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与金议和的背景是什么?

李静4107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以名将岳飞的性命为条件,南宋朝廷和金国签订了所谓的“绍兴和议”(也称“绍兴第二次和议”),约定以东至淮水、西至大散关为界,割唐、邓二州给金国,南宋每年向金国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更屈辱的是:南宋称臣于金,金使来宋,行跪拜献书之礼,高宗赵构必须起身亲自接受诏书,双方问好后,金使和高宗坐下论事,其余南宋官员只能站着听命。

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两,休兵息民,各守境土。……癸巳,赐岳飞死于大理寺,斩其子云及张宪于市,家属徙广南,官属于鹏等论罪有差。

绍兴和议后,宋金双方保持了接近十余年的和平,直到海陵王完颜亮单方面撕毁合约,率数十万大军南下,两国和平的局面才被打破。我们知道,任何时代,有资格宣布停战的永远都是强势的一方,而在那个时代,占据主动权的是金国,所以要了解绍兴和议的背景,最主要还是从金国方面入手,只有了解当时金国的情况才能知道:有着灭宋之心的金国,为什么最后会同意和弱宋议和?


一、靖康之耻后,金国不断南下,想着一口把苟延残喘的宋廷吞掉

公元1126年,发生了大宋最耻辱的靖康之变,徽钦二帝和宗室公主、王公大臣三千余人被掳北上,临走时把一个态度很好的张邦昌留在死城一般的开封,封为楚帝。

由于不得人心,只做了三十三天皇帝的张邦昌自动退位,迎宋哲宗元祐皇后孟氏垂帘听政,次年四月,元祐皇后致书济州,劝康王赵构登基,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登基,南宋朝廷建立。

此时北宋朝廷的黄河以北地区已经全部在金人手里,在开封留守宗泽的布置下,黄河以南地区陆续建立起防御工事,并和河北当地义军取得联络,开封防御有所加强,而此时金国内部也发生了分歧:

  1. 靖康之时南下的两路大军,西路军由金太祖侄子完颜宗翰(粘罕)率领,东路军由金太祖次子完颜宗望(斡离不)率领,俘获徽钦之后,两人也分别带着徽钦二帝,组成两支队伍北上;
  2. 在听到张邦昌退位和宗泽开始反扑的消息后,粘罕和斡离不两人就继续南下还是带着财物回家开了个会:当时西夏粘罕主张南下灭了南宋,再立一个政权,而斡离不认为开封的陷落本就是一次运气,主张见好就收,回师上京;
  3. 正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斡离不突然病逝,粘罕全面掌握金国大军,并在准备了三个月后再次分三路大军南下:东路军由完颜宗弼(金兀术)带领,攻打开封、西路军由完颜娄室带领攻打长安,防备四川、中路军粘罕攻打宋西京洛阳。

听到了金军再次南下的消息,早已是惊弓之鸟的赵构不顾舆论压力,执意把首都从应天府南迁到长江以北的扬州,此时各路勤王军齐聚扬州,河北、陕西、四川等地宋军加义军的抵抗,让粘罕十分头痛。

为了彻底灭亡赵家的复辟之心,粘罕特意发起了一个“搜山检海捉赵构”的活动,由金兀术负责,除了保留大部分主力外,再派精骑渡过淮河,直冲扬州。


二、金军多次南下虽然大获全胜,可“捉赵构”的活动却让粘罕吃尽了苦头

身处扬州玩乐的赵构,在听到金军已经到达天长,离扬州不过数十里的距离时,吓得抛下朝廷,带着五六人深夜狂奔至瓜州,再由瓜州出海到达镇江,接着南下到达长江以南的杭州,靠着长江的“重江之阻”,赵构就在杭州住了下来,夜夜笙歌了。至于处于水深火热的河南地区和扬州,赵构将其全部交给了武将们扼守,两宋的武将势力就此崛起。

赵构一昧地逃跑助长了粘罕本就的气焰,攻破扬州再继续南下,赵构只好继续逃跑,从杭州跑到越州(绍兴)、再从越州跑到明州(宁波)、定海,最后在大臣的建议下,赵构只能把南宋朝廷搬到一只大船上,直接出海避难。此时的所谓南宋朝廷,加上赵构不超过十人,最后船靠温州,和州防御使张公裕率水军保护,击退了入海追捕的金军。

