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1、盤古:宇宙混沌,天地未開。盤古巨人,孕育而生。萬八千年,昏睡其中。不知經年,猛醒力爭。手持神斧,劈向蒼穹。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屹立其中,天地始分。人即傾倒,體生萬物。氣化雲雨,聲轉雷電。睛變日月,體成四極。開天劈地,創世始祖。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盤古開天

2.女媧:天地混沌初開,世間寂寥無生。女媧摶土造人,幻化萬萬千千。首創婚嫁之禮,使人自行繁殖。後又煉石補天,人類重獲新生。被譽“大地之母”,永佑世間蒼生。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3.伏羲氏: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華夏三皇之首。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古代傳說裡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

4.燧人氏:中國上古時期的部落首領,簡稱燧人,尊稱“燧皇”或“遂皇”。 是伏羲與女媧的父親。燧人氏的神話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化到人工取火的情況。華夏三皇之一,是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鑽木取火,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

5.神農氏:即炎帝。漢族民間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以及人類茶葉的發明者,他嚐遍百草,教人醫療與農耕。也因為此兩項重要貢獻,被世人尊稱為“藥王”“五穀王”“五穀先帝”“神農大帝”等,為掌管醫藥及農業的神祇,不但能保佑農業收成、人民健康,更被醫館、藥行視為守護神。華夏三皇之一。神農氏是我國原始社會時期一位勤勞、勇敢、睿智的部落首領,他是中華民族之祖、農業之祖、醫藥之祖、商貿之祖、音樂之祖等,對中華文明有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炎帝與黃帝被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後世皆為炎黃子孫。

6.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五帝之首。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7.顓頊:(zhuān xū)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又稱黑帝或玄帝,在天神傳說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黃帝系下與帝嚳並列兩系中的一系,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五帝”之一。

8.帝嚳(kù),中國上古時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山海經》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嚳。黃帝的曾孫,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認為是其第一位先祖。五帝之一。

9.堯,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古唐國(今山西臨汾堯都區)人 。堯為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十三歲封於陶(山東菏澤市定陶區)。十五歲輔佐兄長帝摯,改封於唐地,號為陶唐氏。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葬於谷林(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境內)。堯從父親帝嚳那裡繼承帝位,並禪讓於舜。他命羲和測定推求曆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五帝”之一,首行禪讓制。

10、舜,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被列為“二十四孝”,五帝之一。

11、倉頡:黃帝史官。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倉頡二目重瞳,善於作畫,經過細心描摹繪畫,造出各種不同的契刻文字(象形圖畫),並將其他部族各氏族的文字符號集中起來,整齊劃一,歷經十幾年的觀察與整理,終於創制出最早的象形獨體字、合體字,並刻於龜甲獸骨或竹木片上。這就是漢字的雛形,遂流傳後世,開創了中華文明的新時代。漢字創始人,以造字傳聞後世,被尊為"造字聖人"。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12、蚩尤:約在4600多年以前,黃帝戰勝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縣境內,展開了與蚩尤部落的戰爭——涿鹿之戰,蚩尤戰死,東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黃部族,形成了今天中華民族的最早主體。蚩尤是中國古史神話中的重要人物,因與軒轅黃帝進行歷史性的大戰而赫赫有名。古代戰神。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13、皋陶(gāo yáo),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 出生于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皋陶村,葬之於六(Lù),禹據其功德,封皋陶後裔於英、六一帶(今安徽六安地區),故亦被尊為六安國始祖。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中國司法鼻祖。皋陶是與堯、舜、大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

14、嫘袓: 中國古代傳說中黃帝軒轅氏之妻,西陵氏之女。據《隋書》記載,北朝北周時尊她為先蠶。《路史》裡稱其勸養蠶,育蠶種,親自採桑治絲,開創了絲織事業。歷代皇帝將其供奉為“蠶神”。被後人推崇為中國養蠶取絲的始祖。

15、嫫母,古代最出名的醜女,當首推嫫母,形同夜叉,醜陋無比。漢王子淵《四子講德論》中雲:"嫫母倭傀,善譽者不能掩其醜。"屈原《九章·惜往日》:"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但她為人賢德,黃帝納她為妻。嫫母果然不負黃帝的厚愛,對婦女們實施德化教育。嫫母雖然醜陋,但是黃帝對她信任有加,把管理後宮的責任交給了她,在黃帝周遊巡視天下時,黃帝的元妃「嫘祖」病逝,黃帝命令嫫母指揮祀事,監護靈柩。中國古代四大丑女之首,中華人文始祖黃帝之妻,內助有功,黃帝敗炎帝,殺蚩尤。人類使用的第一面鏡子由嫫母發明製作。

16、共工:中國古代神話中炎帝的後裔。傳說共工人面蛇身朱發。關於共工的神話傳說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記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才有了“女媧補天”。關於共工的傳說還有禹逐共工,祝融與共工戰等等。古代的“水神”。

17、祝融:傳說中的古帝,住在崑崙山的光明宮,以火施化,號赤帝。傳說中,祝融與共工之戰,給世界萬物帶來災難,於是有女媧補天的故事。另一說法,伏羲死後共工作亂,黃帝派祝融平叛,打敗共工。古代的“火神”。相傳他發明了使用火和保留火種的方法。

夏 朝

18、禹: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后氏首領。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其父名鯀,治水失敗被殺,禹子承父業,歷經十三年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使黃河改道,治水成功。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夏朝立國奠基人,“大禹治水”的故事婦孺皆知。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19、啟:禹的兒子,其母是塗山氏之女。原始社會末期,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是禪讓制。部落聯盟首領堯年老時,把聯盟首領的位置讓給了舜,舜年老時,把首領的位置讓給禹,這是原始社會比較民主的推舉首領的制度。但是在禹老時,他的兒子啟殺死本應擔任聯盟首領的伯益,建立夏朝。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啟以前的堯、舜、禹時期是所謂的“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啟變推舉為世襲、傳賢為傳子,反映了氏族制被國家所替代了。這種巨大的社會變革,是中國進入階級統治的重要標誌。中國夏王朝的建立者,禪讓制的終結者。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會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是傳統上被公認的中國第一個帝王。

20、奚仲,東夷薛國人,任姓,薛國始祖,故里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奚仲因造車有功,被夏王禹封為“車服大夫”(亦稱“車正”),後人在千山頭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民諺流傳至今。夏朝政治家,發明家,馬車的發明者,其貢獻不亞於“四大發明”,過世後被百姓奉為車神。

21、太康,夏王啟的兒子。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朝政。啟死,其子太康繼位,也沉湎於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后羿看到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掌握了夏的政權。太康死後,其弟仲康繼位,仲康勢弱,當了傀儡。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后羿把相趕走,自己當了國王,這就是史書上稱作“太康失國”和“后羿代夏”的故事。夏朝第二位君主,由於“太康失國”事件導致夏朝統治中斷40餘年,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昏君。

