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愛吃的麵包不在稻香村,超市裡沒有,只要3塊5

不少人說北京是美食的荒漠,本地所謂的美食都上不了檯面兒,這個說法有待商榷。然而,在北京能吃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風味卻是不爭的事實。若是您想吃些點心、蛋糕和麵包之類的甜品,也有大把的選擇,稻香村、味多美、好利來、多樂之日、巴黎貝甜、原麥山丘等這些名字,相信您一定不陌生。

老北京愛吃的麵包不在稻香村,超市裡沒有,只要3塊5

對於老北京來說,逢年過節串門子都會拎個點心匣子,即講究也有面兒。於是,稻香村也成了京味兒點心的代名詞,外地來京的朋友耳聞目染,慢慢也知道了“蘇稻”與“三禾”的區別,對於哪幾種好吃也是門兒清,在櫃檯前能直接叫出“牛舌餅、拿破崙、山楂鍋盔、核桃排”這些點心名兒。

老北京愛吃的麵包不在稻香村,超市裡沒有,只要3塊5

要說起許多老北京愛吃的麵包是哪個,您可能就不知道了。它既不在稻香村,超市裡也沒有,外包裝至今都使用最傳統的蠟紙包,一個只要3塊5,這就是隻在義利門店才能買得到的乳白麵包。

要說這乳白麵包,還得先從義利說起。從字面上不難看出,義利是“先義後利”“薄利厚義”的意思。自打蘇格蘭人詹姆斯尼爾於1906年在上海南京路“出攤兒”以來,就有了義利這個名字,至今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所以如今您在義利的招牌上看到的“百年”二字,可是實打實的。

老北京愛吃的麵包不在稻香村,超市裡沒有,只要3塊5

到了1950年,義利從上海來到北京,讓麵包這種昔日只有住在東交民巷的“洋大人”才能吃到的高級貨,一下子成了百姓都能吃到的“洋玩意”。當時京城的老百姓早就吃膩了燒餅、饅頭,對新生事物麵包有著極大的熱情。據說,雖然當年一個麵包1毛錢的售價屬於奢侈品,但老百姓排隊買義利麵包的景兒比第一家肯德基開業還要火爆。

老北京愛吃的麵包不在稻香村,超市裡沒有,只要3塊5

1963年,義利食品公司職工正在生產乳白麵包

時至今日,義利的幾款麵包都保持了最初的味道,乳白麵包就是其中之一。與同門的維生素面包(添加了維生素,據說還能治腳氣)和果子麵包(分蠟紙包和塑料包兩種包裝)比起來,乳白麵包名氣小了很多,除了老北京幾乎沒人知道。既然前兩者在各大超市都能買到,為什麼偏偏這乳白麵包這麼稀罕呢?

老北京愛吃的麵包不在稻香村,超市裡沒有,只要3塊5

吃過義利乳白麵包的人都知道,白底紅字的蠟紙包裡是一個不起眼的麵包,從觸感上來說外皮比較硬,整體很紮實,聞起來甜味和奶味比較淡,口感也不驚豔,有人說那感覺像吃硬饅頭。總之,乳白麵包太普通了,不如有果脯的果子麵包甜,不如黃澄澄的維生素面包有顏色。所以絲毫不佔優勢的它也就沒能成為進入超市的產品。

老北京愛吃的麵包不在稻香村,超市裡沒有,只要3塊5

我給外地朋友推薦過,卻沒人表示好吃,甚至給出了“包裝太落伍、口感太硬、味道太淡、難以下嚥”的差評。所謂眾口難調,就好比有人對豆汁兒、炒肝兒、滷煮表示無法接受,有人則是如獲珍饈一般。在我看來,正是因為乳白麵包的傳統包裝、嚼勁、越嚼越香的味道和親民的價格,才能在幾十年間影響了幾代北京人,收穫了無數擁躉,成為了許多老北京心中的麵包王。

老北京愛吃的麵包不在稻香村,超市裡沒有,只要3塊5

現如今,路過義利的門店,我都會進去買上一個乳白麵包,可能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和令人回味的口感,也可能是因為吃到它時勾起的兒時記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