不过不同于赵构的懦弱无能,此时的中原大地抗战却是此起彼伏,金兀术一昧追捕赵构导致了孤军深入,连续数月早已是强弩之末,黄天荡一战,韩世忠与其夫人梁红玉率八千水军围困金兀术十万海军,双方相持近五十天,金兀术狼狈突围,又在健康遇到了他一生最头疼的对手:时任武德大夫的岳飞岳元帅。凓阳之战,岳飞六战连捷,把金兀术打得丢盔卸甲。

而就在金兀术在扬州被韩世忠、岳飞打得找不到北退兵时,镇守长安的完颜娄室突然病死,粘罕急忙把宗弼调到陕州前线负责西路军,十万大军兵临陕西,幸好当时的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指挥得当,吴玠、吴璘兄弟据和尚原死守,和金兀术十万大军大战三天三夜,最后大败金兀术,把金军赶入燕山,金兀术剃发割须跑回金国去了。虽然吴氏兄弟在陕西浴血奋战,可后来赵构求和心切,居然命令他们退兵,把千里秦岭全部让给金兀术。

金军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南下,到建炎四年(1130年)夏天才全部撤退,流亡了两年多的南宋小朝廷才得以重新踏上陆地,赵构既害怕金军又思念杭州的夜夜笙歌,于是下令将杭州改为临安府,改元绍兴,并任命秦桧为相,全面主持议和事务。

由于金军在南下时损耗过大,国内一片反战声音,无奈的粘罕只好退兵,但同时也仿照之前的张邦昌,任命南下时最早投降济南知府刘豫为齐帝,建都河北大名府,成为金军的附庸兼南下先锋部队。


绍兴建制后,赵构不断对金国求和,可是国内主战情绪高涨,议和一直拖到了绍兴八年,而此时金国内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粘罕回国后,日夜不忘南下的耻辱,不断撺掇金太宗完颜晟再次南下,接连派了小股部队,配合刘豫在河北、河南等地侵扰宋军,但金太宗死后,粘罕的兵权被夺,所以从绍兴元年(1131年)开始,宋金之间并没有爆发大规模冲突,这对后来绍兴八年(1138年)的议和奠定了基础。

  1. 绍兴四年,岳飞、韩世忠率军数次击败了金齐联军,但在赵构和秦桧的控制下,宋军始终不能扩大战果,反而在内部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岳飞收服荆襄六郡、平定洞庭湖的钟相、杨幺起义,以计让金国废了刘豫,韩世忠清理首都附近的金军部队,取得了“中兴第一功”,各路皆有斩获;
  2. 绍兴五年,金太宗完颜晟病死,临死前将帝位传给了侄孙(金太祖长孙)完颜亶,由此引发了金国内部的权力调动,南宋最大的敌人粘罕被剥夺了兵权,无法继续执掌军队;
  3. 绍兴七年,粘罕暴病而死,借着汉化程序很深的的金帝完颜亶刚上位的时机,赵构派王伦去金国议和,最终达成共识:南宋称臣、交纳岁币,金国废除刘齐政权,归还宋徽宗及皇后棺木,放赵构生母韦氏,割河南地区归南宋等。

绍兴第一次和议完成后,赵构和秦桧就开始耽于享乐,只有岳飞、韩世忠等人还在苦力奋战,保护南宋朝廷。而金国此时内部又发生了一次政变,执政的主和派完颜昌、完颜宗磐被金兀术、完颜希尹弹劾通宋,金熙宗完颜亶下令逮捕完颜宗磐处死,架空完颜昌,最后完颜昌起兵谋反,被金兀术擒杀,主战的金兀术升任都元帅,再次起兵南下。


绍兴十年五月,金兀术撕毁合约,率大军再度南下攻破东京开封,可在刘锜的指挥下,金先锋完颜褒、完颜突合速军在顺昌受挫,金兀术亲自攻城,数日无法攻破顺昌,被迫撤军。与此同时,韩世忠、张浚接连出兵收复汝州、宿州、亳州,吴璘依旧坐镇四川、陕西,挡住了西路完颜杲的进攻,岳飞则深入河南,联合河北义军夹击金军,收复许昌、郑州、洛阳等地。

之后郾城大战,金兀术以铁塔兵加拐子马的步骑混合联队出击,岳飞以背嵬军手持大刀大府迎战,上砍敌军,下砍马足,大破拐子马,接着临颍、颍昌两战,金兀术十二万大军被岳家军杀得落花流水,金兀术极其无奈之下,说出了“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苦语,急忙放弃开封北撤,岳飞一路攻到朱仙镇,已经离故都开封只有四十五里的距离了。只可惜在这个时候,赵构下令班师,岳飞只好放弃所有战果,回师鄂州,“十年之功,废于一旦”了。