22、后羿:相傳是夏王朝東夷族有窮氏的首領,傳說是顓頊的後裔,以善射著稱。夏朝以啟為首的貴族在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後,沉湎享樂,田獵無度,過著荒淫的生活,很快就使國家達到“萬民弗利”的地步。啟死後,他的五個兒子又互相爭奪王位,使國家出現了混亂的局面。這時,東夷族的后羿乘虛而入,奪取了帝位。后羿當政後,以善射自居,也四處遊獵,不管民眾疾苦,並讓寒浞代他管理國家。寒浞積極培植自己的勢力,在後羿外出遊獵時,乘機殺死了后羿,取得了王位。篡夏帝位,“后羿射日”的故事流傳至今。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23、嫦娥:后羿之妻。神話說羿向西王母求得長生不死藥物後帶回家中。嫦娥趁羿不在,偷吃了不死藥,不覺身子輕飄飄地飛離地面,奔向月宮。中國神話中的月中女神。嫦娥奔月神話最為民間所津津樂道。

24、少康: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夏代國君。夏王相的兒子,母親為有仍氏(今山東濟寧東南)人。夏王相統治的末期,寒浞發動叛亂,殺相篡奪王位。相的妻子後緡時正懷孕,被迫逃回有仍氏,生下相的遺腹子少康。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今河南虞城南)。積極爭取夏眾與夏民,志在復國。後在同姓部落斟灌與斟鄩的幫助下,與舊臣靡等人合力,攻滅寒浞,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夏朝有為君主,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少康中興”。

25、女艾(汝艾)(約公元前1900年-約公元前1839年)是一名女性將領,在夏商時期女性是可以領兵作戰成為將領的。她為了幫助少康奪回王位,喬裝打扮來到寒浞的統治中心,打探消息,瞭解民情,為少康提供了寶貴的情報,後來少康等一切準備就緒後,便迅速出兵,一路勢如破竹,攻克舊都,誅殺了寒浞,奪回王位,建都陽夏。女艾(汝艾)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間諜,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記載的女間諜。

26、杼:少康長子。公元前2080年(寒浞四十年),少康命杼領兵攻打“寒浞,他採取“示弱、引誘、驕兵”的戰術麻痺,使其喪失警惕性。一開始,杼派老弱之兵與敵交戰,使誤以為夏朝沒有強兵而產生輕敵思想,盲目率兵追殺,結果闖進了杼精心設置的伏擊圈。然後,杼率領有虞氏主力突然發起進攻,一舉殲滅了有窮氏軍,為少康復國創造了有利條件。少康死後杼繼位,夏杼為了完成少康征伐東夷人的未竟遺願,建立更大的夏後疆土,穩定夏王朝的統治,將王都向東遷到距離東夷人居住地較近的老丘(今開封杜良鄉國都裡),並迅速向東夷人發起進攻最終趕東夷到東海,夏朝疆土不斷擴大,國勢開始進入鼎盛期。夏朝國君,夏杼發明了戰甲、石矛,這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戰甲、石矛的開始。從“太康失國”到“夏杼繁盛”,共約百年。如果將夏朝建國當做中國曆代王朝興起之初,那麼,夏王啟可稱為首開“家天下”的創始人,夏王太康可稱為最早遊樂失國的“昏君”,“少康中興”可稱為由“亂”到“治”的歷史轉折,而夏王杼創造的由“治”到“盛”局面的出現,才是夏朝真正意義上的鼎盛時期。

27、杜康:杜康牧羊於空桑澗(今汝陽縣杜康村),“餘粥棄於桑,鬱積成香,竟有奇味,杜康嘗而甘美,遂得釀酒之秘”,從此以釀酒為業。杜康被周平王封為“酒仙”,杜康酒被封為“宮廷御酒”,後有魏武帝曹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感嘆。被譽為“酒聖”。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造酒始祖杜康

28、關龍逢,夏桀時大臣,因忠諫而被桀所殺。據《韓詩外傳》記載,夏桀時,建造的酒池中可以運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長,池中之酒可供牛飲者三千人。關龍逢向夏桀進諫說:古代的君王,講究仁義,愛民節財,因此國家久安長治。如今國王您如此揮霍財物,殺人無度,您若不改變,上天會降下災禍,那時定會有不測的結果。他懇請國王改變這種情況。說畢,立於朝廷不肯離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殺之。夏朝末年大臣,千古諫臣第一人。

29、桀:生活荒淫,任意虐殺百姓,破壞農業生產。對外濫施征伐。人民對他深惡痛絕。桀不聽大臣勸告,一意孤行,結果眾叛親離,人民紛紛起來反抗,桀的統治搖搖欲墜。商王湯在伊尹的輔助下,發兵討夏。夏桀倉皇迎戰,在鳴條(今河南封丘東)被商湯擊敗。桀逃到巢湖,後來卒於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朝代夏便隨之滅亡。夏朝亡國之君,現在人們用“桀紂”來形容昏君暴君。

商 朝

30、湯:原為商族部落領袖。稱成湯、武湯。湯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共同輔助國事,又陸續滅掉鄰近部落,成為當時的強國。後作《湯誓》伐夏。湯與桀大戰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桀大敗而逃。此後三千諸侯大會,湯被推為天子,建立商王朝。湯建國後,鑑於夏代滅亡的經驗教訓又作《湯誥》。對那些亡了國的夏民,則仍保留夏社,並封其後人。湯注意“以寬治民”,因此在他統治期間,政權較為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13年後,湯卒。中國商王朝的建立者。

31、伊尹:中國商代大臣。傳說伊尹奴隸出身,生於伊水邊,身為庖人(廚師),乘機用割烹作比喻向商湯陳說,要他伐夏救民,受湯的賞識,被任以國政,幫助商湯攻滅夏桀。伊尹輔佐商湯建立了商王朝,被商湯尊為阿衡(相當於宰相)。商建國初,他總結海內萬邦存亡的教訓,制訂出君臣之間的關係準則。湯去世後,他又歷佐湯子外丙、中壬兩王。中壬後,湯之孫太甲繼位。因太甲不理國政,破壞了商湯之法制德行,伊尹將他放逐,囚禁於桐,自攝行政當國。太甲居桐3年,悔過自新,伊尹還政於太甲。太甲死後,伊尹作《太甲訓》三篇,並尊太甲為中宗。據說伊尹活了100餘歲,中國古代最早的賢相,古代著名廚師。

32、盤庚:中國商代君主。在盤庚以前,商王朝政局混亂,統治階級豪華奢侈,王朝的統治出現了危機。盤庚繼位以後,決定把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遷到殷(今河南安陽),遭到貴族的反對。但是盤庚決意遷都,並作書告諭,違者重懲。於公元前14世紀中葉遷都以後,執行比較開明的政策,人民安居樂業,文化發展,社會富足繁榮,商王期從此中興。故商又可稱為殷或殷商。

33、武丁:中國商代國王。武丁在位期間,不斷向四方進行大規模征伐。武丁在位59年,死後,由其子祖庚繼承王位。商朝有為帝王,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廣大疆域奠定了基礎。

34、婦好,好姓(即子姓, 中國古姓多從女,為母系氏族餘留),先秦時期我國女性的姓多寫在後(如太姒、文姜、息媯、孟嬴),故稱婦好,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她不僅能夠率領軍隊東征西討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還主持著武丁朝的各種祭祀活動。因此武丁十分喜歡她,她去世後武丁悲痛不已,追諡曰“辛”,商朝的後人們尊稱她為“母辛”、“後母辛”。婦好墓於1976年於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

