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德庄的故事之我们家门口儿的“大全”


仨儿 | 万德庄的故事之我们家门口儿的“大全”

口述 | 仨儿

整理 | 哏儿哥(配图来自网络)

每天下班总能路过万德庄大街,慢慢悠悠的蹬着共享自行车,从很多小年轻中穿过,总有自己又年轻一回的感觉。

我上班在大悦城,一般的回家路线是,南门外大街直杵下来,到了海光寺家乐福门口,推自行车到逆行到南京路,然后左拐进入万德庄南北街,再右拐万德庄大街。

说是大街,其实跟我小时候的景象差不多,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当年那套《西游记》小人书还是在现在紫兰花园门口,文峰美发对过位置的文具店买的,塑料袋包装,有俩硬塑提手。小人书那边角给兜儿搁得都露了白印儿。

这条每天回家的路,总能勾起我很多回忆,就好像我刚刚提到的小人书,还有我小时候的很多的同学。其实我每次路过这里的时候,都想找到他们或被他们找到,但,总是事与愿违,从我大学毕业,到我娶妻成家,再到我初为人父。

直到有一天。

龙德里门前一个(现在还在),卖羊杂碎的小三轮吸引了我的注意,下午四五点,夕阳西下的时候那个矮小的身影便推着三轮出现在那个固定的位置,有些猫腰,穿着打扮像极了旧时的副食店售货员,白帽子,白套袖,白围裙。有人时,站起身招呼,没人时,坐在那个没有靠背的凳子上休息。

我隐约感觉,那就是我同学的妈妈,因为我记得她的面容轮廓,人纵使老去,那些写在脸上的表情,无论岁月如何更迭,依然,还在。

于是,那一天,我鼓起勇气问了她。

为了消除尴尬,总要有个合理的开头。

有嘛啊?

嘛都有,肝儿、肚儿、眼、蹄儿、杂碎、你想吃嘛?

询问一番价格后,我要了点肝儿,为嘛呢?肝儿相对便宜,因为我不是为了解馋了来,我想了解了解,她,到底是不是我同学的妈妈,如果是,我还有其他的事想向她了解,就这么简单。

买羊杂碎的,无论回汉,一般都是这个姿势。

右手提到,左手从锅里抵拉一块出来,然后在手里得团呼两下(因为热,哈哈哈),也是为了降温,太热了,搁案板上直接切太黏糊。

这个时候,我问了大姨几个问题。

您是一直卖羊杂碎吗?您是一直在万德庄卖羊杂碎吗?等等。

我抽冷问了一句,您是朱x的妈妈吗?大姨一愣,下意识了的点了下头。

我马上也就自报了家门,然后和大姨就聊了以前的好多事。

关于和大姨的谈话,我想分几次聊。每次都有不同的主题。这一次,我还是想说说我的同学,和我住的最近的同学,那时候大杂院,嚷嚷一嗓子就能知道谁在哪的同学——大全。

提到大全,也不是我想提,而是大姨主动提起来的。

那时候,我们都在西湖村住,可以说,除了睡觉,基本上长在一块儿,就连吃饭拉粑粑都在一块,对,就连拉粑粑,也都是一块去,把炮点着了往茅坑里扔,或者一人一个坑儿占着,憋老头,这都是小时候干出来的事儿。

再大点了,开始去中医学院趟道儿,几个偷着去学自行车,和蛇形楼一带的外来子弟打群架,等等。总之,那时候,我们还是朝夕相处。

大全,瘦瘦高高的个子,一双大眼之间有略超过常人的眼间距,爱说笑,爱打闹,一切都爱,就是不爱学习。

和很多不爱学习的孩子一样,大全考试一直不好,和很多不爱学习的孩子不一样,大全真的就因为不爱学而退学了。很多家门口的大人都感叹,多聪明一个孩子,怎么不让他上学呢?

其实不上学的大全也很快乐,每天帮爷爷干些活,然后和已经放学的我们打打闹闹。虽然那时候家门口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和大全玩儿,但我觉得,大全身上的那种后来被我总结为“潇洒”与“仗义”的气质却是很多同龄人甚至成年人从不拥有的,那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真。

比如我们去逮老贺,我裤衩直接被中医学院操场门口的铁护栏钩住了,蹦下来,裤衩都豁了。我急得嗷嗷叫,他自己脱下裤衩给我穿上,然后,穿着破裤衩去我家,跟我爸妈承认错误,自己把事儿都承担下来。现在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当时的家庭情况,那时的年纪,这不是一份担当与勇气吗?

后来,大全慢慢脱离了我们的小圈子,开始正式“社会化运营”,与他老姨夫一起,在现在育红中学南开四马路把脚那个位置开了一个物资回收站(废品回收站),这在当年也是相当偏门的生意,收购的东西五花八门,看着不算旧的汽车篓子,就在人家摊儿上摆着。总之利润奇高。

那对面还有一个人气火爆的滚轴厅每日客满,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全,每日面对出来进去的男男女女,总会在某个我们相逢的时刻叹气,无数细节描述之后,总会说上一句“倍儿牛逼”然后扬手道别。言语中有太多的羡慕与不甘。

由此,也注定了他在多年后,选择了那种可以“旧日重现”的工作,西湖道的某个洗浴中心。

细节我不想多说。

总之,阿姨在说这个结局的时候,总是停下切羊肝儿的刀,摇着头不住的叹息。

是啊,33岁正当年。突然就没了,要是或者今年正好40。

我有时候会梦见他,还是那样,高高瘦瘦,说话总是先把脑袋探出来,略显沙哑的嗓子,喊你:走啊,仨儿!

我很想他。

哏儿哥手记

仨儿说的,比我写的精彩的多得多,只怪我文笔有限,但是他提及对于故人的追忆,我是有感触的,所以,本文未配任何图片,我觉得任何图片都不适合。

感谢仨儿的分享,也期待更多朋友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