绍兴十一年,南下接连失利的金兀术心灰意冷,不再对金熙宗要求伐宋,这对求和心切的赵构和秦桧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赵构多次派出使臣去金国,希望能再次签订合约,可金兀术执意以岳飞的性命为合约条件,并将原伪齐掌管的陕西、河南之地全部交给金国。

在国内主和派的支持下,赵构将张浚、韩世忠、岳飞召回临安,授予枢密使职位,一举夺取了三大将的兵权,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下狱,镇守陕西的吴璘也就是在这时候被要求退兵,把陕西千里之地交给金兀术。绍兴第二次和议就是这样的背景下签订了,此后宋金之间维持了相对平安的一段时间,直到正隆六年(1161年),海陵王完颜亮在看到了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后,深感烟花三月的扬州繁荣,才会又一次起兵南下。



总结:绍兴和议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因为金国内部政权变动,金军无暇南顾,第二次就是纯粹地靠军事逼迫金国议和,可见所谓弱宋并不是不能战,而是要看皇帝想不想战

自古弱国无外交,在赵构被金兀术追得狼狈逃窜之时,他跪着要议和都没人理他,可当岳飞、韩世忠等相继收复失地,在没有了掣肘的情况下节节胜利之后,赵构总算是能站起来和金国谈判了。

而金国虽然建国不久,实力强大,可架不住南宋地广人密,抗战情绪又日益高涨,按下葫芦浮起瓢,粘罕、金兀术不止要应付前线,还得对付后方的游击战,焦头烂额,加上岳飞、韩世忠等横空出世的名将浴血奋战,金军在靖康之变时的优势早已损失殆尽,正如顺昌大捷时,完颜褒就说过:“南军用兵,不比往昔”了。

当然金兀术执意要杀岳飞后才能议和,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以为南宋不过就一个岳飞能战,杀了他后再南下就能大获胜利了,至于那份合约,金兀术也并不当回事,毕竟他之前就亲手撕毁过一份,再撕一份不过也是小菜一碟的事。一份书面合约是始终都比不过政治利益的,不过这点赵构和秦桧同样也想到了。

在功劳最大的中兴四将之外,南宋还是有很多能征善战的武将的,像世守川陕的吴璘、打下顺昌大捷的刘锜、诸将之首的张浚等等,这些人都是不亚于岳飞的良将,只是他们不像岳飞那样铁了心的要北伐,破坏赵构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偏安局面,所以晚年得保,没遭到清洗。

在他们的努力下,宋军的战斗力早已是士别三日,就算绍兴第二次和议后金兀术再次南下,也未必就能重现靖康、“搜山检海”的荣光了,粘罕和斡离不在攻破开封后,没有选择继续南下,一脚踢倒大宋江山,而是选择带着抢来的物资北上,给赵构重建政权、争取百姓支持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是粘罕等人的不幸,却是大宋江山万千黎民百姓的幸运。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首先很开心回答你这个问题。

南宋与金的议和被称为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发生于绍兴11年的冬天。在难受的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批靠金名将如岳飞被处死一大片土地,被送人无数宋朝子民变成敌国百姓。下面让我来分析一下绍兴议和的背景。

首先绍兴议和的原因。有三个一方面是当时靠近战争的胜利。另外一方面是南宋宋高宗的顾虑,第三方面是奸臣秦桧的私心。

首先抗金战争的节节胜利,岳飞及其抗金将领在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收复了不少北宋失地。岳家军,甚至成为南宋的唯一王牌军队。形成了可以和女真族进行对抗的部队,在这样的情况下金朝产生了恐慌。内部开始有议和的想法。

然后是宋朝皇帝的顾虑。当时靠近战争中节节胜利,使土地收复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这个时候宋高宗反担心被掳掠地宋钦宗再次回来,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在秦桧的所有相答应和金朝议和。

最后是奸臣秦桧的私心。秦桧最初是因为坚持抗击而被金朝抓走。之后被放回国,回国之后的群会极力主张议和,但是岳飞等将领坚持抗金,秦桧与岳飞私怨慎重想借机杀死岳飞,除去政敌,因此极力劝说赵高中答应经常的条件,这内外三方面的因素是绍兴议和的原因所在。

