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童話》現在還有人看嗎?你怎麼看?

蟲叔說


看,以一種成年人的心境在看,很遺憾我無法像童年時那樣單純和快樂。

《安徒生童話》曾帶給我什麼?

我記憶中最先接觸的是《格林童話》,後來是《一千零一夜》,直到在課本上看到《賣火柴的小女孩》,我的記憶中才開始有《安徒生童話》的存在。

小時候的我看這些故事,看到的是美好,是願望的實現,有情人終成眷屬,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傻人有傻福。從我國的寓言故事和這些國外的童話故事中,我明白這世界有好人也有壞人,但是好人會被上天眷顧,會有人幫助照顧,最後一定會打敗壞人。現在回頭看,寓言和童話故事在對兒童三觀的塑造過程中的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成年之後再看《安徒生童話》

很長一段時間,我分不清自己記憶中的那些童話故事到底是《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我甚至一直以為《白雪公主》是《安徒生童話》中的,直到年前我從圖書館借來了一本《安徒生童話》,又上網查詢,這才發現《白雪公主》、《小紅帽》和《灰姑娘》等是《格林童話》中的故事。

再度打開《安徒生童話》,第一感覺是我曾經真的很幼稚,竟然會把這些故事當真。第二感覺就是,長大了果然就變了,再看這些故事竟然不覺得好笑了。《安徒生童話》一點都不好笑,我甚至從中讀出了悲劇的意味。

《海的女兒》中的小人魚,她為了愛情,每走一步都像是走在刀尖上,走在玻璃渣上,最後沒有得到愛情與幸福,只有疼痛、淚水和死亡。它或許歌頌了愛情的偉大,我卻看到的盡是犧牲和不值得。

《醜小鴨》中,醜小鴨受盡欺凌,最後變成了白天鵝,終於不再被欺凌,還能得到別人的羨慕。可是現實中,又有多少人會變成白天鵝呢?醜小鴨從降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一輩子就是醜小鴨,安徒生讓它能夠變成變天鵝,是對它苦難的終結,是明知不可能還想要解救。這像極了現實中那些困頓不安的人,等待著上天的憐憫、救贖、幫助,可上天不會如人所願,安徒生願意,所以他在自己的童話故事中答應了。

《賣火柴的小女孩》就更加不必多說,它哪裡是童話啊,是一場人間冷漠的上演,那冰涼刺骨的風奪去的不僅有小女孩的命,還吹散了小人物、底層窮苦人民的美夢。

《安徒生童話》是安徒生寫給大人的童話故事,是為大人們在現實世界中搭建的一座城堡,孩子可以在裡面嬉戲,大人可以在裡面躲藏。


春耕夏耘


你好,去年年底,我買了一套楊武能先生翻譯的《格林童話》全集,葉君健先生翻譯的《安徒生童話》全集。

買這兩套書一是因為我四歲的兒子,他天天纏著我講故事,我沒那麼多故事,就每天讀兩三個故事,睡覺前講給他聽。一是自己兒時只讀過幾個故事,滿足一下小時候的願望。正巧我快讀完了,孩子也聽了一部分,我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1.《安徒生童話》培養了孩子們基礎的善惡觀

給孩子講了《醜小鴨》的故事,問他能不能嘲笑別人,他說不能。問他幫助不幫助被嘲笑的人,他說幫助。講《賣火柴的小女孩》,孩子懂得了可憐是怎麼回事,知道了有媽媽是幸福的事。類似的,家長給孩子講了故事,再做一些引導,會在孩子心裡留下正確的三觀和感情的啟蒙。

2.《安徒生童話》是文學作品

這點尤其是和《格林童話》對比,特別明顯的一點。《安徒生童話》的故事節奏慢,像看文藝片一樣,沒有商業片故事痛快淋漓的感覺。任何一個安徒生的童話,都有細膩的描述,藝術的渲染,寓言式的含義,如果只讀簡本,就失去了安徒生故事的文學價值,就像好多人讀金庸的武俠,忽略金庸的文采一樣。比如《旅伴》的故事有些嚇人,可是對主人公約翰心情性格的描寫就是文學的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和語言感知是鍛鍊,這樣的情況也請讀者留意一下。