35、比干,沫邑(今河南衛輝)人。商代帝王文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商紂王)的叔叔。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商王帝乙,受託孤重輔帝辛(殷紂王),先後輔佐殷商兩代帝王,從政40多年,主張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比干對紂王倒行逆施的暴虐統治不滿,多次向他諫阻,紂王不聽,比干最後只好以死相諫,死後葬在衛輝。終年63歲。殷商王室的重臣,忠君愛國,為民請命,敢於直言勸諫,被稱為“亙古忠臣”。

36、妲己:有蘇氏美女,姓己,字妲。商紂王之寵妃。紂伐有蘇氏,她被收留,受到特殊寵愛,以至言聽計從。曾慫恿紂王殺害宗室大臣,用毒刑整治人。周武王發動諸侯伐紂,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之戰,一舉滅商,紂王逃到鹿臺自焚,妲己也自縊而死。古代著名美女,商亡導火索,起了“助紂為虐”的作用。

37、紂:中國商代最後一位君主。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即帝辛。紂對內重刑厚斂,對外黷武好戰。他沉湎酒色,濫施專制淫威,同時又剛愎自用。紂的所作所為引起百姓的普遍怨恨和不滿,導致內外矛盾加劇。為了維護其統治,紂大動兵戈,又設置種種酷刑鎮壓奴隸和平民的反抗。例如,立極其殘忍的炮烙之法。忠臣比干強諫,他竟命人將比干剖腹,以觀其心。統治後期,他又遷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大興土木。周武王崛起之後,乘機起兵討商。兩軍大戰於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即牧野之戰。紂軍平民奴隸陣前倒戈,帶領周軍反攻,很快就攻進朝歌,紂軍徹底崩潰。紂王見大勢已去,自焚身亡。商朝亡國之君,現在人們用“桀紂”來形容昏君暴君。

西 周

38、姬昌:姬姓,名昌。昌即位後,禮賢下士,周國勢日強。商王紂將姬昌囚於羑里七年之久,其子伯邑考為救父被妲已害死,將肉身剁碎捏肉丸,姬昌食後才將其放回西岐。得釋後,昌向商獻洛西之地,得任西伯侯。西伯昌自岐邑遷都於豐,後卒於程,相傳在位50年。西伯昌晚年,周的勢力已非常強盛,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終身沒有稱王。其子武王伐商後,始追稱他為文王。中國商末西方諸侯之長,周朝的實際創立者。周易八卦的發明者。

39、周武王:中國周代第一代王。周文王子。文王長子伯邑考為商王紂殺害,立發為太子。文王死,太子發繼位,將周都從豐遷到鎬,即位第二年,800諸侯觀兵於盟津(今河南孟縣西南孟津)。周師與諸侯兵陳師於商郊牧野(今河南淇縣南),又作《牧誓》,號召決戰。經牧野大戰, 紂王自焚。武王滅商後,分封了一批宗室功臣,如太公封於齊,周公封於魯,召公封於燕等;還封了一些前王之後,如焦、祝、薊、陳、杞等。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武王選定伊水、洛水一天王簋內銘文拓片,銘文記述武王滅商、祭告文王的事蹟帶,準備建立新的都邑,但不久卒。周朝的建立者,一代明君。

40、姜子牙:生卒年不詳。又名尚,姜姓,呂氏,字子牙。齊國始祖,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是周滅商的重要籌謀者。周文王採納呂望謀略,卑事商紂,暗中積蓄力量,積極爭取與國,乘隙剪商羽翼,造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奠定了滅商基礎。周武王即位後,尊稱呂望為“尚父”。武王伐紂前,呂望親入商都探察情況,並協助制定乘虛進軍、奔襲商都的作戰方略。商、周牧野之戰,呂望率一部精銳士卒,迅猛衝擊商軍前陣,商軍奴隸前陣倒戈,周軍主力乘勢進攻,一舉滅商。周成王親政後,呂望以周朝開國重臣受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史稱呂望有著述,難以憑信。中國商周之際著名軍事家、戰略家、謀略家,齊國始祖。傳世之作《六韜》,被譽為“兵家之祖”。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兵家之祖姜子牙

41、周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陝西寶雞東北),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周公立武王幼子誦為周成王,又自己執政稱王,以致引起內部爭權鬥爭。文王之子管叔、蔡叔也乘機散佈流言,引起成王對周公的懷疑。於是管、蔡勾結武庚起兵反周。紂之子武庚利用時機,圖謀復國,周公和召公內弭父兄,外撫諸侯,經過3年東征,平定了三監叛亂。這次戰事是武王滅殷後周公為徹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績,周王朝的統治由此奠定下來。周公於第四年回到宗周即採取兩方面政策:一是分治殷民,一是分封諸侯。周公又於執政五年以大量殷遺民營洛邑,建東都成周,至七年告成。他請成王到新都舉行首次祀典,並開始親政,成王則請他留守洛邑。3年之後,周公死於豐地。中國周代初年著名政治家。制禮作樂是周公在整個執政期間對有關各種典章制度及文化教育諸方面的建樹,“周禮”一直延續和影響了後世幾千年。“周公解夢”也源自於周公。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42、周成王,姬誦(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姬姓,名誦,周武王姬發之子,母邑姜(姜子牙之女),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在位21年。周成王繼位時年幼,由周公旦輔政,平定三監之亂。 周成王親政後,營造新都洛邑、大封諸侯,還命周公東征、編寫禮樂,加強了西周王朝的統治。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駕崩,享年35歲。周成王與其子周康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開創成康之治,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43、周康王,即姬釗,生卒年不詳。周成王之子,成王死後繼位,在位26年,病死於鎬京,葬於畢原。姬釗與其父姬誦的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被譽為成康之治。姬釗在位期間,國力強盛,天下統一,經濟、文化繁榮,社會安定,史書載,“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姬釗死後的廟號為康王。延續“成康之治” ,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44、周厲王:即姬胡。中國西周國王。姬姓,名胡。周夷王之子。公元前858~前828年在位。他在位期間,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剝奪了一些貴族的權力,任用榮夷為卿士,實行“專利”,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因此招致了貴族和平民的不滿。周厲王為壓制國人的不滿,任用衛巫監視口出怨言的人,發現就立即殺死,這些引得國內各項矛盾愈來愈尖銳。公元前841年,發生了國人暴動,人民包圍了王宮,襲擊厲王,他倉皇而逃,後於公元前828年死於彘(今山西霍縣)。他出逃後,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號為共和。西周著名暴君,期間發生“國人暴動”,自共和元年(前841)中國歷史有了明確紀年。

45、尹吉甫,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瀘州人。周宣王五年(前823),尹吉甫率軍攻打東夷,並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陽東)負責徵收南淮夷等族的供奉,並在朔方築城壘。遺物有青銅器兮甲盤。瀘州有尹吉甫撫琴臺遺址,山西平遙古城有尹吉甫點將臺、墓和墓碑遺址。周宣王大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詩經》的主要採集者,被尊稱為中華詩祖。