关注我 不迷路




青山锐评


南宋与金议和的时代背景主要是宋高宗时期,在岳飞将军大战次次告捷的情况下达成的。我将从民众、南宋政治、金国情况三方面来看南宋议和与金议和的背景。

从民众角度看,是受到部分百姓支持的。历史上每一次战争都是劳民伤财的,南宋与金的战争也不例外,尤其是战争开始爆发之地,百姓更希望安定的生活,一家和睦。战争需要保证钱财、粮草等物质充足,而这些仅仅依靠国库是不够的,就需要百姓的支持,这就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因此,部分百姓希望战争停止。

从南宋政治来看,宋高宗和主和派是占主导地位的。就赵构来讲,他一方面希望能战争全面胜利,彰显南宋国威,但更大程度不想全面胜利,一旦胜利,二圣回朝,他很有可能地位不保。对于议和派大臣而言,有溜须拍马的,有为国民发展考虑的。宋高宗为保地位当然会支持议和,坚定了议和派信心。

从金国情况来看,主和派和内乱影响促进了合议的达成。战争劳民伤财,胜利会扩大国土面积,因而会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之后,金主完颜亮被杀,金国上下军心不齐,不利于战争,继而同意议和。

笔者主要是从金国、南宋和百姓三方面来看待两方议和背景的,当然不排除有其他因素。以上是本人的看法,如有不足,欢迎交流补充。


路留星


南宋与金的和战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根本原因是双方谁也吃不下谁,后来随着蒙古的崛起,金朝实力快速衰退,使得金朝和南宋的这种状态更稳固了。其中,比较重要的议和有三次。

第一次宋金议和

金太宗完颜晟时期,是一直以灭亡南宋为目标的。只是南宋虽然进攻不行,但防守却是很在行,金朝的目标一直没有实现。等到金太宗去世(公元1135年),金熙宗即位,开始稳固金朝内部的统治以增强自己实力,改变了原先对南宋的态度。

随着金朝统治领域的扩大,金朝原先的奴隶制和中原地区的封建制并存。对此,金朝统治者采取的方法是,在金朝原来地区仍旧实行奴隶制,但在新占领的燕云地区以及中原地区,实行封建制。

这两种制度,封建制自然是趋势,而金朝内部,也有相当部分人要求进行封建制改革。但那些维护旧有奴隶制的金朝贵族,对此却是强烈反对。其中,都元帅完颜宗翰手握大权,是灭掉辽国和北宋的大功臣。而在对南宋开战中,他亦曾多次领兵。刚登基的金熙宗势力并不稳固,急切地需要把军权从完颜宗翰手中夺回来。

后来,金熙宗大力打击完颜宗翰,并成功夺回军权,任命完颜挞懒掌管军事。想要使国力更加强大的金熙宗,在掌握了军权之后,开始释放和南宋和议的意图。因为金朝的内部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安稳的外部条件。最终,南宋、金朝达成和议,金朝归还河南、陕西,南宋纳金币称臣。

这次和议虽然如约完成,但金朝内部的声音并未完全统一,仍旧有对南宋主战和主和两个声音。只是在金熙宗的压力下,金朝大臣才不得不完成约定。但主战派进攻南宋的野心一直没有熄灭。

后来,以完颜宗弼(兀术)为首的主战派,挑唆金熙宗和完颜挞懒之间的关系,完颜挞懒最终被杀掉,完颜宗弼得以掌握军权。金朝对南宋的战争,又再度展开。也是在这次战争后,宋金第二次达成和议,民族英雄岳飞被杀害。

第二次宋金议和(绍兴和议)

公元1140年,金朝单方面撕毁原来的合约,开始兵分四路进攻宋国。金朝的首要目标,便是夺回原先归还南宋的河南、陕西地区。而且,金军很快便完成了这个目标。

之所以如此,是当初宋高宗收回这两地后,并没有做充分的防御准备。宋高宗赵构只是派去少量官员去接收,对于原来伪齐的官员,也大多任用。这也注定了,金军撕毁和约后,便可快速占领两地。

金军眼见形势一片大好,便趁机往南推进。面对金军的步步紧逼,一心求和的宋高宗也不得不被迫下令抵抗,宋金之间的战争全面爆发。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良将。刘锜、吴璘、岳飞等将领,对于金军的侵略予以坚决抵抗,使得金军南进的计划遭到挫败。尤其是岳飞,一路北上,取得郾城、颍昌大捷。不久之后,岳飞又带军取得朱仙镇大捷。岳飞接连一系列的胜利,使得金兀术(完颜宗弼)一度有放弃开封逃跑的想法。

