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告別“結繩記事”

中國書法是書寫漢字的藝術,那麼,漢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漢字又是誰、怎樣發明的呢?

上面的幾個問題,我們的先人曾經給出過答案:漢字是倉頡發明的,時間在黃帝時期。

黃帝本姓公孫,長居姬水,改姓為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生活在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2600年,是中原地區部落聯盟的首領,他聯合炎帝部落,打敗蚩尤部落,成為當時天下的共主。黃帝和炎帝一起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所以後世中國人也稱為“炎黃子孫”。

黃帝做天下共主的時候,人們正處在矇昧與文明的過渡時期,生活簡陋又艱苦,黃帝就教人民生火做飯,吃熟食,又創制了紡織技術,用來製作衣服帽子,禦寒護體。黃帝還任命一批賢人做大臣,負責不同的技術創造,比如讓羲和與常羲觀測太陽和月亮,讓臾區觀測行星,使伶倫創制律呂,大撓創立甲子,隸首發明算數,綜合以上技術發明,容成製作了樂律和律歷。另外,黃帝還讓伶倫和垂製造樂器磐和鍾,讓史皇作圖,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揮造弓,共鼓和貨狄做舟。還有一項非常非常重要的發明,就是倉頡造字。

倉頡造字:告別“結繩記事”

倉頡是黃帝手下的史官,專門記錄天下發生的大事情,並向各部落傳遞信息。傳說倉頡生有“雙瞳四目”,就是每隻眼孔裡有兩個瞳仁,好像長了四隻眼睛一樣,總之倉頡心明眼亮、相貌很不一般就是了。當時沒有文字,人們記錄事情采用結繩的方法,遇著大事在繩子上打一大結,小事就打一個小結,相連的事情打一連串的結。這當然很麻煩,既不方便記錄也不方便記憶,於是又發展了用刀子在木竹上刻符號來做記事。可隨著社會的前進,文明的發展,遇到的事情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人物和事物的名稱也越來越繁複,用結繩和刻木的方法,已經很難完成了。儘管倉頡很聰明很能幹,記憶力超強,也經常有記不準和遺失、犯錯的時候。倉頡受到了黃帝的批評,急切希望能找到一種新的記錄保存信息的方法。

這一年,倉頡到南方巡視,在一條大河邊 上,忽然看見一隻大龜爬上岸來,大龜的背上生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很新奇,就走近去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很可能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如果花紋能表示意義,那麼定下一個規則,創造一種類似花紋的體系,那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嗎?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留心,仰望觀察天上星宿的分佈樣子,遠眺山川河流脈絡的走向,俯視鳥獸蟲魚留下的痕跡,還有植物花草、生活器具的種種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倉顏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別人看,經他解說,大家都能看得明白。於是,倉頡就把這套創造的符號叫作“字”。

倉頡造字:告別“結繩記事”

據說倉頡正式公佈造字發明的時候,白天下起了雨,夜裡聽見鬼在哭。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文字的發明意義太重大了。有了文字,人類便能夠積累知識,傳播文明,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在自然界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從而告別以神巫鬼怪信仰為主的矇昧時代。倉頡的貢獻實在是太偉大了。

倉頡造字是記錄於古書的傳說,《世本》《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等古文獻,都說漢字是在黃帝時代由倉頡、沮誦兩人創造的。《說文解字》試圖做出比較圓通的解釋,認為伏羲作八卦“以垂憲象”,啟發創作抽象符號;神農氏時代“結繩而治”;黃帝時代倉頡"初造書契”,並說倉頡初造書契時,“依類象形”謂之文,後來形聲相益謂之字。

倉頡造字:告別“結繩記事”

真實的情況到底是怎樣呢,字真的是倉頡一人發明的嗎?

近代考古發現,7000年前至10000年前,我國境內就出現了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距今6000年左右的西安半坡村遺址,彩陶上有著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符號,這些都可以視作是漢字的萌芽。

郭沫若研究古文字總結說:“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語言一樣,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頭嘗試到約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選練發展出來的。它絕不是一 人一時的產物。”這是現代學者的主流認識,魯迅也表達過大致的觀點:“……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是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一採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

流傳至今的倉頡造字的種種傳說,說明倉頡至少是在漢字發展中具有特別重大貢獻的人物,很可能是整理原始漢字的集大成者,他值得萬世後代的敬仰。

倉頡造字:告別“結繩記事”

河南虞城縣倉頡墓前,有一座古柏掩映的紀念大殿,殿門兩旁掛有一副對聯:“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