3.成人的閱讀感受和孩子的閱讀感受不矛盾

好多人覺得長大後讀《安徒生童話》,是美好的破滅。其實我不這樣認為,孩子讀有孩子的樂趣,孩子的看法,那是孩子的天性,是自然規律。大人讀,是喚醒一顆赤子之心。安徒生還能從日常的生活中寫出故事,比如《小意達的花兒》、《夢神》、《樅樹》,那我們大人讀者是否也可以保留一些真性情,不要太冷酷無情呢。小時候理解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傻人有傻福,當我們大人不要在一個時間節點下結論,而是將時間的軸承拉長一點看,其實也是對的。

安徒生的童話,之所以流傳,再版,是因為他傳遞了最簡單的道理,而最簡單的就是最真實的,這一點來看,安徒生又是一位哲學家。

所以我現在讀安徒生童話,一方面講給孩子聽,培養孩子的善良。一方面,是獲得我的人生感悟,同時感受大師的語言思想魅力!


陽春佈德澤


我覺得這些書是很多人小時候美好的回憶,就像小王子書中所說每個大人都曾是孩子。

每個大人都曾是小孩”小王子的話讓我想起很多,每個孩子都很天真,他們每天都會對生活充滿想象,可當他們漸漸長大,他們那滿心的無憂會開始被其他不明物入侵,日復一日,他們似乎忘記了曾經的自己。

到了工作的年齡,他們會變得有些機械,每天的生活都是固定好的,按時上班,準時下班,規矩工作。生活漸漸失去了色彩,他們甚至會忘記曾經的自己還和家門口的小樹說過話,曾經一起促膝長談的朋友現在見面都感到陌生,這一切都是因為什麼呢?是生活的壓力所迫嗎?

他們丟掉了純真撿起了世故,他們的朋友都變成了工作上的同事,似乎每段友誼都不簡單。記得狐狸曾對王子說過“最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要用心去看”可是深諳世故的大人們會認為每個人都是帶著目的去接近別人的。可是小王子單純的愛著玫瑰,他無私地付出,小王子的純真讓我想起小時候的自己,曾幾何時,我也對著小昆蟲說會一直養著它。

最是時間留不住,現在的我早已習慣了每天三點一線的生活,不再想著去對抗什麼,因為越長大越明白一些事,我們從一出生就做著單向運動,我們不能夠永遠單純沒有悲哀,只能把那份純真留在心底,去留住最初的自己。


斜槓青年愛讀書


說實話《安徒生童話》自從我長大以後就沒有再看了。原因如下:

第一點:小時候看了太多《安徒生童話》家裡也買了很多本,那個時候特別喜歡聽,每天都會纏著爸爸媽媽給我讀,讀了一篇又一篇我都不願睡覺,那時候真喜歡白雪公主啊,羨慕她長得漂亮,又有七個小矮人保護她,雖然她有個狠毒的後媽,但是後來還是有愛她的王子出來救了她並且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也很心疼賣火柴的小女孩覺得她太可憐了,冬天連雙鞋子都沒有,連飯都吃不上,聽了她的故事以後我突然覺得我現在的生活真好有愛我的父母,有喜歡的衣服鞋子,媽媽會做我最愛的美食讓我特別珍惜現在的生活!但是聽的多了,也就煩了膩了,慢慢的就不讓父母讀了,買回來的書也就擱置了。

第二點:隨著年紀的增長,我更喜歡看一些文學書了,畢竟童話故事只有小時候才看吧。因為時代在變化,所有都在變化,後來慢慢的有了手機,有了電影取代了不僅僅是《安徒生童話》還有很多小時候喜歡看的故事畫冊。


時光安好58


我不曉得你為什麼問這個問題,可以肯定告訴你《安徒生童話》現在當然有人看了。每一本書的存在都有它的出彩之處,也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安徒生童話》裡面一共有166個童話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很有趣,也很有教育意義。這本書是丹麥著名作家安徒生看到社會現狀,經過藝術加工,歷經多年寫出來的,後來被譯成多個版本。內容中有對勞動人民的讚頌,有批判罪惡的無情,有嚮往美好的理想,有對現實的無奈。這些現實與文化的結合註定了它頑強的生命力。

《安徒生童話》中的許多故事被製作成動漫、電影、歌劇等,雖然一部分人對於這本書看的少了,但也從側面認識了安徒生的故事。對於年輕一代,尤其是小學生,一直是《安徒生童話》的受眾,在小學生推薦書目中就有這本書,而且小學生對於這種故事大多都很感興趣。筆者小時候學過的語文課文中就有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個故事。

不論從哪方面看,《安徒生童話》現在依然有人讀,而且不少。以上就是本人的看法,如有不足,歡迎交流補充。


路留星


《安徒生童話》現在看的人真不多了,真是可惜。

由於世俗風氣的濃厚,由於各種電子產品的充斥,由於家長們教育觀念的轉變,一部影響幾百年的世界名著,一個對孩子成長非常有意義的童話小說,正在被很多人忽視了,真是可惜呀!