但一心求和的宋高宗,却是一连12道金牌,把形势一片大好的岳飞召回。“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岳飞奉命撤退后,金军又重新占领了原来被收复的中原之地。不甘心失败的金兀术又再次发动战争,双方互有胜负,战事一时胶着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双方又再次议和。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宋金达成第二次和议。宋金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宋朝每年进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宋朝对金称臣。而早在和议签订之前,金兀术就有“必杀岳飞才可议和”的条件。最终,秦桧、张俊收买岳飞手下的王俊、王贵,让他们诬陷岳飞谋反,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岳飞。

第二次宋金议和,虽然军事主动权掌握在金朝手中,但南宋的军事实力依旧强大。只是宋高宗无意北伐、收复失地。一方面是宋高宗忌惮迎回宋徽宗、宋钦宗后,会威胁他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宋高宗担心武将擅权,再来一次“陈桥兵变”。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宋高宗才和秦桧狼狈为奸,害死岳飞,并屈辱地答应了金朝的条件。

而对于金朝来说,其内部的压力亦不容小觑。金熙宗、完颜宗弼是靠着权势镇压下国内主和派的声音,但久攻南宋不下,金熙宗、完颜宗弼身上的压力大增,甚至需要杀掉大臣来进行威慑。为了避免进一步的矛盾激化,金熙宗、完颜宗弼也迫切地需要和宋朝议和。双方一拍即合,所以绍兴和议很快达成。

隆兴和议

此后不久,金兀术去世,金熙宗被杀害,金朝内部陷入争权夺利,宋金进入相持阶段。海陵王完颜亮即位,对金朝的政治和军事制度进行了大力改革,以图一举灭掉南宋。完颜亮为了稳固自己统治,同时为了更方便地进攻南宋,把国都迁到了开封。

完颜亮一心想要天下一统,所以积极为伐宋做准备。但后来因为金军发动政变,完颜亮被杀死,攻宋之战不了了之,双方依旧议和。

等到了南宋孝宗时期,南宋一改投降求和的政策,开始积极抗金。而此时的金朝是金世宗在位,他是一位大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获得了许多女真贵族的支持,并没有因为完颜亮突然被杀而把朝政搞得一团糟。

相反,金世宗很快稳定了金朝内部政局,但却无完颜亮灭亡南宋的意图。只不过为了防止南宋趁势反击,金世宗采取以攻为守、以战促和的策略,积极向南宋发动攻击。但金世宗最终的目的,却是和南宋议和。

而南宋在宋孝宗的支持下,大将张浚(和陷害岳飞的张俊不是同一人)率先向淮东地区的金军发动攻击。但金军对南宋的北伐早有准备,主力已经从北方调到南方前线。所以,南宋初战不利。而宋孝宗对北伐也产生动摇,张浚被降职,宋金又开始再次议和。

最终,宋孝宗屈服于主和派的压力,决心和金朝议和。而金世宗也不想把战事扩大,指示前线将领:“如果南宋退回原来的边界,并像原来一样进贡的话,金朝亦可罢兵。”

宋金双方边打边谈,边谈边打,最终南宋被迫议和。双方还是以淮水、大散关为界,由“君臣”关系改为叔侄关系,进贡的数目在原来基础上减少10万。此次宋金议和,史称“隆兴和议”。

此后,宋金双方基本保持了平静,没有大的战事发生。但无论是宋孝宗还是金世宗,都在暗暗积蓄力量,并不是真心实意和对方议和。但在后期,宋孝宗倚重的虞允文病逝,宋孝宗也失去了北伐的雄心,南宋完全落入守势。

而金朝一直注意南宋的动向,但金世宗是真的不想打了。他一度撤出山东路以及陕西的都统府,以示无南征之意。“南北讲好,与民休息”,成了这一时期的主基调。和议之后,双方重开榷场,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至于后来的“开禧北伐”,只不过是一场闹剧,是权臣韩侂胄为了取悦宋宁宗且加固自己权势的行动,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开禧北伐”宋军全线落败。自此之后,南宋和金朝都同时陷入了衰败的,无力攻取对方。而金朝又面临这西夏和强势崛起的蒙古的威胁,在战场上节节失利。最终在南宋和蒙元的夹击下,金朝灭亡。


北辰飞雪


南宋为什么要与金议和?

评书、小说等不是历史,但都能影响人们的思维、印象。比如,从上学的历史课本中,对南宋向金议和,等于变相地投降。

其实,南宋、金国双方议和是水到渠成的事儿。因为双方的军事实力在经过近十年的对峙、彼此之间的此消彼长(即金军实力减弱,南宋军力增强),最后达到一个均衡,即谁也“吃”不掉谁,更确切地说是,谁进攻,谁就失败。既然这样,那就坐下来谈谈吧。

但有一种观点认为岳飞都已打到朱仙镇,快到汴梁近郊了。不是打的很好吗?

