的標誌性器皿“小口尖底瓶”是圓形的變體,小口、短頸、鼓腹、尖底,形狀像一個梭子;兩側都有耳,左右對稱;外表輪廓呈流線形,線條簡潔流暢,起伏自如。

同時,在每個小口尖底瓶上,都有黑彩紋飾與紅陶交相輝映,水波紋、旋轉紋、圈紋、鋸齒紋、網紋、太陽紋、月亮紋等,各種彩繪紋,如芭蕾舞者輕揚的舞裙盡溢華美。

從審美的角度看,小底大腹,重心在上,加上眾多類型的彩繪紋路,如同身著舞裙用腳尖站立的芭蕾舞女演員,一襲舞衣、立起足尖,優美高雅,視覺上盡顯流暢、挺拔,給人以飽滿的美感。

在觸覺上,圓弧形器皿溫和、圓潤,有安全感,可見,小口尖底瓶各組成元素渾然一體,無不體現著形式的設計之美。

在尖底所撐起的支點上,彩陶柔美的身姿,在夢幻般的歷史舞臺上自如旋轉,靈動的尖底立起足尖翩翩起舞,給人以超凡脫俗的享受,這是芭蕾舞的魅力,更是仰韶彩陶的魅力,輕盈、舒緩,又不失優雅、厚重。

由此可見,從實用出發、簡單樸素,由簡單到複雜,由粗疏到工整,符合中國陶器器形長期演變的規律。

彩陶上日、月、星的奧秘

考古專家在考古發掘中發現,大多彩陶上,都有日月星題材的圖案。接下來的問題是,仰韶先民為何如此鍾情日月星呢?

事實上,彩陶是仰韶先民長期生活實踐的產物,同時,也是人類審美意識的初步形成和發展。

“日月輪迴,斗轉星移”,這是人類感悟到的自然規律與無尚神力,事實也是如此,遠在7000年前,日月星已成為仰韶先民最初的崇拜對象了。

後來,仰韶人在生活實踐中,比如製作彩陶上,就不知不覺把日月星崇拜,反映到了彩陶的圖案上了。

國寶探秘(二):仰韶“小口尖底瓶”上,到底藏了哪些奧秘?

不可否認,幾乎每件器物的發明、演變,都有著豐富的內容與傳說,並在長期的生活中,產生了神秘的崇拜文化,有了“法寶”觀念。

在眾多遺址中,鄭州大河村出土彩陶上的天象紋最具代表性。考古專家在發掘大河村遺址時,曾出土了大量彩陶,有大量的豐富的天象紋飾,比如,精美太陽紋、月亮紋、星座紋、彗星紋、日暈紋等30多種,有的繁縟細膩,有的寥寥數筆,但大都生動傳神,以至於後來,考古學家們把這裡稱作“星空下的村落”。

事實上,古人對日月星等自然現象的認識,始自黃帝時代,歷史文獻中也有很多記載。

比如,《帝王世紀》裡說:“黃帝受命,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劉昭《補漢書》說:“黃帝定星次,即今《爾雅》所記十二次與二十八舍之度,皆自黃帝創之也。”

此外,《後漢書·天文志》裡注說:“黃帝分星次,凡中外官常明者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微星萬一千五百二十。”黃帝將天上的星星分為常明、可名、微星三種。

國寶探秘(二):仰韶“小口尖底瓶”上,到底藏了哪些奧秘?

在眾多文獻記載中,其中,有一些史書認為,真正定星位、星次的不是黃帝,而是他的大臣鬼萸區,但是,時間範圍在黃帝時代,終歸正確。

考古學家在考古時發現,在新鄭具茨山一帶巖畫上,刻畫有北斗星圖,與大河村遺址的天象彩陶圖案一起,成為我國迄今所發現較早的天象圖案。

這進一步說明了,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中原地區的有熊國,就有了“觀象授時”的活動。

不難發現,7000年前,仰韶先民通過製作的彩陶,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溝通天與地、人與神、社會與自然的重要功能,閃耀著華夏文明最初的曙光。

仰韶先民神秘的曼妙“集體舞”

彩陶上,除了神秘的日月星彩繪外,五個手牽手的小人的“集體舞”,生動活潑,為古老文化增添了來自遠古的神秘感和時尚感。

而這著實讓現代人為之著迷。

然而,陶瓶上的曼妙舞姿,到底從何而來呢?

國寶探秘(二):仰韶“小口尖底瓶”上,到底藏了哪些奧秘?

比起抒情詠志,原始樂舞最初的產生,更多的可能還應是與生產活動有關,並逐漸形成帶有原始宗教性質的儀式性活動。

針對仰韶先民的“集體舞”,學界基本已達成共識,或生產活動中的娛樂性舞蹈,或作為巫術活動的祈願性舞蹈。

但是,對斜出的“尾狀物”,卻有著不同的見解,有人認為是古代先民對生殖的崇拜,亦或是人們著盛裝而舞,是其服飾的一部分。

不管如何,仰韶先民們歡樂集體舞蹈的唯美畫面,彩陶藝術等原始藝術,不僅神秘,還極具魅力,閃耀著遠古的文明榮光。

在今天看來,仰韶彩陶雖然不是中國最早的陶器,但它絕對是史前文明中陶器工藝的巔峰時刻,其彩陶工藝更是一絕,如中國美術史上一簇永不凋謝的奇葩,至今還閃耀著奪目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