46、褒姒:幽王的寵妃。幽王伐褒國,褒人送褒姒於幽王,得到幽王寵愛。為博褒姒笑,幽王數舉驪山烽火。又廢申後及太子宜臼,立褒姒為後及褒姒子伯服為太子,引起申侯聯合繒侯和犬戎反叛,幽王被犬戎殺死,褒姒被掠走後自殺。古代著名美女,“紅顏禍水”的典型代表,“烽火戲諸侯”、“千金買笑”故事流傳甚廣。

47、周幽王:即姬宮湦。中國西周末代君主。宣王之子,前781-前771年在位。在位時,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政局不穩,地震、旱災屢次發生。幽王變本加厲地加重剝削,為討得褒姒一笑,聽從善於逢迎的虢石父建議“烽火戲諸侯”,引起諸侯怨憤。又聽信寵妃褒姒的讒言,廢掉王后申後及太子宜臼(申後之子),立褒姒為後,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申後與宜臼逃回申國。公元前772年,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舉兵入攻西周,各地諸侯因“烽火戲諸侯”拒不救援,幽王慘敗,帶著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寶逃至驪山,後被殺。犬戎攻破鎬京,西周遂亡。西周亡國之君,著名昏君。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東周(春秋)

48、姬宜臼:即周平王。中國東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姬姓,名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在位。西周末年,幽王被犬戎殺死,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經犬戎侵襲,十分殘破。太子宜臼受到申、許、魯等諸侯擁戴,在申(今河南南陽北)即位,是為平王。為避犬戎,平王把都城從鎬京東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史稱東周。周平王依仗晉、鄭、虢等諸侯的力量,勉強支持殘局。但是周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各國之間的兼併越來越厲害,中國歷史從此進入春秋時期。東周開國之君。

49、卞和:春秋時楚國人。《韓非子》載,卞和在荊山得一玉璞,獻給周厲王,厲王使人鑑別,說是石頭,有欺君之罪,斷其左足。到武王(約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獻玉,武王使人鑑別,仍說是石頭,又斷其右足。後來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慟哭於荊山下,文王派人去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寶玉而名之曰石,貞士戮之而漫(欺騙),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寶玉。古代著名玉器鑑賞家,發現“和氏璧”,後成為後世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徵——玉璽。

50、鄭莊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鄭氏,名寤生,鄭武公之子,是鄭國第三位國君。鄭莊公在歷史上的最大作為,是重用潁考叔和公孫子都及諸多賢臣,通過各種手段使西周末期才立國的小小鄭國,在春秋初年率先崛起,"小霸"天下。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被稱為"春秋三小霸之首",鄭莊公“黃泉見母”故事感人至深。鄭莊公出生時母親難產,他的母親姜氏於是厭惡他,而愛他的弟弟段。姜氏與段秘密謀劃,自己做他的內應。鄭伯在鄢地打敗了段,深恨姜氏,對姜氏說:"不到黃泉,永不相見",但後來又後悔了。潁考叔勸諫莊公掘地見泉,母子於地道相見,和好如初。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鄭莊公黃泉見母

51、子都,春秋時期鄭國人,原名公孫閼(yān),本姓為姬,與周王同宗,字子都,是鄭國的宗族子弟(鄭國貴族)。鄭莊公時猛將,在鄭莊小霸的過程中功勳卓著。由於與潁考叔爭寵,背後放冷箭,致潁考叔陣亡,後被莊公查明真相,羞愧自殺。《詩經》有云:"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意思是說,一個女孩子本來跟某帥哥有個約會,可是她等啊等等啊等,心上人帥哥哥沒有見到,卻見到了一個愚駑蠢笨的傻瓜。在這首詩裡,"子都"被用作了帥哥的代名詞。《孟子·告子上》 :"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意思是全天下沒有不知道子都的英俊美麗,不知道子都的人是不長眼睛的瞎子。春秋鄭國猛將,春秋第一美男,武藝高超,相貌英俊。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子都

52、郯子(生卒年月不詳),已姓,子爵,少昊後裔中的炎族首領就封於炎地,稱炎國。春秋時期郯國國君,性至孝,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治療。他披鹿皮進入深山,擠取鹿乳,供奉雙親。其孝心被列入“二十四孝”: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53、曹劌,即曹沫,春秋時魯國大夫。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不顧主政大夫管仲的竭力勸阻,派鮑叔牙率大軍伐魯。此前,齊、魯幾次交戰,魯國都被打敗。這時,一直隱居的曹劌求見莊公,主動提出為抵抗齊軍出謀劃策。齊、魯兩軍在長勺(今山東曲阜北)擺開了陣勢。齊主將鮑叔牙因一路進軍順利,有輕敵之心,首先下令擊鼓進軍。莊公欲擊鼓迎戰被曹劌制止,齊軍第二次擊鼓進攻魯軍仍然未動,直到第三次擊鼓進攻。這時,曹劌果斷地告訴莊公擊鼓衝鋒。齊軍大敗,莊公見狀欲追。曹劌忙說:“別急。”他仔細察看了齊軍逃走的車轍,又登上戰車前橫木向齊軍逃跑方向嘹望了一陣,方要莊公下令全力追擊。魯軍追殺了30餘里,全勝而回。戰後,莊公問曹劌為何直到齊軍第三次擊鼓進軍時才要下令出擊,曹劌說;“打仗主要靠士氣,而擊鼓就是為了鼓舞士氣。第一次擊鼓進攻,士氣旺盛;第二次再擊鼓進攻,士氣就已經衰落了;待到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已消失殆盡了。而我軍卻是一鼓作氣,勇氣十足,當然就把對方打敗了。”莊公又問:“為什麼齊軍逃走了,你不讓馬上追趕呢?”曹劌說:“大國之間交鋒,虛虛實實,齊軍雖退,也要特別提防有詐。我察看後看見車轍零亂,旗幟亂扔,確信敵方已自亂陣腳。”莊公十分佩服,說:“你是真正的軍事家啊!”立即拜曹劌為大夫。魯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54、季梁,又稱季氏梁、季仕梁,季梁對隨楚關係格局影響重大,輔佐隨侯期間,提出"夫民,神之主也"的唯物主義思想、"修政而親兄弟之國"的政治主張以及"避實擊虛"的軍事策略,使隨國成為"漢東大國",周天子雖"三次征伐"被他稱為"荊蠻"的楚國皆"結盟而還"。可惜當時的隨侯對季梁的諸多治國方略始納後棄,致使四面樹敵,前690年在與強楚青林山一役中喪國辱邦。作為亡國之臣的季梁因此鬱鬱而終。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春秋初期隨國大夫,我國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開儒家學說先河的重要學者。李白譽其為"神農之後,隨之大賢"。

55、齊桓公:即姜小白.中國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在位期間(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齊襄公之弟。襄公時,政局混亂,他出逃至莒(今山東莒縣)。公元前685年襄公死,回國途中被管仲“射帶中鉤”假死得以提前回國繼位。在鮑叔牙力薦下,任用管仲為輔佐,穩定國內局勢,發展經濟,使國富而兵強。與此同時,又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北戎,抗禦狄族,援救邢、衛。集結中原諸侯擊敗楚之盟國蔡國,與楚會盟於召陵,制止楚對中原的進攻。齊桓公還平定周王室內亂,扶持周襄王繼位。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蘭考)主持諸侯盟會,各諸侯國的君主和周天子的使臣參加,正式承認其中原霸主地位。管仲死後,桓公重用奸臣易牙,豎刁等,卒後,諸子爭立,68天體生蛆蟲後才下葬。春秋五霸之首。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齊桓公