那么有几个这么能打的岳飞呢?一个,只有一个。东线守楚州的韩世忠很能打,军队只有三万人;东线守建康的张俊勉强守住;往西守淮西太平州的刘光世就守不住,别说金兵了,穿着金人衣服的伪齐部队都把刘打得大败。

中线岳飞略偏西的金州(即今天恩施地区)的王彦军队,和西线守和尚原、仙人关等地的吴玠军队一样,能守住就不错了。

在南宋军队,后起之秀的岳元帅最能打,但不被朝廷信任,因为宋高宗赵构就不是一个像“秦皇汉武”式的人物,只是被后人过高地期待了。

如果赵构要是像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那样的人,就应该不断提拔新的军事将领如王德(刘光世手下猛将)、刘锜(取得颍昌大捷将领)、王彦(“八字军”领袖)等年轻将军,而不是一成不变地用常吃败仗的刘光世、得过且过的张俊,也应该放开韩世忠的“手脚”。

赵构不止一次地说,要像宋真宗、宋仁宗学习,——一个战乱年代的,怎么学一个太平盛世的?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滑稽?

那么,在他心目中有没有收复旧河山的念头呢?还是有的,比如说,曾打算要给岳飞增兵、想把刘光世的部队交给岳带(此时刘光世退休)。

可惜被文人士大夫劝阻,赵构也更改主意,派宰相张浚告知岳元帅。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儿,不要被“金口玉言”不能更改所误导。因为在古代,皇帝防止自己犯错,设立了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言官。这些人就是不断给皇帝提反对意见、抓别的官员“小辫子”的。有些人,写好了任命书,被言官指出短处而不被任命或罢官者,多了去。

但张、岳二人交谈中出现顶撞,随即岳帅负气上庐山为母守墓,就不应该了。这只会让赵构觉得,不增兵的确是对的。这次岳犯错了。

不久,张浚用人不当,使刘光世手下大将郦琼集体哗变,即“淮西兵变”,大约四万人一起投降了伪齐,造成淮西地区无人防守,也导致张浚被罢免,也使赵构铁了心要议和。恢复中原?想都别想了——随即任命大汉奸秦桧当宰相,一当当了十九年,就与此有关。

象汉武帝那样雄才大略,也是依靠自汉高祖至祖父、父亲共约五六十年积攒的国力为基础,耗尽一生精力和国家积蓄,才打败匈奴;而赵构接手的是“烂摊子”,北宋军队全面溃败,全国土匪强盗横行,他本人能力有限,以及综合实力与金国持平;再加上,多年战争,武将有不听朝廷指挥的苗头,受老祖宗赵匡胤的影响及众大臣多次提醒、劝说等因素,最终决定议和。

当然,金国也不想打了,因为金国那边最能打的沾罕、娄室等去世,金主和派赞同议和。后来金国的完颜宗弼、完颜亮的南侵无不失败;及南宋的韩侂胄北伐也失败了,更验证了议和的必要性。

所以说,南宋、金国双方议和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笑话精选


宋金首次议和,是在绍兴八年(1138),惟不久金发生政变,新执政者兀术,废约再度侵宋。此後直至绍兴十一年,始在杀岳飞为条件之下,宋金第二次议和。其盟约要点如下:一、宋对金奉表称臣,受金册封为皇帝。二、两国疆界,东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自淮而西,宋割京西唐(河南泌阳)、邓(河南邓县)二州,及陕西商(陕西商县)、秦(甘肃天水)二州之半与金。三、每岁金主生辰及正旦,宋遣使称贺。四、宋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於每岁春季,搬送至泗州(安徽盰眙县东北)交纳。五、金许归宋徽宗梓宫及高宗母韦太后。宋称臣割地,岁贡贺旦,自列於藩属,与其说是盟约,毋宁称作降书。

宋金第二次议和後,双方维持近二十年之友好,至绍兴三十一年(1161),始由金海陵王重开战端。其间双方各有胜负,高宗且於三十二年(1162)传位孝宗,改元隆兴。隆兴二年(1164),宋金第三次议和,双方约定:一、易君臣之称,为叔侄之国,宋主称金主为叔父。二、两国文书,改表诏为国书。三、宋岁币银绢各减五万两匹,并不称岁贡。四、两国疆界,仍一如绍兴之旧。五、两国各归还被俘之人,但叛亡者不与。此次盟约,虽仍极不平等,但已较绍兴十一年大有进步。宋至是始正敌国之礼,可稍湔臣事之耻。

