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河下寓園與其先後主人

淮安河下寓園與其先後主人

河下為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區)境淮郡城外第一大鎮,雖區區彈丸之地,但在其鼎盛階段的三百餘年裡,其第宅園亭數目之眾令人瞠目。據不完全統計,約有一百一十七處之多。而寓園亦為其姣姣者之一,今僅對寓園作一番考述,旨在再現河下昔日繁華之一斑。
  寓園為程易宅後之園,一名可園,又名可以園。東臨沈坤狀元宅。
  程易(1726—1809),字聖則,號吾廬。其祖為晉新安太守元譚,世居安徽歙縣岑山渡。後遷淮治鹽業,遂佔籍安東(今漣水),但世居河下。父亮儔、候補通判。程易幼即聰穎好學,年二十補博士弟子。以鹽運副使分浙江署嘉松分司,石門(在今浙江境內)知縣,後以同知迴歸故里河下,遂不仕,構“寓園”以娛。程易性剛直好施,與有公事,銳意自任,先人後己,不計贏縮。“年近八十登雲臺山,攀躋拾級,觀者歎羨。”平日於居室中手持書一卷端坐竟日,勤勉不倦。客至清談,或張或弛,條理分明,操筆書寫,頃刻盡數十紙,人皆佩服其敏捷。客曾問其養生之術,易對曰:“養生在養心,養心莫善於寡慾。”故又顏其所居曰“怡怡軒”。嘉慶元年(1796)在其七十歲時應詔進京,赴千叟宴。恩賜詩杖、內務府珍奇之物。從京城迴歸後,復為耆英會,與漕運總督鐵保(字冶亭,滿州正黃旗人,進士),河道總督徐端(字心如),榷關某公相契。又與含山(屬安徽)王醒齋(年九十三)、臨汾(屬山東)王文山(年八十三)、德清(屬浙江)徐東麓(年七十四)、桃源(今泗陽縣)薛竹居(年八十五)、程吾廬(年七十五)為五老,會宴於“荻莊”,漕督鐵保為此而題“五老讌集處”以記文,置石嵌於荻莊“船房”壁上。一時傳為盛事。程易於嘉慶己已年(1809)十月二十二日卒,享年八十三,誥授奉政大夫,封朝議大夫。子菊生,候選鹽運司。


  程易宅大門在竹巷街,後門在柳家巷。從居宅廳堂側山石堆砌的假山山洞進入,即到園內,迤西高樓畫棟朱欄,有飛雲卷雨之勢。園周圍用山石壘砌為牆垣。園中有池,池水寬而深,荷花滿池,池上有紅橋十丈,池通金家橋,活水源源而來。峰廻路轉,有一亭曰“翼然亭”,亭下松稜竹石,有獅子石盤空矗立。其旁有敝廳三楹,曰“平遠山堂”,西有“樵峰閣”,又橫列三間房屋,曰“蔭綠草堂”,後有“香雲館”、“殿春軒”、“半紅樓”。東有長垣洞闢,橫廊三楹,白石鋪地。有樓六間為一大間,額曰“攬秀”。在“攬秀”西有門,門上方鐫石曰“寓園”,為梁山舟先生書。“攬秀”高樓一帶中有一楹跨街接東向大樓,三面朱欄,名“躍如”,樓下敝廳數楹,院中一花圃長滿芍藥。旁即“殿春軒”,軒旁有箭道,即“射圃”。“攬秀樓”後有樓四圍,名“湧雲樓”,旁有“澄潭山房”,北平張永貴(字樂齋)副使曾在此假館消夏,刻有澄潭詩社圖詩。
  程吾廬日與賓僚觴詠其間,並刻有《寓園贈答詩》,卷首有圖。
  程鍾(字葭應,號嶰谷,徽商,捐職知縣)桐蔭園即事詩中描述了“寓園”的位置與景色。
  沈(明狀元沈坤)樓西畔倚樓(唐大詩人趙嘏)東,蔭綠堂開茗戰雄;正是芳園春意好,一甌香送落花風。

  此園至程易裔孫程茀庭時,園中諸景已毀之一半。除茀庭所居外,其餘歸族人租賃為茶肆。此時屋宇零落,園中亭榭已湮,惟假山荷池尚存,宅南及宅西一帶已成數畝空地。咸豐末年捻軍亂後,翰林王鴻翔的父親王繼曾購得程氏宅,始遷居山陽河下。
  王鴻翔,(1869——?)字燕孫,號研蓀,又號澹庵,一字惕生。他有個同胞哥哥叫王鴻吉,字子儀,因讀書過於用功而早逝。他行二,同治八年十月二十七日,由其父第三房夫人曹氏所生。幼年在淮從河下徐嘉讀書,與淮安另外兩個翰林周鈞、徐鍾恂同一師門。光緒八年入學,為丹徒縣附監生,民籍。他父親為他捐了個鹽提舉、會典館漢謄錄官、議敘分省補用通判等頭銜。鄉試中,因患神經瞀亂症而中途離場,後又考多次均未考中,至清光緒庚子年中舉,壬寅年(1902年)考中進士,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十名,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因此,地方人士多稱他為“王翰林”、“王太史”。
  王翰林入園後,時大門即昔日程氏宅之後門。他將昔日“湧雲樓”改作為廳堂,居室曰“鋤雲仙館”,又稱“蝯石山房”。在廳堂東側為書室,曰“研詒齋”,後又蒐集得硯石二十二方,於書室中闢一處珍藏之,故又題名曰“二十二研齋”。後堂有樓居宅眷。讀書前樓曰“愛日樓”,又稱“守朱樓”,樓下為對廳,廳後有敝亭,曰“洗桐軒”。不多年,因後輩窮困,此園於民國期間漸毀。

  王翰林有兩個兒子,長子覲宸,(1891——?)為人恂謹謙和,是佳子弟。民國初年著有《淮安河下志》。原稿本今藏北京圖書館特藏部,分13卷。北京首都圖書館有另一本,是經程景韓先生整理後的寫定本,為16卷。次子光伯晚年家境貧困,窮愁客死於上海街頭。
  王氏定居河下以後,逐漸與淮人聯姻,因而淮安便成了他的實實在在的家鄉。王鴻翔雖祖籍丹徒,但從其出生、讀書、親緣、社會交往來講,他已是一個標準的淮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