56、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稱管敬仲。潁上(今屬安徽)人。據說他早年經營商業,後從事政治活動。在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君位的鬥爭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糾。小白取得君位後,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輔佐齊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並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對井田“相地而衰徵”,並採取了若干有利於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政策。管仲積極促使齊桓公採取尊王攘夷、爭取與國的方針,以建立霸權。所謂“攘夷”,是對侵佔華夏地區的戎、狄進行抵禦。所謂“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權力,維護周天子下的宗法制度。所謂爭取與國,是運用軍事、經濟手段來取得中小諸侯國的支持。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 (今河南蘭考),確定諸侯國間不得築堤防雍水來危害鄰國,不得有意不賣給鄰國糧食。通過這次盟會,齊桓公遂成為中原的霸主。而管仲在整頓內政、發展經濟、充實齊的國力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經濟學家、改革家、古代著名賢相。

57、鮑叔牙:與齊國政治家管仲交往甚密。管仲家貧,鮑叔牙常給予資助。當襄公亂政時,管仲隨公子糾出奔魯國,而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莒(今山東莒縣)。襄公被殺後,公子小白用計騙過管仲等人,先於公子糾回到齊國,被立為齊君,是為桓公。後來齊桓公囚禁管仲並欲殺之,鮑叔牙力加勸阻,認為桓公如欲稱霸,非用管仲不可。桓公遂厚禮以待管仲,並任管仲為大夫。在管仲的大力輔佐下,齊國越來越強大起來。後齊桓公終於成為各諸侯中的霸主。中國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古代賢相,管鮑之交為千古稱頌。

58、晉文公:即姬重耳。中國春秋時期晉國君(前636-前628)。獻公之子,名重耳。因獻公寵愛驪姬,殺太子申生,他奔逃在外19年。後借秦穆公之力回國即位,時年62歲。在位期間重用有才幹的趙衰、狐偃等人,發奮圖強,國力日益強盛,晉政權不但鞏固,還出現了“政平民阜,財用不匱”的局面。同年,周王室發生內亂,周襄王出居鄭以避難。公元前635年,文公利用這一機會興兵勤王,護送襄王回國,除得到土地賞賜外,還提高了晉在中原諸侯中的威望。自齊霸中衰,楚又乘虛而入,中原的一些小國都在其支配之下。公元前632年,文公“退避三舍”取得晉楚城濮大戰的勝利,與齊、魯、宋、衛等7國之君盟於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並得到周王策命。是年冬,晉文公又會諸侯於溫(今河南溫縣),周王也被召赴會,晉文公躍升為中原霸主。死後,襄公立。春秋五霸之一。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59、易牙,齊桓公寵幸的近臣,用為雍(廚師)人,擅長於調味,所以很得齊桓公的歡心,烹飪技藝很高。春秋時期著名廚師,易牙是第一個運用調和之事操作烹飪的庖廚,好調味,很善於做菜。他又是第一個開私人飯館的人,所以他被廚師們稱作祖師。

60、介子推:介推,春秋時晉國的貴族。他曾跟隨晉文公流亡國外19年,文公回國後賞賜隨從臣屬,介子推避而不授,他和母親隱居綿山(今山西介休東南),後文公找尋至此,意圖放火燒山逼出介子推,不幸被火燒死。後世遂稱綿山為介山,介休的由來即由此而來。文公感念其恩,遂規定介子推燒死之日全國不允許動火,只能吃寒食。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61、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本名展獲,字子禽(一字季),諡號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後人尊稱其為"柳下惠"或"和聖柳下惠"。出生地周朝諸侯國魯國柳下邑,今屬山東省濟南市孝直鎮展窪村。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柳下惠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廣為傳頌。孔子評價他是"被遺落的賢人",孟子尊稱其為"和聖"。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柳下惠

62、先軫:(?-前627)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濟源西北),又稱原軫。初為下軍佐,後升為中軍元帥,掌握國政。論才幹,他既有軍事家的韜略又有政治家的頭腦;既有籌謀策慮之長,又有臨陣指揮之能。而且他的謀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義或理論價值。論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馴,卻耿正忠誠,是一位不憚以身殉義的丈夫。春秋中期晉國大夫,傑出的軍事統帥。先軫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帥職銜,又有元帥實績的著名統帥。指揮的“城濮之戰”大敗楚軍,秦晉“崤關之戰”,大敗秦軍。

63、秦穆公:前659-前621年在位。嬴姓,名任好。在位期間任用由余、百里奚、蹇叔、巫豹、公孫支等為謀臣,修明政治,國力強盛。即位當年就打敗戎族,其後又擊敗晉國,俘獲晉惠公,助晉公子重耳歸晉,並滅了梁、芮等國。在向東進展時,遭到晉的阻擊,失利較多,以至在崤(今河南陝縣東)全軍覆滅。秦國力不如晉,而晉恰好擋住秦東進的道路,使秦很難進入中原。因此,秦只得向西發展,擊敗附近的戎人以增強自己的力量。秦穆公採納由余關於伐戎王的正確謀略,收到了“益國十二,開地千里”的戰果。周襄王承認他為西方諸侯伯,穆公“遂霸西戎”。同時,秦與南面的楚國加強聯繫,從穆公以後到春秋末,秦一直與楚共同與晉為敵。春秋時秦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

64、百里奚:春秋時秦國大夫。字井百,虞(今山西平陸北)人,少時家境甚貧,顛沛流離,後出遊諸國,到齊國,不被任用;又至周,仍不被任用;後被虞公任用為大夫,晉欲“假途滅虢”被百里奚識破,力勸虞公勿借道給晉國,但虞侯目光短淺答應了晉國借道請求,晉滅虢後順道滅了虞國,將百里奚俘虜至晉,後作為晉國公主陪嫁之臣被送往秦國,後伺機逃脫,出走至宛,為楚人所得。後秦穆公聞其賢,用五張黑母羊皮將其贖回,授以國政。任秦大夫七年後,與蹇叔等共同輔佐穆公建立了霸業。相傳他死後,秦國“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以示對他尊重和哀悼。秦國賢相,五羖大夫。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65、楚莊王:中國春秋時期楚國君主。前三年韜光養晦,“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三年後,重整朝綱,先後得到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的輔佐。賞罰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為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攻滅庸國。公元前 606年,莊王伐陸渾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帶),陳兵問鼎於周郊,以示有吞周之意。“問鼎中原”由此而來。接著又破陳圍鄭。晉出兵救鄭時,兩軍大戰於邲(今河南鄭州北),晉軍敗績。此後魯、鄭、陳、宋等中原國家先後歸附楚國,楚莊王遂稱霸中原。春秋五霸之一。

66、晏嬰:字平仲,又稱晏平仲,世稱晏子。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齊國大夫。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後,繼任齊卿,歷任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之命,與晉聯姻,曾預言齊國政權終將為田氏所取代。敢於犯顏直諫,糾正國君的錯誤;提倡節儉並且自己能身體力行。智諫省刑。晏嬰身為三朝宰相,竟始終過著清貧生活。傳世有《晏子春秋》一書,當是戰國時人蒐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春秋後期齊國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67、伯樂:本名孫陽,乃趙簡子御者,善相馬,字子良,又稱王良。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古代著名相馬師,“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源自於此。