宋金最後一次和议,是在宁宗嘉定元年(1208)。先是,韩侂胄排除异己,大兴伪学之禁,为立盖世功名自固,遂於开禧二年(1206),献谋擧兵伐金。然宋是次伐金,诸路皆败,溃不成军,最後竟杀侂胄,函首乞和,而重订盟约如下:一、两国国境如前,金尽以所侵之地还宋。二,改依靖康故事,世为伯侄之国,宋主称金主为伯。三、宋增岁币为银绢三十万两匹。四、宋别以犒军钱三百万贯与金。是次议和後,金卽困於蒙古,无力再作大规模之南犯,且终於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亡国。(蔡慧瑛)[1]宋金和议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十几年来,南宋曾派出许多使臣前往金国议和,但是这些议和的使臣,往往都被小说、演义丑化了。宇文虚中的到来为金国带来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但是,虽然他在金国已经位极人臣、官至宰相,可在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然还是他当初出使金国的议和使命。


石牌兜


先简述一下南宋与金主要的三次议和。

  • 首次议和: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在冤杀岳飞之后,宋金议和;双方大致以淮河一线为分界,宋朝给金朝割了几块地。

  • 第二次议和: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在海陵王完颜亮南侵之后,南宋北伐,但主帅张浚志大才疏,北伐失败,后双方议和。基本疆界维持不变,但金朝与宋朝感觉关系变亲密了,因为双方称呼从君臣变成了叔侄。

  • 第三次议和: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在开禧北伐失败后,南宋砍了北伐权臣韩侂胄的头,与金朝达成和议;双方维持了原疆界,但金朝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了南宋的伯父了。

这三次议和的背景其实是不同的。

绍兴和议的背景:金朝主战派完颜宗弼主政南侵,南宋乘胜求和

金朝作为一个部落政权,政治结构不够稳定,内部高层之间倾轧斗争得厉害。主战的完颜宗弼把主和的完颜宗望斗倒了,宗弼就发兵南侵,这个时间是1140年。

接下来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刘锜顺昌大捷、岳飞攻到开封南部,搞得宗弼打算搬走燕京财宝放弃中原了。

但是,面对大好形势的宋高宗赵构却“乘胜求和”。不但阻止胜利的岳飞和刘锜乘胜追击,同时还想宗弼乞怜。

最终,主战且忠贞耿直的岳飞成了求和的牺牲品,被赵构冤杀。

赵构乘胜求和是一贯的。从1127年南逃开始,每当赵构个人安全受到了威胁,他就主张各位将领与金人作战;而一旦他安全了,他就马上对各位将领喊停。这个模式知道绍兴和议期间,反复上演。

这个表面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这个原因还在于宋朝的传统。宋朝一直采取抑制武将的做法,赵构非常担心某位武将取得过高的战果和威望,这就会威胁赵宋王朝了。

因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赵构不愿意让岳飞和刘锜乘胜追击了。

赵构宁愿把安全寄托在不守信用的金人身上,也不愿信任自己的将军。这就是绍兴和议的底层代码吧。

隆兴和议的背景:金朝政局经历剧烈变化,只求与宋相安无事;南宋缺乏将帅人才,无力再战。

海陵王政变上台,然后基于一统中国,想要一举灭了南宋,以洗刷自己得位不正的污点。但是,以势震人者,每每失败。金海陵前方战事不利,后方传来完颜雍政变的消息。虞允文在采石之战打败了金军,金海陵移师扬州瓜洲渡后遭遇兵变被杀。

继位的宋孝宗认为有机可乘,没过多久就派张浚为主帅北伐,取得一些小胜之后,结果遭遇安徽符离之败,金军反攻。

南宋无奈,只得求和。

此次和议的特点,从和议内容上能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宋朝给金的岁币,金朝竟然给下调了。这说明金朝已经接受现状,不打算吃掉南宋,因此对南宋示好以维持当前局面。

南宋这边,因为上一代老将都凋零了,严重缺乏将帅之才,空有力量,却在战场上打不赢。因此也只好接受现实。

嘉定和议的背景:南宋权臣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权位而轻率发动的战争,金接受和议是因为他们经济崩溃