童話是一個奇妙而又神奇的世界,它裡面有著許許多多美麗的幻想 ,既扣人心絃又撲朔迷離,離奇有趣而又沁人心脾。比如,《安徒生童話》裡的《醜小鴨》告訴大家出身不是唯一,只要努力會有美好的明天。比如《海的女兒》告訴大家生命的來之不易,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告訴大家要珍惜現在所有。童話裡有理想,可陶冶孩子的心靈,童話裡有鮮花,可鼓勵孩子的勇氣,童話裡有智慧,可開啟孩子的創新,童話裡有良藥,可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

所以,建議家長老師給孩子多一些童話吧,特別是《安徒生童話》。






扯歷史文化


答案是肯定的子,還在看,成年文學有經典,安徒生童話就是兒童文學的經典。

成人的世界也需要童話的點綴,不僅如此,還要鼓勵現在的小孩看,那時精神的糧食呀

安徒生童話在歌頌美好以外,大量筆墨描寫了苦難。如果僅是想給小孩子看,得到小孩子們的喜愛,我覺得他完全可以寫得更讓小孩子們喜歡,不恐慌,寫成迪士尼,芭比娃娃那種形式。所以說是成人童話也對。現在想起來,安徒生童話傳達出的,愛(美人魚),善良(拇指姑娘),希望(醜小鴨),真實(皇帝的新衣),除去正面影響,都有社會黑暗面





青裁桃鳶


《安徒生童話》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創作的童話集,共由166篇故事組成。該作愛憎分明,熱情歌頌勞動人民、讚美他們的善良和純潔的優秀品德;無情地揭露和批判王公貴族們的愚蠢、無能、貪婪和殘暴。像這樣的文學名著,是作者獻給全世界的孩子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都不會沒人看的。

人不可以活在童話世界裡,但是人的世界裡不能沒有童話。








鳳飛飛6688


安徒生先生一生十分坎坷,一生潦倒貧窮最後還是死在接濟自己的富商朋友家裡,出版的大多故事都很久之後才被賞識或者根本沒人看。最著名的《醜小鴨》其實是有些自傳形式的小說。

但是我們的安徒生先生真的十分好學 ,曾靠別人接濟在哥倫比亞大學進修詩歌等。 而且早年他還看過大量書籍 ,這隻為一件事——擠進上流。我們提到過安徒生一生潦倒貧窮 ,他深知錢的魔力。而且他的很多作品都因為等級底下而不被人賞識。

我們有一個結論那就是安徒生他本人很有能力和才學,但是生活卻很難受很困苦 。換句話說, 在早期他創作那麼多童話裡, 他是抑鬱不得志的。我們知道杜甫 、辛棄疾等很多不得志的詩人的詩都蘊含深意 。在安徒生童話裡我們也感受到了由於當時社會的扭曲以及安徒生對上層的渴望。

由於作者出身貧寒,對於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象感受極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摯的筆觸熱烈歌頌勞動人民,同情不幸的窮人,讚美他們的善良、純潔等高尚品質;另一方面又憤怒地鞭撻了殘暴、貪婪、虛弱、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揭露了教會僧侶的醜行和人們的種種陋習,不遺餘力地批判了社會罪惡。看到了嗎? 這根本不可能是寫給小孩子看的啊! 安徒生先生怒火中燒又無可奈何的用筆觸以向未來的一代傾訴的方式表達他的生活。所以看安徒生童話的孩子越來越少。



王靜泰


怎麼沒有人看,一直都有。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都是孩子們的共同讀物。有的事就有點像約定俗成,大家會不約而同自然而然去做同一件事。我們的父母在我們的小時候會給我們講童話故事,會在我們學會拼音後給我們買拼音版的書,一般情況安徒生童話是第一選項。而我們也是這樣引導孩子的,新的選項有很多,但不變的選項是安徒生童話。這也是大多數人共同的記憶,我平時的工作就是帶孩子,我深有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