68、宋襄公:即子茲甫。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曾追隨齊桓公,參與葵丘 (今河南蘭考東)之盟。桓公死,齊國內亂。他出兵干涉,成為霸主。不聽公子目夷勸諫,在盂(今山西陽曲東北)大會諸侯,為楚成王所擄,旋放還。襄公十三年 (前638),舉兵伐鄭,楚伐宋救鄭。襄公與楚成王在泓水(今河南柘城東北)會戰。目夷勸其乘楚軍渡河及尚未列陣之前發兵突襲,皆不從。他講求仁義,拘守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的陳舊觀念,貽誤戰機,為楚軍擊敗,自己身受重傷,次年卒。中國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襄公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因思想保守而招致失敗的典型。春秋五霸之一。

69、老子:即老聃,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一切由道生出,主張黃老之學,無為而治。還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表明了對立面雙方的同一性。老子首先提出了“道”這一最高的哲學概念,以“道”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本原,對於歷代的思想家曾產生過深刻的影響。魏晉以後,引道入儒,儒、道合流,老子思想對後世儒家特別是革新派改良派如王安石、魏源、嚴復等產生一定影響。2000多年來,對老子哲學歷代有各種各樣的解說和注評。中國先秦時期最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哲學作為中國古代思想的重要遺產,它在哲學、政治、人生諸方面,都曾發生過重大影響。五千言《道德經》為道家集大成。神話傳說中的“太上老君”。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老子

70、屠岸賈(?-前583年),屠岸氏,名賈(拼音:gǔ),晉靈公時,因為阿諛奉承得寵。晉靈公被趙穿殺死,他一度被貶。晉景公時,屠岸賈任司寇,在趙同、趙括得罪郤氏、欒氏時,屠岸賈追治晉靈公被殺之事。他稱趙盾是弒殺晉靈公的首逆。下宮之難,盡滅趙氏。只有趙朔的兒子趙武被公孫杵臼、程嬰救下,即趙氏孤兒。後來,韓厥建議晉景公恢復趙氏,趙武殺屠岸賈。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歷史上著名奸臣。屠岸賈殺害趙氏一家,連一個還沒有出生的嬰兒也不放過,就是想斬草除根,《趙氏孤兒》的悲慘故事因此也就上演了。因此也製造了歷史上的一宗大慘案。這在歷史上有很大的影響。

71、程嬰(?—約公元前583年),相傳他是古少梁邑(今陝西韓城西少梁附近程莊)人,為晉卿趙盾及其子趙朔的友人。晉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賈殺趙,滅其族,朔客公孫杵臼與之謀,嬰抱趙氏真孤匿養山中,而故意告發令諸將殺死杵臼及冒充孩兒,後景公聽韓厥言,立趙氏後,誅屠岸賈,嬰則自殺以報杵臼。春秋時晉國義士,千百年來為世人稱頌。程嬰和公孫杵臼的事蹟,後世廣為傳頌,並且編成戲劇,出現在舞臺上,甚至流傳到海外異邦。他們捨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直為後世所欽敬。程嬰忠實於友誼,公孫杵臼不忘舊主的品格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

72、老萊子(約公元前599年一約公元前479年),楚國人(湖北荊門),出生於楚康王時期,卒於楚惠王時期,著書立說,傳授門徒,宣揚道家思想。和老子、孔子一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在荊沙古地域上生活的老萊子在道家形成的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春秋晚期思想家,道教人物,其影響遠大,堪稱一代傑出的思想家。為中國民間傳說中二十四孝人物之一:戲舞學嬌痴,春風動綵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鬧。

73、萇弘(?年~前492年),字叔,資陽市忠義鎮高巖山人。東周卿大夫,對音樂及其理論有著極深的造詣。故孔子入周時,問禮於老子,訪樂於萇弘。同時,萇弘還有淵博的歷史知識,對天文、卜筮等皆有深入的研究。這些在其政治活動中就表現為對許多事情的推斷和預測屢屢言中,深為周王及眾臣們所信服。孔子老師,春秋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而且對樂特別精通。中學語文課本選有韓愈《師說》一文,其中有孔子師萇弘、老聃,老聃即老子李耳。

74、孔子:(前551-前479)。名孔丘,字仲尼。魯國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因避內亂移居魯國。父叔梁紇,母顏氏。魯國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對孔子有深刻的影響。孔子幼時常以陳俎豆、設禮容為戲。早年喪父,家境中落,年輕時曾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30餘歲時開始授徒講學。55歲時帶領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飄泊生涯。孔子14年中先後到過衛、陳、宋、蔡、楚等國,向各諸侯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均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 (前484),季康子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時年68歲。孔子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五年後病逝。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內容包括成為“聖人”和“仁人 ”的道德理想,認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價值,“仁義禮智信”。孔子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啟蒙者。孔子是中國古代美學的奠基人,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首創私人講學的教育家。傳說他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主張“有教無類”,學生中不少人出身低賤,許多過去無權受教育的平民子弟得以受教育。孔子把培養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作為教育的目的,認為“學而優則仕”,“學也,祿在其中矣”,故而以“ 文行忠信”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排斥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的教育。他注重道德培養,主張治學要先立人,提出了一整套以道德培養為核心的教育思想,提倡“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他注重言傳身教,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老實態度,要求自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教學中他講究教育方法,注重啟發、誘導,注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對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確立了孔子及其學說在中國思想界的統治。以後,歷代統治者進一步採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學的措施,鞏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哲學、文學、藝術、教育、史學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這種影響波及到東亞乃至全世界。孔子思想學說主要彙集在孔子弟子撰寫的《論語》中,《左傳》和《史記·孔子世家》亦有有關孔子言行的記載。他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第一位教育家。中國春秋後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對中華民族發展影響最深遠的聖人,被譽為“文聖”。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智聖先師孔子

75、師曠,字子野,山西洪洞人,他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瞑臣。為晉大夫,亦稱晉野,博學多才,尤精音樂,善彈琴,辨音力極強。明朱權《神奇秘譜》所載,《陽春》、《白雪》、《玄默》據說為師曠所作。南師店村有師曠墓遺址。春秋時著名樂師,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其藝術造詣極高,民間附會出許多師曠奏樂的神異故事。“順風耳”的原型。

76、顏回:(前521-前481)。字淵,春秋末期魯國都城(今曲阜)人。系顏路(孔子早期弟子)之子,他出身貧寒,自幼生活清苦,卻能安貧樂道,不慕富貴;性格恬靜,聰明過人,長於深思。聽孔子所講的許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聞一知十”成為孔子的得意門生。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 ”。故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他終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去世,葬於魯城東防山前。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嘆說;“ 噫!天喪予!天喪予!”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素以德行著稱。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後世尊其為“復聖”。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77、曾子:即曾參,字子輿。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16歲拜孔子為師,學習儒學。由於他勤奮刻苦,成績突出,很受孔子賞識。孔子便將中庸之道的精髓傳授給他。他專心致力於儒學研究,並收徒講學。弟子吳起、子思,再傳弟子孟子等,皆受其影響。孔子得意門生,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他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編寫了《大學》、《孝經》等重要著作,被封建社會的歷代統治者列為儒家經典。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齧指痛心”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母指才方齧,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78、子路。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家資鉅富,資助孔子頗多。子路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的得意弟子,“百里負米”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qú)勞。