韩侂胄是韩琦的曾孙,宋宁宗皇后韩后的叔祖,韩侂胄利用外戚这个身份逐渐成了权臣。这类权臣必定要打击排除异己,才能巩固权位,因此口碑极差。

韩侂胄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草包、不仅仅是外戚这个身份,还有真正的能力,就开始北伐。

但是,韩侂胄面临的问题与开禧北伐时基本相同:没有人才。积极号召抗金一辈子的辛弃疾,此时已经65岁了,不堪用。韩侂胄倚重的吴曦(抗金名将吴璘之孙)实际上却是个背叛者,他竟然叛宋降金了。这导致南宋川陕方向崩溃,金朝得以抽重兵在东线反攻南宋,南宋大败。

然而,金朝自身也问题严重。金章宗在世后期,奢侈无敌,整个官僚集团上行下效,一片乌烟瘴气。金朝把宋朝的纸币学去了,没钱就滥发纸币,叫交钞。金章宗后期,一万贯交钞只能买到一个烧饼。1210年时,一次金朝为了发军赏,竟动用了八十四辆大车来装运交钞。金朝当时的经济已经崩溃,日子非常艰难。

金朝急于达成和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蒙古的崛起。此时铁木真已经建立大蒙古国,号成吉思汗。蒙古此时已经基本把西夏打服了,蒙古对金虎视眈眈。

因此,金军在取胜后,秘密派人主动去见南宋的丘崈(当时负责督视江淮军马),示意讲和。

这才有了后来史弥远与杨后等人勾结,杀了韩侂胄与金达成和议。史弥远又成了南宋新一代权臣。

结束语

南宋与金朝,从史实上看,双方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因此经常在边境线附近发生拉锯战。

但是,从综合实力上看,南宋是强于金的。

南宋在宋高宗时期缺乏的是战斗意志,那时对金的优势明显,有兵有将,士气正旺,可惜宋高宗不愿意相信他的将士。

南宋后来的两次北伐,心存侥幸居多,再加上人才凋零,不能取胜是正常的。

最终,宋金双方在各自的问题下,基本维持原状。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赞评转+关注!


凌烟阁论史


宋金战争持续百余年之久。战争初期,金朝处于军事政治上升时期,在军事上充分利用骑兵迅捷之长,采取广正面多路突进、重点进攻的战略,灭亡北宋。并利用骑兵优势,实施大纵深、大迂回的战法,多次深入南宋腹地。但因战线过宽过长,兵分势寡,给养供应困难,加之缺乏对占领地的控制与巩固,未能灭亡南宋。战争后期,连年征战国势日衰,军力锐减,内部矛盾激化,疲于对宋对蒙两面作战,终未实现其统一南北的战略企图。北宋由于采取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政策,至末年,兵备废弛,战斗力低下,尤其奉行妥协求和的国策,终为金所灭。南宋虽仅据半壁河山,采取偏安江南的自守待敌的消极策略,但国力尚丰,军民同仇敌忾,依江河设防,据险坚守,加之名将倍出,所以能与金旷日久战而未亡,最终联蒙灭亡金朝。女真受辽的控制,每年要向辽贡献大量财物。辽的地方官以各种名目勒索女真人。辽与女真贸易,经常压低价格,甚至强行夺取,引起女真人的怨恨。


纳兰子悠


金灭辽后,紧接着便开始了南侵,希望短时期内吞并南宋,最终功亏一篑。

北宋灭亡

公元1127年,金军直取汴京,掳走荟、钦二帝,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由此灭亡。宋朝其他皇室人员南逃,随后拥立赵构在临安称帝,史称南宋,赵构为宋高宗。虽然南宋有长江天险,但金军的侵略还未停止,南宋军民的反抗也越来越强。

抗争不断

金军占领长江以北后,各地起义军此起彼伏,著名的八字军有70余万人。趁着金立足未稳,南宋也开始了北伐,光伏中原指日可待。

北伐将领有著名的岳飞、韩世忠、吴氏兄弟,均是抗金名将。公元1140年,岳飞取得郾城大捷,打破了金军的不败神话,最后各地军民开始着手准备收复汴京。不过,随着岳飞的被害,北伐就此失败。

宋金对峙

金军虽然战斗力强横,但治理国家的经验却非常不足,而且交流困难,陷入了泥潭之中,首要还是稳定政权。

而南宋内斗不断,宋高宗怕武将功高盖主,另外迎回徽、钦二帝自己何去何从也是个疑问,大臣们也各怀鬼胎,还不如保有半壁江山。

至此,金军无力南侵,南宋也无意北伐,双方开始了对峙状态,进而和谈,大局已定。


史知今


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  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   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