79、子夏:字子夏,後亦稱“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晉國溫人,今山西省呂梁市文水人,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是孔子後期學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學著稱,被孔子許為其“文學”科的高才生。近人有以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韓非子稱“儒分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為將之視為法家。漢代以來,學者大多認為,儒家的經學最初主要是從子夏一系傳授下來的,如東漢徐防說過:“《詩》、《書》、《禮》、《樂》,定於孔子;發明章句,始自子夏。”(《後漢書·徐防傳》)這裡就認為,“六經”中的大部分是來自子夏的傳授。子夏晚年,因喪子而哭之失明,離群索居。唐玄宗時,被追封為“魏侯”,宋代時又加封為“河東公”。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將孔子的儒家學說發揚光大,是儒家學說的重要傳承人。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80、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曾讚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蘆衣順母”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故事被改編為晉劇《蘆花》。

81、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大約生於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記·孔子世家》記子思年六十二(當為八十二之誤),而生卒年則不詳。按子思之父孔鯉,死於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當跟孔子的年代相當。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為"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為"述聖",受儒教祭祀。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子思

82、左丘明(約公元前502年—約公元前422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人。 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為炎帝后裔,是姜子牙的子孫。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略早於孔子。左丘明晚年雙目失明,因春秋時有稱為瞽的盲史官,記誦、講述有關古代歷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即為瞽之一,故後人亦稱盲左。春秋末期史學家,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有《左氏春秋》和《國語》兩部史學鉅著。

83、鄧析(公元前545年至公元前501年)春秋末期鄭國(今河南新鄭境內)大夫,與子產同一時期,是鄭國政壇的活躍人物。他反對“禮治”,主張“事斷於法”,並“私造刑法”,被國家採用。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辯論家、名家鼻祖。成為我國第一個私家法典草案的起草人、第一位著名的訟師、第一位私人法律教育家,也是第一個因講求法律邏輯而犧牲的人。他首倡名辯之學(即現在的邏輯學),揭開了名辯思潮的序幕。鄧析對“法”也提出獨到的見解,被視為法家先驅之一。他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不法先王,不是禮義”,又擅長辯論,被推崇為中國法制史上“永遠的豐碑”。

84、趙襄子 (?-前425),即趙無恤春秋戰國之際晉國趙氏的封君。生年不詳,卒於周威烈王元年(前425年)。《史記》中所列趙國的襄子紀年,在位為33年(前457至前425年)。趙毋恤是晉定公時專擅晉國大權的趙簡子(趙鞅)與侍妾所生庶子,在諸公子中出身微賤,而且其貌不揚,但卻最受趙簡子鍾愛。趙毋恤協同智氏、韓氏、魏氏三卿瓜分了範、中行氏的領地,驅逐晉出公,立晉懿 (或作哀)公。四卿把持晉國的朝政,爭權奪利的矛盾更集中、更激烈。其中智氏最強,智伯狂妄驕橫,要求韓、趙、魏三家都割給他一塊土地。韓、魏二家答允,唯有趙毋恤不答應,因而智伯大怒,聯結韓、魏兩家,向趙氏進攻。趙毋恤寡不敵眾,聽從張孟談的謀劃,退保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智伯率韓、魏兩家圍攻晉陽,一年多沒有攻下。後來引汾河水灌城,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趙毋恤與家臣張孟談策劃,由張孟談暗中與韓、魏二氏聯絡,說動二君,約好裡應外合,共滅智氏。韓、魏之兵在夜裡殺死智氏守堤之吏,決開河堤,反使汾河水衝向智伯軍中。趙軍從城中殺出,韓、魏二家從旁夾擊,活捉了智伯。三家瓜分智氏領地,形成韓、魏、趙三家把持晉國的局面,為三家分晉奠定基礎。在晉國六卿攫奪政權的殘酷鬥爭中,趙毋恤注意團結內部,向外擴張,又能把握時機,轉化矛盾,敗中取勝,終於使趙氏具備了位列諸侯的勢力。趙國始祖,成為三家分晉其中一家。

85、夫差(?-前473)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共23年。前494年於夫椒之戰大敗越國,攻破越都(今浙江紹興),使越屈服。此後,又於艾陵之戰打敗齊國,全殲十萬齊軍。前482年,於黃池之會與中原諸侯歃血為盟。夫差執政時期,吳國極其好戰,連年興師動眾,造成國力空虛。勾踐不忘會稽之恥,國力逐漸恢復。趁夫差舉全國之力赴黃池之會時,越軍乘虛而入,並殺死吳太子。夫差與晉爭霸成功,奪得霸主地位後匆匆趕回。前473年,越再次興兵,終滅吳國,夫差自刎,時年55歲。春秋時吳國亡國之君,與勾踐吳越爭霸為春秋末期重大事件。

86、孫武:字長卿,齊國樂安人,約活動於公元前6世紀末至公元前5世紀初。因齊國內亂,孫武出走吳國。經吳國重臣伍員推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為將。吳、楚爭奪霸權,長期戰於江淮。孫武與伍員等輔助闔閭制定襲楚方略,使楚疲於奔命,國力耗損。吳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以一隅之地而稱霸,孫武起了重要作用。春秋末期吳國將軍。中國古代軍事學家,中國古代軍事學的奠基人。所著《孫子兵法》,總結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在中國和世界軍事史上,最早比較系統地涉及戰爭全局問題,首次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指導戰爭的普遍規律,總結了若干至今仍有科學價值的作戰指導原則,是不朽的軍事名著。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87、伍子胥:春秋後期吳國大臣。名員,字子胥。原為楚國人。有謀略,具膽識。父伍奢是楚國大夫,曾任輔導楚太子的太傅。楚平王七年(前522),楚平王聽信佞臣費無極讒言,逼走太子建,殺伍奢及其長子尚。伍子胥經宋、鄭等國逃到吳國。乃助闔閭用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薦孫武於吳王闔閭,並助吳王整飭內政,加強武備,使吳國日漸強盛。自吳王闔閭三年(前512)起,多次率吳軍攻楚伐越,屢獲勝利。九年(前506),偕孫武與吳王定破楚之策。吳軍一舉攻破楚國郢都,為洩私憤而鞭屍楚平王。後吳國又相繼戰敗越國與齊國,成為一方霸主。闔閭死後,夫差即位,任用善於逢迎的伯嚭為太宰,漸疏遠伍子胥。吳國打敗越國後,伯嚭受越國賄賂,力主與越媾和。伍子胥諫諍吳王,勸其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由於伯嚭讒言,吳王賜佩劍“屬鏤”於子胥,命他自裁。春秋後期吳國大臣,軍事家。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伍子胥

88、申包胥,申氏,名包胥,又稱王孫包胥。生卒年待考,湖北省監利縣人。前506年,昔日好友伍子胥以吳國軍力攻打楚國,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隨。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申包胥逃到山裡,派人責備伍子胥,為復國,申包胥來到秦國請求幫助,一開始不被答應,申包胥便在秦城牆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進,終於感動了秦國君臣,史稱"哭秦庭"。秦哀公親賦《無衣》,發戰車五百乘,遣大夫子滿、子虎救楚。吳國因受秦楚夾擊,加之國內內亂而退兵。楚昭王復國後要封賞申包胥,他堅持不受,帶一家老小逃進山中隱居。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申包胥“哭秦庭”七天七夜借兵成功救楚,被後世譽為中國的忠賢典範。

89、專諸,春秋時吳國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區西北)人,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欲殺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薦給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吳內部空虛,與專諸密謀,以宴請吳王僚為名,藏匕首於魚腹之中進獻(魚腸劍),當場刺殺吳王僚,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殺死。公子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乃以專諸之子為卿。專諸是中國古代"四大刺客"之一,魚腸劍出於專諸刺王僚"。

90、要離(yāo lí),春秋時期吳國人,生活在吳王闔閭時期。其父為職業刺客,要離為屠夫,後由於成功刺殺慶忌,為春秋時期著名刺客。生得身材瘦小,僅五尺餘,腰圍一束,形容醜陋,有萬人之勇,是當時有名的擊劍能手。足智多謀,以捕魚為業,家住無錫鴻山山北。今無錫鴻山東有要潭河,西南角有要家墩,是要離捕魚、曬網的地方。要離生平事蹟主要記載於《吳越春秋》卷四《闔閭內傳》。據《吳越春秋》所載,吳王闔閭在即位後第二年(前513年)派遣要離刺殺慶忌。中國古代"四大刺客"之一。

91、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大成通志》記載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遊列國,遊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於齊國、楚國。唐開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再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排名在子貢前),"孔門十三賢"之一。

92、勾踐: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年-前465年在位。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及其子勾踐將吳王闔閭擊敗。闔閭之子夫差立志報仇,在吳國的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與越發生激戰,越兵大敗。為了保存力量,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採用范蠡之計,表面向吳稱臣乞和,實則臥薪嚐膽,積聚力量,時時不忘滅吳雪恥。後來勾踐利用夫差和諸侯會盟、率兵北上爭霸之機,一舉攻入吳國並殺死吳太子發。後勾踐再次舉兵伐吳,大敗吳軍於笠澤。幾年後,越軍逼進吳的國都姑蘇(今蘇州),頻繁侵襲,夫差屢戰屢敗。到公元前473年,勾踐一舉滅吳,夫差自殺。隨後,勾踐又乘勝進軍北方,渡過淮河,在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召集諸侯會盟。春秋末期越國君主。取代吳而成為天下霸主。“臥薪嚐膽”成為勵志的最佳範例。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93、范蠡: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精通韜略,足智多謀,拜為大夫。勾踐三年(前494),吳王夫差大破越軍,勾踐偕妻等入吳稱臣。范蠡亦作吳國人質2年。歸國後,輔佐勾踐臥薪嚐膽,圖強雪恥。經過10餘年努力,越國終於轉弱為強。勾踐十五年,吳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諸侯,留太子與老弱守國。在范蠡建議下,勾踐發兵伐吳,襲破吳都(今江蘇蘇州,殺吳太子。勾踐二十四年,越軍在圍吳都三年後破城,夫差自殺。越國終於吞併吳國。范蠡在滅吳後,決計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達齊國,定居於陶(今山東定陶縣),他認為對付敵人要隨形勢變化制定計策,強盛時應戒驕,衰弱時要爭取有利時機,創造有利條件,使轉弱為強。春秋後期越國名臣,政治家。他認為物價貴賤的變化,是由於供求關係的有餘和不足,主張谷賤時由官府收購,谷貴時平價售出。改名陶朱公,以經商致富。被尊稱為“商聖”。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94、文種(?-公元前472年)也作文仲、字會、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後定居越國。滅吳後,范蠡隱退,並留下信給文種,勸他逃跑。文種看了之後,稱病不朝。於是有人進讒言說文種要造反作亂,勾踐聽信讒言,賜給文種一把名為屬縷的劍,說:"你當初給我出了7條對付吳國的策略,我只用3條便打敗了吳國,剩下4條在你那裡,你用這4條去地下為寡人的先王去打敗吳國的先王吧!"於是文種自刎而死。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越王勾踐的謀臣,文種之死是"王者之道"與"人本性"不可共存的必定結果,被廣泛應用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人破,謀臣亡”的典型代表。

95、計然(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宋國葵丘濮上(今河南商丘民權縣)人。博學無所不通,尤善計算。經常遨遊于山海湖澤,南遊越國時,收越國大夫范蠡為徒,授范蠡七計。范蠡輔佐越王勾踐,用其五計而滅吳國。 著作有《文子》《通玄真經》。春秋時期著名謀士、經濟學家,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育”,依賴三絕,即文種、范蠡和計然。在吳越相爭中,文種直接管理越國政務,范蠡以軍事輔佐勾踐,計然的主要貢獻在經濟方面,在十年生聚中為越國積累了雄厚的財力和物質基礎。

96、西施: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傳說吳越兩國交戰,越人敗於會稽。越王勾踐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獻給吳王夫差,吳王許和。勾踐臥薪嚐膽,生聚教訓,於公元前473年一舉滅吳。吳亡後,西施與范蠡乘舟從遊五湖(今太湖)而去。其事散見於《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越絕書》等。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千人冊:壹至壹佰

97、魯班:姓公輸名般,或稱公輸班,春秋時期魯國人,因稱魯班。《漢書·古今人表》中列在孔子之後、墨子之前。《墨子》載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能“削木以為鵠,成而飛之”。魯班的名字散見於先秦諸子的論述中,被譽為“魯之巧人”。民間關於魯班的傳說較多,中國古代的建築工程家、發明家,被建築工匠尊為祖師。傳說鋸是魯班發明的。

98、田穰苴(生卒不詳),又稱司馬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是田完(陳完)的後代,齊田氏家族的支庶。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子孫後世稱司馬氏。後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田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鬱發病而死。由於年代久遠,其事蹟流傳不多,但其軍事思想卻影響巨大。唐肅宗時將田穰苴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追尊田穰苴為橫山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齊國將領,田穰苴是繼姜尚之後一位承上啟下的著名軍事家。

東周(戰國)

99、周威烈王 (?-前402年): 姬午,東周第20代君主。週考王之子。在位24年(前425年-前402年),病死。葬於今河南洛陽。他死後,其子姬驕即位。公元前403年,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此即"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標誌著春秋時代的結束,緊接著是戰國時代的來臨,本年也是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的起點。周威烈王最終封了韓、趙、魏三家為侯,也為大周王朝的滅亡敲響了喪鐘,周威烈王是加速周王朝覆滅的禍首。

100、魏文侯:前445-前396年在位。即魏斯。公元前445年,繼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03年,韓、趙、魏被周王與各國正式承認為諸侯,成為封建國家。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西門豹為將。這些出身於小貴族或平民的士開始在政治、軍事方面發揮其作用,標誌著世族政治開始為官僚政治所代替。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任用李悝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北滅中山國(今河北西部平山、靈壽一帶),西取秦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之地,遂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戰國初魏國建立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